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釋皎然茶詩二首注釋

2020-12-23 騰訊網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釋皎然茶詩二首注釋

@鐵山青士(笑獨行)[編注]

/

【作者簡介】

/

釋皎然,中唐詩僧,字清晝,俗姓謝,湖州長興人,自稱乃南朝宋詩宗謝靈運第十世孫。早年曾慕仙修長生,後轉入佛門修禪宗,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稱其「性放逸,不縛於常律」。久居吳興杼山妙喜寺,時號江東名僧。今存詩470首,其中多送別酬答之作,酬答對象包括顏真卿、韋應物、釋靈澈、李陽冰、陸羽、顧況、薛逢等,涉茶詩作有26首。皎然年長茶聖陸羽十三歲,與陸羽相交四十年,其以茶悟禪、以茶悟道的茶道觀念對於陸羽《茶經》形成「茶禪一味」、茶道一味的中國茶道精神底色具有重大影響。

/

/

古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唐]釋皎然[詩]

/

【解題】

/

該詩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首次提出「茶道」概念,其「三飲」說直接啟發了盧仝「七碗茶歌」《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七碗」說。

/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

【注釋】

/

1.誚,譏嘲也,偏重調侃之意,音竅。崔石,中唐貞元初年出任湖州刺史。

2.遺,贈也,音慰。剡溪,浙東千年古水,此當特指嵊州,剡音善。金牙,鵝黃色嫩芽也,牙通芽。爨,炊也,音竄。金鼎,風爐也。

3.素瓷雪色,謂白瓷色白如雪。縹沫,青色餑沫也。瓊蕊,玉英也,仙樹之白色花蕊。

4.畢卓甕間夜,畢卓為東晉名士,曾夜至鄰舍酒甕間盜飲被縛。陶潛籬下時,化用陶淵明五古《飲酒》其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句。

5.崔侯,即指崔石。啜,飲也,音輟。狂歌,放歌而無節也。

6.全爾真,謂可保全你的真性。丹丘,神仙所居也,此當指代仙道之人。

/

歌行體七古·顧渚行寄裴方舟

@[唐]釋皎然[詩]

/

【解題】

/

該詩既是對寺院茶葉採摘活動的生動描述,也是研究湖州長興顧渚山茶事的珍貴資料。

/

我有雲泉鄰渚山,山中茶事頗相關。

鶗鴂鳴時芳草死,山家漸欲收茶子。

伯勞飛日芳草滋,山僧又是採茶時。

由來慣採無近遠,陰嶺長兮陽崖淺。

大寒山下葉未生,小寒山中葉初卷。

吳婉攜籠上翠微,蒙蒙香刺罥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亂,度水時驚啼鳥飛。

家園不遠乘露摘,歸時露彩猶滴瀝。

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來勝金液。

昨夜西峰雨色過,朝尋新茗復如何。

女宮露澀青芽老,堯市人稀紫筍多。

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採之長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貯此芳香思何極。

/

【注釋】

/

1.顧渚,指湖州長興顧渚山,皎然所居妙喜寺有茶園在顧渚山。裴方舟,皎然友人,生平不詳,似曾擔任判官、參軍一類職務,貌似與韋應物五古《寄裴處士》一詩寄贈對象「裴處士」為同一人。

2.渚山,顧渚山省稱。

3.鶗鴂,即杜鵑鳥,音提決。

4.伯勞,即伯勞鳥,燕雀之類。滋,盛也。

5.大寒山、小寒山,二山應均在顧渚山。

6.吳婉,吳地婉順女子也。翠微,狀山嵐之青縹色,此指代青山。罥,掛也,音眷。

7.乍,初也,音榨。度,通渡。

8.玉英,仙樹之白色花蕊,此指代玉英液,亦即玉液。

9.女宮,當為地名,所在不詳,或為長興一小山。堯市,指堯市山,在今長興西北四十裡。《輿地紀勝》引《吳興統記》云:「堯時洪水,於此山作市」,故名。紫筍,指顧渚山紫筍茶。

10.清泠真人,或謂即指裴方舟,貌似與韋應物五古《寄裴處士》一詩中的「清泠子」為同一人。待子元,猶言待仙客;子元或為子玄,西晉玄學宗師郭象字子玄,撰有《莊子注》一書;「玄」改「元」似避唐玄宗諱。

/

(2020年6月)

相關焦點

  • 皎然:詩僧兼茶僧
    他善烹茶,作有茶詩多篇,並與陸羽交往甚篤,常有詩文酬贈唱和。皎然畫像皎然推崇飲茶,把飲茶的好處說得很神,他有一首《飲茶歌送鄭容》詩提倡飲茶,說茶可以除病祛疾,蕩滌胸中憂患,羽化飛升。他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讚譽剡溪茶(產於今浙江嵊縣)清鬱雋永的香氣,甘露玉漿般的滋味,並生動描繪了一飲、再飲、三飲的感受,與盧仝《飲茶歌》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云: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飄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 皎然|詩僧&茶僧
    在唐代,詩僧皎然便將詩客與僧家集於一身。而他一生嗜茶,對中國茶文化貢獻尤著。所以,皎然既是位詩僧,更是位茶僧。              皎然,中國唐代僧人、詩人。俗姓謝,字清晝,湖州長城卞山(今浙江長興)人。南朝詩人謝靈運的十世孫。幼負異才,生性與佛道相合,早年即傾心佛理,成年後就削髮為僧。從靈隱寺戒壇守直律師受戒,於毗尼道,尤所留心。後又「博訪名山,法席罕不登聽」。
  • 茶聖陸羽和詩僧皎然因茶生情!佛門中人的茶癖遠比想像中的嚴重……
    由寺院名稱「破山寺」便可知,詩中的寺院坐落在山間;詩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也指明了大林寺位於山中。山與寺的密切關係可窺一斑。那麼茶呢?先從茶樹的種植區域說起。茶樹適宜種植在山坡、丘陵一帶,這為山寺僧人種茶、制茶、品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因此,喝茶的風氣盛行於各大山寺。
  • 最美十首茶詩,字裡行間透著茶香!
    從最早出現的茶詩到現在,歷時一千七百年,為數眾多的詩人,文學家已創作了不少優美的茶葉詩詞。元稹的這首寶塔詩,先後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從茶的本性說道了人們對茶的喜愛;二是從茶的煎煮說到了人們的飲茶習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說到了茶能提神醒酒。元稹以寶塔的形式來排列詩歌,不僅形式特別,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同時也描繪了茶的形態、功用和人們對它的喜愛之情。
  • 茶酒辯|能飲一杯無
    名僧大德,幽隱禪林,飲之語話,能去昏沉。供養彌勒,奉獻觀音,千劫萬劫,諸佛相欽。酒能破家散宅,廣作邪淫,打卻三盞已後,令人只是罪深。」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釋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從皎然的詩看來,《茶酒論》所道茶的功用,與佛家的看法如出一轍,後來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與唐代寺院提倡飲茶的做法是分不開的。
  • 【入門】古籍注釋釋例 許逸民
    此謂注釋的出發點與歸宿,就是與作者神契意通。 三、注釋在古代可以統稱為「訓詁」,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又有不同的專門術語。其特點是注釋詳明,內中包含三層意思:一是校勘和注釋並重,先校後注;二是出注的範圍廣,舉凡音義、典故、名物、本事、地理、職官等,無所不包,出注自然較多;三是注釋往往徵引書證,有時還進行必要的考辨。例如,趙仲邑的《新序詳註》(中華書局1997年版),其《前言》對於體例有七點說明: (一)關於出處的標明,則書名篇名一般用全稱。
  • 陸遊茶詩中的人生智慧
    若論寫作茶詩的數量,唐代詩人中白居易是第一,宋代詩人裡陸遊為魁首。陸遊本是高產的詩人,有「六十年間萬首詩」的成就。有學者統計,《劍南詩稿》中涉及茶的作品達到二百多首。這樣算起來,陸遊比白居易寫作的茶詩數量還要多出四倍有餘。研究宋代茶事,不讀陸遊不行。研究中國茶詩,非讀陸遊不可。
  • 茶詩《賦茶》欣賞
    寶塔詩在茶詩中是極為少見的,在其他詩中亦不多見。寶塔詩是一種雜體詩名, 原稱一字至七字詩,從一句到七字句,或選兩句為一韻。後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兩句字數依次遞增。   這首詩概括地敘述了茶葉的品質,人們對茶葉的喜愛以及人們的飲茶習慣和茶葉的功用。
  • 「詩情茶助爽」:唐代詩人與日常茗飲中的茶詩|一詩一會
    不管有意無意,禪宗的興起與茗飲的發展在唐代文獻資料中常常連在一起。不過,一位唐代小詩人對寺院用茶的隨便一提決不能代表茶與佛教之間全面的相互影響,這一點我們能從更著名更多產的詩人之詩作中窺知。8世紀一位聲名尤著、崇信佛教的詩人王維(701—761)留下了幾首詠茶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