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聖宮的傳說
文圖|許慶芳
石井鎮的下街原有一小巧玲瓏的廟宇,匾曰「慈雲普濟」,俗稱「大聖宮」,奉祀神祗齊天大聖。廟雖小,然香火鼎盛。分爐四處,四方香客絡繹不絕,聞名於泉南一帶。考其淵源則有著一段悲壯慘烈的傳說。
▲原下街大聖宮
▲圖|伍長文
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率師東渡復臺後,沿海縣份處於清魔的血腥統治,人民慘遭荼毒。鄭成功的故鄉——石井,遭戮最烈最慘。面臨著清兵的淫威,石井人民不畏強暴,敢於抗爭。為實現「反清復明」的願望。同仇敵愾,矢志不移。他們仇恨清朝,很不喜歡聽到或看到「清」字。「喝清茶」糾正為「請吃茶」,「清糖」改稱為「明糖」,家祭掃墓日不在「清明節」這天舉行,而有意安排在農曆三月初三「三月節」。於此表示與清朝誓不兩立。英勇的反清義舉,引來了清兵的殘酷圍剿,避走不及的無數反清義士遂隱掩於溪仔溝(石井古時築有地下排水溝,從頂街通往伍厝溪口。皆用拱石砌成,作為避難所和排水之用)。清兵探悉,灌水於洞。水順溝流向海,抓獲未遂。後得奸細獻計,採用火薰,義士全部慘遭殺害。聽水溝魂魄,聲聲是啼血……時英魂不散,洞口常跌孩童蒙難。全村之慘狀,苦不堪言。斯時,石井伍氏宅內份有一族親伍麟元任江蘇崑山縣令,有德於民,任職經年,受民愛戴,臨告老歸裡之際,修書故裡,詢問鄉情,接悉鄉之慘況,內心甚感不安。遂於崑山縣「大聖宮」祈禱大聖公:「弟子任職崑山多年,蒙大聖公庇護,全境風調雨順,民安家樂業,謹此叩謝神恩。茲行將歸裡,得裡人告示,今裡蒙難,人心惶惶,弟子懇求大聖公神駕同隨,庇佑吾裡之蒼生,準予,一杯。」於是在神像前信杯落地,居然允其所請。伍氏大喜過望,遂解玉帶,保裹大聖公神像於懷中。起轎日夜兼程馳奔故裡。抵達石井,轎至小巷口(即今下街大聖宮處),巷小轎難前進。祗棄轎步行,剛落轎,神像隨跌座於此。伍氏焚香卜杯詢:「此殆神所以庇吾裡,神豈有意乎?」果然,於是即此築宮供祀神像。宮初蓋時坐東向西,後更為坐北向南,爾後全境賴於漸安。
▲原大聖宮新廟宇落成前臨時安奉處
石井大聖宮既是晉南同一帶的齊天大聖祖廟,因此在每年農曆六月初三和十月十五日神誕特別隆重,是日無數信徒從四面八方集於此朝謁祖廟,虔誠膜拜,盛況空前。
▲金碧輝煌的大聖宮新廟宇
上期連結:《平寇碑記》與《泉州府錄立海防記》(點擊閱讀)
註:圖文由石井印象整理編排,版權歸原作者,若有異議請聯繫我們,本文僅限學習與交流,不做商用。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們一直在大力弘揚鄭成功文化,打造泉州海絲文化品牌,歡迎遠方的朋友來石井作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