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畝大球蓋菇開始種植!紫雲千畝林下仿野生菌項目持續推進

2020-12-11 天眼新聞

5月20日,記者走進紫雲酸棗坡林下仿野生菌種植基地,仿野生的林下大球蓋菇已經開始栽種,目前已經栽種30餘畝。當天,40餘位清河村等附近農戶正在轉運基料、搬運菌種、播種、覆土、蓋松枝等種植大球蓋菇作業,現場一派繁忙的景象。

農戶開始搬運、分揀菌種,準備種植。胡家林 攝

 

「酸棗坡林下仿野生菌項目規劃種植3000畝,目前第一期種植1000畝。」貴州嘉禾香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嘉禾香)董事長陳立說,項目的開展帶動當地百餘人就業增收,預計6月底完成1000畝林下大球蓋菇種植。

 

清理林地為栽種大球蓋菇做準備。「酸棗坡林下仿野生菌項目開始建設已經有十多天了,首先將灌木叢密布、枯枝成堆、雜草成網的林地進行整理,再進行栽植、培育和管護,目前已經整理林地約600畝。」紫雲縣林業局局長金家順說。

農戶正在種植菌種。胡家  攝

 

「清理好山林場地後,近幾天開始下放菌種開始栽種,從山腳開始往坡上種植,目前已經種植有30餘畝了。」現場負責人劉常瑞告訴記者,現在正在趕工期,每天都會有30至50人在基地種植,今天已經拉了20框大球蓋菇菌種。

 

充足的菌種保障種植。「紫雲酸棗坡林下仿野生菌項目是由我們公司提供基料、菌棒和全程的技術指導,已經提前儲備了足夠栽種600餘畝的菌棒,其餘正在有序生產,保障足夠的菌種種植。」貴州省優纖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優纖貝)項目負責人王成筆說。

王成筆檢查菌種菌絲。胡家林  攝

 

結合優勢林地資源進行產業選擇,金家順表示,林下仿野生菌種植是改變傳統低效的森林培育管理模式和經營技術,提高林地綜合效益,既滿足流域生態安全建設需要,又兼顧市場對高價值野生食用菌的需求。

 

酸棗坡林下仿野生菌項目按照「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模式,由縣政府組織和統籌、縣平臺公司嘉禾香具體管理推進、由優纖貝提供菌種種植及養殖技術指導和培訓,並按保底收購價收購產品,當地農戶進行務工,讓種、養、管、銷環環緊扣,兼顧企業、合作社發展,促進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形成緊密的產業發展共同體,實現三方共贏。

種植完畢後,將泥土覆蓋,壓上松枝,保障菌種足夠的水分。胡家林 攝

 

據了解,在酸棗坡核心區及周邊區域是紫雲當地野生菌產量較高且集中的區域,規範野生菌採摘、提高野生菌產量,通過產業發展,以封山育林育的方式進行林下培育仿野生大球蓋菇。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胡家林

編輯 向淳

編審 胡麗華

相關焦點

  • 紫雲:利用香菇菌渣培育大球蓋菇示範成功
    在紫雲自治縣科技服務中心與貴州優纖貝公司的積極配合下,青島農業大學承擔的青島市科技局對口支援《安順大棚栽培食用菌標準化生產技術示範與應用》項目,在紫雲縣「利用香菇菌渣培育大球蓋菇技術」示範成功,為紫雲縣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助推紫雲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 漢中市大球蓋菇種植關鍵技術
    漢中市大球蓋菇種植關鍵技術基金項目:2017 年漢中市西鄉縣蘇陝扶貧協作項目;漢中市科技攻關項目( 2016KJNY-10 )。大球蓋菇菌絲後期生活力旺盛,此時要加大通風量,保證每日通風2~3h 。待菌絲全部突出土面後,應揭膜停水降溼,使畦面菌絲倒伏,土層內菌絲開始扭結成束;出現大量白色子實體原基時,應注意畦面土壤溼度,保持空氣溼度85%~90% ,使原基膨大形成小菌蛋,噴水時應少噴勤噴,表土見水分即可,從小菌蛋到成熟期,一般為5~10d 。
  • 青浦這片樹林下有「寶」,一天最多可採8000斤大球蓋菇,還有靈芝...
    在青浦練塘鎮東莊村的一片水源涵養林下,還真有不少蘑菇。除了蘑菇,還有被稱為「赤松茸」的大球蓋菇、靈芝、銀耳、黑木耳等各種菌類。魔都開啟冰凍模式後,主人給它們搭建了暖棚,好讓它們繼續蹭蹭蹭地長個。據悉,這裡一天最多採摘到8000斤大球蓋菇,附近同屬一家企業生產的活體菌菇、芽苗菜你說不定在海底撈品嘗過。
  • 助力精準扶貧 中喬大三農籤約「千畝富硒谷種植項目」
    5月18日,中喬大三農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與山西省長治市屯留縣「千畝富硒谷種植項目」在崗上村正式籤約。    屯留縣崗上村是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抗大一分校舊址」坐落於此,紅色文化底蘊濃厚。如何利用革命老區資源優勢加快培育發展特色優勢農業,實施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是當前崗上村面臨的主要問題。
  • 大球蓋菇(就是赤松茸菇)怎麼吃
    我們先了解一下大球蓋菇:      赤松茸菇是口蘑科、口蘑屬的野生食用菌,學名為大球蓋菇,又名皺環蓋菇、酒紅球蓋菇,俗稱益腎菇、粗腿蘑。該菇系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向發展中國家推薦的「營養、健康「菇種,也是國際菇類交易市場上的十大品種之一。      大球蓋菇是生長在赤松林樹根部,與樹根共生的一種野生食用菌,俗稱松茸、鬆口蘑針松茸。
  • 草腐食用菌大球蓋菇栽培技術
    「種植球蓋菇,效益最突出」這是廣大菇農幾年來實際栽培所認定的話題。每畝地去除管理作業道,實際種植面積約450平方米,只需稻殼450編織袋。如用玉米秸稈和稻草混合料只需13000斤左右。在不添加其他輔料的條件下即可栽培。一般45天出菇,每畝產菇一萬斤左右,每畝可創產值1.5—2.5萬元,其收入是其他作物8—10倍,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是農民發家致富的好項目。
  • 浙江省東陽市種糧大戶田間輪種大球蓋菇增效益 秸稈多級利用實現...
    今年,在東陽市農業農村局的支持下,村民大力開展高品質綠色科技示範基地建設項目,試水秸稈資源利用,今年年初,還購置了自走式打捆機、粉碎機等設備,並從麗水龍泉地區引進大球蓋菇新品種,利用水稻秸稈開展大球蓋菇種植基料化和肥料化利用試點示範工作。
  • 種糧大戶田間輪種大球蓋菇增效益 秸稈多級利用實現「變廢為寶」
    今年年初,他購置了自走式打捆機、粉碎機等設備,並從麗水龍泉地區引進大球蓋菇新品種,利用水稻秸稈開展大球蓋菇種植的基料化和肥料化利用的試點示範工作。趙永良說,大球蓋菇的採收期從3月中旬一直持續到4月底,畝產達到了3000多斤,經濟效益遠高於種植油菜輪種經濟作物,加上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都相對簡單,讓他增加了不少信心。今年10月中旬水稻收割以後,趙永良將大球蓋菇的種植面積擴大到了10多畝。「大球蓋菇屬於中溫菇,主要氣溫合適,估計可以採收到明年3月左右。」
  • 「變廢為寶」,青田禎旺用甘蔗渣試種大球蓋菇
    連日來,在青田縣禎旺鄉上垟村「知味紅」紅糖生產工坊的甘蔗種植基地裡,村民們正在試種大球蓋菇,與常規的種植方式不同,村民們將甘蔗渣一層層鋪在田地上,代替秸稈作為大球蓋菇的栽培原料,成功「變廢為寶」,開啟「林下經濟」新模式
  • 桑維亮在三穗天柱錦屏黎平調研時強調 大力推動林下經濟做大做強...
    在三穗縣武筆街道木界菌棒廠及林下仿野生猴頭菇基地、長吉鎮赤瓦林下仿野生猴頭菇基地,桑維亮詳細了解菌棒的生產成本、菌種來源和產業鏈延伸等情況,查看猴頭菇種植狀況。在錦屏縣三江鎮便團石斛種植產業園、錦屏縣萬畝林業(石斛)綜合產業園、多彩田園,桑維亮走進園區實地察看石斛長勢,了解產銷對接、利益聯結等情況,強調要依託豐富的林地資源,在盤活國儲林項目上加大力度,在林農文旅結合上下更大功夫,推動產業生態化
  • 慶元張村鄉「初心資金」激活千畝林下資產
    澄湖村村支書、榮森家庭農場負責人張繼榮,原本在福建把木材生意做得火熱,跑生意去諸暨等地,得知當地五保戶香榧林的年租金收入有六七萬元,他頗感意外,「慶元也有連片的山林地,怎麼就變不成資源呢?」  在慶元招商部門溝通下,張繼榮帶著積蓄回到了澄湖村。
  • 黔東南州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要做堅守青山和點綠成金的典範
    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時提出:優良生態環境是貴州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要不斷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
  • 榮昌:千畝野牡丹花開 林下花海扮靚山間
    榮昌微發布訊(融媒體中心記者 劉建國 張強)隨著入夏,氣溫不斷升高,榮昌區雙河街道嵐峰國家森林生態公園裡的上千畝連片野生野牡丹也進入了盛花期。一朵朵粉紅色的花朵爭相綻放枝頭,構成了林下花海美景,吸引不少市民前往觀花賞景。
  • 大球蓋菇栽培技術,種植戶不必苦惱,找對方法輕鬆解決
    3、栽培場地室外栽培或室內栽培大球蓋菇,產量無明顯差異,室外栽培具有工序簡便、成本低廉的優點,是目前栽培大球蓋菇的好方法,柑橘園、板慄冬閉田進行立體種植可取得明顯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5、發菌期的管理溫度、溼度的調控是大球蓋菇栽培管理的中心環節。在菌絲生長階段有其適宜的溫度、溼度指標,即堆溫以22~28C,培養料的含水量70%~75%,空氣相對溼度85%~90%。菌絲生長期,-般是不噴水或少噴水,20天後,菇床上的菌絲量已明顯增多,這時應適當噴水。
  • 「大國小鮮@基層之治」岑鞏縣:林下經濟結碩果 貧困群眾喜分紅
    試培植成功後,2016年,田洪湖帶頭成立了一個專門發展茶樹菇的合作社,並於2018年成立了集研發、生產、種植和銷售為一體的貴州苗嶺黔菇菌業有限公司,下設食用菌種植合作社、食用菌菇包培育技術創新中心等。岑鞏縣平莊鎮2019年東西部扶貧協作茶樹菇種植項目2020年分紅儀式目前,該產業已投入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資金700餘萬元,建設茶樹菇包裝車間1座(1200平方米),菇苞培養大棚20座(10000平方米),新建日產6萬棒菇苞流水線1條,發展林下茶樹菇種植
  • 「把時間搶回來 把損失補回來」大方風景村裡的「菌」美「菇」事
    據了解,連日來,大方縣鼎新鄉把推進食用菌企業復工復產,作為當前「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產業發展」工作的重頭戲抓好抓實,通過組建專班,蹲點服務,幫助企業落實防控措施,解決了實際困難和問題,有效地提振了企業的信心。目前,全鄉食用菌種植呈現出一派忙碌的生產場面。
  • 竹下蓋菇闖致富新路
    本報昭平訊 (記者/王克礎 通訊員/左德強)「去年,我在這片竹林下種了3畝大球蓋菇,畝產量達到2500-4000公斤。」1月5日,在昭平縣四溢香菇種植專業合作社基地,社長左培陽看著竹林下長勢喜人的蘑菇說,大球蓋菇已進入收穫期,按現在市場行情,年收益將超過10萬元。
  • 山窩裡建起千畝生態產業園
    「紅錦村生態資源很好,土質、氣溫、溼度都很適合獼猴桃種植。何不利用好現有的資源優勢,發展獼猴桃產業呢?」鄧召斌說。於是,打造一個以獼猴桃種植為主的千畝生態科技種植產業園的構想,在紅錦村村支兩委與同步駐村工作組的一次周例會上醞釀成形了。思路既定,說幹就幹。
  • 順德加快推進萬畝千畝公園建設,陳村北滘將建萬畝公園!選點及進展...
    順德已基本建成3個千畝公園,6個萬畝公園已有2個啟動建設,並將在今年4月以公開招標方式。今日,廣州日報記者從佛山市順德區委副書記、區長彭聰恩到陳村、北滘調研中獲悉,順德將加快推進萬畝千畝公園建設,「一園一策」,突出主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