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喬穎(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這是一些「扎心」的數字: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單身群體人數超過 2 億,其中 80、90 後成為其中的主力軍。2 億是多少人呢?2 億超過了俄羅斯和英國人口總和。
又到一年光棍節,加之臨近年底,飯桌上、電話裡跟父母閒聊中提起,萬萬沒想到又炒起了「懶婚」這個冷飯,「你都多大了,你咋就不知道長點心啊?!」「懶婚」大概已成為每個適齡未婚青年家庭的置頂話題,甭管有沒有關係,拐個彎兒就可以扯上來。每一次,父母都會痛徹心扉地問:你到底為啥拖著不結婚啊?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哄父母可能各有各的辦法,真實原因到底為啥,智慧的網友七七八八地從各個層面回應地差不多了——
「我從來不想獨身,卻有預感晚婚。我在等,世上唯一契合的靈魂。」
「我覺得沒毛病,生活質量第一。」
「什麼都可以自己來,另一半用來做什麼?」
「貧窮使我冷靜。」
「不是婚姻不重要,是太重要…才不想隨便對待。」
「我不覺得有什麼必須要做的事,碰見情投意合的就結婚,碰不到我跟誰結婚,結完婚互相折磨?」
……
其中最言簡意賅的不過是:「就目前來看,結婚不會讓自己更開心,所以為啥要結婚」。
所有的「苦口婆心」中最讓「懶婚」大軍低眉順眼、甚至被短暫洗腦的就是其中的「為你好」,似乎不立刻轉頭去相親就是沒心肝、不領情。但其實,沒有人會比 80、90 後的年輕人自己更知道什麼對自己來說才是真的好。
父母、長輩對婚姻的執念從何而來?為什麼他們視之蜜糖,年輕人卻不急不慌?結婚到底,有啥用?就讓我們根據最權威的定義、簡明扼要地捋一捋——
我國婚姻法規定的婚姻 6 大功能:性愛功能,生育功能,經濟功能,教育功能,幫扶功能,關係功能。
1.「性愛功能」
顯然,婚姻並不能作為是實施性行為的必要條件。2014 年《小康》曾發布「中國人性健康」報告,與 1994 年相比,2012 年國人婚前性行為的比例提高了 30%,達到了 71.4%;溫州市 4 所高校 680 名學生的調查顯示:67.83% 的大學生對婚前性行為持寬容態度;山東省 6000 名醫學生中有 81.0% 對婚前性行為現象的認同有不同程度的常態化…
不管是行為還是態度,其實不扯這些數據也完全可以直觀感受到,我們的確在越來越坦誠、自由和開放地面對欲望。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2.「經濟功能」和「幫扶功能」
工作的「鐵飯碗」早已風化,婚姻也不再是穩定的「保障」(就且當做它曾經是過)。1990 年-2016 年,全國的離婚比例從 8.41% 上升至 36.39%,即每結婚 10 對夫妻就有 3-4 對離婚。與其把婚姻的「幫扶功能」當做是生活最後的底牌,不得不說,「懶婚」大軍更願意投資自己。
3.「生育功能」和「教育功能」
這正是年輕人拒絕結婚的重要理由之一。身邊一對感情穩定、同居幾年的老友告訴我:「可不敢結婚,結婚是小事,關鍵是結了婚父母就該接著催孩子了…」至於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不著急要孩子,這又可以另起長篇大論了。
相對而言,受教育水平更高的年輕人對兒童教育更加了解,也會愈加認識到父母需要對子女教育的投入,在自身經濟水平和時間步調無法配合的情況下……「我覺得養個狗子挺好的!」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4.「關係功能」
其實這是「懶婚」大軍最感慨萬千的一點。在社交方式單一的過去,結婚的確會讓你擁有更多的親戚,從而可能獲得更多的人際支持。但是,在這個有一萬種社交方式的今天,我們的摯友可以以任何意外的機緣認識,再通過或長或短的時間滋養感情,這種深刻的「情感聯結」有時甚至反而可以幫助我們應對那些「隨機分配的親戚」所帶來的問題。
《哈佛大學 75 年研究成果:什麼樣的人活得最幸福》講到:充滿衝突而沒有感情的婚姻甚至可能比離婚還糟;和家人、朋友和周圍人群聯結更緊密的人更幸福;對於幸福感起決定作用是親密關係的質量而不是數量。要知道,重要的是親密關係而不是建立關係的方式和對象,「真正有用」的親密關係不一定通過婚姻來建立,甚至不一定非要是愛人。
結不結婚、啥時候結婚是表面矛盾,長輩苦口婆心的弦外之音是「結了婚你才會(更)幸福啊」,這種來源於他們生活經驗的預判和擔心才是主要矛盾。
以上對婚姻功能的所有「反駁」不是說婚姻突然就一無是處,不具有這些功能了,而是這些功能已不再是婚姻獨有的優勢,多數年輕人往往擁有更多、更好的方式滿足自己、過得開心。所以說實在的,結不結婚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選擇。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