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茶詩丨《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2021-02-18 多聊茶

這篇是「多聊茶」的第貳佰伍拾壹篇常規文章

多讀茶詩丨《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同學們,上午好,我是助教粒粒。

有個好消息要告訴大家!多傑老師又要開新的欄目啦。

專欄名叫做:【多讀茶詩】。

在正文開始之前,先解釋一下新專欄名字的由來。

【多讀茶詩】,其實有兩層含義。

楊老師名字中有個「多」字,自然也就是由多傑老師幫大家解讀茶詩嘍。

與此同時,也希望同學們能在日常生活中多誦讀茶詩。將茶詩的學習,融入到日常的飲茶生活之中。

在我們抄寫茶詩的活動中,多傑老師就常建議大家,喝茶之前,先抄一首茶詩放在旁邊。

讓茶詩成為茶席的元素之一。欣賞茶湯的同時仿佛還能與古人對話。

這時,詩不在遠方,而在你的身旁!

茶詩,凝結著中國茶文化之美,應成為飲茶生活中的有機組成。

今天【多讀茶詩】第一次和大家見面。老師要賞析的是詩仙李白唯一的一首傳世茶詩:《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先看看原文,再聽老師是如何解析的吧!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餘聞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鴉。按《仙經》,蝙蝠一名仙鼠,千歲之後,體白如雪,棲則倒懸。蓋飲乳水而長生也。其水邊處處有茗草羅生,枝葉如碧玉。唯玉泉真公常採而飲之,年八十餘歲,顏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異於他者,所以能還童振枯,扶人壽也。餘遊金陵,見宗僧中孚,示餘茶數十片,拳然重疊,其狀如手,號為仙人掌茶。蓋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未覿。因持之見遺,兼贈詩。要餘答之,遂有此作。後之高僧大隱。知仙人掌茶發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採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

這首茶詩的作者是李白,大唐朝赫赫有名的酒仙。

李白的確好飲酒,但其實也不見得就是詩人中酒量最好之人。

別人不提,就是跟杜甫比,李白也不一定能贏。

何以見得?

數據說話。

李白至今可查閱到的詩,大致有1500首左右。據郭沫若考證,其中內容涉及酒的約佔16%。誠然,李白的酒詩真是不少。

但是,也分跟誰比。

與李白起名的杜甫,傳世的詩在1400首左右,寫到酒的約佔20%。看著這麼多與酒相關的詩,誰能說杜甫老先生不貪杯呢?

只是「李白鬥酒詩百篇」的美名在先,將杜甫這樣一個愛酒之人生生埋沒了。

李白的愛酒之名,不光埋沒了杜甫,也掩去了自己這首《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以至於很多人都不知道,李白也寫過茶詩。

準確的說,這便是李白寫過唯一的一首茶詩。由於過於珍貴,愛茶之人讀時捨不得漏掉一個字。

因此這首茶詩,都是與前面的「詩序」一併誦讀。

當然,未讀到序之前,詩的題目就劇透出了相關內容。這是一首典型的「答贈」體茶詩。

李白收到了「僧中孚」送來的好茶,喝過之後寫詩感謝。

這種「答贈」體,至今保留在我們的朋友圈當中。

舉個例子,親朋好友寄來了土特產,你吃過之後感覺不錯,趕緊拍照發個朋友圈以表謝意。

其中像「答族侄僧中孚」這樣寫出具體名字,就相當於我們發朋友圈時不忘@一下對方。

古今千年,情理相通。

讀的是茶詩,品的是人情。

誰給李白送的茶呢?是他的本家族侄。此人本應姓李,但已出家為僧,法名叫做中孚。這便是所謂「族侄僧中孚」的由來。

我們與茶結緣,多是需要一位引路人。按現在的網絡用語,就叫帶我「入坑」的人。

我曾在班級裡發起過討論,請大家回憶一下:誰影響了你開始喝茶?答案有:父母、長輩、愛人、同事、室友……

總之,多是熟人。

後來,我又請同學列舉:有誰,是在你的影響下開始喝茶?答案有:父母、長輩、愛人、同事、室友……

你看,還是熟人。

由此可見,我們大都是被身邊人影響開始喝茶。

再通過自己的言行,影響著身邊人體會飲茶的樂趣。

李白,與我們的經歷一樣。給他茶的人,是親侄子。

給的什麼茶?題中、序中、詩中都反覆提及,為產於玉泉山的仙人掌茶。

請注意,這首茶詩不光是李白唯一傳世的茶詩。更重要的是,這也是中國文壇第一首歌詠名茶的茶詩。

中國名茶的稱謂構成,多是產地加品種。例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太平猴魁、都勻毛尖、福鼎白茶……前面是地名,後面是茶名。

這種「茶葉命名法」的確立,便可以上溯到這首茶詩中的「玉泉山仙人掌茶」。

如詩序中所說,仙人掌茶產於「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

詩中一開始,便先著力描寫此茶生長的環境。此處「山洞多乳窟」,裡面還有「仙鼠如白鴉」。此等仙鼠,可以壽活千年,體白如雪。

這樣的描述,鏡頭感極強,馬上能把讀者引入情境當中。由此也可見玉泉山不是一般的山,還帶有幾分神秘色彩。

這茶生長在這種「仙境」當中,還沒喝就引發人無限的遐想。

詩的原文與序言可以結合來讀,從而互為映證。仙鼠為何可以壽活千年?

原來都是「飲乳水而長生也」。而仙人掌茶,就是生長在這樣能有延年益壽之功效的乳水之畔。

好山好水出好茶,本是大家都知道的話。但就是這俗語,偏偏讓李白給寫絕了。

李白,就是李白。寫酒聞名於世,寫茶也是高手。

這座玉泉山,位於當陽市城西二十裡外。明代陳仁錫《潛確居類書》記載:

「玉泉山,在當陽。泉色白而瑩,又曰珠泉。泉南為天台智者道場,即關帝遣鬼工所造。」

玉泉山不僅是三楚名山,更是一處佛教聖地。至今,這裡還保留著中國現存最高、最重的鐵塔——如來舍利塔。

相傳東漢建安年間,僧人普淨曾結廬於此,並在此點化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

《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洛陽城曹操感神」,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說關公陰魂不散,蕩蕩悠悠,直至一處,乃荊門州當陽縣一座山,名為玉泉山。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淨,原是汜水關鎮國寺中長老;後因雲遊天下,來到此處,見山明水秀,就此結草為庵,每日坐禪參道,身邊只有一小行者,化飯度日……於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後往往於玉泉山顯聖護民,鄉人感其德,就於山頂上建廟,四時致祭。


後人在寺中題還有一聯:

「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不忘赤帝;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

李白雖是大才,怎奈沒讀過《三國演義》。餘生也晚,便將這段玉泉山軼事補錄,以增仙人掌茶之趣。

這款茶不光產地有故事,造型更具噱頭。

按詩中所寫「拳然重疊,其狀如手」,所以才「號為仙人掌茶」。

外觀如巴掌大小的茶,確實少見。連李白都表示「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賣相獨特,先聲奪人,也是此茶一大特色。

但「獨特」二字,也可以理解為「怪異」,甚至「不入流」。

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有位主持人叫孫濤,第一次見我拿給他的壽眉時驚呼:這不是枯樹葉子嗎?真的能喝?

如今這款「其狀如手」的茶,已經被李白用茶詩美化。我想唐代很多人剛看到這種茶時,反應也與孫濤老師差不了多少吧?

生活中,絕不能以貌取人。

選茶時,應避免以貌取茶。

那怎麼去判斷一款茶的好壞?

喝!

關於這款茶的味道,李白在詩序中用了「清香滑熟」四個字。妙哉!美矣!

得是多麼好喝的茶湯,才讓李白這樣文藝的人誇出這四個字呢?很難想像!又只能靠想像了!

可就怎麼聽著都不太像形容綠茶。倒是年份白茶,用這四個字最為貼切。於是乎,我現在一喝年份壽眉,就總想起李白這句。

茶詩,大可活學活用嘛!

最後,詩中還涉及了茶與健康的話題。據說有一位「玉泉真公常採而飲之」,結果「年八十餘歲,顏色如桃李」。

這裡的「顏色」,是顏面之色的簡稱,也就是生活中俗稱的臉色。常喝仙人掌茶氣色紅潤,能有「還童振枯」之功能。

李白告訴我們,喝茶別看廣告,要看療效。

賣相奇特,口味雋永,還能還童振枯,這便是一款好茶了。

茶詩末尾,有「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一句,為全詩的金句。

無茶字而言茶事,算是對茶葉「外觀」與「內涵」二者關係的最好詮釋。

所謂「無鹽」者,姓鍾離名春,是春秋時出了名的醜女。別看貌醜,可心靈美,因此為後世傳頌。

傳統評書裡有一部《醜娘娘》,講的就是她的故事。因是齊國無鹽邑人,所以詩中常以「無鹽」稱之。

這個「燭」字,當動詞「洞察」解釋。

也就是說,能如明鏡般洞察事物,發現無鹽式的美好。這種掩蓋在醜陋外表下的美好,會讓西施都為之慚愧。

習茶之人,應常懷「明鏡」之心,發現「無鹽」式的佳茗。

說了半天,現如今我們還能喝到仙人掌茶嗎?

可以。

1981年仙人掌茶加工工藝得以「恢復」。李太白筆下的名茶,再次問世定然轟動茶界。

新版仙人掌茶,先後榮獲首屆「鄂茶杯」金獎,「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特定獎。後又被評為「湖北名茶」。

2009年,仙人掌茶蒸青製作技藝被列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方為拉動經濟,深挖一些歷史名茶,這事可以理解。但如今的仙人掌茶,在傳承斷裂千年後才得以恢復。

那麼此茶,是否就與當年李白喝過的一般無二呢?我想,誰也不敢保證吧?

與其說是恢復傳統,倒不如講是借屍還魂了。

湖北茶界的朋友熱情,曾幾次寄來仙人掌茶。但我皆轉贈他人,自己從未喝過。

我倒不是不屑喝,而是不敢喝。

還是讓這款茶,就留在李白的這首詩中吧。

編輯:粒粒

校對:齊航

設計:靜平

楊多傑,「多聊茶」創始人,歷史文獻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歷代茶學文獻及茶文化教學。「中華茶人聯誼會」特約茶文化講師,多家電視及廣播節目撰稿人、顧問及常駐嘉賓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處-地鐵沿線的75個塵封秘境》、《茶經新解》

曾在《世界博覽》、《時尚旅遊》、《精品購物指南》、《中國國家旅遊》、《中華遺產》、《旅行家》、《社區》、《Timeout》等雜誌撰寫歷史文化類專欄文章

微信公號:多聊茶

新浪微博:@楊多傑 @多聊茶

人  人 講:【楊多傑的多聊茶】直播間

廣播電臺:北京文藝臺FM87.6 《吃喝玩樂大搜索》周二嘉賓

本公眾號所有文字、音頻、視頻及聲明過的圖片著作權均歸作者所有

除已籤約的機構和平臺外,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轉載、改編、引用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自網絡

課後討論

這首茶詩中,你最喜歡哪一句?


多聊茶四班招募開啟中,加入方式如下:

1.加課程助理微信號:lusenyy;

2.發送您購買的喜馬拉雅、人人講或圖書截圖;

3.加入班級後按照群內須知交流學習即可;

相關焦點

  • 仙人掌茶?這茶有刺?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餘聞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鴉。按《仙經》,蝙蝠一名仙鼠,千歲之後,體白如雪,棲則倒懸。蓋飲乳水而長生也。其水邊處處有茗草羅生,枝葉如碧玉。唯玉泉真公常採而飲之,年八十餘歲,顏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異於他者,所以能還童振枯,扶人壽也。
  • 茶話|李白與仙人掌茶
    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茶詩,名為《答族侄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李白寫詩不習慣寫前言,但是這首詩李白特意寫下了數百字的前言,表明謫仙人李白對仙人掌茶極有興趣,而且願意大力推廣:「……,餘遊金陵,見宗侄中孚示餘茶數十片,拳然重疊,其狀如人手,號曰『仙人掌茶』,蓋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未覿。……後之高僧大隱,知仙人掌茶,發於中孚及青蓮居士李白也。」
  • 關於茶的詩詞,哪位詩人寫得最好,哪位詩人寫得最多?
    二、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大詩人李白也寫過關於茶的詩,他在遊金陵的時候,遇到族侄中孚禪師,受贈了一種叫做仙人掌的茶葉,於是寫了這首詩: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採服潤肌骨。
  • 茶文化:茶與詩詞
    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杜甫的《重過何氏五首之三》:「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白居易的《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遙聞境會茶山夜, 珠翠歌鐘俱繞身」;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等等, 有的讚美茶的功效,有的以茶寄託詩人的感遇,而廣為後人傳誦。
  • 【茶道】茶歌與酒詩的情誼境界
    玉泉仙人掌茶 ( 答族僧中孚贈 ) ——李白常聞玉泉山 , 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鴉 , 倒懸深溪月 。若生此中石 , 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 , 採服洞肌骨。叢老卷綠葉 , 枝吃相接連;曝成仙人掌 , 似拍洪崖肩 。
  • 「酒」在某些時候會被防範,為何「茶」得到儒釋道的一致好評
    中國是茶文化的故鄉,人們認識到茶的價值的時間應該很早,據說神農時期,茶就被當做一種草藥而服用,諺語曰:「神農遇毒,得茶而解。」飲茶的習俗雖久遠,但中國茶文化的興起則是在唐代,「茶」這個字也是到了唐代才出現的。
  • 為何「茶」能得到儒釋道三教一致好評?茶文化最早要從唐代說起
    中國是茶文化的故鄉,人們認識到茶的價值的時間應該很早,據說神農時期,茶就被當做一種草藥而服用,諺語曰:「神農遇毒,得茶而解。」飲茶的習俗雖久遠,但中國茶文化的興起則是在唐代,「茶」這個字也是到了唐代才出現的。
  • 林清玄:茶歌與酒詩的情誼境界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 茶詩《賦茶》欣賞
    寶塔詩在茶詩中是極為少見的,在其他詩中亦不多見。寶塔詩是一種雜體詩名, 原稱一字至七字詩,從一句到七字句,或選兩句為一韻。後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兩句字數依次遞增。   這首詩概括地敘述了茶葉的品質,人們對茶葉的喜愛以及人們的飲茶習慣和茶葉的功用。
  • 「詩情茶助爽」:唐代詩人與日常茗飲中的茶詩|一詩一會
    「以茶代酒」的風俗使僧侶和文人得以聚集在同一方天地,分享相同的審美觀念,而不必擔心醉酒的危險。在這樣的情形下,中國的茶文化、佛教的禪宗與唐代的茶詩一同興起,相輔相成。在流傳至今的茶詩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現代人賦予茶的價值,諸如天然、健康、解毒、提神醒腦等,並不是新觀點,而是唐代詩人早已提出的。
  • 陸遊茶詩中的人生智慧
    若論寫作茶詩的數量,唐代詩人中白居易是第一,宋代詩人裡陸遊為魁首。陸遊本是高產的詩人,有「六十年間萬首詩」的成就。有學者統計,《劍南詩稿》中涉及茶的作品達到二百多首。這樣算起來,陸遊比白居易寫作的茶詩數量還要多出四倍有餘。研究宋代茶事,不讀陸遊不行。研究中國茶詩,非讀陸遊不可。
  • 「詩情茶助爽」:唐代詩人與日常茗飲中的茶詩 | 一詩一會
    在這樣的情形下,中國的茶文化、佛教的禪宗與唐代的茶詩一同興起,相輔相成。在流傳至今的茶詩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現代人賦予茶的價值,諸如天然、健康、解毒、提神醒腦等,並不是新觀點,而是唐代詩人早已提出的。除了關注茶的特性和飲茶的感受外,茶詩中也常常蘊含著詩人們對充滿禪意的隱居生活的嚮往。
  • 讀蘇軾幾首著名的茶詩茶詞,簡單看北宋飲茶的那些事兒
    東坡一生愛茶、嗜茶、懂茶,茶在他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在他的詩詞作品中,也是經常提到,關於茶形形色色的描寫,為我們留下了關於北宋時期茶俗、茶藝、茶技、茶器等多方面的茶文化,堪稱一筆寶貴的遺產。煎茶前要備茶,因為唐宋時的茶多為團餅狀,煎茶前要先進行烘烤提香,冷卻後研磨成粉,並用羅篩篩選。
  • 皎然:詩僧兼茶僧
    他善烹茶,作有茶詩多篇,並與陸羽交往甚篤,常有詩文酬贈唱和。皎然畫像皎然推崇飲茶,把飲茶的好處說得很神,他有一首《飲茶歌送鄭容》詩提倡飲茶,說茶可以除病祛疾,蕩滌胸中憂患,羽化飛升。他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讚譽剡溪茶(產於今浙江嵊縣)清鬱雋永的香氣,甘露玉漿般的滋味,並生動描繪了一飲、再飲、三飲的感受,與盧仝《飲茶歌》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云: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飄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 白居易10首經典寫茶詩,足見樂天對「茶」的愛及貢獻
    「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說明白居易在品茶、辨茶方面具有獨到的造詣。據統計,唐詩中共有茶詩684首,涉及作者97人,而白居易一人就65首,約佔總數的十分之一。春茶時期,好友李宣寄來新茶,表達對好友贈新茶的感激之情。白居易寫下了這首《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
  • 參加「茶之詩語」 林凱旋茶詩作品朗誦會有感
    激情澎湃 真情妙筆 滿室茶香——參加「茶之詩語」 林凱旋茶詩作品朗誦會有感李志來林凱旋茶詩作品朗誦會歲月如詩,真情無限。11月23日晚有幸參加了「茶之詩語」林凱旋茶詩作品朗誦會。朗誦會上,廣東省朗誦協會的朗誦者們懷著飽滿的熱情輪流登場獻藝,贏得了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
  • 陶澍|詠安化茶詩四首
    陶澍|詠安化茶詩四首「家家製得烏梅(茶)好,擔出敷溪及小淹」就是寫照。生活在這種盛產茶的環境裡,「為翰林能詩」的陶澍,自然對家鄉主要特產之一的茶葉加以吟詠。        這就是收在《陶文毅公全集》中的詠安化茶詩四首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