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餘江7月22日消息(記者鄧玉玲 通訊員陳建紅)走進距鷹潭市區10餘公裡的中童鎮鴨塘周村,村口300畝有餘的風水塘水天一色,一排排民房枕水而居,紅磚黛瓦簷角飛翹,呈一派典型的贛北風情。據史料記載,周村先人於宋代在此隱居,看中水塘周圍土地肥饒,由此傍岡嶺、就水塘而居,繁衍生息至今。因為水塘形狀似一隻水鴨,故名鴨塘;村子建在鴨塘邊上,村因塘名,故名鴨塘周家。風口塘邊的千年古樟一樹成林,以其廣博與敦厚,默默庇佑著村民的每一個晨耕暮種。
打開史書,有一頁屬於周村的底蘊自豪地流淌:餘江擁有「江西省眼鏡產業基地」「國家外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等稱號,早已是文明全國的「眼鏡之鄉」。而餘江眼鏡行業的祖師爺就是從周村走出。兩百多年前的嘉慶六年,浙江湖州小夥趙赫磊偶然路過周村,邂逅了一位美麗善良的周村姑娘。就是這驚鴻一瞥,給周村留下一道傳奇重彩。趙赫磊成為了周村女婿,與姑娘長相廝守。道光十四年,趙赫磊挑著一個專用的眼鏡箱子,帶著一批鷹潭眼鏡人在鴨塘創立了中國最早的眼鏡行業組織----眼鏡幫會,就是現代眼鏡商會的前身。從此一發不可收,鴨塘人,中童人,餘江人,一副擔子滿天飛,走遍廣東走遼西,餘江眼鏡名滿天下。
滄海桑田中,周村繁衍至3500多人口,也曾遭遇發展困境。隨著時光的更迭,屋簷擋不住滄桑,老巷道透不過陽光,由於產業結構單一,人口增長快,村莊規劃無序,村裡多年人墳共居,村道狹窄泥濘,空心房多,與新農村形成強烈反差。
村振興的風,喚醒了一度喚醒了一度滯後的周村。古村如何實現振興,煥發勃勃生機?周村給出了一份出彩的答卷。
黨建引領 塑造清風正氣
撥開歷史的風塵,周村正以積極奮鬥的姿態迎接新發展。2015年起,宅改拆除了周村大片豬牛欄和危舊房,也基本拆除了滯後的村容村貌。
2019年8月起,借著餘江區全面開展鄉村治理及移風易俗的東風,在上級領導下,村裡黨員幹部率先行動從自身做起,經過生態修復,環境面貌得到極大改觀。緊接著,村裡高標準打造500平方米村辦公場所,以黨群服務中心為核心,完善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綜治中心、扶貧辦、多媒體活動室、遠程教育站點等10個功能場所硬體設施建設。全省僅有四座科普廣場,其中一座就正在周村開建。
「黨建強,才有人心聚、產業旺、鄉村興。」村黨支部書記周唐生說,若要鄉村經濟和社會文明枝繁葉茂,黨建引領始終是主心骨。在村「兩委」的努力下,通過整合美麗鄉村建設,紮實推進建築修繕、汙水管網、遊步道、停車場、植綠等基礎項目實施,為再次起飛打下基礎。
鄉者,魂牽夢縈之故土;賢者,建功立德,榮耀鄉裡人也。一批鄉賢在黨組織的帶領下,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投身鄉村振興。鄉賢許海順在外經商多年,事業有成。他不當董事長回村當村主任,成為村民的領頭雁;周兵忠的家人常住鷹潭市區,他們將自家一棟裝修豪華設施齊備的4層樓房及花園,無償提供給村集體使用。鄉賢的熱枕,讓村民深切感受到守望相助的暖意。
產業發展 打造就業龍頭
「艾葉翻翻白,榴花疊疊紅,」這個宋詩中膾炙人口的情景即將在周村呈現。周村豐美的水草、優越的方位、淳樸民風吸引了外鄉投資商,一位浙江商人流轉周村土地,準備遍植艾草,提高周村經濟。
南昌來的熊先生準備種養結合,聘請當地員工,租用閒置的旱地種植高梁、甜玉米、苜蓿草、甜象草等牧草,再養殖一種南方唯一能養的綿羊品種(湖羊),種養結合,以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熊先生說得很動情,「周村所有的鄉親不是親友勝似親友!真心話!」產業有特色,鄉親很支持,周村正是因為得逢其時,才如此的芬芳濃鬱。
面對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和鄉村振興的戰略要求,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尤為重要。鴨塘村素有養鴨習俗,現在村裡有蛋鴨養殖大戶及散戶,日產鴨蛋近3000枚。過去以零售散賣為主,銷售成效並不樂觀。如何讓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加速發展,做大做強,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村兩委幹部審時度勢,2020年4月,鴨塘村委會主任許海順帶領8名村民成立了鴨塘村鴨蛋銷售團隊。
為將鴨塘鴨蛋的名片推出去,銷售團隊還專門製作了有地方特色的包裝,創建「鴨塘」牌鴨蛋。鴨塘村傳統養殖業抱團發展,銷售團隊與養殖戶籤訂收購協議,甄選優質鴨蛋,進行統一銷售。養殖戶吃了「定心丸」,有了主心骨。
鴨蛋的清洗、包裝這些簡單工序,需要有人打理。為解決本村殘疾貧困戶就業難題,銷售團隊專門聘請貧困戶做事,清洗鴨蛋1毛錢一個,讓殘疾戶在家門口就能創收。周小春是鴨塘村一名貧困戶,腿腳不好使,工作很難找,他開心地說:「現在村委會有了這個事情做,工作時間自由,我可以賺些家用錢,真的很高興!」
短短兩月,鴨塘村已銷售2000餘箱「鴨塘」牌鴨蛋,實現利潤1.4萬餘元。預計2020年底可實現鴨蛋銷售額260萬左右,實現利潤32萬元,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6.4萬元。鴨蛋不再滯銷,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貧困戶增收,實現多方共贏。這種可學習可複製的模式也正在其他地方推廣。
留住鄉愁 激活農旅融合
北有紅旗渠,南有白塔渠。周村後的紅雨渡槽全長1600米,以離地面12米的高度如長龍雄跨於沃野之上。它1977年10月動工,1978年冬完成,改善了灌溉條件,讓五千畝提灌農田變成自流灌溉。作為白塔渠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座宏偉的建築帶著鮮明的人文特色,喚起人們的時代記憶。
村中幾處明清時期的古宅,更是曾經歷史的見證。一處在周村偏西,就是趙赫磊的舊居,明末建造,前有門樓,紅麻石門框,門楣上有三個戶頭,窗欞戶板雕刻極顯精湛,顯示房屋主人的顯赫身份;戶頭之上是紅麻石橫額,幾處橫額上刻有「岡陵毓秀」、「敬迓天庥」等字樣,耕讀傳家,古風猶存。一處古宅在村東,清朝建造,並排兩幢,廊柱的半撐雕刻十分精美。
「優美的田園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周村最大的特色。」周唐生說。在新農村建設中,對於這幾處古建築,村「兩委」和村民達成一致,始終堅持「以舊修舊」「修舊如舊」的理念。後期建設中,村裡將對承載村莊歷史的古建築進行保護性開發,採用就地選材、就地取材、以舊修舊的方式,讓其充分保留原貌。村中的小石磨、原來村民農耕生活留下的罈罈罐罐、花花草草都會成為造景的重要元素,成為承載「鄉愁記憶」的美妙風景。
老屋是祖輩留下來的,新路是後人闖出來的。走在周村今天平坦的村道上,只見古樹參天,亭臺樓榭,溪水潺潺。一幅幅精緻的牆繪,兩旁隨風頷首的鮮花,讓人心曠神怡。一個集旅遊、觀光、休閒為一體的魅力文化鄉村正在脫穎而出。撫今追昔,勇於闖蕩、敢於吃苦、樂於創業的基因深深根植在這座村莊,村前的譁譁清水不改舊時波,仿佛深情訴說著古今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