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行進中的「網際網路醫療」

2020-12-15 藍鯨財經

投稿來源:花式財經

這兩年,醫療行業依舊動蕩。除了疫情和時不時被爆出的醫患矛盾案件外,整個行業都走在一條肅殺而又陡峭的路上。

首先是,線上網際網路醫療企業不賺錢這件事。其實,這件事已經成為業界公認事實。問診、掛號、醫患關係、健康管理,類似這種公司曾經林林總總,佔據報端無數。

而如今,這些行業基本被宣判「死刑」。掛號這件事本來就沒有利潤,如果膽敢在票價加上1%都屬於黃牛行為;而在線上問診這件事上,大多數公司只能落個「賠本賺吆喝」的下場。

對於很多網際網路醫療公司來說,醫生的管理費用成本過於高,醫生是來賺錢的,不是過來做公益的。無論什麼分成模式,只能先緊著醫生端。不得已,讓諸如平安好醫生這類企業開始嘗試「機器人看病」。機器人看病水平怎麼樣,按此不表,以後單起個坑來說說這個事,單說靠線上付費這件事本身,似乎就挺難。偶然疾病,患者沒有對平臺的長期依賴性,線上付費也就無從談起;慢性病似乎是各大巨頭紛紛爭搶的蛋糕,但說到底患者還是想尋求知根知底的醫生面對面,除非住在天涯海角。

往樹上打三桿子,會有人付費,這不抬槓。但就長期發展來說,還依賴於線上這池子最終能裝多少水。看看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的財報就可以知道,大家用戶量都幾億了,未來再想翻番增長似乎不可能,再看線上收入,只能用寒酸形容。即便是阿里健康,也才剛剛扭轉虧損,靠的還是線上賣藥,網際網路醫療的主流服務形態所貢獻的收入,杯水車薪。

對於巨頭之外的「小弟弟」們,日子過得怎麼樣,猜也能猜得到了。

實際上,與其說之前網際網路醫療公司把線上模式當成主營業務,不如說,現在巨頭們把線上變成了純粹的「入口」。

阿里、京東、平安好醫生都在搶這杯羹。靠著流量、用戶、保險推銷員的優勢盤剝網際網路醫療公司的傳統陣地。反倒是賣保險、賣藥火了起來。

據說,這兩年,友邦保險從3000人一下子增長到12000人。我算過一筆帳,一個保險經紀第一個月要賣2000佣金,一單500,拿20%-25%的佣金算,要賣20單。但業界保險推銷員似乎並沒太把這個指標當回事,完成下來應該不難。

很自然地,太平洋、平安趕上了這一輪風口。說句開玩笑的,疫情之下,百業凋零的同時,賣保險的反倒忙的不可開交。畢竟在醫院裡,有保險的和沒保險的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就不多說了。

但保險入局以後,對網際網路醫療公司來說是一件好事麼?似乎又落入到羊毛出在狗身上的邏輯之上,只不過最終的變現手段是依賴於別人的,要看保險公司臉色。進一步說,網際網路醫療公司在這波「保險化」浪潮裡,可能把自己最終賣身給保險巨頭也說不定。

再說賣藥這件事。藥品配送這個生意其實不賺錢,這裡並否認美團那種送外賣的賺錢,至少人家50%以上的收入都靠這個。但送藥根本就不是送外賣,送藥不能多單,一來一回至少1小時開外,內部騎手說送一單就賺幾塊錢,平臺雖然抽的多,但無奈吃藥比不上吃飯,規模效應很難做起來。

現在,美團、餓了麼、叮噹快藥以及快方好藥師之流也都是這樣,美團這種可以把送藥當成是構建護城河的一個補充,賺不賺錢也不太考慮,但網際網路醫療公司就不一樣了,這可是吃飯的傢伙。

還有,大家都在拿數據說事,準備好好挖掘一下用戶數據。可怎麼挖掘?挖掘完了怎麼利用?盈利模式是什麼?大家都沒想好,有的話也可能是繼續扮演「倒流」的角色,給保險公司、給藥企這種。

剩下的,就是電商賣藥。就盈利模式上說,這個模式總體上還是搶非處方藥的市場,外加上在賣處方藥的紅線上左右橫跳。但似乎,電商賣藥也是有極限的,還是前面那個邏輯,用戶量不會成倍增加了,但賣藥的利潤率一直上不來,估計過個兩三年行業就見頂了。並且,賣藥有可能越來越不賺錢。因為國家統一採購、藥品管理越來越嚴格,直接導致賣藥這件事的利潤率普遍不高。線下藥店有個5%-10%的利潤率就燒高香了,線上還得考慮配送這些亂七八糟的事。

更重要的,還得看醫保的臉色。什麼能報銷,什麼就賣的好一點。老百姓不願意多花錢,也是天經地義。有的藥偶爾吃吃,也無大礙,長期上說,有病還是要去醫院。

然後就是網際網路醫院這件事。

各地大力在推,就落地上看,傳統醫院介入的多,就文章上看,網際網路醫療企業更喜歡拿這個說事,吹資本故事的多。

聽起來,網際網路醫院好像是網際網路醫療公司線上產品的落地版。具體上看,看病這件事是有門檻的:診斷還是得醫生來,場所也必須是在醫院。對於醫療行業來說,怎麼也繞不開這兩個檻。

看起來,現在的網際網路醫院是把用戶基礎擴大了,也就是這兒的患者也可以享受那兒的醫院帶來的好處。需求上去了,因為本來潛在需求就多得多,但實際在供給側上不一定能增加多少產能,所以大家都在醫生身上下功夫。

為了增加效率,首先得解決多點執業問題,這個就夠當地政府研究一段時間的,這屬於公共政策範疇,沒那麼好拍腦袋決策。因為拍腦袋要出事,誰也擔待不起。其次,遠程醫療問題,這個好歸好,但無奈造價太高,做了就會知道,其中各種系統做起來有多難、有多貴。

和一些網際網路醫療公司溝通過後,發現大家在網際網路醫院這件事上還是在看多,專挑利好的東西講,對盈利和增長閉口不談。試想一下,如果這裡面能賺大錢,為什麼這些人不更自信一點呢?

最後,看了幾份財報可以確認,未來幾年網際網路醫療行業出幾個年利潤個把億的獨角獸(或者大型獨角獸)不難,但要想在這個領域誕生一家偉大的公司,不那麼容易。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醫療|網際網路診療|網際網路金融|銀保監會|網際網路醫院
    那麼網際網路金融發生了重大變化,那麼網際網路醫療會如何發展?8月20日,銀川市衛健委印發了《銀川市網際網路診療服務規範(試行)》,在全國率先對網際網路醫院和醫師行為規範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並對網際網路診療的病案規範、用藥規範、投訴管理、數據安全管理等做了更為精細、嚴謹的規定,明確網際網路診療服務的底線和紅線,加強和細化網際網路診療服務的全流程管理,提高醫療質量和安全性。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
  • 政策助推網際網路醫療邁向新階段
    目前醫院的診療服務中,約有30%是可以通過線上診療問診來解決的,網際網路醫療或為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有效解決方案之一。   龐大的市場空間也吸引著網際網路巨頭布局。其中,阿里是BAT中唯一將健康板塊單獨成立公司並拆分上市的公司,以阿里健康作為主要平臺,阿里不斷整合集團內部流量和資源,足跡遍布醫療端、醫藥端、技術端;騰訊在早期大手筆投資丁香園、微醫集團等網際網路醫療公司後,近年來著力搭建醫療服務平臺和自研
  • 讓網際網路醫療走穩走好
    作者:祝偉  10餘家網際網路醫療平臺推出在線問診專頁,200多家公立醫院開展新冠肺炎免費網際網路診療或線上諮詢,服務近千萬人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網際網路醫療憑藉不受時空限制、無接觸、避免交叉感染等特點,成為人們就醫的新選擇。
  • 疫情中的醫療「新力量」:民營醫院「支援前線」,網際網路醫療「人機...
    本都是「普通人」的醫生和護士們衝在了抗疫前線,平時少人問津的口罩成為了硬通貨,一度有偃旗息鼓之態的網際網路醫療重燃戰火。據統計,截至目前已有11000餘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各大平臺的線上義診醫生也過萬名。在其後,藥企們加緊新冠病毒核酸檢驗試劑的研發生產,醫療器械商們投入全部產能生產口罩,其餘的仍在繼續支援藥品和物資。
  • 網際網路+醫療的拐點悄然若現?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幾乎全體總動員,共同開展了大規模免費在線諮詢、義診服務,指導人們對症處理、做好隔離、不要焦慮,幫他們判斷該不該去醫院。截至記者發稿時,銀川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協會收集到來自全國27家網際網路醫院最新數據顯示,針對疫情提供的線上諮詢或義診服務總計2073萬人次。
  • 跨國藥企接連設立網際網路醫療部門,藥企與網際網路醫療之間能產生怎樣...
    藥企巨頭與網際網路醫療之間互動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2020年網際網路醫療產業在藥企戰略布局中的地位,看起來又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升級成了藥企重點主抓的業務條線之一。那麼輝瑞普強的網際網路醫療部門究竟要做什麼?藥企為何持續關注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網際網路醫療行業又如何賦能藥企?
  • 中資醫療醫藥應急保障體系網際網路有限公司成立
    新華社北京6月4日電(記者王希)由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國藥集團)牽頭,多家中央企業共同發起的「中資醫療醫藥應急保障體系網際網路有限公司」日前在北京揭牌。這是記者從日前召開的醫療醫藥應急保障體系網際網路平臺建設推進會上了解到的信息。
  • 以網際網路醫院構建醫療服務,來看看廣東省模式|網際網路醫院|醫療信息...
    廣東省人民醫院作為全省首批網際網路醫院之一,將優質的醫療資源與強大的網際網路技術相結合,形成優勢互補,打通網上預約、健康諮詢、在線複診、在線處方、送藥到家等醫療流程中的各個環節,實現診前、診中、診後全覆蓋,快速形成線上線下的服務閉環,構建一個全新的醫療服務業態,通過讓「信息跑」代替「患者跑」,大大提升了百姓就醫獲得感和滿意度,讓患者就醫更便捷、體驗更舒適。
  • 網際網路診療 今春加速跑(人民眼·網際網路+醫療)
    很快,這樣的網際網路診療方式,在醫療隊負責的患者救治中得到有效應用。應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網際網路診療在這個春天跑出了加速度。疫情期間,從《關於加強信息化支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到《在疫情防控中做好網際網路診療諮詢服務工作的通知》,國家衛健委多次發文,要求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利用「網際網路+醫療」的優勢作用,大力開展網際網路診療服務。
  • 惠州網際網路醫療的春天來了嗎?
    在眾多醫療機構中,惠州市中醫醫院率先在線上診療服務上作出突破。除了增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諮詢專科在線免費義診諮詢」窗口,由中級職稱以上的醫師組成專家團隊分診應答以外,該院還開通了「網際網路醫院」線上中藥處方開具和中藥快遞寄達服務功能。惠州市中醫醫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市民在該網際網路醫院線上問診後,可由醫生開具處方,通過快遞寄出,患者無需再到醫院取藥。
  • 網際網路醫院發展高峰論壇共話「網際網路+醫療」藍圖
    他表示,「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始終保持著加速發展的新趨勢,尤其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地突破了醫療服務供給瓶頸,成為抗擊疫情的「第二戰場」。同時,他還提出了新的發展規劃,未來分會將針對網際網路醫院熱點、難點尋求突破性發展,創新謀劃,強化管理,推動我省網際網路醫院向更高方向邁進。
  • 北京協和醫院:網際網路線上診療「新模式」|網際網路醫療|醫療大數據|...
    2月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再次發布《關於在疫情防控中做好網際網路診療諮詢服務工作的通知》,再度強調要充分發揮網際網路診療諮詢服務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科學組織網際網路診療諮詢服務工作,有效開展網際網路診療諮詢服務工作,切實做好網際網路診療諮詢服務的實時監管工作。
  • 網際網路健康醫療平臺上市風潮迭起!
    據報導,國內網際網路健康保險保障平臺水滴公司計劃2021年第一季度正式赴美IPO,募資規模預計為5億美元左右,高盛、美銀等將擔任聯席主承銷商。對此,水滴公司回應稱,不予置評。 早在8月20日,水滴釋放重磅信號,開啟大健康生態轉型,打通健康險上下產業鏈條,並拿到了D輪融資。種種跡象表明,水滴正在做網際網路平臺中的平安好醫生。
  • 網際網路醫療如何從前線走向未來?
    國家衛健委三日內兩次印發有關利用好網際網路醫療資源的通知,2月4日印發《關於加強信息化支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積極開展遠程醫療服務和規範網際網路診療諮詢服務。2月7日,印發《在疫情防控中做好網際網路診療諮詢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網際網路診療諮詢服務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科學有效組織網際網路診療諮詢服務工作,切實做好網際網路診療諮詢服務的實時監管工作。
  • 網際網路醫療中的藥品配送能醫保報銷嗎?醫保局:不在報銷範圍
    12月1日,南都記者從國家醫保局的「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9472號建議的答覆」中留意到,該局對網際網路醫療後關於藥品配送方面作出答覆,該局認為,藥品配送不屬於基本醫療保險診療項目,不在基本醫療保險的支付範圍內,因此,「網際網路+」藥品配送費用無法由醫保基金承擔。
  • 張學高:網際網路背景下的醫療人才培養
    來源:HC3i中數新醫網際網路醫院迅速發展引爆人才需求。網際網路醫院不僅需要網際網路人才,也需要用好網際網路的醫生、護士、院長...此外,全國已經有30個省份建立了省級網際網路醫院監管平臺。疫情期間,網際網路醫院突破了時空限制,極大減少了醫患之間的物理接觸,在疫情防控中發揮很大的作用;還通過網際網路將優質醫療資源延伸到全國各地,有效緩解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
  • 網際網路醫療運營(六):醫生運營
    編輯導語:由於年初的疫情,網際網路+醫療逐漸被大眾所接受,也在減少接觸、減輕線下門診機構壓力等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國家接連出臺重磅政策鼓勵網際網路醫療的發展,網際網路醫療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本篇文章中,作者針對網際網路醫療運營中的醫生運營展開了分析。毫無疑問,醫生資源是網際網路醫療平臺最寶貴的資源。
  • 超50家醫健企業在2019年破產,網際網路醫療、醫藥流通成重災區
    但這也被認為是艱難的一年。資本寒冬蔓延,企業面臨洗牌,轉型、賣身、缺錢、裁員、換帥等成為這一年的高頻詞。巨變之中,有的企業抱團取暖,有的斷臂求生,有的咬緊牙關堅守,但也有的已謝幕離場,另謀出路。通過查找、梳理、不完全統計,我們發現2019年醫療健康領域倒閉的企業達35家,處於破產申請狀態的也有22家,而這57家企業中,則以網際網路醫療和醫藥流通尤為突出。
  • 百度靈醫智惠以「AI+醫療」搶跑網際網路醫療3.0時代
    文/智能相對論作者/陳選濱智能經濟時代,生命健康領域、醫療行業頻頻吸引網際網路科技企業的焦點,「網際網路+」、「AI+」等新模式、新變革頗為矚目,市場高度關注,也伴隨著熱議和思考。同時,在偌大的市場競爭中,百度靈醫智惠以強勁的綜合實力位居AI+核心醫療領域第一。值得注意的是,AI+核心醫療領域似乎與大眾認知、更為熱鬧的網際網路+醫療領域有所區別,兩條賽道分布的玩家並不等同。然而事實上,網際網路醫療3.0的迭代理應是智慧醫療的階段,即通過AI、大數據等前沿技術逐步深入賦能遠程診斷、臨床輔助決策、診前智能輔助、健康管理等核心醫療領域。
  • 上海市大力推進「網際網路+醫療」服務
    醫改尋根近年來,上海大力推動「網際網路+醫療」發展,聚焦醫療服務新業態、惠民服務新延伸、分級診療新拓展、醫療監管新規範的改革發展思路,打破醫療資源分布的時間局限和空間局限,老百姓可體驗「診前在線諮詢+線下就診+網上複診+診後在線隨訪」的全新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