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花式財經
這兩年,醫療行業依舊動蕩。除了疫情和時不時被爆出的醫患矛盾案件外,整個行業都走在一條肅殺而又陡峭的路上。
首先是,線上網際網路醫療企業不賺錢這件事。其實,這件事已經成為業界公認事實。問診、掛號、醫患關係、健康管理,類似這種公司曾經林林總總,佔據報端無數。
而如今,這些行業基本被宣判「死刑」。掛號這件事本來就沒有利潤,如果膽敢在票價加上1%都屬於黃牛行為;而在線上問診這件事上,大多數公司只能落個「賠本賺吆喝」的下場。
對於很多網際網路醫療公司來說,醫生的管理費用成本過於高,醫生是來賺錢的,不是過來做公益的。無論什麼分成模式,只能先緊著醫生端。不得已,讓諸如平安好醫生這類企業開始嘗試「機器人看病」。機器人看病水平怎麼樣,按此不表,以後單起個坑來說說這個事,單說靠線上付費這件事本身,似乎就挺難。偶然疾病,患者沒有對平臺的長期依賴性,線上付費也就無從談起;慢性病似乎是各大巨頭紛紛爭搶的蛋糕,但說到底患者還是想尋求知根知底的醫生面對面,除非住在天涯海角。
往樹上打三桿子,會有人付費,這不抬槓。但就長期發展來說,還依賴於線上這池子最終能裝多少水。看看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的財報就可以知道,大家用戶量都幾億了,未來再想翻番增長似乎不可能,再看線上收入,只能用寒酸形容。即便是阿里健康,也才剛剛扭轉虧損,靠的還是線上賣藥,網際網路醫療的主流服務形態所貢獻的收入,杯水車薪。
對於巨頭之外的「小弟弟」們,日子過得怎麼樣,猜也能猜得到了。
實際上,與其說之前網際網路醫療公司把線上模式當成主營業務,不如說,現在巨頭們把線上變成了純粹的「入口」。
阿里、京東、平安好醫生都在搶這杯羹。靠著流量、用戶、保險推銷員的優勢盤剝網際網路醫療公司的傳統陣地。反倒是賣保險、賣藥火了起來。
據說,這兩年,友邦保險從3000人一下子增長到12000人。我算過一筆帳,一個保險經紀第一個月要賣2000佣金,一單500,拿20%-25%的佣金算,要賣20單。但業界保險推銷員似乎並沒太把這個指標當回事,完成下來應該不難。
很自然地,太平洋、平安趕上了這一輪風口。說句開玩笑的,疫情之下,百業凋零的同時,賣保險的反倒忙的不可開交。畢竟在醫院裡,有保險的和沒保險的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就不多說了。
但保險入局以後,對網際網路醫療公司來說是一件好事麼?似乎又落入到羊毛出在狗身上的邏輯之上,只不過最終的變現手段是依賴於別人的,要看保險公司臉色。進一步說,網際網路醫療公司在這波「保險化」浪潮裡,可能把自己最終賣身給保險巨頭也說不定。
再說賣藥這件事。藥品配送這個生意其實不賺錢,這裡並否認美團那種送外賣的賺錢,至少人家50%以上的收入都靠這個。但送藥根本就不是送外賣,送藥不能多單,一來一回至少1小時開外,內部騎手說送一單就賺幾塊錢,平臺雖然抽的多,但無奈吃藥比不上吃飯,規模效應很難做起來。
現在,美團、餓了麼、叮噹快藥以及快方好藥師之流也都是這樣,美團這種可以把送藥當成是構建護城河的一個補充,賺不賺錢也不太考慮,但網際網路醫療公司就不一樣了,這可是吃飯的傢伙。
還有,大家都在拿數據說事,準備好好挖掘一下用戶數據。可怎麼挖掘?挖掘完了怎麼利用?盈利模式是什麼?大家都沒想好,有的話也可能是繼續扮演「倒流」的角色,給保險公司、給藥企這種。
剩下的,就是電商賣藥。就盈利模式上說,這個模式總體上還是搶非處方藥的市場,外加上在賣處方藥的紅線上左右橫跳。但似乎,電商賣藥也是有極限的,還是前面那個邏輯,用戶量不會成倍增加了,但賣藥的利潤率一直上不來,估計過個兩三年行業就見頂了。並且,賣藥有可能越來越不賺錢。因為國家統一採購、藥品管理越來越嚴格,直接導致賣藥這件事的利潤率普遍不高。線下藥店有個5%-10%的利潤率就燒高香了,線上還得考慮配送這些亂七八糟的事。
更重要的,還得看醫保的臉色。什麼能報銷,什麼就賣的好一點。老百姓不願意多花錢,也是天經地義。有的藥偶爾吃吃,也無大礙,長期上說,有病還是要去醫院。
然後就是網際網路醫院這件事。
各地大力在推,就落地上看,傳統醫院介入的多,就文章上看,網際網路醫療企業更喜歡拿這個說事,吹資本故事的多。
聽起來,網際網路醫院好像是網際網路醫療公司線上產品的落地版。具體上看,看病這件事是有門檻的:診斷還是得醫生來,場所也必須是在醫院。對於醫療行業來說,怎麼也繞不開這兩個檻。
看起來,現在的網際網路醫院是把用戶基礎擴大了,也就是這兒的患者也可以享受那兒的醫院帶來的好處。需求上去了,因為本來潛在需求就多得多,但實際在供給側上不一定能增加多少產能,所以大家都在醫生身上下功夫。
為了增加效率,首先得解決多點執業問題,這個就夠當地政府研究一段時間的,這屬於公共政策範疇,沒那麼好拍腦袋決策。因為拍腦袋要出事,誰也擔待不起。其次,遠程醫療問題,這個好歸好,但無奈造價太高,做了就會知道,其中各種系統做起來有多難、有多貴。
和一些網際網路醫療公司溝通過後,發現大家在網際網路醫院這件事上還是在看多,專挑利好的東西講,對盈利和增長閉口不談。試想一下,如果這裡面能賺大錢,為什麼這些人不更自信一點呢?
最後,看了幾份財報可以確認,未來幾年網際網路醫療行業出幾個年利潤個把億的獨角獸(或者大型獨角獸)不難,但要想在這個領域誕生一家偉大的公司,不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