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從擴大舒適區開始

2020-12-22 一個有味道的榴槤

每年的開年我都都會給自己許下願望利用下班時間要看書一百本丶學會一門語言,但是下班回家總是控制不住拿起刷抖音丶追劇丶刷微博丶打遊戲……怎麼舒適怎麼來,這麼多年許下來的目標一次沒有完成,我最近看了發展心理學才明白原來我沒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心理舒適區並不是代表自己處在舒適的環境

心理舒適區並不是代表自己處在舒適的環境,舉個例子《肖申克的救贖》中的老布,他在肖生克的監獄生活50年,在監獄裡面沒有自由,環境也非常的糟糕,但是老布知道自己將要刑滿釋放時,不惜選擇殺人讓自己能繼續留在監獄,從老布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我們生活在非常痛苦丶絕望的環境中,也不願意去改變因為你熟悉他。

呆在心理舒適區就像溫水煮青蛙

正常情況下,呆在心理舒適區所帶來的不自在不會危及我們的生存舉例子:

我們工作中學習技能稍微努力下遇到點困難就放棄了

學習英語沒開始幾天看到沒有成效慢慢結束了

遇到心儀的男女朋友不敢上前去搭訕導致錯過一段緣分。

以上的情況不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但是總是會給我們帶來不適感,我們不會著急著去改變,總是得過且過。

心理舒適區就是逃避負面情緒

這種方式一開始就是用來對抗焦慮和恐懼,如果一個人小時候遭到別人的嘲笑和排斥,就會變得沉默寡言,對於他來說保持沉默寡言就是在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固定的習慣,儘管這些事情已經過去,他對這種應對方式甘之如飴。

其中讓他變成習慣的不是痛苦,是控制感和安全感。

但是這樣得來的安全感和控制感非常的脆弱像《肖生克的救贖》中老布出獄後無法走出心理的舒適區重構自己的生活,最後選擇自殺結束這一生

心理舒適區的誤解

想擁有輝煌的人生一定要不斷擴大自己的舒適區,但是步子也不能邁得太急

我有個朋友小張在一家跨國公司做8年的結構工程師,入職一年時小張非常的辛苦,每天工作都圍繞著注塑設備和畫圖軟體,但是後來做多了工作輕車熟路,他不覺的辛苦但是有點厭倦,更何況他的收入已經三年沒有增加過,他看了很多金融行業朋友都收入頗豐,小張很心動,後來在(跳出舒適區)的概念鼓動下,小張接受了一個朋友的邀請,從跨國公司辭職,進入一家公司做電話銷售,可誰知,這是噩夢的開始,小張入職兩個月就做了一單業務,大家都知道銷售工作都是底薪加提成,入職幾個月小張都只能拿到微薄的薪水,回想起做工程師的日子收入不高但是自己還能接受,原本想跳出舒適區做更好的自己,真的挑出來反而更加的難受

想要更好的生活要學會擴大心理舒適區,但是跳出心理舒適區不是不了解情況不計後果的投入到陌生的領域去,這樣誤解了道理往往會給自己帶來不可承受的痛苦。

我們常說「你誰行舟,不進則退」,我們也可以說「舒適區不去擴大就會縮小」老布因為不去擴大自己的舒適區面對新的環境適應不了選擇自殺,工作中沒有擴大學習技能的舒適區導致工作越來越不順利

正確的擴大心理舒適區的方法

一丶堅定信念: 要堅定地相信自己能做的更加的好

二丶了解自己: 反思自己現在的狀態自己的心理舒適區的範圍

三丶列出計劃:列計劃一點一點拓寬自己的舒適區。

喜歡大家點個關注,希望你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相關焦點

  • 改變自己更有效的方法,不是「脫離」舒適區,而是「擴大」舒適區
    既然「脫離」舒適區,會讓我們進入新的環境,做些不熟悉的工作,進而失去掌控感,那麼不如「擴大」自己的舒適區。「脫離」舒適區和「擴大」舒適區,到底有什麼不同呢?「擴大」舒適區,不求一下子突變(「脫離」舒適區),而是一點點的調整、探索,然後慢慢進化成新的人。當我們懼怕「脫離」舒適區時,不如嘗試著眼於「擴大」舒適區,這樣既可以不斷提升自己,還會緩解內心的突破壓力。其一,選擇精準可以「擴大」舒適區的領域。「擴大」舒適區,意思是我們要從自己的舒適區找到延伸點,這就避免了「脫離」舒適區可能帶來的誤區。
  • 想要改變自己,就需要突破舒適區,放大舒適區
    有很多人想要改變自己,但又害怕改變自己。那是因為當一個人習慣了當下的狀態,習慣了當下的行為模式,就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下感到舒適。當一個人沉溺於舒適區,會變得不思進取、故步自封。沉溺於舒適區的人,其行為表現為:懶惰、鬆懈、倦怠和保守,久而久之會感到迷茫和無助。每個人在自己的舒適區裡都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舒適區,就會覺得不舒服、彆扭,或是不習慣。所以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改變自己,就算偶爾有改變自己的想法,但開始嘗試改變就會覺得不舒服,然後就放棄了。
  • 想要孩子成長最好方法,不是「走出」舒適區,而是「擴大」舒適區
    其實閨蜜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她能夠看到孩子身上的興趣和閃光點也是值得鼓勵的,但過早逼孩子走出舒適區的這個做法並不可取。如果想要孩子有所成就,擴大舒適區才是最重要的關鍵。所以說,脫離舒適區並不是一個教育孩子更有效的辦法,而是應該要從擴大這方面入手,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才能讓孩子更心甘情願地去接受。那麼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樣擴大自己的舒適區呢?
  • 改變,從走出心理舒適區開始!
    驗證在自己身上,便是戒菸和堅持運動。我是從大二開始,在室友的「薰陶」下,學會抽菸,到2019年7月份,煙齡16年,每天抽20-30支,可以說菸癮比較大了。在2017年戒過一次煙,戒了5個月後復吸。去年7月份二次戒菸,現在已戒掉9個月。都說戒菸難,自己戒菸的經驗:戒菸難,其實也不難。其區別就是看內心真正的意願和需求,戒、還是不戒,全是認知說了算。
  •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很多人都在舒適的環境裡日復一日消耗自己的青春,逐漸地開始思維僵化、目光短淺。 對於年輕人來說,一定要嘗試走出自己的職場舒適區,接受新挑戰。那麼我們怎麼樣才能「突破舒適區」,主動尋求改變,謀求發展,邁向成功。
  • 走出舒適區,遇見更好的自己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比如說,有些人覺得大城市競爭壓力太大,太辛苦,於是選擇到小城市找一份穩定、安逸的工作,雖然沒有太大的成就,但好在舒服,也不用挑戰自己、突破自己了,這就是一種心理舒適區的表現。
  • 刻意脫離自己的舒適區,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原來這樣更精彩
    這樣的條件和長輩的期許會將小兩口的生活禁錮在這個完好的舒適區內,而不願意越雷池一步,久而久之,生活也會乏味,煩惱的事情也會接連不斷。既然生活讓你麻煩不斷,為何不跳出舒適區自找麻煩。生活的智慧還是在於不斷地解決麻煩中產生的成就感,想要那份成就感就要解決麻煩。生活中無事可做無聊,做無聊的事也乏味。郭麒麟在去年年底接受採訪時曾坦言要要闖出自己的舒適區,難道舒適區不好嗎?
  • 心理舒適區並不舒適,只需4步即可走出舒適區
    舒適區真的舒適嗎?實則不然。很多人喜歡呆在舒適區裡,都會感到焦慮或者痛苦。但是絕大多數人仍舊不肯離開。待在舒適區裡並不是因為舒適,而是因為這種假想的舒適能給我們一種安全感。雖然待在舒適區並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但是至少不會讓我們產生對改變的恐懼。
  • 出圈,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晚上,看了秋葉大叔的直播課,個人品牌第一課,機會篇,受益匪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出圈,走出自己的舒適區。看了秋葉大叔惟妙惟肖的演講,分別都多角度分析了幾個超級ip的發家,同時又分享了自己的個人ip打造歷程,從小白到高手再到牛人。
  • 離開自己舒適區的人,才能開始多姿多彩的生活
    所以那些永遠只會呆在舒適區的人,就會像是被水煮的青蛙一般,終被這個時代所遺棄,而這不過是時間的問題而已。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堵一堵的牆,甚至於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圍城之中。就像是無論我們走了多遠,能夠記住回家的路一般。而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只不過是每個人心中的圍城的大小會有不同。
  • 進步,總是從離開舒適區開始
    句總這些年的職業生涯,每次的變化都是從舒適區離開,然後慢慢的形成新的舒適區的故事。這是個能力從裡到外不停的擴散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非常不容易,但都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隨著年齡的增長,舒適區機會越來越舒服,人也難以突破自己,慢慢的就油膩中年了,就給自己找很多理由了,比如這輩子也就這樣了,認命了,我感覺突破不了了等等,自己就陷入溫柔圈不出來了,這樣的觀念一旦形成,這輩子真的也就這樣了,這其實也沒什麼不好,但但凡還覺得自己能折騰一下的,就得從舒適區出來,重新買入痛苦、學習、成長的過程。每個人的舒適區不一樣。
  • 演講稿範文:突破舒適區
    演講稿範文:突破舒適區(每日觀察0371) 文/樊榮強 自從我從事演講口才培訓以來,經常講到突破舒適區這個話題,而且強調每個人必須不斷突破自己的舒適區
  • 如何幫娃走出舒適區?「改變」是種精神,關鍵是做好「精力管理」
    近年來有一個詞十分的火熱——「舒適區」,舒適區通俗來講就是在自己所熟悉的範圍內,去做讓自己感到輕鬆、駕輕就熟的事情。在這個「圈子」裡,你不易感到過度的緊張,也不會迎來過多挑戰。但是一直處於舒適區中,也就意味著在你在原地踏步,停滯不前。對於成人來說,有時候還會犯懶在舒適區中走不出來,所以更不要提那些自制力不強,不用費心謀求生計的孩子們了。
  • 只有改變應對方式,才能真正走出心理舒適區
    我有個朋友生活在小城市,有穩定工作,有家人陪伴,還有一個可愛小寶寶,雖然不能大富大貴,但是也生活比較舒適,但是人是喜歡變化的,時間一長,就想著要挑戰一下自己,走出舒適區,走出外在環境營造的舒適感。最後出來也是不能適應外面的生活,上吊自殺,從這個例子裡我們可以看到思想裡的舒適區根深蒂固,是保證我們生存下去需要的安全感,走出來何其容易。
  • 所謂競爭優勢,就是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當今世界當中,人類所做的一切給世界帶來的「改變」,都無法比的上「人類進化出現」這一「改變」,無論我們怎麼創新,怎麼去「打破規則」,實際上我們還是一直處於一個「規則世界」當中,不要說某個人個體,即便是人類幾千年的歷史,對於時空來說也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節點,我們無法真正超越時空,因此,我們必須要一方面打破自己所處環境的
  • 社恐的人,是該待在自己的舒適區?還是改變自己,融入集體?
    我在小學的時候算是個皮孩,愛玩愛鬧,稍顯活潑,上了初中乃至步入社會,同學、老師、同事對我的印象大多是文靜、靦腆的女孩,只有在親密的朋友、家人面前,我才是個話嘮,才能放鬆暢快的做自己。
  • 有夢想卻遲遲不敢走出舒適區?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只有不開始
    那麼,在這個信息快速迭代的時代,想要走出舒適區,開啟一項新的技能來刻意練習,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結合書中的內容,得到以下三點,下面一一來說明:一、找到學習的榜樣,走出舒適區不管是在職場,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習慣待在舒適區。不敢往前邁一步,會覺得去做自己不熟悉的事,不確定的因素太多,困難太多。
  • 如何跳出生活的舒適區?
    如果你本身一直在舒適區,你是很難跳出來的,你要麼自己主動創造條件跳出來,要麼生活給你壓力逼迫你跳出來。如何主動創造條件:比如說離開父母,自己獨立找工作和生存,斷掉父母給你的經濟支持。當然這時候你可能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還是感受不到壓力,仍然跳不出舒適區。那接下來你可以試試提前模擬結婚後的生活,找出身邊的朋友做參考,比如這個月需要還房貸車貸多少錢,孩子奶粉錢,孝敬雙方父母的錢,自己和老婆日常開銷,然後算算自己現在能賺到多少錢,這時候你可能就有動力去做出改變,跳出舒適區了。
  • 脫離舒適區是才真正的成長性思維
    今天,和一批小夥伴溝通開會,其中談到了一個話題,聊著聊著把困惑自己許久的問題似乎也聊清楚了。這個問題就是如何走出舒適區?我們知道,走出舒適區是成長的第一步。可是怎麼才算真正走出舒適區呢?是行為上的改變,是習慣上的改變,還是什麼其他改變?
  • 敢於走出舒適區,才能找到更高級的舒適
    Jimmy's Note吉米老師前言:每天,你會有源源不斷的想法,想改變你的人生,改變世界,改變你的感覺,而你卻什麼都沒做。其實,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非常非常簡單,但並不容易,你必須要強迫你自己接受不舒服,離開你的舒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