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要錢袋子還是要綠葉子?
這曾是困擾浙江省安吉縣餘村原黨支部書記鮑新民很久的問題,回憶起當年,他仍然十分感慨。
改革開放後,餘村靠著優質的礦石資源成為安吉「首富村」,老百姓腰包鼓起來了,而餘村卻變得面目可憎起來,安全問題、環境問題困擾著這裡。
在抉擇的十字路口,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餘村考察,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總書記說要知道放棄,要知道選擇。」時隔15年,鮑新民仍然記憶猶新,為了這裡的山山水水,安吉和餘村走過了艱辛的探索之路。
「兩山」理念因礦而起,如今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略。它的歷史性出場,不僅改變了餘村以及安吉的命運,更開啟了全國對於自然資源價值的新探索。
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石碑矗立在餘村。15年來,這十個大字鐫刻在安吉老百姓的心中,更轉化為了他們的行動。
痛定思痛
讓礦山重新披綠裝
站在餘村攫取「第一桶金」的冷水洞礦山遺址,餘村村主任俞小平回憶起了過去。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20世紀90年代,餘村僅4.8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有3個礦山,生產隊用石灰去外村換稻子,一下子解決了吃飯問題。」
開礦讓餘村擺脫了貧困,可是問題也隨之而來。
「工人們從礦上下班回家,臉上全是黑的,只看見兩隻眼睛,自己老婆都不認識了。」鮑新民說。
安全生產也無法保障,礦工有在礦山上被石頭砸死的,還有得塵肺病的、留下終身殘疾的。塵土飛揚、汙水橫流、垃圾遍地,村民不敢開窗,山上連筍都不長了,礦上爆破頻出事故……
痛定思痛,餘村用民主決策的方式選擇將高汙染企業陸續關停,開始向綠色發展轉型,2002年逐步關停礦山,2004年底全面停工停產。
轉化的第一步是要讓綠水青山重回餘村,關停之後,如何治礦?
2007年起,原安吉縣國土資源局牽頭,先後對停採廢棄的冷水洞、羅子塢、巍山等三個礦山進行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和土地復墾開發利用,總面積達87158平方米。
「一方面,對主要邊坡進行浮石清理,針對坡底、坡頂和平臺區域水土保持能力等情況因地綠化;另一方面,對宕底、廢渣堆、加工場等區域,通過覆土、削高填低等方式進行土地平整復墾,並種上了景觀類植物。先後花費治理費用百餘萬元,整治出的土地煥發了生機,石頭變美景,荒山變青山。」安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初嘗到了生態發展的甜頭,餘村抓緊時機、乘勢而為。遵循安吉縣「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工則工、宜景則景」的廢棄礦山治理原則,2013年起,餘村對村莊內部進行生態修復,48家工業企業全部關停,實施汙水分流納管。2017年,安吉縣封存保留了冷水洞礦山遺址,並以真實性和完整性為最大原則,以礫石鋪地,鋪裝景觀小品,建設了礦山遺址公園,記錄歷史,警示後人。
如今,綠水青山重新回到了安吉,並成為這裡最美的風景。沿著串聯起溶洞礦坑、連綿竹海、銀杏古樹的森林綠道,可騎車,可登山,可遊步。登高觀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起了鄉愁。
整體規劃
讓「三線一地」守牢生態底色
青山如何變金山?安吉在探索中逐漸認識到,發現自然資源的價值、用好自然資源是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關鍵。
從生態到經濟,依託群山環抱、茂林修竹,安吉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第一步穩固「底盤」,做好規劃統籌。安吉從土地空間、產業布局、交通路網、基礎設施等方面開展規劃,繪濃生態底色,突出底線約束。按照餘村的整體規劃,關閉礦山之後村子分為生態旅遊區、生活小區和農業觀光區,礦山遺址則打造成礦山公園。
據安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規划過程中,安吉成立了「三線一地」工作專班(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和自然保護地),負責協調解決調整過程中的各類矛盾與問題。安吉堅持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降低,在本輪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堅持「面積不減少、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的原則,維持上輪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面積489平方公裡不變,佔國土空間的比例25.9%不變。
同時,做靚底色,優化屏障。安吉明晰「一環三帶三核九片」的自然生態空間保護格局,優化生態安全屏障。結合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工作,優化調整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建立以「安吉小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核心,竹鄉國家森林公園、天荒坪省級風景名勝區、竹溪省級溼地公園、南北湖省級溼地公園和陳嶸省級森林公園為主體的安吉縣自然保護地體系。將水域、森林、礦山等特定空間修復以及生物多樣性、水土流失等專項治理納入空間規劃整體保護範疇。重點考慮水、氣、土壤、垃圾固廢等處理設施、監管設施,將汙染治理納入治理類基礎設施布局。
此外,繪製規劃,嚴格管控。在重點區域探索實施用途管制試點,在生態空間用地準入方面實行正負面清單管理,生態保護紅線實行正面清單管控、一般生態空間實行負面清單管控,明確準入規則。實行生態保護紅線分級管控,一般生態空間根據地方特色實行分區管控,將一般生態空間分為生態經濟綜合發展片區、生態農旅混合片區、生態旅遊特色片區、人居環境保障片區四個片區,並明確了每類片區的發展和保護重點,實現生態空間剛性(生態保護紅線)與彈性(一般生態空間)相統一。
2019年,安吉縣僅餘村全村就實現國民生產總值近2.7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9598元,村級持有集體資產2000餘萬元,集體經濟收入達4521萬元。
矢志不渝
「兩山銀行」探路生態資源資產化路徑
對於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探索,安吉一直沒有停下腳步。
今年4月,《安吉縣「兩山銀行」試點實施方案》發布,提出將全面摸清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資源以及農村宅基地、農房、古村、古鎮、老街等閒散資源「家底」,統一納入「兩山銀行」,選擇合適標的推向市場,實現生態資源向資產、資本的高水平轉化。
根據安吉的方案,「兩山銀行」是政府主導打造的生態資源交易平臺,是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載體,讓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資源在開發利用、環境保護等過程中實現應有價值。
而試點的首個目標就是摸清「家底」。方案要求,要利用衛星遙感、區塊鏈等數位化手段開展資源調查,合理評估生態資源資產價值。到2020年底,在調查摸底、確權登記的基礎上,基本形成安吉縣生態資源清單、產權清單、項目清單和保護、開發、監管全過程工作機制。
據安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家底」,不僅包含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還包括與之相關的適合集中經營的農村宅基地、集體經營性用地、農房、古村、古鎮、老街等,需要集中保護開發的耕地、園地、林地、溼地以及可供集中經營的村落、集鎮、閒置農村宅基地、閒置農房、集體資產等,這些都是「兩山銀行」的目標資源資產。
在提升生態產品價值上,方案也有明確規劃。今後,安吉將著力在生態產品交易機制、品牌體系、質量監管和考核機制等方面開展創新探索,逐步將生態資源轉化成生態產品。比如,探索生態產品交易機制、健全生態產品品牌體系、強化生態產品質量監管、健全生態產品價值考核制度等,構建以「『兩山』農品匯」「安吉白茶」「安吉冬筍」等核心品牌為主的地域特色公用品牌體系,推動「好生態變成好產品、好產品賣出好價錢」,真正實現「生態本身就是一種經濟」。
「『兩山銀行』實現的是『零存整取』,從頂層設計來系統集成本地的生態資源並進行收儲,發揮集聚效應和整體優勢。」 該負責人說。
不過,「兩山銀行」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無論是交易和信貸,都涉及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方法完善、生態信用體系建設、綠色金融改革、自然資源產權制度變革等方方面面。目前安吉的探索尚處於初始階段,在推進過程中也應注意相關政策的協同與配套,還要考慮好收入分配的問題,從而讓基層群眾真正感受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帶來的收益。
綠水青山依舊在,金山銀山何處尋?15年來,一程山水一路歌,安吉在經歷過痛苦、迷惘、彷徨陣痛後,用不懈的行動實踐闖出一條綠色發展道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安吉給出的回答,也是安吉未來將矢志不渝拓展邁進的康莊大路。
喜歡本文,就點擊右下角「在看」
本文由中國自然資源報社微信公眾號「i自然全媒體」獨家編輯。未經授權,謝絕媒體(包括公眾號)轉載。轉載請在醒目位置標註來源:i自然全媒體。i自然投稿郵箱:izrqmt@126.com。電話: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體
首席記者:焦思穎
記者:胡盛東 陳君怡
原標題:《踐行「兩山」理念 建設美麗中國 | 一程山水一路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