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 題:電商直播亮了
新華社記者王雨蕭
2020年,一場疫情讓線下商業跌入低谷,卻點亮了今年最大的風口——電商直播。
當絕大多數人宅在家裡同疫情「鏖戰」,僅有三五平方米的小小直播間迅速成為滿足人們購物需求、釋放購物慾望的「出口」。
這一年,直播有多火?
淘寶直播數據顯示,今年「雙11」預售正式啟動10分鐘,平臺成交額就超過去年全天;在快手平臺,平均每秒就有2場電商直播正在進行;相關研究機構預測,2020年中國電商直播行業總規模將逼近萬億元。
據商務部監測,僅上半年全國電商直播就超過1000萬場,活躍主播人數超過40萬,觀看人次超過500億,上架商品數超過2000萬。
「村播」「廠播」「店播」「倉播」……這一年,直播的場景不斷豐富,「雙11」期間,不少保稅區的海外品牌甚至邊播、邊賣、邊發貨。
甘肅土豆、黔西南薏米、大涼山橙子……這一年,許多人走進直播間,為家鄉土特產「帶貨」。直播間裡,人們為湖北拼過單,為脫貧出過力。
賣車,賣房,賣火箭發射服務……這一年,直播「貨架」上的商品不斷突破人們的想像,有人感嘆,這是「萬物皆可直播」的時代。
為什麼是直播?很多人問。
對零售業而言,直播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人貨場」。在商品供給極大豐富的今天,從億萬件商品裡「淘好貨」無疑需要消耗大量時間,而直播通過預先選品,將傳統的「人找貨」變為「貨找人」,大大提高了商品流轉效率。
在直播間裡,主播憑藉獨特的個人「IP」特色,與用戶之間建立起信任紐帶,主播團隊幫助用戶發現需求、篩選商品、和商家砍價,讓消費者以更少的時間精力投入,獲取相對「物美價優」的商品。消費者也可以通過評論、「彈幕」等形式,表達自身需求,影響產業鏈上端。
在2020年的商業賽道上,直播可謂「一騎絕塵」。可車速太快,難免「翻車」。流量造假、商品質量差、大數據殺熟……最近一段時間,關於直播帶貨的負面新聞頻頻登上熱搜,去掉濾鏡之後,野草般瘋狂生長的直播,似乎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美」。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近日發布通知,對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的登記、內容、審核、打賞等提出具體管理細則。不少頭部主播更是直接遭到中消協「點名」。
監管不是為了打壓,而是為了規範。
未來,5G環境疊加AI、短視頻、虛擬主播、全息影像等,電商直播行業或許會迎來更多突破想像的新玩法、新業態、新模式。而這一切的前提,是真正建立起一套標準規範的直播供應鏈體系。
如何構建起適應直播生態、符合法律規範的新的「人貨場」,是直播走入「下半場」必須解決的問題。只有在規範、有序、健康的基礎上,直播才能「亮」得更久,而不是狂風過後,落得一地雞毛。
在線經濟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