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記者走進紫雲酸棗坡林下仿野生菌種植基地,仿野生的林下大球蓋菇已經開始栽種,目前已經栽種30餘畝。當天,40餘位清河村等附近農戶正在轉運基料、搬運菌種、播種、覆土、蓋松枝等種植大球蓋菇作業,現場一派繁忙的景象。
農戶開始搬運、分揀菌種,準備種植。胡家林 攝
「酸棗坡林下仿野生菌項目規劃種植3000畝,目前第一期種植1000畝。」貴州嘉禾香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嘉禾香)董事長陳立說,項目的開展帶動當地百餘人就業增收,預計6月底完成1000畝林下大球蓋菇種植。
清理林地為栽種大球蓋菇做準備。「酸棗坡林下仿野生菌項目開始建設已經有十多天了,首先將灌木叢密布、枯枝成堆、雜草成網的林地進行整理,再進行栽植、培育和管護,目前已經整理林地約600畝。」紫雲縣林業局局長金家順說。
農戶正在種植菌種。胡家 攝
「清理好山林場地後,近幾天開始下放菌種開始栽種,從山腳開始往坡上種植,目前已經種植有30餘畝了。」現場負責人劉常瑞告訴記者,現在正在趕工期,每天都會有30至50人在基地種植,今天已經拉了20框大球蓋菇菌種。
充足的菌種保障種植。「紫雲酸棗坡林下仿野生菌項目是由我們公司提供基料、菌棒和全程的技術指導,已經提前儲備了足夠栽種600餘畝的菌棒,其餘正在有序生產,保障足夠的菌種種植。」貴州省優纖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優纖貝)項目負責人王成筆說。
王成筆檢查菌種菌絲。胡家林 攝
結合優勢林地資源進行產業選擇,金家順表示,林下仿野生菌種植是改變傳統低效的森林培育管理模式和經營技術,提高林地綜合效益,既滿足流域生態安全建設需要,又兼顧市場對高價值野生食用菌的需求。
酸棗坡林下仿野生菌項目按照「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模式,由縣政府組織和統籌、縣平臺公司嘉禾香具體管理推進、由優纖貝提供菌種種植及養殖技術指導和培訓,並按保底收購價收購產品,當地農戶進行務工,讓種、養、管、銷環環緊扣,兼顧企業、合作社發展,促進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形成緊密的產業發展共同體,實現三方共贏。
種植完畢後,將泥土覆蓋,壓上松枝,保障菌種足夠的水分。胡家林 攝
據了解,在酸棗坡核心區及周邊區域是紫雲當地野生菌產量較高且集中的區域,規範野生菌採摘、提高野生菌產量,通過產業發展,以封山育林育的方式進行林下培育仿野生大球蓋菇。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胡家林
編輯 向淳
編審 胡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