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公裡,寬數公裡至近百公裡,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
河西
河西,河西與河東並稱,又稱涼州、雍州,位於甘肅西北部內蒙古西部。它東起烏鞘嶺,西接新疆,北連大漠,是一個東西長達1000公裡,南北寬僅40~100公裡的狹長地帶。它包括武威、酒泉、張掖3地區,金昌、嘉峪關兩個省轄市和涼州、永昌、金川、酒泉、玉門、金塔、安西、敦煌、肅北、阿克塞、張掖、山丹、民樂、臨澤、高臺、肅南、天祝、民勤、古浪等19個縣、市、區,總人口337萬。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Hexi Corridor),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河西走廊。簡稱河西、雍涼。是甘肅西北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長約1000公裡,寬數公裡至近200公裡不等,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古涼州、雍州的屬地、治所所在地,古西北首府所在地,佛教東傳的要道與第一站,絲路西去的咽喉,經略西北的軍事重鎮,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戰火的棲息場所。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必爭之地。
河西走廊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大涼在此建都;公元前1年已有了經貿和宗教往來的古道;先秦時期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大小乘佛教通過河西走廊傳入洛陽;佛教古代四大譯經家有三位與河西走廊有著深厚淵源;20世紀中國四大文獻考古奇觀中的兩大奇觀敦煌遺書、居延漢簡與河西走廊有關;被定為中國旅遊標誌的馬踏飛燕從河西走廊出土;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涼州白塔寺在這裡屹立;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1600餘年歷史的敦煌莫高窟在這裡留存;華夏族的農耕文明在河西走廊保留。
河西走廊如今多指甘肅省14個地州市中的河西五市。2017年8月甘肅省人民政府明確,武威市為河西走廊中心城市。
歷史文化
河西走廊是古絲綢之路的樞紐路段,連接著亞非歐三大洲的貿易與文化交流,東西方文化在這裡相互激蕩,積澱下蔚為壯觀的歷史文明。對此,季羨林評價:「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了。」
河西走廊的文物品類極其豐富,藝術成就很高,文物價值突出。簡牘、彩陶、壁畫、巖畫、雕塑、古城遺址等等,各具特色,交相輝映,是一條燦爛奪目的「文化長廊」。因是佛教東傳的要道,這裡還留存了大量石窟群:武威天梯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莫高窟等大小石窟星羅棋布地點綴於走廊沿線,因此河西走廊又被人們稱為「石窟藝術走廊」。
甘肅供奉的釋迦牟尼佛舍利是中國供奉佛舍利最多的地方,而這些佛舍利全部在河西走廊。其中涼州姑臧故塔(蓮花山金頂)的塔基還在,此處是世間十九所釋迦牟尼佛祖舍利供奉的其中一處,塔高十三層,六稜六角,角系風鈴,層層有門,從塔門入內,可上至塔頂,以觀四城景色,毀於1927年大地震,清應寺旁有藏經閣,系前後藏喇嘛所修,藏有許多西藏經卷,以十二個大經櫃盛之。佛教典籍《法苑珠林》、《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均有記載。
甘肅河西走廊指的是哪條河之西?
甘肅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新疆的交通要道,介於祁連山與馬鬃山(北山)之間。
因為這條走廊位於黃河以西,所以又稱為甘肅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東西長約1,000公裡,主要城市有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歷史文化名城,以及石油工業的搖籃——玉門市。
這條走廊自古就是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要道。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經這裡通向中亞、西亞,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不僅僅是昔日的古戰場,也是甘肅有名的糧倉,過了烏鞘嶺,再過古浪峽到西涼之後就是地勢平坦幅員遼闊的廣大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必爭之地。
因其地形為狹長地形,形似走廊,所以才被稱為河西走廊。
其南面是海拔4000-5000米的祁連山脈。其由一系列北西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組成,西寬東窄,由柴達木盆地至酒泉之間為最寬,約300公裡。
北側則是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北山),絕大多數山峰海拔在2,000米以上,個別高峰甚至達到了3,600米。
總結:河西走廊是歷史上中西交通要道,是從古都長安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從這裡一直向西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