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從走出心理舒適區開始!

2021-01-07 爆料君說

改變的本質,其實就是創造新經驗,用新經驗代替舊經驗。創造新經驗需要通過新的行為,獲得新的反饋、新的強化,並切身體驗到它。切身體驗的經驗,信息濃度是非常高的,這跟聽來、看來的道理很不一樣。如果只有想像中的期待,而沒有新行為帶來的新經驗,改變就很難發生。

驗證在自己身上,便是戒菸和堅持運動。

我是從大二開始,在室友的「薰陶」下,學會抽菸,到2019年7月份,煙齡16年,每天抽20-30支,可以說菸癮比較大了。在2017年戒過一次煙,戒了5個月後復吸。去年7月份二次戒菸,現在已戒掉9個月。

都說戒菸難,自己戒菸的經驗:戒菸難,其實也不難。其區別就是看內心真正的意願和需求,戒、還是不戒,全是認知說了算。當階段性戒菸成功後,身體機能的修復產生了正向反饋,從而強化了我堅持戒菸到底的信念。

運動也是一樣,自己的認知告訴我,體重超標嚴重,真的到了該減肥的時候了,於是就開始行動。然後就是身體正向的反饋,然後又強化了堅持下去的信念……

行動!行動!行動!一定要行動起來,打破我們的舊的經驗,讓新行為創造新的經驗。

僅僅靠道聽途說,從未經歷過,是完全體會不到的。

改變既需要勇氣,也需要自省。

人患不知其過,既知之而不能改,是無勇也。——韓愈

人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改選擇改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其實很難,要面對很多的焦慮,也需要勇氣。

可是,沒有什麼能夠比走一條很難的路更能促進人的自我發展了。

清代晚期的曾國藩擅長自省。

在每天的日記中,他都要將自己一天的言行進行一番徹徹底底的反思、清掃。

曾國藩的一生,就是自省的一生,最終,他的人生修養和事業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成為一代中興名臣。

孔子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反省自己,不苛責他人,是修養自己的法門,也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 懂得自省的人,待人寬厚,善待他人。 不推諉責任,時刻反省自己,是一個人不可多得的教養。

真正的心理舒適區不是我們熟悉的環境,而是我們熟悉應對環境的固有方式。

10年前,朋友從工作多年的私企辭職,跳槽到一家知名國企,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領導的認可,收入是原單位的兩倍。

然而在這之前,他對原有的工作,雖然並不喜歡,但勞累了一天後,除了回家抱怨幾句,未曾做出任何改變。這次,他毅然決然的跟公司提出辭職,去追求更好的人生目標,只是因為他改變了熟悉的應對環境的固有方式。

明明生活已經有了改變,我們卻堅持它還是原來那樣,由於我們熟悉原來的應對方式,就牢牢地抓著它不放。慢慢的,我們害怕的事情,就真的發生了。

人,該如何過這一輩子?

不應聽信命運的擺布,終其一生。

應該拿出改變的勇氣,邁出改變的第一步,在行進中時刻檢驗是否偏離了航向,如若偏離,及時糾正和自省。

相關焦點

  • 只有改變應對方式,才能真正走出心理舒適區
    我有個朋友生活在小城市,有穩定工作,有家人陪伴,還有一個可愛小寶寶,雖然不能大富大貴,但是也生活比較舒適,但是人是喜歡變化的,時間一長,就想著要挑戰一下自己,走出舒適區,走出外在環境營造的舒適感。最後出來也是不能適應外面的生活,上吊自殺,從這個例子裡我們可以看到思想裡的舒適區根深蒂固,是保證我們生存下去需要的安全感,走出來何其容易。
  • 改變自己從擴大舒適區開始
    每年的開年我都都會給自己許下願望利用下班時間要看書一百本丶學會一門語言,但是下班回家總是控制不住拿起刷抖音丶追劇丶刷微博丶打遊戲……怎麼舒適怎麼來,這麼多年許下來的目標一次沒有完成,我最近看了發展心理學才明白原來我沒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 心理舒適區並不舒適,只需4步即可走出舒適區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沃許說過:「真正的人生始於你走出舒適區。」最近幾年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耳熟能詳。青蛙正是因為不肯離開舒適區,所以到了最後想要逃離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待在舒適區之所以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危害,是因為讓我們無法獲得警惕。長久的安逸會讓我們失去鬥志。
  • 走出舒適區,遇見更好的自己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比如說,有些人覺得大城市競爭壓力太大,太辛苦,於是選擇到小城市找一份穩定、安逸的工作,雖然沒有太大的成就,但好在舒服,也不用挑戰自己、突破自己了,這就是一種心理舒適區的表現。
  • 想要改變自己,就需要突破舒適區,放大舒適區
    有很多人想要改變自己,但又害怕改變自己。那是因為當一個人習慣了當下的狀態,習慣了當下的行為模式,就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下感到舒適。當一個人沉溺於舒適區,會變得不思進取、故步自封。沉溺於舒適區的人,其行為表現為:懶惰、鬆懈、倦怠和保守,久而久之會感到迷茫和無助。每個人在自己的舒適區裡都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舒適區,就會覺得不舒服、彆扭,或是不習慣。所以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改變自己,就算偶爾有改變自己的想法,但開始嘗試改變就會覺得不舒服,然後就放棄了。
  • 總是無法走出舒適區,實現想要的目標?你需要突破恐懼心理
    對於完美主義者而言,失敗是如此可怕和屈辱,以至於他們沒有嘗試,就認為走出舒適區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過度個性化 一個對於未來結果有加入太多個性化的特質,就會導致他過度識別失敗。
  • 勇於走出「舒適區」
    陳長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們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黨員幹部在幹事創業上習慣待在「舒適區」,必然導致意志消沉、能力落後,難以跟上時代步伐;導致不能有效履行責任擔當,出現當「太平官」、念「平安經」的問題。因此,黨員幹部要勇於走出「舒適區」,在其位謀其政,做到「有位更有為」。 走出「舒適區」,要勤於學習思考。加強理論學習,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思踐悟中牢記初心使命,全方位提升個人精神境界。
  • 敢於走出人生的舒適區
    不要害怕吃苦,也不要害怕挑戰,人生不可能處處都是康莊大道,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困難、阻礙和挫折,此時,退縮、軟弱和安於現狀只會不斷消耗我們本就不夠鮮活的生命力,唯有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想方設法跨越生命中的障礙,我們才能像故事中的小河流一樣,從雨水變成河流,又從河流變成汪洋大海。
  • 心理學:所謂成長,就是遠離我們的舒適區!走出舒適區,走出怯懦
    不比較、不評判 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比較就開始了,它貫穿整個學校和工作。 社交媒體會提醒我們其他人的成就,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沒有達到社會對我們的期望。這可能導致我們要麼為自己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要麼在開始之前就放棄。 請提醒自己,每個人的舒適區看起來都不一樣。
  • 高考模擬作文《走出舒適區》寫作指導及範文
    這是一則材料作文,圍繞「容易待在『舒適區』」現象進行討論。心理學認為,舒適區又稱心理舒適區,在這個區域裡,人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彆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可見「舒適區」是一個中性概念。當今年輕人容易待在「舒適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家庭原因。
  • 走出「舒適區」(大地漫筆)
    人們告別風雨無虞的「溫室」,裹緊衣服走出去迎接晝夜溫差的挑戰。大家心裡都明白:不從最安全穩妥的地方走出去,就會錯過最有生命力的風景。近來流行的「舒適區」概念,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某些心理狀態、行為習慣或者生活模式,會讓人置身其中感到舒適,就像冬天的暖氣房和早起的被窩,讓人不舍離去。
  • 《刻意練習》:走出舒適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因此當我們改變狀態時,一定程度上是在與身體「作對」,當然也就不會太愉快了。第二,是趨利避害的本能。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每個人都喜歡一個更舒服、輕鬆的狀態。因此我們會本能的習慣舒適區,卻不會喜歡走出舒適區之後那個痛苦的狀態。既然走出舒適區這麼痛苦,那我們為什麼不永遠待在舒適區呢?
  • 敢於走出舒適區,才能找到更高級的舒適
    Jimmy's Note吉米老師前言:每天,你會有源源不斷的想法,想改變你的人生,改變世界,改變你的感覺,而你卻什麼都沒做。其實,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非常非常簡單,但並不容易,你必須要強迫你自己接受不舒服,離開你的舒適圈。
  • 《刻意練習》|有目的的練習很重要,走出舒適區更重要
    有目的的練習需要走出舒適區我們找到了自己的優點,不能沉浸在你的優勢那裡停止不前。比如書中所說,業餘鋼琴愛好者在十幾歲就開始上鋼琴課,等到30年過去了,他還在以相同的方式彈奏著那些同樣的歌曲。放在任何一個職業,都是同樣的道理,人對自己的能力自信,沒有什麼,但是沒有去精進自己的能力,一直待在舒適區,「啃老本」。那你的技能永遠都很難提升。
  • 如何幫娃走出舒適區?「改變」是種精神,關鍵是做好「精力管理」
    近年來有一個詞十分的火熱——「舒適區」,舒適區通俗來講就是在自己所熟悉的範圍內,去做讓自己感到輕鬆、駕輕就熟的事情。在這個「圈子」裡,你不易感到過度的緊張,也不會迎來過多挑戰。但是一直處於舒適區中,也就意味著在你在原地踏步,停滯不前。對於成人來說,有時候還會犯懶在舒適區中走不出來,所以更不要提那些自制力不強,不用費心謀求生計的孩子們了。
  • 黨員幹部要走出「舒適區」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們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勇於走出「舒適區」,多給自己幾分「自討苦吃」,多當幾次「熱鍋上的螞蟻」,磨出真功夫,練就硬本領。 「舒適」看似是好事,但一旦沉浸於舒適區,就如同慢慢加熱的溫水中放入一隻青蛙,水溫能帶來暫時的舒適,當它發現無法忍受的高溫時,卻再也跳不出來了。黨員幹部如果習慣待在「舒適區」,就會看不到人民群眾的需求,聽不見人民群眾的訴求。
  • 走出「生活舒適區」,成就最出色的你
    人之天性是貪圖安逸,都樂意呆在舒適區。偷懶、睡覺、打遊戲、刷劇,這些事情簡單而低級,卻令人舒適無比,也難怪人們會樂此不疲。人如果過得太舒服了,危險也就到來了。安逸生活最容易消磨人的鬥志,扼殺人的潛能,使人一事無成。
  • 有夢想卻遲遲不敢走出舒適區?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只有不開始
    那麼,在這個信息快速迭代的時代,想要走出舒適區,開啟一項新的技能來刻意練習,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結合書中的內容,得到以下三點,下面一一來說明:一、找到學習的榜樣,走出舒適區不管是在職場,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習慣待在舒適區。不敢往前邁一步,會覺得去做自己不熟悉的事,不確定的因素太多,困難太多。
  • 想要孩子成長最好方法,不是「走出」舒適區,而是「擴大」舒適區
    其實閨蜜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她能夠看到孩子身上的興趣和閃光點也是值得鼓勵的,但過早逼孩子走出舒適區的這個做法並不可取。如果想要孩子有所成就,擴大舒適區才是最重要的關鍵。維基百科對心理舒適區的定義如下:從心理學的角度,舒適區是一個人為構想出來的,可以保持安全感和免受不安全感的邊界。簡單一點來說,處於舒適區的我們會覺得非常的放鬆,沒有壓力,並且情緒也不會陷入焦慮的狀態。
  • 勇敢走出舒適區 個中利弊應該如何抉擇?
    如果敢於在需要成長和挑戰時勇敢地踏出下一步,勇敢地選擇走出自己熟悉的舒適區,也許你會見到各種各樣的風景,看到更大更波瀾壯闊的足球世界。或許對比起五大聯賽國籍的球員,足球小國的球員,他們走出舒適區的能力就相對更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