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河西走廊指的是哪條河之西?

2020-12-23 歷史畫中人

中國內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公裡,寬數公裡至近百公裡,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

河西

河西,河西與河東並稱,又稱涼州、雍州,位於甘肅西北部內蒙古西部。它東起烏鞘嶺,西接新疆,北連大漠,是一個東西長達1000公裡,南北寬僅40~100公裡的狹長地帶。它包括武威、酒泉、張掖3地區,金昌、嘉峪關兩個省轄市和涼州、永昌、金川、酒泉、玉門、金塔、安西、敦煌、肅北、阿克塞、張掖、山丹、民樂、臨澤、高臺、肅南、天祝、民勤、古浪等19個縣、市、區,總人口337萬。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Hexi Corridor),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河西走廊。簡稱河西、雍涼。是甘肅西北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長約1000公裡,寬數公裡至近200公裡不等,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古涼州、雍州的屬地、治所所在地,古西北首府所在地,佛教東傳的要道與第一站,絲路西去的咽喉,經略西北的軍事重鎮,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戰火的棲息場所。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必爭之地。

河西走廊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大涼在此建都;公元前1年已有了經貿和宗教往來的古道;先秦時期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大小乘佛教通過河西走廊傳入洛陽;佛教古代四大譯經家有三位與河西走廊有著深厚淵源;20世紀中國四大文獻考古奇觀中的兩大奇觀敦煌遺書、居延漢簡與河西走廊有關;被定為中國旅遊標誌的馬踏飛燕從河西走廊出土;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涼州白塔寺在這裡屹立;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1600餘年歷史的敦煌莫高窟在這裡留存;華夏族的農耕文明在河西走廊保留。

河西走廊如今多指甘肅省14個地州市中的河西五市。2017年8月甘肅省人民政府明確,武威市為河西走廊中心城市。

歷史文化

河西走廊是古絲綢之路的樞紐路段,連接著亞非歐三大洲的貿易與文化交流,東西方文化在這裡相互激蕩,積澱下蔚為壯觀的歷史文明。對此,季羨林評價:「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了。」

河西走廊的文物品類極其豐富,藝術成就很高,文物價值突出。簡牘、彩陶、壁畫、巖畫、雕塑、古城遺址等等,各具特色,交相輝映,是一條燦爛奪目的「文化長廊」。因是佛教東傳的要道,這裡還留存了大量石窟群:武威天梯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莫高窟等大小石窟星羅棋布地點綴於走廊沿線,因此河西走廊又被人們稱為「石窟藝術走廊」。

甘肅供奉的釋迦牟尼佛舍利是中國供奉佛舍利最多的地方,而這些佛舍利全部在河西走廊。其中涼州姑臧故塔(蓮花山金頂)的塔基還在,此處是世間十九所釋迦牟尼佛祖舍利供奉的其中一處,塔高十三層,六稜六角,角系風鈴,層層有門,從塔門入內,可上至塔頂,以觀四城景色,毀於1927年大地震,清應寺旁有藏經閣,系前後藏喇嘛所修,藏有許多西藏經卷,以十二個大經櫃盛之。佛教典籍《法苑珠林》、《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均有記載。

甘肅河西走廊指的是哪條河之西?

甘肅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新疆的交通要道,介於祁連山與馬鬃山(北山)之間。

因為這條走廊位於黃河以西,所以又稱為甘肅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東西長約1,000公裡,主要城市有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歷史文化名城,以及石油工業的搖籃——玉門市。

這條走廊自古就是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要道。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經這裡通向中亞、西亞,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不僅僅是昔日的古戰場,也是甘肅有名的糧倉,過了烏鞘嶺,再過古浪峽到西涼之後就是地勢平坦幅員遼闊的廣大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必爭之地。

因其地形為狹長地形,形似走廊,所以才被稱為河西走廊。

其南面是海拔4000-5000米的祁連山脈。其由一系列北西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組成,西寬東窄,由柴達木盆地至酒泉之間為最寬,約300公裡。

北側則是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北山),絕大多數山峰海拔在2,000米以上,個別高峰甚至達到了3,600米。

總結:河西走廊是歷史上中西交通要道,是從古都長安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從這裡一直向西延伸。

相關焦點

  • 大美甘肅(金城&河西走廊)
    最西側,再往西便到了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通過這種對比,才能感受到甘肅的另類之美。很多人印象甘肅十分缺水,要走十幾公裡打水喝,其實不然,首先看河西走廊有萬年祁連山雪山滋養和諸如石羊河和疏勒河水系的滋養,保障河西四郡幾片綠洲生生不息。
  • 甘肅河西走廊:中華文明的天命之地
    東西橫貫兩千裡的河西走廊,對中國意味著什麼?這裡是文明的十字路口,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明在此匯流,張騫、班超、法顯、玄奘、馬可·波羅、斯文·赫定、斯坦因在此西去或東來。他們沒有想到,第一次河西之戰獲勝後,霍去病稍事休整便發動第二次河西之戰。這次,漢軍沿著內蒙古的沙漠邊緣迂迴前進,在兜了一個兩千裡的大圈子後,突然出現在河西走廊匈奴部落的側後方。缺少防備的匈奴人輸得毫無懸念,損失慘重,連單于的正妻「閼氏」都作了俘虜。兩次河西之戰,匈奴在河西走廊損兵折將四萬人,餘眾難以立足,在當年秋天叩塞請降,漢朝領土因此西拓兩千裡。
  • 在中國河西走廊,你能看到什麼?
    流淌過甘肅大地的石羊河灌溉著周邊無數農田之後還要繼續向北流向民勤(現在是直接進水庫)(圖像來自google map)▼在中部的是黑河水系,共有九條支流,大河蜿蜒向西北流去,最後消失在蒙古高原的沙漠中。緊鄰祁連山,為漢朝張開帝國之腋的張掖和名城酒泉、嘉峪關,便是這條河流域上的重鎮。
  • 五一遊甘肅| 河西走廊·大漠戈壁自駕遊(圖)
    希望這份出行攻略能幫到你,讓我們一起走遍隴原大地的山山水水,享受如意甘肅的大好春光吧!  本網記者 張蘭琴  甘肅擁有自駕旅遊得天獨厚的優勢。狹長的河西走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因廣闊的地域優勢和多樣的地形地貌而成為開展探險、徒步、騎行、攀巖、自駕、滑翔等運動的最佳目的地。
  • 河西走廊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作者:柳丁來源:地球知識局(ID:diqiuzhishiju)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之西
  • 田澍 胡睿:河西走廊:明朝成功管控西北邊疆的鎖鑰
    《河西開發史研究》的編撰者認為:「河西的範圍,所指不一:或泛指甘、寧、青三省、區黃河以西之地,或指甘、青黃河以西,即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本書所指,系烏鞘嶺以西,現在甘肅的武威、張掖、酒泉三個地區和金昌、嘉峪關兩個省轄市的區域,合計21個市縣,面積27萬多平方公裡。」《河西通史》的編撰者認為:「河西位於甘肅西部,因其地處黃河以西而得名。
  • 「西河大鼓」中「西河」指的是哪條河?
    鼓曲類別極為豐富,有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湖北大鼓、溫州大鼓、膠東大鼓、滑稽大鼓等等類別(滑稽大鼓為京韻大鼓之分支,放在此處為給不熟悉的讀者提醒),其中有一類別叫「西河大鼓」,曾有人對這個名字很感興趣:「西河」是不是條河?是哪條河呢?
  • 甘肅河西走廊海拔2000米,夜間溫度低至冰點,武威加油站過夜
    來甘肅之前我從未想過河西走廊早晚溫差會如此之大,也從未體驗到高海拔地區城市夜間溫度可以低至冰點。在這樣的地方旅行,一定要帶足衣服,如果睡在麵包車裡,務必帶上棉被。4月23日下午三點我從蘭州新區出發,繼續向西流浪,準備下一站到達武威市,沒想到手機導航顯示僅220公裡的距離,到晚上九點多還沒到武威。因為312國道很多地方都在做修繕工程,很多路面變成單行道,導致限速。再一個就是路過大量村鎮,不得不減慢車速,這樣一來我晚上9點50左右才到武威市古浪縣一個服務區加油站。
  • 【溯源甘肅】河西走廊:月氏的故鄉與家園
    《漢書》之《西域傳》亦載:「大月氏……本居敦煌、祁連間。」「本與大月氏俱在祁連、敦煌間。」這裡的關鍵問題是,古代的祁連山是否就是今天的祁連山?古代的敦煌之地是否就是今天的敦煌之地?這個問題,早在唐代已經被提出來了,唐代顏師古注《漢書》時說:「祁連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為祁連。」按照顏師古的這個說法,月氏的原住地應該是天山附近了,因為匈奴所說的祁連山是天山。
  • 《水經注》裡的西域及河西走廊(上篇)
    通過宏觀、中觀、微觀不同層面時空維度的綜合考析著重對《水經注》卷一、二所涉西域及河西走廊等相關地域史地疑難如:疏勒城、姑墨城、烏壘城、渠犁田官、注賓城、墨山城、樓蘭古城等進行系統探究。期冀能為修復和保護西域及河西走廊等地域相關歷史文化遺存,延續歷史文脈恪盡綿薄之力。
  • 河西走廊扁都口,除了張騫,古代唯一西巡這裡的皇帝更值得銘記
    漢武帝在把河西走廊納入中國版圖後,也只是隔著黃河遠眺、感慨了一番。而這位古代最具爭議的皇帝卻親臨並西巡了這裡,這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到過河西走廊的古代皇帝。當然現在在走這條路,就不是古道了,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高速路。如果你有幸遊玩河西走廊,除了那些著名景點外,還可以留心看看有沒有當年那場盛會的遺址:焉支山下張掖的山丹草原,當時隋煬帝在此召集西域二十多個國家首領,及各國使節開了一個大型的,史無前例的「萬國博覽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萬國博覽會。
  • 壯美甘肅,地貌在地圖上為何是狹長彎曲的呢?果然不簡單!
    甘肅東接陝西,南連四川,西鄰青海、新疆,北與內蒙古、寧夏相連,西北與蒙古國接壤。甘肅地處我國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和青藏高原區三大自然區的交會地帶。 祁連山常年積雪融化的雪水,沿著山間溝谷順流而下,在北麓滋潤出片片沃土,孕育出豐美的水草,形成了一片片綠洲,它們如同一顆顆翡翠散落成一條綠色的「帶子」,光熱充足,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戈壁綠洲,是甘肅主要的商品糧基地,有「甘肅糧倉」之美譽。 阿爾金山
  • 央視《新聞聯播》聚焦甘肅蘭州:城中有條幸福河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蘭州:城中有條幸福河
  •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河」在什麼地方?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開篇《關雎》以一對求偶關雎的親密呼叫展示青年男女男歡女愛的幸福追求,成為千古絕唱。「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河」在哪裡?是哪條河?叫什麼名?搞清楚了,還有點意思。
  • 霍去病的河西之戰和河西走廊
    河西地區-河西走廊-祁連山河西地區係指今甘肅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因位於黃河以西,自古稱為河西,又因其為夾在祁連山(亦稱南山)與合黎山之間的狹長地帶,亦稱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也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廣義的祁連山脈,是甘肅省西部和青海省東北部邊境山地的總稱。
  • 李並成:河西走廊歷史上人地關係的演變
    河西走廊受發源於祁連山脈三大內陸河系的滋潤,沿程發育了連綿的片片綠洲,其自然和交通條件較之其北部的茫茫荒漠和南部的青藏高原無疑要優越得多,因而始終是絲綢之路這條國際交通大動脈最重要的「黃金路段」。除絲綢之路東西方向上的主通道外,河西走廊還是連通南北方向上青藏、蒙古兩大高原的重要通道。沿黑河、石羊河河谷,向北可通往蒙古高原腹地;沿祁連山脈的一些隘口向南可通往青藏高原腹地。
  • 西行漫記——河西走廊之行
    頓感駕駛之樂趣。1320,到達軍渡黃河大橋。軍渡,黃河古渡口,為晉中前往陝西之要衝。以黃河為界,軍渡這一側為山西,對岸為陝西吳堡縣。但相對於吳堡,軍渡這邊的環境實在談不上好,和對岸相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停下來起飛無人機,但始終沒有找到太好的角度。這一段黃河除了兩岸多人工建築顯得比較亂,河面相隔不遠,307國道、G20青銀高速、太中銀鐵路三座橋跨河而過。
  •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甘肅林業篇
    作為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以西,因兩山夾峙,長約 1000 多公裡、寬十到百公裡不等而得名,自古便是西北地區的富足之地、軍事重鎮,由此開啟的陸上絲綢之路,拉開了中國對接世界的大格局。 甘肅省貫穿古絲綢之路,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 這裡 是 「 甘肅 」!
    公元764年,包括甘肅在內的河西、隴右被吐蕃佔據。公元849年,唐重佔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公元851年,漢人張議潮佔據包括甘肅在內的河西、隴右,歸附於唐朝,唐朝再次佔據甘肅。宋元明清北宋年間,西夏統治河西時設有甘肅軍司(駐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這是最早出現的甘肅之名。元時期,設甘肅行中書省,轄黃河以西七路二州,黃河以東地區為陝西興遠路。
  •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失去了對河西走廊的控制權?宋朝為何收不回
    就算是唐太宗李世民,也不願意跟他們打太多仗,只好選擇和親這條路。後來吐蕃王朝跟唐王朝還是有小摩擦,不過沒有大規模的入侵。吐蕃鑽空子:對於新疆、青海、甘肅和寧夏這些地方,他們早就垂涎,一直沒有機會奪取罷了。為此等到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唐王朝把駐紮在這些地方的兵馬都調往中原平叛,導致這些地方完全暴露在了吐蕃大軍的眼皮子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