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啜茶示兒輩》
南宋·陸遊
圍坐團欒且勿譁,飯餘共舉此甌茶。
粗知道義死無憾,已迫耄期生有涯。
小圃花光還滿眼,高城漏鼓不停撾。
閒人一笑真當勉,小榼何妨問酒家。
若論寫作茶詩的數量,唐代詩人中白居易是第一,宋代詩人裡陸遊為魁首。陸遊本是高產的詩人,有「六十年間萬首詩」的成就。有學者統計,《劍南詩稿》中涉及茶的作品達到二百多首。這樣算起來,陸遊比白居易寫作的茶詩數量還要多出四倍有餘。研究宋代茶事,不讀陸遊不行。研究中國茶詩,非讀陸遊不可。
陸遊,字觀務,號放翁,南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徽宗宣和七年,他的父親攜眷由水路赴京城。十月十七日一個暴風雨的早晨,陸遊誕生在淮河舟中。關於陸遊名與字的由來,向來有著兩種不同的說法。其一,相傳在陸遊出生前夕,他的母親曾夢到當時的大詞人秦觀(字少遊),因而以秦觀的字為他的名,以秦的名為他的字。其二,有說陸遊的名與字是因他自己仰慕秦少遊之為人而起的。我們現在看他的詩中有《題陳伯予主簿所藏秦少遊象》云:「晚生常恨不從公,忽拜英姿繪畫中。妄欲步趨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可見後一種說法較為準確,因為夢境無憑,題詩有據。
陸遊是個極有名氣的詩人,我們也不必多費筆墨介紹。倒是這首茶詩的題目《啜茶示兒輩》,值得多說幾句。
誠然,大家對其中的「示兒」二字並不陌生。因為陸遊的名篇《示兒》,早已選人中學語文課本。其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二句,更是耳熟能詳。詩人心繫天下的愛國情懷,令人動容。
然而,知道那首《示兒》的人很多,聽過這首《啜茶示兒輩》的人卻很少。前者寫於南宋嘉定三年,後者寫於南宋開禧二年。兩首詩相隔不過四年,都屬於陸遊晚年的作品。我們不妨將這兩首詩當作一體的兩面來解讀。
所謂「示兒」,可解釋為向兒孫展示,也可以進一步引申理解為教育與警示兒孫。《示兒》詩中所傳遞的自然是愛國情懷,而《啜茶示兒輩》中,又有哪些陸遊想傳達的人生智慧呢?
《啜茶示兒輩》起首的兩句,講的是開場。所謂「團欒」,可直譯為圓月。清代納蘭性德就有「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欒月」的詩句。後來用得多了,便也引申為表達團圓之意。元代張養浩《普天樂》曲中便有「山妻稚子,團欒笑語,其樂無涯」的用法。
飯後一家人圍坐,共飲香茶一蓋。這樣的團圓場景,如今也常發生在愛茶人的家中。既然是家庭閒聊,氣氛本該輕鬆些,卻又為何要求大家「且勿譁」呢?原來是詩人陸遊有話要說。
當年有首歌唱道:「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在這首詩裡,「谷堆」換成了「茶桌」,而「媽媽」換成了「父親或爺爺」。
寫這首茶詩時,陸遊已經是八十二歲的老人了。與有智慧的長者聊天,總是宛若上課聽講一般。若再能佐以一杯好茶,邊飲邊談,那便更好。不經意間的閒話,也會自然流露出人生的經驗與哲理。家庭茶聚之上,陸遊又要說些什麼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三四兩句,講的是主旨。陸遊的身體本是十分康健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也要面臨生理機能的衰退。他七十九歲時開始「目昏頗廢觀書」,八十二歲時則是「似見不見目愈衰,欲墮不墮齒更危」了。耄耋之年的陸遊,自然知道生命的無常與有限。但他告誡自己的兒孫,不要渾渾噩噩而又庸碌地生活。相反,只要「粗知道義」,那便雖死無憾了。所以,可以說,不管是《示兒》還是《嚷茶示兒輩》,詩中都傳遞出陸遊「行正道、重大義」的思想。
五六兩句,講的是光陰。園圃中的鮮花,綻放得耀眼奪目。光華絢爛的花朵,正暗示著欣欣向榮的生命;或者,也可以理解為風光無限的生活吧!但時間總是最為殘酷。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高聳的城樓上,計時所用的漏鼓還在不停撾打。時光匆匆流逝,到底什麼才是最有意義的呢?
七八兩句,給的是答案。陸遊教育兒孫,不妨多向「閒人』看齊。要注意,陸遊所說的學習對象不是「賢達之人』而是「閒適之人』,這是為什麼呢?從南宋紹熙元年至嘉泰元年的十餘年間,陸遊一直住在山陰,過著田園般的生活,超然於冗雜的政務之外,自得生活的趣味。
既然不能做到「達則兼善天下」的賢人,不妨就做一個「窮則獨善其身」的閒人。《示兒》中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像是陸遊寫給世人的教科書。《啜茶示兒輩》中的「閒人一笑真當勉,小榼何妨問酒家」,則是陸遊寫給兒孫的體己話。
當然,陸遊留給兒孫的財富,不只是「行正道、重大義」的警語,更有飲茶的家風。就在寫《啜茶示兒輩》的第二年,陸遊寫了一首《八十三吟》。雖然詩名中不帶茶字,卻也算是陸遊晚年茶詩中的精品之作。現抄錄如下,以饗讀者。
石帆山下白頭人,八十三回見早春。
自愛安閒忘寂寞,天將強健報清貧。
枯桐已爨寧求識?弊帚當捐卻自珍。
桑薴家風君勿笑,它年猶得作茶神。
開篇提到的石帆山,對於陸遊有著特殊意義。據《嘉泰會稽志》記載:「會稽縣石帆山,在縣東一十五裡。舊經引夏侯曾先地誌云:『射的山北壁高數十丈,中央少紆,狀如張帆,下有文石如鷂,一名石帆。』」因是家鄉的名勝,陸遊對其頗有感情。像《雨中宿石帆山下民家》《贈石帆老人》等詩中,都提及了這座名山。寫作這首《八十三吟》時,陸遊已經是八十三歲高齡的老人了,這「石帆山下白頭人』,說的便是詩人自己。
冬去春來,物候更迭,陸遊已經看了八十三回。總結自己的一生,又有什麼可以分享給兒孫後輩的呢?想來想去,似乎只有「自愛安閒忘寂寞」一句了。而「自愛安閒」一句,正與茶詩《啜茶示兒輩》中「閒人一笑真當勉」的心態相合。因此我們不妨將《八十三吟》視作《啜茶示兒輩》的續篇來讀,以便更好地體悟陸遊的人生智慧。後面的兩句,則是連用了兩則典故。
「枯桐已爨寧求識」一句,典出《後漢書?蔡邕列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陸遊以此為喻,說自己空有抱負卻難以施展。「弊帚當捐卻自珍」一句,典出《東觀漢記·世祖光武皇帝》「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為酸鼻。家有敝最,享之千斤」一段。後人將「敝帚自珍」作為成語,比喻自己的東西即使不好也要格外珍惜。
最後「桑薴家風君勿笑,它年猶得作茶神」兩句,講出了詩人陸遊與茶人陸羽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據《新唐書》卷一九六《隱逸?陸羽傳》載:「上元初,(陸羽)更隱苕溪,自稱桑薴翁,闔門著書。」陸遊傾慕陸羽,又恰巧與茶聖同姓,因此他曾在詩中多次提及「桑薴」二字。
譬如《自詠》中有「曾著《杞菊賦》,自名桑薴翁」一句;《過武連縣北柳池安國院煮泉試日鑄顧渚茶院有二泉皆甘寒傳雲唐僖宗幸蜀在道不豫至此飲泉而愈賜名報國靈泉雲》中有「我是江南桑薴家,汲泉閒品故園茶」一句;《同何元立、蔡肩吾至東丁院汲泉煮茶》中則說:「一州佳處盡裴回,惟有東丁院未來。身是江南老桑薴,諸君小住共茶杯。」
陸羽的《茶經》更是陸遊經常閱讀的作品之一。《書況》中說:「琴譜從僧借,《茶經》與客論。」《雨晴》裡有「孰知倦客蕭然意,《水品》《茶經》手自攜」。《戲書燕几》中有「《水品》《茶經》帶在手,前身疑是竟陵翁」的詩句。《野意》中說「《茶經》每向僧窗讀,菰米仍於野艇炊」,更是表明詩人即使遠在他鄉成都,《茶經》仍是自己時常翻讀的書籍。
《宋史》中稱陸遊卒於南宋嘉定二年(1209),享年八十五歲。錢大昕在《陸放翁年譜》中,根據《直齋書錄解題》考證出陸遊應卒於南宋嘉定三年(1210),享年八十六歲。無論如何,在「人活七十古來稀」的中國古代,陸遊絕對算得上是一位長壽老人了。陸遊的康健與壽高,與他所倡導的「桑薴家風」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究竟什麼是「桑薴家風」呢?
首先,自是要常飲好茶。中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茶的保健功效。自唐代《新修本草》始,中國的醫書中必會將茶收錄其中。浙江中醫藥大學的林乾良教授更是在80年代首次提出了「茶療」的觀點。陸遊一生保持著飲茶習慣,這自然對於他的健康長壽有著積極影響。其實,茶對於人的益處,不止於強身健體,更在於療愈心性。
每當我們飲到一杯好茶,可以說是身心愉悅。身體的舒爽,歸因於茶中物質的作用。心情的愉悅,則歸功於茶的精神效力。
桑薴家風,亦是個人獨處時「自愛安閒忘寂寞」的心態。桑薴家風,實是親友團聚時「飯餘共舉此甌茶」的溫馨。
一杯茶,能讓親友歡聚融洽溫馨。一杯茶,也能讓人靜思開朗和豁達。
◎本文原載於《月讀》(作者楊多傑),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