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總是從離開舒適區開始

2021-01-13 句總商業評論

今天這個主題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句總這些年的職業生涯,每次的變化都是從舒適區離開,然後慢慢的形成新的舒適區的故事。這是個能力從裡到外不停的擴散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非常不容易,但都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

隨著年齡的增長,舒適區機會越來越舒服,人也難以突破自己,慢慢的就油膩中年了,就給自己找很多理由了,比如這輩子也就這樣了,認命了,我感覺突破不了了等等,自己就陷入溫柔圈不出來了,這樣的觀念一旦形成,這輩子真的也就這樣了,這其實也沒什麼不好,但但凡還覺得自己能折騰一下的,就得從舒適區出來,重新買入痛苦、學習、成長的過程。

每個人的舒適區不一樣。有些人是自己宅在家裡,不願意接觸人;有些人是喜歡做自己的事情,不願意被打擾;有些醉心於自己的專業,不願意學新的東西。每個人都不同,都需要面對不同的舒適區。

人一旦從舒適區出來,人就會感到恐懼,會覺得沒有安全感,也會覺得沒有自信,好像自己啥也不懂,到處謹小慎微的,這個時候人是進入了「恐懼區」,很害怕,而且不知道該怎麼辦,會人云亦云,會不知所措。但這種時間段往往不長的,有些人適應不了,就縮回去了,有些人突破自己的恐懼區之後,就進入學習區了。

進入學習區,人的狀態就完全不一樣了,你會非常興奮的發現新的事物,新的需要突破的地方,你不再害怕,而是很願意去學習新東西,甚至以獲得新知識而高興自豪,你逐步的拓展跟適應了自己的新的領地,很快把能力周圍夯實基礎,期待著新的能力方向,然後就進入成長區了。

成長區就像新開拓的領域,你基本上學會了新的技能或者擴展新的能力點,這個時候就可以用新技能來操作了,你設定新的目標,並有條不紊的執行計劃,這個時候,慢慢的新的挑戰區就變成了你的舒適區了。

新的成長區,變成了舒適區,然後你又得上路折騰新的地方了。這就是不斷折騰,不斷成長的過程。

我們來看看,到底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01

生命不息,折騰不止

每個人的進步,都是從不斷折騰開始的。

句總認識一個很好的朋友,70後,人都40多了,妥妥的進入中年,事業有成,而且兒女雙全。看起來就是人生贏家,但他就是我欣賞的那種不停折騰型的,40多開始新的業務,不到2年的時候,又做到了一個新的臺階。這不是最重要的,你看他的朋友圈,永遠都是新鮮玩意,一會又去釣魚了,一會又去航海了,一會又去深山老林徒步了,我真是很羨慕他。他總是在探索未知的領域,也總是尋找新的興奮點。

保持年輕,保持熱淚盈眶,保持對新鮮事物的感知能力。

02

當你覺得難的時候,就是進步的時候

人都有惰性的,而且年紀越大惰性越強,舒適區就越難突破。很多人其實在自己 舒適區怡然自得,雖然沒什麼不好,但風險一旦來臨的時候,容易手足無措。最好的辦法就是居安思危,任何時候,都要嘗試一些新的東西,雖然不一定有什麼大成就,哪怕是發展一項新的興趣愛好也好,就是讓自己保持興奮。

人一旦進入「恐懼區」,會非常不適應,比如新的工作領域,新的學習空間,總會覺得力不從心,或者覺得還是呆在原來的領域舒服,這個就是進步的時候了,所以別擔心,當你覺得難的時候,正是應該堅持的時候。有時候挺一挺就進入了新的能力圈。

句總的領域就是這麼一步步的拓展出來的,最開始做遊戲,做了好多年,應該是非常非常熟悉了,然後重新開始做B2B,做廣告,折騰了很多東西,有時候會覺得幹嘛不在一個領域一直沉澱呢?其實沒錯,每個領域都應該有沉澱,不能淺嘗輒止,但我也興奮於學到新的東西,拓展了自己的視野。當然,隨著領域不同,你所需要的能力項是不同的,你會害怕能不能做好,但過了「恐懼區」,一旦進入學習區,你的害怕就變成了興奮。

所以請抗住,請硬抗。風雨過後就是彩虹。

03

保持開闊的視野

活到老就要學到老。要不停的到新的領域去。

能力項很多都是可以遷移的,當你進入新的領域的時候,之前的很多能力與資源還是可以繼續使用,你要做的就是要把之前能力轉變成處理新領域的知識。

句總雖然能力一般,但接觸新領域的能力還可以,接受資訊的能力比較快,也願意嘗試新的東西。寫公眾號這件事就是想把我學到的東西跟大家分享,這是完全全新的領域,之前沒接觸過,這不以開始就慢慢的熟悉起來了,現在日更了差不多2個月,很累的,但很開心。句總還在寫一本小說,也是完全全新的嘗試,這些嘗試,讓我進入不同的領域,也逐步摸到了門路。

每個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同,但一定要保持視野開闊,這樣更容易發現新的機會。

04

不貪多,慢慢來

人生很長,何必匆忙。

很多年輕人確實視野很開闊,也願意嘗試新的事物,但總是貪多,這個也想做,那個也想玩,最終往往都是貪多嚼不爛。新的領域始終存在,窮其一生也不會學完,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領域,也要放慢心態,每個領域都要認真的去嘗試,隨著深入你會發現很多你之前不知道的細節,會逐步夯實自己的新能力圈。

認同請點擊右下角「在看」

相關焦點

  • 舒適區?離開還是留下
    是離開舒適區,進而接受挑戰,還是待在小溪裡自我成長,陶醉在如畫的風景裡。離開,傷的是一時,利的是一世;留下,撐的一時,難得一世。每種選擇都讓我覺得都是最好的選擇,無論怎樣,一個有進取心的靈魂在無論在哪裡都能有所成就。我已經不是那個翩翩少年,而是禿頂大叔,人都說「35歲現象」,言35歲以後的人是職場中的奢侈品,何為奢侈品?貴而無用。
  • 我勸你不要輕易離開舒適區
    想要進步,卻為何總是彎路不斷?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困惑,那麼今天書單君介紹的這本《認知覺醒》,相信可以幫到你。在周嶺看來,Amy的做法詮釋了一個重要的成長規律——「舒適區邊緣」。為什麼我那個朋友覺得自律好難?為什麼他看似努力,能力卻沒有長進,收穫也總是不達預期?其實就是不懂得成長的規律。
  • 改變自己從擴大舒適區開始
    每年的開年我都都會給自己許下願望利用下班時間要看書一百本丶學會一門語言,但是下班回家總是控制不住拿起刷抖音丶追劇丶刷微博丶打遊戲……怎麼舒適怎麼來,這麼多年許下來的目標一次沒有完成,我最近看了發展心理學才明白原來我沒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 三招教你離開舒適區,你的無框人生馬上就要開始了!
    聽了小王的抱怨,小張忍不住笑了,對她說:「我看你是在『舒適區』呆慣了!」小張的這番話讓小潘覺得有些莫名其妙。小張接著說:「在一家公司裡呆的時間長了,就會進入到一個『舒適區』:對老員工老闆一般不會輕易批評;同事惺惺相惜,和平相處;因為資格老,新員工對自己也比較尊敬。就這樣,在公司裡沒人『挑刺』、沒人監督,自然工作水平和效率就會下降。」小王一想,確實是這麼一回事。
  •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心理學研究中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 感悟:人生最怕的就是沒有離開舒適區的勇氣
    意思是一個人應當有憂患意識,當一個人沉迷於他所處的安穩舒適的環境裡時他就意識不到他身邊的危險也對於將會有的困難也疏於防範,最終就會在災難來臨時不堪一擊。所以人生最怕的就是在舒適區待習慣了,然後就沒有了離開的勇氣。溫水煮青蛙是我們常聽的故事,也是典型的一個死於安樂的典故。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時候,其實我們更喜歡待在舒適區不願意離開,我們常常缺乏打破舒適安逸的勇氣。
  • 離開自己舒適區的人,才能開始多姿多彩的生活
    所以那些永遠只會呆在舒適區的人,就會像是被水煮的青蛙一般,終被這個時代所遺棄,而這不過是時間的問題而已。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堵一堵的牆,甚至於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圍城之中。就像是無論我們走了多遠,能夠記住回家的路一般。而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只不過是每個人心中的圍城的大小會有不同。
  • 敢於走出舒適區,才能找到更高級的舒適
    其實,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非常非常簡單,但並不容易,你必須要強迫你自己接受不舒服,離開你的舒適圈。9-3 敢於走出舒適區才能找到更高級的舒適因為生活中的重大機會總是會迫使我們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這就意味著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肯定會感覺到不舒服。
  • 敢於跳出「舒適區」的寶寶,才能更優秀
    敢於跳出「舒適區」的寶寶,才能更優秀父母總是教育孩子不要安於現狀,要積極進取。但是,並非所有的孩子都能放棄舒適的生活現狀,努力做更多的事情。孩子總是安於現狀嗎?父母不知道怎麼教?張蕾(化名)的女性有上小學的兒子,說起自己的兒子,張蕾驕傲而煩惱。驕傲的是兒子聰明,成績穩定,一直在班級前20名左右。平時喜歡在家看電視玩遊戲,但是自律,應該寫作業寫作業。
  • 心理舒適區並不舒適,只需4步即可走出舒適區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沃許說過:「真正的人生始於你走出舒適區。」最近幾年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耳熟能詳。青蛙正是因為不肯離開舒適區,所以到了最後想要逃離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待在舒適區之所以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危害,是因為讓我們無法獲得警惕。長久的安逸會讓我們失去鬥志。
  • 脫離舒適區,才能變得強大
    這時候可能就是處於舒適區的狀態。這時候人往往就會變得很懶惰,這裡的懶惰指的是思想上的懶惰,這種情況下容易不去思考自己的進步與成長,而是停留於現狀,而且我滿足於現狀。雖然可能每天也會很充實,但是沒有任何的變化。那就要注意一下,很有可能已經習慣於在舒適區當中了,需要趕快的脫離舒適區,讓自己努力改變一下。
  • 走出舒適區,才能有所成就嗎?一直以來錯誤地理解了舒適區
    近幾年接觸到的凡是關於舒適區的文章和言論,都是統一論調,鼓勵走出舒適區,拓延舒適區,我竟然不假思索地深信不疑,並為自己不能做到走出舒適區而時而感到自責。責怪自己像大多數人一樣平庸無異,做不到突破自我。前兩天讀到了一篇文章,竟令我恍然大悟,舒適區這事兒,也應該用批判性思維來看待。之前,為了走出舒適區,我做了一些傻傻的努力,比如嘗試不擅長的工作崗位,學習一些對於我來說很難的技能,最終都以羞恥的失敗告結。但是,當時我並沒有正確地反思自己,更多地在責怪自己沒有意志力。現在想想,這樣自虐真的對嗎?
  • 30歲的男人,應該跳出舒適區
    第二就是因為還沒有產生舒適區。其實每個人每個時候都有舒適區,嬰兒時媽媽的懷抱就是舒適區;去幼兒園時,家就是舒適區;去小學時,幼兒園就是舒適區;去中學時,小學是舒適區;去大學,那家鄉就是舒適區。每一次離開舒適區都是一個坎,都會經歷陣痛。無論是去幼兒園還是去小學,哪怕是去大學,在剛開始的時候都會有些不適應,但是這些不適應,都會隨著新朋友的相識慢慢減弱,直至形成下一個舒適區。
  • 想要孩子成長最好方法,不是「走出」舒適區,而是「擴大」舒適區
    其實閨蜜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她能夠看到孩子身上的興趣和閃光點也是值得鼓勵的,但過早逼孩子走出舒適區的這個做法並不可取。如果想要孩子有所成就,擴大舒適區才是最重要的關鍵。父母要求孩子走出舒適區,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希望孩子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能夠變得更有競爭力,這個出發點是好的,可是一味要求孩子走出原本輕鬆的舒適區,但同時又沒有掌握好分寸的話,會讓孩子的實際能力與家長的預想結果不相匹配。
  • 心理學:跳出舒適區,你才能野蠻生長
    老是想停留在舒適區,不想走出「家」門的人永遠融入不了這個社會,是懶惰的表現人的本性就需要勞動,需要走出舒適區。從積極的人生角度來講,人應該正視和重視周圍環境的變化,不停地調整自己的行動,挑戰和超越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大的人生成就和價值。
  • 王麗坤:不必完全離開自己的舒適區 節目裡沒遺憾
    當下流行的一種說法是「走出舒適圈」,王麗坤則覺得不一定要如此,「你完全離開你的舒適區去做一個不擅長的事情,我覺得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每個人性格是不一樣的,然後你選擇做什麼樣的事情,什麼樣的舒服是只有你自己知道的。」
  • 敢於走出人生的舒適區
    而所謂的「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在這個區域裡,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而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不適、緊張、恐慌、焦慮、沒有安全感。有這樣一個故事。
  • 為什麼總想離開舒適區?如何蛻變才能迎接春天?
    我記得詹青雲有一段話,說的特別好,她為什麼可以考到哈佛,她說她是一所一所學校換過來的,她一直在逃離自己的舒適區,一次一次的放棄,再重新出發,才變成了現在的詹青雲。可是,我想說的是,逃離舒適區的後果,大家要想清楚,有可能變成另一個詹青雲,也有可能變成一個抑鬱的全職媽媽,或者一個跨不過中年危機的人。我是一個既乖又不乖的孩子。
  • 聽聽丨 逃離舒適區,你確定你活在舒適區?
    今晚我們來聊聊:逃離舒適區,你確定你活在舒適區?2020年的開端,以一個沒人料到的方式打開。前段時間我看一個老舊的娛樂新聞,一個明星也開始送外賣。今天我看見一個做旅遊的群友在群裡哭訴「我又失業了」。當習以為常的一切開始崩塌,我們該不該衝去舒適區?有人說:「你沒窮過所以你不懂,我為什麼急著上班!」
  • 敢於踏出舒適區,拒絕平庸!
    人類就像動物,他們幾乎總是走阻力最小的道路。 這條路通常會導致一個地方:舒適區。在那裡大家往往抱團聚集在一起。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您的舒適區域是您保持安全感的邊界,在那個區域裡,你會感到一種安全感,而離開那個區域,您會感受到極大的不適。 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您的舒適區域是很少能獲得個人發展的地方。那當我們咬緊牙關,走出舒適區,如何面對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