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晨報訊(記者 劉萌萌)2月1日,著名作曲家田歌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在他幾十年的音樂生涯中,留下了太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歌曲。在他的歌曲中,有美麗神秘的新疆女郎、有處處賽江南的美麗風光、有豪情滿懷的軍墾戰士、有風景美如畫的伊犁河畔,跟隨這些歌曲,走進他的故事,走進新疆。
尋找歌中的「可克達拉
《草原之夜》
美麗的夜色多沉靜
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聲
想給遠方的姑娘寫封信
可惜沒有郵遞員來傳情……
上世紀50年代的一天傍晚,夕陽西下。一抹晚霞斜倚天邊,叢叢蘆葦在夕陽下閃爍著耀眼的光亮,縷縷青煙從蘆葦叢中嫋嫋升起,一群年輕人把打來的獵物掛在木架上,一個小夥子彈奏著樂器在輕聲歌唱,歌唱著勞動、愛情、幸福的今天和明天……21歲的田歌被眼前的情景迷住了,譜下了這首《草原之夜》。
1959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一部反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戍邊生活的大型藝術紀錄片《綠色的原野》,田歌參與其中,與此片的導演張加毅相遇。張加毅帶著包括田歌在內的一班人馬來到新疆,幾經周折,最終選定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64團一個叫「可克達拉」的地方作為拍攝地點,在這裡看到了上述的一幕,由張加毅寫詞,田歌譜曲,遂成就了《綠色的原野》的插曲《草原之夜》。
「可克達拉」,是「綠色原野」的意思。「與其說是原野,不如說是荒原」,田歌在後來的回憶裡說,那時的可克達拉沙丘連綿,野兔妄為,兩日一小風,三日一大風,風過處,荒沙漫捲,雞飛狗跳,讓人睜不開眼。當年,軍墾戰士們住的是半截在地下的「地窩子」,雖然條件很艱苦,但軍墾戰士豪情滿懷,他們的生活展示出一幅多姿多彩的民族團結的壯麗畫卷。歌曲推出後,新疆的可克達拉也與它一起走向了世界。很多人聽過歌后都慕名而來,尋找歌中那個叫「可克達拉」的地方。
如今的可克達拉真的改變了模樣!步入可克達拉市,70餘萬株喬木頗具氣勢,各大公園鮮花綻放,道路兩旁綠蔭封蓋。而《草原之夜》原創地:可克達拉草原之夜風情園,如今已經成了可克達拉的熱門旅遊景點。很多人來這裡,都是踏歌而來,而這裡,也和歌聲融為了一體。
荒涼戈壁變身錦繡江南
《邊疆處處賽江南》
人人那都說江南好
我說邊疆賽江南
哎 來來來來
賽呀賽江南
朝霞染湖水
雪山倒影映藍天
至今在兵團老戰士的口中,你還能聽到,他們訴說當年是如何被這首歌曲打動,從全國各地奔赴到這裡建設邊疆,成為兵團的一員,可見這首歌的感染力與傳唱度。
歌曲的創作背後還有這樣一個故事:1964年,一批名人為紀錄片《軍墾戰歌》到新疆實地採風,田歌作為紀錄片指定的曲作者沒有一同到兵團第一線去採訪。這是因為《草原之夜》創作完成後,田歌覺得自己對兵團的生活已經非常熟悉,就根據袁鷹作的詞,在烏魯木齊的家裡寫曲。
曲譜好後,得到的評價是好聽卻不能打動人。年輕的田歌當場就把曲稿撕掉,毅然說道:「我下去體驗生活!」後來就創作出了這首著名的歌曲。
上世紀60年代,人們積極開拓邊疆建設,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隨著紀錄片《軍墾戰歌》的傳播,這首歌曲迅速傳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極大地鼓舞了各族人民的社會主義建設熱情。
2005年,這首歌的詞作者袁鷹還曾提起,「直到現在,每每聽到《邊疆處處賽江南》這首歌,我都會心潮起伏,想起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新疆大地:這哪裡是荒涼戈壁,分明是錦繡江南!」
來喀什尋找神秘女郎
《喀什葛爾女郎》
哎 女郎 喀什葛爾女郎
你的金髮飛揚
你的耳環閃亮
你的身材就像路邊那棵白楊
2000年的一天,辛苦奔波了一天的田歌與同行在新疆喀什採風的作詞家鄭南走進一家小飯館休息,眾人先行一步到了包間裡坐下準備吃飯,正在閒聊間,眾人發現鄭南不見了,正準備外出尋找,便看到有點魂不守舍的鄭南慢慢走進來。
原來,他被店裡一位漂亮的姑娘所吸引:坐在桌子旁的她,聚精會神地看著她正在吃麵的孩子。陽光灑落在她的臉上,姣好的面容仿佛閃著光,田歌等人吃過飯前去尋找這位女郎,卻發現女郎早已離去,芳影難覓……
這次偶遇便成就了《喀什葛爾女郎》,歌曲中喀什的女郎也隨之被傳唱,人門愈發對這個美女之鄉充滿了嚮往與好奇。
有人說過,不到喀什等於沒有到新疆。來到喀什如果能有幸觀看當地人如痴如醉的麥西來甫彈唱,一定會被這種西部的奔放熱情所感染。
而生活在新疆喀什噶爾的女人,猶如搖曳多姿的花兒般靜靜地綻放,把這座古城妝點的生動而又充滿了靈氣。
曾三度寫歌讚美伊犁河
《相會伊犁河》
伊犁河岸旁
長滿小白楊
明月林中照 樹葉沙沙響
冬不拉的琴弦凝深情
遠處的氈房燈火亮
田歌對伊犁有著深厚的情結,所以曾三次為伊犁河寫下名曲,在他眼裡,伊犁河是一條戰鬥的河、團結的河、神聖的河。
1958年,田歌背著一把只是用來彈撥的小提琴與一支用來記錄民歌的鋼筆,走進了伊犁河谷,在這裡,他時而邁開雙腳,進果園,走田野,觀賞熱瓦普和手鼓伴奏下頗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時而騎著駿馬,進氈房,與哈薩克牧民一起在冬不拉的琴聲裡放聲歌唱,有感而發寫下了《啊!親愛的伊犁河》,歌中,唱出了伊犁河畔的美景和人文風情,也唱出了田歌對伊犁的眷戀。
1996年,田歌為伊犁河寫出《情滿伊犁河》,這首歌后來成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的師歌。2004年,田歌再為伊犁河寫下歌曲《相會伊犁河》。
為何三唱伊犁河?就如同田歌自己所說「是伊犁這片土地哺育了我,是伊犁的各族人民給了我思想,給了我激情,伊犁每一處土地都是一幅畫,每一個民族都是一首歌」。
伊犁河是伊犁人民的母親河,伊犁河谷800多裡長的景觀走廊,一步一景,花海、溪流、草原、溼地、原始叢林,在這裡,你可以騎最烈的汗血天馬,賞最豔的薰衣草油菜花,……而我們也從田歌的歌聲裡,看到一幅伊犁美麗的草原風光和發展變化的畫軸,看到了伊犁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