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舒雅
【農村金融時報】
近日,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對外表示,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的突破口,在於能否用新的發展思維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實現商業銀行與社會價值的共創、共享。只有明確自身的企業定位,將情懷、道義的理念轉換為行之有效的經營模式、發展模式,才是商業銀行可以真正走下去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這些年來,浙商銀行是如何在日常經營中履行社會責任的呢?
劉曉春提到,第一,要飲水思源,做有擔當的金融生力軍。面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如何為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更好的動能,如何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優質、更高效的產品和服務,都是商業銀行承擔責任的著力點和發力點。
因此,首先,商業銀行不僅要為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服務,更要根據新業態、新需求,通過金融創新去提升實體經濟自身的「金融能力」。提升「金融能力」並不意味著讓企業脫實向虛去做金融業務,而是讓企業獲得更好地管理資產負債表的能力和工具,提升資金的運用效率。
「比如,我們創新推出『湧金』系列池化融資產品,打造『流動性服務銀行』和『全價值服務銀行』,就為需要減輕債務的企業提供了一個好方法和好工具。」劉曉春說。
其次,浙商銀行作為國內最早設立小企業業務專營機構的商業銀行,要充分發揮自身在服務小微企業方面的特色和優勢,從關注民生、支持小微的角度出發開展工作。另外,還要主動下沉客戶定位和服務重心,支持普惠大眾的融資需求,力求在經營和普惠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走好「平衡木」。
「舉個例子,民營企業大家食品曾因擔保圈問題被多家銀行抽貸,資金鍊陷入困境。我們在得知情況後第一時間主動與大家食品聯繫,經過現場調研、綜合評估等工作,開通綠色審批通道,及時發放貸款,幫它渡過了難關。這種責任的擔當,我們是以嚴謹的風險把控、專業的產品和服務為基礎的,是可持續發展的,也是頗有成效的。」劉曉春說。
第二,要因勢而變,做有情懷的綠色同行人。綠色金融,在國家戰略層面,關注的是人類的未來以及目前經營方式的可持續性。從商業銀行的角度來看,綠色金融不能單純地談貸款、授信,要轉變理念,發揮「綠色助推器」和「綠色過濾器」的作用,優化資源配置,助力社會發展。
對此,劉曉春表示,首先,倡導綠色金融既要承擔社會責任,又不能破壞商業機制,重點服務符合綠色發展的細分市場領域。
「比如,可以設定一些『綠色』的門檻,制定綠色黑名單,來強化對綠色行業、綠色經營企業的支持。」劉曉春說。
其次,要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為客戶提供更多「綠色」選擇。
「以浙商銀行『至臻貸』為例,這一產品充分體現了貸款線上化的便利,通過網銀系統向客戶提供包括貸款分期提款、還款計劃變更、貸款靈活計息等多種業務辦理方式,無論對企業還是銀行來說都是綠色的,不僅減少了企業往來銀行的審批成本、碳排放和能耗,也相應減少了銀行大量審批工作的能耗。」劉曉春說。
再次,要將「綠色」這一概念深度融入企業運營的全流程,將產品服務、運營、管理等各個環節「綠色化」,降低銀行自身的運營和能耗成本。
第三,要不忘初心,做有溫度的時代創新者。綠色社會責任的實踐活動,不只是慈善、捐款,關注員工發展、普及金融知識、開展公益活動都是浙商銀行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劉曉春表示,首先要堅持「人本觀」的用人理念,除了多維度助力員工職業發展,還要開展各種類型的員工活動,來提升員工的幸福感和浙銀大家庭的歸屬感。
其次,浙商銀行在熱心公益慈善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求新求變」的創新者精神,不斷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公益創新形式和長效機制。比如,在開展公益助學方面,浙商銀行不是簡單地捐款,而是注重如何解決貧困學子的實際困難,幫助孩子們實現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