常州歷史上發生過兩次較大級別的地震,您知道嗎?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轟炸常州的珍貴歷史照片,您見過嗎?其實,這些史料,在常州一家博物館裡都能看到。好,本欄目精心策劃的系列報導《打卡常州校園博物館》正在熱播,接下來就讓我們繼續開啟探秘之旅:
融媒記者 李均:今天我們打卡「常州校園博物館」的第二站來到了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大家可以看到在我的身後有一個常州市級的科普館,叫常州民防科普教育館,位於這所學校的地下負一層,佔地面積1500平方,現在就請大家跟著我的鏡頭走進去看一看。
這家科普教育館分為序廳、人民防空廳、防災減災廳、發展與未來廳四個部分。在人民防空廳的「空襲與防空——歷史上的空襲」主題圖片牆上,有兩張和常州有關的歷史照片吸引了參觀者的注意力。
常州民防科普教育館講解員 韓琦:這邊的圖片牆為我們展示的是我國所遭受到的空襲,其中在圖片牆的下方陳列著日軍侵華戰爭時期,日軍轟炸我們常州戚墅堰廠房的珍貴歷史圖片,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廠房已經被轟炸得慘不忍睹。
空襲主要由戰鬥機實施,因此,這家博物館將戰鬥機的知識科普與空襲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館內的9架各式戰鬥機模型可以幫助參觀者了解戰鬥機的性能和用途。
常州民防科普教育館講解員 韓琦:首先我們看到懸掛在空中的是SU-27,SU-27於六十年代末由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設計的一種單座,雙發全天候重型制空戰鬥機,它的主要目標為作為F-15的抗衡和超越,殲10是我國研製的第三代單發動機全天候超音速,多用途制空戰鬥機,同時實現了中國軍用飛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的歷史性跨越。
在遭遇空襲時,人們應該怎麼做?館內主要特色——幻影成像技術讓參觀者眼前一亮。
幻影成像技術展示:請大家注意,敵人即將對本市進行空襲,請居民立即採取防護措施,關閉煤氣、切斷電源、關好門窗,帶上必備的生活用品,抓緊疏散隱蔽。
幻影成像技術展示了居民家中以及公共場合,人們聽到預先警報、防空警報以及解除警報後的應對措施。
參觀者 蒯賢芬:它教會我們當聽到一些警報時,我們在家裡要如何做,怎麼行動,如何進行自我防護、自我保護。
隨著對這家科普教育館探訪的深入,一些與地震有關的史料引發參觀者的關注。
常州民防科普教育館管理員 侯雪燕:可能我們有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在我們常州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兩次比較大級別的地震,一次是在1974年4月22日發生的5.5級地震,還有一次是在1979年發生的在我們的溧陽地區發生的6.0級的地震,這也說明防災減災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因為防災減災的重要性,這家科普教育館針對常州特點系統介紹了地震、颱風、火災、水災和交通事故等災害事故的成因、特點及防護措施,其中有關41年前溧陽大地震的史料可謂觸目驚心。
常州民防科普教育館管理員 侯雪燕:比方說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溧陽這個1979年的6.0級的地震,當時曾造成42人死亡,3000多人受傷,可以說是比較嚴重的一次地震了。
這家科普教育館還特別注重與參觀者的互動。在防震減災廳,參觀者可以自主選擇挑戰答題,對於成績優勝者,展館方會贈送一份小禮物以示鼓勵。
據管理員介紹,該科普教育館面向市民開放,有興趣的單位或個人需預約參觀。不少參觀過該館的人士認為,防控+防災減災的科普教育定位,有助於提升公眾防災減災能力。
參觀者 唐從剛:地震來臨前的一些預兆,就比如說動物的一些不尋常的行為,然後讓我們可以在震前做一些預備的準備,比如說要實現摸清自己房間的結構,可以尋找一些有利的躲避的地方,儘量跑到有水的地方,這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