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軍服百科:圖解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西線步兵軍服

2021-01-19 戰爭事典

著:喬納森·諾思(Jonathan North)

譯:劉萌

英國一直有著這樣的傳統——依靠強大的皇家海軍和歐洲大陸的盟友來抵禦敵人對其本土發動的進攻。1914年時,英國擁有一支規模不大的陸軍,以及一些訓練有素但裝備不足的預備役部隊。由於德國海軍在北海活動頻繁,對英倫三島構成的威脅也與日俱增——因此在1914年8月戰爭爆發時,英軍只向海外派出了極少數量的部隊。但為履行盟約義務,它還是向法國派遣了一支遠徵軍(British Expeditionary Force, 簡稱英國遠徵軍)。

圖為英國陸軍元帥道格拉斯·黑格檢閱部隊的場景

從傳統上講,英軍步兵組成的是所謂「戰列步兵部隊」(其中還包括一些輕步兵團),而且他們的制服基本都是標準和統一的。例外的是燧發槍手(fusilier)團、高地團、蘇格蘭團及來復槍團——這些部隊不僅在軍禮服(fulldress)方面有著明顯不同,在軍常服(service dress)上也存在一些相互之間的區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軍步兵制服的主色調為卡其色。最初,這是在印度和其他海外地區服役的部隊成員所穿制服的顏色,但在布爾戰爭的後期被普遍接受,甚至推廣到了全軍。

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電影截圖。11月11日即將在全國影院上映的《他們已不再變老》是一部真實描寫一戰情境的紀錄片電影。這部電影是由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導演彼得·傑克遜(《指環王》三部曲,《霍比特人》三部曲)執導,精心挑選來自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所保存的長達數百小時的一戰原始素材,並在這些百年歷史的素材上應用最頂尖的修復、上色及3D技術,部呈現了一段扣人心弦、身臨其境、極度真實的戰爭體驗。

在1914到1918年間,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歷史的軌跡

那些親歷了一戰的人們,並不是活在無聲的黑白世界

回溯時光,追尋記憶,與他們一起親眼見證歷史

M1902式野戰服

英軍步兵普遍裝備了卡其色野戰服(M1902式),不過高地部隊使用著不同的版本,在非洲和中東服役的部隊(以及服役於這兩個地區,由當地人所組成的部隊)也穿著經過改良(以適應炎熱氣候)的制服。此外,在1914年到1915年間,前往法國的大部分英軍部隊成員都遵守著合理標準的著裝規範。

(上圖)一名女王的西薩裡郡團的中士,1914年。這名經驗豐富的士官將他的步槍包裹在了防水帆布裡以保護槍機。

M1902式野戰服包括一件長款外套上衣,它有一個向下傾斜的領子(通過鉤子和扣眼固定)、加固的肩墊,以及肩帶(上面鑲嵌了一枚帶有團徽的紐扣,紐扣下方附有一枚用金屬製作的帶團名的徽章)。這種外套配有四個寬大的口袋,口袋有袋蓋,可使用紐扣蓋住,袋裡印有使用者的個人編號。另外,它(外套)通過圓形紐扣固定,且每團所用紐扣風格均不同。國王皇家來復槍團、來復槍旅以及皇家愛爾蘭來復槍團使用黑色紐扣。雖然在正式場合時,步兵們應在其兩側衣領上佩戴一枚徽章(圖案同帽徽);但到戰場服役後,他們的衣領上一般不會出現任何裝飾物。

軍官的夾克與銜級

步兵軍官們通常穿著一種從1914年開始配發部隊的夾克,其正式名稱為「淺褐色混合毛嗶嘰」夾克,它比士兵和士官所穿制服的顏色更偏綠一些。由於大多數軍官的夾克(幾乎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私人定製的,因此顏色也存在一定差別。按照相關規定,軍官夾克應是單排扣、開領或窄翻領樣式的,並且要搭配淺褐色襯衫一起穿。

(上圖)一名米德爾塞克斯郡團的團級軍需中士,1915年。這名高級士官在袖子上佩戴著用來表示他具體軍銜等級的四條倒V形條紋

但事實上從淺綠色到卡其色,以及其他各種不同搭配顏色的襯衫也可以見到。襯衫一般還要搭配淺褐色或綠色的領帶或領結,大多數軍官會把領帶固定在襯衫衣領上。這種夾克可以通過5枚帶有團徽圖案的紐扣繫緊;此外,它還配有兩個胸袋及兩個裙邊口袋。用來表示軍官軍銜的徽章通常會被戴在夾克袖口處(國王皇家來復槍團除外),這裡還配有一個V形或雙三角形的框架,框架邊緣有V形花邊。在框架裡,星形徽章、皇冠和刺繡槓條的多寡表明了這名軍官的具體銜級(框架和槓條的花邊都是由織物精心繡制而成)。

1914年,英軍士官的等級袖章。

1. 團級軍士長;

2. 團級軍需中士;

3. 軍樂隊指揮;

4. 中士軍樂隊鼓手;

5. 連級軍士長;

6. 連級軍需中士;

7. 中士;

8. 下士;

9. 代理下士的一等兵;

10. 由米德爾塞克斯郡團成員佩戴的肩部名稱條;

11. 由中士佩戴的三條V形軍銜等級標誌;

12. 由米德爾塞克斯郡團成員使用的帽徽。

其中,少尉和中尉有一條槓;上尉有兩條;少校和中校有三條;上校有四條。每件軍官夾克的衣領(包括普通領子和翻領)處都可佩戴團徽。根據具體銜級,士官通常會在自己袖子的上部或下部佩戴V形標誌(箭頭大多指向下方)。

(上圖)《他們已不在變老》電影截圖。左側這位的袖章就是由中士佩戴的三條V形軍銜等級袖章,帽徽則是由米德爾賽克斯郡團成員使用的帽徽,右邊這位的袖章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代理下士的一等兵,左右兩人的肩章上面都有由米德爾塞克斯郡團成員佩戴的肩部名稱條。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11月11日走進電影院,在大屏幕中尋找更多一線士兵的面貌。

襯衫和褲子

士兵和士官還在外套裡面穿著襯衫。其中,大部分襯衫由灰藍色法蘭絨製成,使用三枚紐扣繫緊,且採用尖角形袖口。它通常是無領的——這就意味著大多數士兵都會體驗到脖子與外套衣領進行「舒適」摩擦的感覺。如果天氣過於炎熱,也可以只穿襯衫(不對穿外套作強制性規定)。

(上圖)一名西約克郡團的上尉,1914年。軍官們相對較快地對他們的制服進行了改進,以適應戰場環境。圖中這名上尉的袖口處帶有精美的刺繡軍銜等級標誌,但他拿著一把屬於士兵的步槍(而不是自己的軍官配槍)。

他們的褲子採用相同面料(法蘭絨)製成,可搭配使用腰帶或背帶(為達此目的,褲子的腰部設有紐扣;1915年時,此處還添加了額外的紐扣)。飛行時,飛行員的褲子(直筒)可通過五枚紐扣加以固定。機動車司機和自行車部隊成員大多穿著馬褲,很多軍官也喜歡這樣做。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其中一些人的確喜歡騎馬,另一些人雖不喜歡,但他們發現馬褲比普通褲子穿著更舒適;此外,燈芯絨馬褲也一直被認為是種比直筒褲更為時尚的服飾。

步兵們通常還打著綁腿——其實就是把卡其色布條以逆時針方向纏繞在小腿上。他們的綁腿方式相對簡單,儘管也有人模仿使用過法國人那種縱橫交錯的打法。英國在戰爭期間生產了大量綁腿布,共計訂購約3500萬對。

(上圖)軍官等級袖章(上排為英國戰列步兵部隊,下排為蘇格蘭高地和低地部隊)。1. 少尉;2. 中尉;3. 上尉;4. 少校;5. 中校;6. 上校。

靴子

英軍步兵一般穿短靴(棕色或黑色),它由一種印度產的皮革製成,鞋底裝有鞋釘(在鞋尖和鞋跟處最為密集)。軍官可以選擇穿高跟靴子(即屠夫靴)或短靴配綁腿,以及短靴配斯圖瓦塞爾緊身褲。

帽子

英軍部隊大多數成員在戰場服役時都會戴著軍便帽(M1905式)。這是一種卡其色的大簷帽,帽內帶有黑色油布襯裡(常使頭部出汗);它經過了簡單的硬化處理,以保持軍帽的圓潤外觀(但襯裡經常被前線官兵拆除,使帽子呈現出被壓扁的外形);帽子上還有一個用棕色皮革製作的下顎帶,由兩個小小的帶有團徽(圖案同肩帶紐扣)的紐扣固定。軍團團徽作為帽徽被固定在帽子正前方,這也是各團之間進行識別區分的重要標誌之一。

(上圖)一名國王皇家來復槍團的上尉,1915年。這支部隊極不尋常,因為他們使用了黑色紐扣和黑色帽徽,紐扣上帶有軍號及皇冠圖案。

帽徽(主體)通常由黃色金屬製成,步槍圖案則是用黑色金屬製作。左頁的表格展示了各團特有的帽徽(很少有夥伴營使用由自己設計的帽徽)。

在1914年末,很多部隊選擇了M1905式軍便帽或冬季氈帽,以及「格羅布利米」(gorblimey)式帽子。最後者採用軟帽頂設計,配有脖帶和可往下翻的護頸織物布簾,布簾朝下拉時能在惡劣天氣中起到套頭帽的作用。在英軍中,布制軍帽的流行熱度從1916年開始逐漸下降,士兵們當時已經開始將它(布制軍帽)戴在鋼盔裡面了。

此外,軍官的大簷帽也配有織物布簾,可以摺疊並在惡劣天氣中放下以保護頭部。如果需要,這種帽子甚至能通過安裝防水布套來增加額外的防護。

本文摘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軍服、徽標、武器圖解百科》

相關焦點

  • 世界軍服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俄軍炮兵
    著:喬納森·諾思(Jonathan North)譯:劉萌自18世紀以來,俄國炮兵就以其勇敢和犧牲精神聞名世界。然而,過去的輝煌無法掩蓋整個一戰期間他們裝備的落後和戰術的失敗,把大量資源浪費在要塞炮兵身上也是其一大敗筆。
  • 世界軍服百科:克裡米亞戰爭中的俄國步兵
    戰爭的一方是俄羅斯帝國,另一方則是由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以及後來的撒丁王國組成的聯軍。長期以來,英國政界人士一直擔心俄羅斯東擴會威脅到他們在印度的統治。這種焦慮近乎偏執,因此他們對任何能阻礙俄國人的行動都持贊同態度。雖然這場戰爭最終被命名為「克裡米亞戰爭」,但實際上雙方的戰鬥不單單發生在克裡米亞半島,還發生在波羅的海和俄羅斯太平洋沿岸。
  •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中的英國軍隊
    該部隊被稱為「英國遠徵軍」(BritishExpeditionary Force,通常簡稱為BEF)由英國國內最精銳的幾支部隊組成,裝備了最先進的武器。也正因為如此,當遠徵軍在1940年慘敗時,英國的國力也遭受慘重損失,並導致本國軍隊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喪失了進攻能力。
  • 世界軍服百科:一戰法國騎兵制服
    儘管這些騎兵變成步兵後仍然戴著之前的紅色肩章和傳統頭盔,但羽毛盔飾已經被完全去除了。到這時,大多數騎兵部隊都在大力引入地平線藍制服,並開始將他們傳統制服的某些方面轉變為類似於步兵的樣式;此外,他們的馬褲也開始採用藍色褲線。 1915年後,胸甲騎兵開始佩戴標有紅色團編號的領章,領章上繡有2條紅色滾邊;他們也開始使用亞德裡安頭盔,身穿一種比步兵(大衣)更長的單排扣騎兵大衣。
  • 世界軍服百科:一戰時期法軍制服的革新演變
    著:喬納森·諾思(Jonathan North)譯:劉萌法國軍隊是一戰時期協約國軍在西線最強大的力量,不過他們卻以相當高的代價走上了一條異常崎嶇的現代戰爭學習之路。對普通士兵來說,一個重要進步體現在了他們所穿的制服上。法軍步兵傳統上一直穿著藍色上衣和紅色褲子。到1914年開戰,他們的制服與1870年時相比也沒有太大變化。
  •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英國突擊隊和特種部隊軍服
    (上圖)英國特種空勤團第1團列兵,1944年。慄色貝雷帽此時已在使用,但許多老兵還是喜歡沙漠色貝雷帽,以便與其他空降部隊相區別。長程沙漠部隊(LRDG)長程沙漠部隊最初是為襲擊位於北非的敵後目標而組建,使用標有「LRDG」字母的臂章(一般為黑底紅字)。
  •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德軍步兵制服
    (上圖)第19步兵團軍官。瓦爾特P38型手槍是德國軍官們最喜歡的武器,一般會被放入皮套(多被漆成黑色),並扣緊懸掛在腰帶上;16發9毫米手槍用彈通常被他們放在一個專門容納子彈的硬紙盒裡。(上圖)第60步兵團步兵。進攻法國的德軍步兵通常戴著剛漆上灰色反光漆的頭盔,這種油漆取代了由工廠製造、在1939年波蘭戰場上廣泛使用的緞綠色塗層——因為在潮溼環境中,後者會讓頭盔變得很顯眼。M1944式野戰服以英式作戰服為設計藍本,於1944年到1945年間進行了小批量裝備。
  • 世界軍服百科:一戰時期德軍炮兵制服
    在整個西線、東線以及中東戰場,炮兵部隊都為其友軍提供了持久且有效的火力支援。(上圖)1918年3月23日,一隊德軍炮兵正在被打得布滿彈坑的土地上艱難地拖曳著一門戰壕炮。注意炮兵頭盔的前部看起來遠沒有步兵尖頂盔那樣渾圓。另外,第25和第61野戰炮兵團成員的肩帶配有紅色滾邊。其中,第25野戰炮兵團的情況比較特殊——這是一支來自黑森大公國的部隊,其成員在衣領和袖口上佩戴著銀色條形紋飾,制服上衣上還有兩邊為黃色,中間為白色的花邊紋飾。德軍野戰炮兵團成員的肩帶上通常標有表示其所屬團的紅色數字番號,番號上方有燃燒手榴彈圖案標誌。
  • 簡直是世界軍服博覽會!從開幕式看世界各國軍服
    今天是天空與您相伴的【第4年8個月20天】2019年10月18日晚,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開幕式在武漢體育中心舉行。按照慣例,每屆世界軍人運動會的開幕式各國代表團都將穿本國的軍服,以展示各國軍人的風採,這也是軍運會的一大看點。本屆軍運會開幕式,來自109個國家的軍人運動員穿著各國軍服依次入場,儼然一次世界軍服博覽會,令人大開眼界!儘管各代表團所展示的只是本國軍服的一部分,但是,從總體上看,仍能反映當今世界軍服的主要特點。
  • 世界軍服百科:克裡米亞戰爭時期的英國騎兵
    本文摘自《19世紀軍服圖解百科》
  • 馬恩河戰役中,法軍20萬人傷亡,而原因竟是軍服顏色過於鮮豔
    軍服的出現起初的目的是為了區分己方和敵方,以培養團隊或國家的榮譽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十年,歐洲的大多數國家才採取措施,以使軍服更具隱蔽性。在此之前,因為軍服而導致戰敗的事例數不勝數。法國人就曾為此吃過一次大虧。
  • 從《建軍大業》看中國軍服的演變:從八角帽到貝雷帽!
    張藝興手持的這支衝鋒鎗,一看是橫置彈匣,就有很多人把它錯認成了當時尚未面世的英國斯登衝鋒鎗,其實這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廣泛使用的MP-18衝鋒鎗,該槍在20年代大量裝備中國的各類武裝,顯著標誌是槍管外的多孔式散熱套,以至於有個很好聽的綽號——花機關槍。    《建軍大業》裡朱德的造型。
  • 義大利軍服被評為世界上最漂亮軍服,黑紅配色端正莊嚴
    既然隸屬於不同的軍隊,那各個軍隊的軍服依然就有著差別了。都說國家的帥哥都上交給了國家,所以當女孩子看到軍人的時候滿滿都是花痴的表情。這不,最近這個國家軍隊的軍服被廣大迷妹們評為了世界上最漂亮的軍服!帥到慘絕人寰!
  • 人民軍隊軍服演變 陝北紅軍軍服顛覆你想像
    八一南昌起義期間,我人民軍隊還穿著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制服,唯一區別是胸前的紅領巾。大圖模式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我工農紅軍制服,這種制服設計來自於前蘇聯。紅五星,紅旗領章。這是軍隊歷史上的第一次統一服裝樣式和色彩,1949年10月參加開國典禮閱兵式的部隊,穿的就是這種軍服。大圖模式十大元帥授軍銜,該軍裝仿照蘇聯軍裝樣式。大圖模式1950年5月1日開始,全軍正式著穿50式軍服。
  • 希特勒的裁縫:帥氣的德軍軍服背後,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奢侈品公司
    阿道夫·希特勒是舉世聞名的納粹黨元首,他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猶太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也給9000餘萬軍民帶來了傷亡。這次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無數國家和地區捲入廝殺,這樁樁件件,都是希特勒遺留在歷史上的罪行。
  • 中國軍隊的55式軍服,與同期的蘇聯軍服,為何非常相似?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我國軍服發展的故事。今天,我們聊聊我國的55式軍服。認真的說,55式軍服是一種非常經典的軍服,55式軍服和後來的58式軍服,總計使用了10年時間。從55式軍服的樣式來看,與同時期的蘇聯軍服非常接近。
  • 民國那些年的軍服變遷
    早期天津的各國駐屯軍明信片 在那個軍閥割據,派系林立,「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時期,全國軍隊的軍服沒有一個統一的制式。但多受當時世界列強軍隊服裝的影響,尤其是東鄰日本。;此後的幾十年間,隨著兵種的增多,戰場分工越來越細,軍服的種類也大大增加。而社會生產的民展,紡織技術的提高,促進了軍服材料質量的的改進。但總的來看,民國時期軍服的式樣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中央軍)明顯好於各地方派系部隊,如馮玉祥的西的西北軍、閻錫山的晉綏軍等「雜牌軍」。
  • 希特勒的裁縫:帥氣的軍服背後,是一家頂尖奢侈品公司,名字耳熟
    單單從軍服來講,德軍軍服確實是二戰當中的一個焦點,設計軍服的人也是希特勒的「御用」裁縫。 他叫雨果·博斯,1885年出生在德國圖加特以南的麥琴根小鎮上,父母擁有一家很小的製衣工廠,這個小鎮只有2萬人,不過手工業卻非常發達,這裡每年都會出產大量的服裝、鞋、玩具。
  • 紅軍軍服為何是灰藍色?
    這是紅軍第一次在一個軍的範圍內有了統一的軍裝。這套軍裝,既能夠適應戰鬥需要,灰藍色布質便於隱蔽和自我保護,綁腿也讓紅軍戰士機動靈活,便於行軍作戰。「一顆紅星頭上戴,二面紅旗領子繡。」從此,紅四軍戰士穿著這套軍裝,開始了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光輝歷程。電視劇《亮劍》裡:李雲龍的軍服為何又成了深灰色?
  • 二戰時期的蘇聯軍服:在蘇芬戰爭中吃虧,在蘇德戰爭中沾光
    ,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升級前的序篇,軍服裝具和後勤保障也第一次成為影響戰爭進程的重要因素。 芬蘭軍隊缺少足夠的摩託化車輛,因此很早就開始著手改良單兵裝備和步兵戰術。冬季的漫天冰雪成為芬蘭軍隊最好的戰場,狙擊手在芬蘭軍隊是一個獨立兵種,3-5名狙擊手組成一個小隊,採取獨立遊擊的方式投入前線。這些身穿白色偽裝服的狙擊小組,如同掠過冰雪大地上空的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