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疼」是老年人經常提到的「老毛病」。
一些老年人走路時間一長就會覺得腿疼,但往往認為這是正常的,「因為自己老了」。
還有一些人,猜測是自己的腰出了問題,所以連累腿疼。
的確,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變,比如腰椎管狹窄比較常見。
但並不是所有的腿疼都是由腰椎病變引起,相當一部分「走路多了腿就疼」的原因是患上了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典型症狀就是「間歇跛行」。
腿疼300米就走不動了,下肢缺血,暗藏危機
家住高密的夏大叔,今年70歲。早在三年前左下肢就出現了發涼、怕冷,走300米左小腿及左足就出現疼痛的症狀,休息2-3分鐘後不適緩解,因為不影響下地幹活,夏大叔也沒有放在心上。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下肢的不適症狀逐漸加重——下肢疼痛時間越來越長,走一段路就不得不休息一段時間才能繼續行走,有時下肢不動時也疼痛難忍。
5個月前左腳出現皮膚暗紫,伴靜息痛,無法行走,在當地醫院住院治療,行雙下肢動脈球囊擴張成形+左側股動脈支架植入術,症狀得到了明顯改善。
20天前,夏大叔再次出現疼痛,無法行走,並逐漸加重。家人便帶著夏大叔來到濰坊市中醫院血管外科就診。
到血管外科住院後,發現患者病史複雜,有高血壓30餘年,最高200/100Hg,合併糖尿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腦梗死病史9個月。
管腔多處不同程度狹窄,開通難度較大
下肢動脈CTA檢查提示腹主動脈下段及雙側髂動脈、右髂外動脈、雙側髂內動脈、左側股動脈管壁不光滑,支架內再閉塞,管腔多處不同程度狹窄。考慮是比較嚴重的雙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介入手術下開通血管難度較大,術中不確定因素較多。經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同意實施新技術-斑塊旋切術。
經過周密的術前計劃,程勇主任帶領趙平副主任實施了雙下肢動脈球囊擴張+左側股淺動脈支架內斑塊旋切術+右側髂動脈支架植入術,夏大叔的手術順利完成。
術後僅經過一天恢復,夏大叔已經可以正常下地活動,雙下肢血運恢復,左下肢膚色恢復正常,皮溫好了,疼痛立馬消失。
夏大叔邊走邊由衷的感慨:「我終於可以正常的走路了,真是太感謝程勇和趙平主任了!
下肢缺血發生潰瘍,截肢率很高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會導致局部血液循環不好、下肢缺血,病變後期會出現腳趾冰涼、發紫的症狀。」程勇主任醫師說。「門診接診的下肢缺血患者80%已經發生潰瘍或者壞疽,多患有高血壓病,冠心病,特別是糖尿病患者下肢慢性缺血病變往往更加嚴重,且小腿動脈多易受累,一旦發生潰瘍,截肢率很高。」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狀分四階段
在接診的病人中,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多見於中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多合併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有很多病人有長期吸菸史。
這類疾病的症狀:初期腳涼、腳麻,走路無力;
第二期稱為「間歇性跛行」,走路三五百米走不動了,要歇一歇;
第三期靜息痛,夜間下肢疼痛難忍,屈膝抱足,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第四期即壞疽期,下肢出現壞疽感染,甚至威脅生命安全,最後不得不截肢。
程勇主任強調從大量的臨床數據發現,得這個病大致有幾個危險因素:吸菸、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平時活動量少,基本不運動。此疾病症狀不典型時,往往容易誤診誤治,所以預防這類疾病,就要控制好這些危險因素,積極治療基礎原發病,定期體檢。
中老年人尤其是「三高」人群突發下肢皮膚溫度降低、發麻,感覺減退,腿部疼痛,間接性跛行等症狀時,要引起重視,及時到醫院就診,平日裡要積極規範治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禁菸,注意飲食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