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茶歌與酒詩的情誼境界

2021-02-08 茶百科

    我很喜歡白居易的一首短詩《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勉強譯成白話:我這裡有剛醅釀成的還浮著綠色新鮮浮沫的酒,放在紅泥的小火爐上溫著,天晚了,好像要下雪的樣子,你可以來喝一杯嗎?

 

    這首詩令人喜愛,一是它充滿了顏色,綠蟻、新酒、紅泥、火爐、白雪,構成了一幅溫暖的畫面。二是它的氣氛雅致、歡喜,與我國傳統的飲酒詩不同。我國傳統的詩詞,只要提到酒,都是愁緒滿懷,不然就是慷慨激昂,充滿激越的感情。白居易這首詩可以說是異數,我們從中看見了溫馨的友誼。 


    或者可以這樣說吧!這首詩的情意與境界更近於茶,我曾把這首詩改了兩字:「綠蟻新焙茶,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掛在牆上,朋友看了都很喜歡。 


    茶與酒的情意與境界顯然不同,我國傳統詩歌裡面酒與茶的地位懸殊,以《全唐詩》為例,幾乎是酒氣衝天,茶則很少受到歌頌。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酒本來就是催情劑,在情緒激化的時候,詩人當然會即席寫下詩篇。茶者反之,茶是清涼帖,在心平氣和下,好像更適於無言。二是酒被認為是瓊漿玉液,是獨立於生活之外的,茶則是生活中的尋常小事,又有什麼好寫呢? 


    因此,歷史上寫酒的文學作品很多,寫茶的很少,一旦有相提並論的,評價也十分懸殊。 


    清朝詩人張燦有一首《手書單幅》:


    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


    而今七事都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 


    很顯然地把酒列為雅事,把茶列為俗事,而且排名在最後,可見茶的地位多麼卑下。 


    甚至連宋朝的大文豪蘇東坡也不能免俗。東坡是善於品茶的人,曾寫過許多茶詩,不過,遇到酒的時候還是把茶的地位貶抑了。他曾寫過一首《薄薄酒》: 


    薄薄酒,勝茶湯;


    粗粗衣,勝無裳;


    醜妻惡妾勝空房。


    五更待漏靴滿霜,


    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涼。


    珠襦玉柙萬人相送歸北邙,


    不如懸鶉百結獨坐負朝陽。


    生前富貴,死後文章,


    百年瞬息萬世忙。


    夷齊盜蹠俱亡羊,


    不如眼前一醉,是非憂樂兩都忘。 


    「薄薄酒」真的會勝過茶湯嗎?曾寫過許多飲茶名詩的蘇東坡,在這裡仿佛有反諷之意。蘇東坡有一首飲茶的名詩《試院煎茶》: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


    貴從活火發新泉;


    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


    定州花瓷琢紅玉。


    我今貧病長苦飢,分為玉碗捧娥眉。


    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相行隨;


    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起。 


    可見蘇東坡是善飲茶的人,並且時常感慨嚮往挑著火爐和石銚,隨時隨地可以生火喝茶的自由生活,免得每天被五千卷詩文撐著不能清閒,渴望著常常有茶可喝,並且睡到太陽高掛時才起床。

    喝茶可以使人閒適,蘇東坡是說出茶的性情了,茶與酒雖然都是清閒的飲品,相映成趣,豐富了中國詩文的內涵。其實,兩者在本質上是很不相同的,酒使人激情,使人亢奮,使人迷醉與幻想,使人憂愁,甚至使人喪身敗德。茶則相反,茶使人冷靜,使人沉思,使人清醒與真實,使人歡喜與清明,茶是那麼透明、潤澤、剔透,使人得到了與禪定相似的透###,使人從現實的生活中超越,有了彼岸的聯想。 


    這也是為什麼酒詩到了最高境界與豪情相映,茶歌到了最高境界則與禪味相通了。 


    宋朝詩人杜耒有一首名詩《寒夜》最能抓住茶歌與酒詩的界限: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在寒冷的夜晚,朋友來了以茶相待好呢?還是以酒相待好呢?如果要靜看窗前月下的梅花,當然還是喝茶好。此詩的後兩句「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後來成為禪宗開悟境界的描繪,這是茶帶來的效果。假設喝的是酒,很可能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了! 


    歷代的大詩人都有飲酒的詩傳世,其實他們有很多也寫過飲茶的詩,只可惜不傳於世,我們現在選幾位大詩人的詩,讓茶酒並列,且看茶歌與酒詩有何不同。就從詩仙李白開始吧!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鴉,倒懸深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採服洞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 


    飲酒的人「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喝茶的人「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其中的不同非常明顯。李白不愧是明照千古的大詩人,不論寫茶寫酒都能使人心動,當我們讀到「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採服洞肌骨」時,是不是覺得全身暢快,口舌生津呢? 


    我們再回來讀白居易,白居易除了前面引的《問劉十九》,他也寫過許多酒詩,在他的《長恨歌》和《琵琶行》名詩裡,光是寫到酒和醉的就有十幾處,像「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等等。我在這裡選的是他的一首《對酒》,是抒寫酒後的心情,還有一首《食後詠茶》: 


    對 酒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

 


    食後詠茶


    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甌茶。

    舉頭看日影,已復西南斜。

    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

    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 


    這飲酒與飲茶詩的意境是何其相似,可見問題不在茶酒,而在於心,善飲酒的人一定也善品茶,富貴、貧窮、憂愁、快樂有時是人無法做主的,是生命的外圍事物,何不喝酒時開心地喝酒,品茶時歡喜地品茶呢? 


    接下來,我們讀杜牧,杜牧被稱為「小杜」,論者認為他的詩可以承繼杜甫,我則覺得他的性情更近於李白,他的詩豪放瀟灑,有許多酒詩,我們來看他的《遣懷》和《茶山》: 


    遣 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茶 山

    山實東南秀,茶稱瑞草魁。

    剖符雖俗吏,修貢亦仙才

    溪盡停蠻棹,旗張卓翠苔。

    柳村穿窈窕,松澗度喧。

    等級雲峰峻,寬平洞府開。

    拂天聞笑語,特地見樓臺。

    泉嫩黃金湧,芽香紫璧裁。

    拜章期沃日,輕騎疾奔雷。

    舞袖嵐侵澗,歌聲谷答回。

    磐音藏葉鳥,雪豔照潭梅。

    好是全家到,兼為奉詔來。

    樹陰香作帳,花徑落成堆。

    景物殘三月,登臨愴一杯。

    重遊難自克,俯首入塵埃。 


    我們讀慣了風流瀟灑的杜牧,再回首看他的《茶山》,可以看出詩人也有靜觀自得的一面,「泉嫩黃金湧,芽香紫璧裁」,可以看到茶葉的珍貴,而趕著把新茶進貢的馬騎,疾馳像奔雷一樣。「舞袖嵐侵澗,歌聲谷答回。磐音藏葉鳥,雪豔照潭梅」,我每次在產制高山茶的茶區,想到這幾句詩,就覺得更為親切。「茶稱瑞草魁」,是的,從杜牧的時代,茶葉已經是一切草裡面最珍貴的了。


    唐宋八大家裡,比較嚴肅的是柳宗元,他的詩作中幾乎沒有提過飲酒的事,不過在他的名作《始得西山宴遊記》裡有一段,也可以當作詩文觀之:


    始得西山宴遊記


    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裡,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從這段詩文看來,陸遊、蘇東坡的文風可能都受到柳宗元的影響,這一段也是唐朝散文極優美的一段,醉倒的詩人在西山頂上的夕陽餘輝中,不想回家了,想像自己與萬物合為一體,這可能是醉酒的最高境界了。 


    柳宗元是個生活詩人,他被貶到南方時過的是農家生活,種柳樹、種柑橘: 


    曉耕翻露草,夜傍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比較不為人知的是,他不只自己種茶,還親自焙茶、採茶哩! 


    竹間自採茶

    芳叢翳湘竹,零露凝清華。

    復此雪山客,晨朝掇靈芽。

    蒸煙俯石瀨,咫尺凌丹崖。

    圓方麗奇色,圭璧無纖瑕。

    呼兒爨金鼎,餘馥延幽遐。

    滌慮發真照,還源蕩昏邪。

    猶同甘露飯,佛事薰毗耶。

    咄彼蓬瀛侶,無乃貴流霞。 


    柳宗元自己採茶制茶,泡來喝了,覺得茶可以洗滌塵慮,使人發起真實的觀照,還能令人去除昏沉之思回到本心,茶就像甘露的飯,喝茶也像是經過佛事的薰陶了,那看來不怎麼樣的山頂海邊的植物,比流霞還要珍貴呀! 


    柳宗元寫的「甘露飯」,使我想到在古代文學家筆下,味道甘洌、晶瑩透明的露水稱為甘露,有不可多得的意思,漢武帝為了每天喝甘露,甚至在長安未央宮內建造一座深入雲霄的高臺,上面放一個玉杯,「有銅仙人掌擎玉杯,以取雲表之露」,稱為「承露臺」。漢武帝每天喝雲上的露水,深信可以長生不老。 


    漢代的文學家東方朔因此把「甘露」稱為「天酒」,說人只要每天喝五鬥天酒,便能長生不老。屈原的《離騷》也如此詠嘆過:「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所以,善飲茶的人是多麼幸福,如果能有好茶好水,每天都是在喝甘露、飲天酒,雖不能長生不老、羽化登仙,也可以身心輕安,有琉璃一樣的思維。 


    唐朝詩人韋應物也曾寫過許多飲酒的名句:「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我們選一首他的名詩《寄全椒山中道士》,再讀他的《喜園中茶生》比較看看: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喜園中茶生

    性潔不可汙,為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群餘,率爾植荒園。

    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詩人的心是多麼細膩呀!因為感受到寒流來襲,想到山中的朋友,希望提一壺酒去安慰山中的朋友,於風雨中對飲,可是空山滿是落葉,要如何才能找到通往朋友居處的小路呢?他寫茶,茶的性情純淨,喝了可以洗滌煩惱,而茶之所以有靈味,是出自山林的本質。「我隨意種在荒草園裡,沒想到茶和草都長得很好,真是令人驚喜,這種驚喜只有細膩的人才會懂,也只有向細膩的朋友去說呀!」能夠真心對待朋友的人,不論是飲酒喝茶都能細膩地待人,這是粗俗者萬萬不能理解的。寫過「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名句的唐朝詩人錢起,雖沒有留下酒詩,但他有一首茶詩也為人傳誦: 


    長孫宅與郎上人茶會


    偶與息心侶,忘歸才子家。

    玄談兼藻思,綠茗代榴花。

    岸幘看雲卷,含毫任景斜。

    松喬若逢此,不復醉流霞。 


    與已經止息煩惱的朋友,在才子的家裡喝茶聊天,綠色的茶取代了豔紅的榴花,看著美麗的風景,如果有人逢此情境,便不會再被流霞所迷醉了。流霞,是黃昏變幻萬端的晚霞,被認為是最美的景色,但與心靈高潔的道侶、有才華的朋友,品飲茗茶,談玄論道相比,流霞之美實在不算什麼了。錢起在這裡說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好茶要和好朋友分享。」 


    唐朝另一位重要詩人劉禹錫,他的「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枝詞》)以及「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幾乎愛詩的人沒有不會背誦的。但是劉禹錫留下一首很好的飲茶詩卻少人知道: 


    西山蘭若試茶歌

    山僧後簷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

    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

    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

    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

    悠揚噴鼻宿酲散,清峭徹骨煩襟開。

    陽崖陰嶺各殊氣,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雖嘗未解煎,桐君有篆那知味。

    新芽連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頃餘。

    木蘭沾露香微似,瑤草臨波色不如。

    僧言靈味宜幽寂,採採翹英為嘉客。

    不辭緘封寄郡齋,磚井銅爐損標格。

    何況蒙山顧渚春,白泥赤印走風塵。

    可知花蕊清冷味,須是眠雲跋石人。 


    我非常喜歡這首詩,劉禹錫向以短詩傳世,這首詩在他的詩作中算是巨作了,而他寫飲茶的境界是那麼優美,而且給茶葉極高的評價。例如他說茶的香味悠揚噴鼻,可以使隔日的宿醉消散,能夠全身清明、徹入骨髓、打開煩惱的胸襟(「悠揚噴鼻宿酲散,清峭徹骨煩襟開」)。 


    前面我曾提到屈原的「木蘭露」典故,劉禹錫給茶的評價還勝過木蘭露,他說木蘭沾露的香只能與茶「微似」,而瑤草在水波上的顏色也比不上茶葉的好看。什麼樣的人可以品出茶的真味呢?那必須是睡在雲上,在石頭上寫字題跋的人(「眠雲跋石人」)。 


    這詩不僅是好詩,也為我們提供許多唐代飲茶、制茶的證據: 


    一、採茶須採最嫩的「鷹嘴」,最好是春天的時候採。


    二、炒茶烘焙的時候,要把茶葉分類,長在太陽下和陰影中的茶葉味道各不相同,最好的茶葉是長在竹子下面莓苔地上。 


    三、茶葉必須當日採、當時炒,炒的時間要短(「俄頃餘」)。


    我們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到唐朝的飲茶文化已經非常完備了。


    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與和尚喝茶,還提供了我們一個觀點,中國的茶道和出家人關係非常密切。像陸羽是在寺廟長大,由師父教他茶道;像從前最好的茶葉是廟裡焙烘的;像紫砂壺最早也是由和尚製成的。但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是茶味與禪味相關,茶道與禪道相通。唯有生命境界高的人,才會在普通的茶裡品到真正的滋味吧!


    在唐朝,寫茶的詩歌通常清明高遠,但到了宋朝就有例外之作,茶煙裡也有悲傷。陸遊的詩一向豪放高邁,可是他的一首茶詩卻很悲涼,我們和他的另一首酒詩來一起看: 


    一 壺 歌

    長安市上醉春風,亂插繁花滿帽紅。

    看盡人間興廢事,不曾富貴不曾窮。 


    漁家傲(寄仲高)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裡。

    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矣!愁無寐,鬢絲幾許茶煙裡。 


    仲高是陸遊的堂兄,陸遊在一萬三千裡外給兄弟寫家書,顯然是泡了一杯茶慢慢地寫,寫到信紙滿了,想起接到回信已經是明年的事,不禁流下兩行清淚。寄語紅橋橋下的水,哪一天才能駕扁舟去找我的兄弟呢?走遍天涯的我真的老了,憂愁難以成眠,白髮在嫋嫋的茶煙裡飄飛呀! 


    可見,茶雖能解憂去悶,對相思的憂傷也是無能為力的。


    到了宋朝,幾乎所有的大詩人都善於喝酒飲茶,也都留下茶酒的詩歌,除了蘇東坡、陸遊,我們現在來看看黃庭堅和楊萬裡。 


    寄黃幾復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詠 茶(下半闋)


    風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另,金渠體淨。只輪慢碾,玉塵光瑩,湯響松風,早減二分酒病。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裡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黃庭堅是品茶的行家,到了晚年因為身體的關係,不再喝酒,他在被貶到黔州路上寫信給哥哥,曾說:「中年畏病不舉酒,孤負東來數百觴。喚客煎茶山店遠,看人獲稻午風涼。」可見喝茶喝酒都是人生中很好的品味,如果光從身體的利益來說,茶是勝於酒的。 


    宋朝詩人楊萬裡可能與酒無緣,他的詩充滿禪趣,卻沒有提到飲酒的情景,我們選一首他的茶詩: 


    飲 茶 詩

    鷓鴣碗面雲縈宇,兔褐甌心雪作泓。

    不待清風生兩腋,清風先向舌邊生。 


    宋朝飲茶風氣盛,所以寫茶的詩歌很多,在比例上,唐代詩歌中,茶只偶爾出現,到宋代,每一詩家都有茶詩,也可看到茶已真正進入生活了。宋代的大學者、理學家、大詩人朱熹,也喜飲茶酒,可能是一般人不知道的,我們來看他寫酒和寫茶的詩: 


    醉下祝融峰作

    我來萬裡駕長風,絕壑層雲許蕩胸。

    濁酒三杯豪氣發,朗吟飛下祝融峰。 


    飲 茶

    仙翁遺石灶,宛在水中央。

    飲罷方舟去,茶煙嫋細香。


    朱熹曾經長時間隱居在武夷山五曲隱屏峰下,築「武夷精舍」,武夷自古就是有名的茶鄉,居住其間的朱子,愛喝茶也是很自然的事。


    另一位宋朝詩人林逋,曾寫過「眾芳搖落獨鮮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山園小梅》的名句。他認為只要能沉醉於美好的生活,就可以「不須檀板共金樽」,不用飲酒也可以醉了。我們來讀一首他的飲茶詩: 


    石碾清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間絕品人難識,閒對茶經憶古人。 


    我們從唐宋詩人的茶歌酒詩裡,能品味到心靈的想像與飛揚,並不必一定有什麼豐功偉業,而是要從生活的近處著手。當然,喝酒喝到豪氣幹雲,心懷磊落,那是好的,一旦喝到「舉杯消愁愁更愁」,「但願長醉不願醒」就很可悲了。 


    茶就沒有這些問題,茶不但能助詩興,也可以起禪心,這就是為什麼歷代禪宗寺院裡都有品茶習慣的原因。 


    茶酒原非一家,茶可多飲,酒宜少酌;茶使人清明,酒令人昏沉;茶使人平靜,酒令人亢奮;茶出塵,酒入世…… 


    近些年來常在媒體上,看到臺灣同胞縱酒的情形,假酒橫行,昏人滿路,喝最昂貴的酒,行最低俗的事,令人痛心。在古代,吳王孫皓就常以茶宴招待群臣,到了東晉陸納看到當時的世風奢侈,力倡以茶果宴代酒宴,以挽救社會人心。唐朝的時候,茶宴盛行,天子庶民都很喜歡,參加茶會的人賞花、吟詩、聽琴、品茶、清談,成為當時的社會風氣,對文化藝術的提升有很大的功效。 


    宋朝除了茶宴茶會,還加上焚香、點茶、掛畫、插花等。 


    今日社會的奢侈之風猶勝於東晉,所以我們應提倡淡雅、簡樸、有文化的生活,以茶代酒可能是一個好的開始,因為我見過善喝酒的人,喝了酒還有文化的很少,而善品茶的人,不但都有文化,還懂得生活。 


    茶心與禪心不二,曾與茶聖陸羽為至交的皎然和尚,就是品茶的高人,他曾與陸羽飲茶後寫下「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的名詩。


皎然甚至認為飲酒的人多自私,而飲茶到了很高的境界,就能得道,不須要苦心去破煩惱了。最後,我們來細細品味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在讀這首詩時,最好先去泡一杯好茶來配吧!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以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華麗分隔線---

@茶百科:茶類第一自媒體。結友、學茶、品茶、交流茶、傳播茶,這裡只談茶。你也可以關注茶百科個人微信號:chabaike 


"中華茶人圈"

是@茶百科 發起,「匯聚中華各行業愛茶人」,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回覆:「姓名 + 行業 + 手機 + 微信號」 加入茶人圈,讓我們共同交流、開展茶的傳播。


分享與訂閱:

1、點右上角 -> 分享到朋友圈或微博;

2、搜索公眾號:茶百科 或 jiaoliucha

3、點右上角 -> 查看官方帳號 -> 查看歷史消息,可以查看到@茶百科 過往的精採內容;

掃一掃

讓我們一起愛茶,愛上一種健康生活方式!

相關焦點

  • 【茶道】茶歌與酒詩的情誼境界
    茶則相反,茶使人冷靜,使人沉思,使人清醒與真實,使人歡喜與清明,茶是那麼透明、潤澤、剔透,使人得到了與禪定相似的透明心,使人從現實的生活中超越,有了彼岸的聯想。這也是為什麼酒詩到了最高境界與豪情相映,茶歌到了最高境界則與禪味相通了。
  • 林清玄 | 如茶一般的男人淡淡散去.
    | 如茶一般的男人淡淡散去。到林清玄已是第11代,從沒有走出農村的,難怪他說自己是農家苦孩子出身。林清玄家族裡一共有18個兄弟姐妹,他排行第12,生活比較苦。用他自己的話說,小時候除了過年以外,從來沒有吃飽過。
  • 茶人必須了解《七碗茶歌》的境界
    被後人尊為茶中亞聖,他寫的《七碗茶詩》(全名為《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他在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之作,是一首著名的詠茶七言古詩,被世人稱為茶之千古絕唱。詩中反映封建帝王為了個人奢欲,當春驚蟄節時,驅使茶農入山採摘至精至好的陽羨名茶的情景;另一方面反映了詩人緊閉柴門,獨自品茶的無限情趣。
  • 林清玄筆下的美文,溫暖而又飽含哲理!
    ——林清玄10. 身如流水,日夜不停流去,使人在閃滅中老去。心如流水,沒有片刻靜止,使人在散亂中活著。——林清玄11. 我們要輕輕的走路、用心的過活;我們要溫和的呼吸、柔軟的關懷;我們要深刻的思想、廣大的慈悲:我們要愛惜一株青草、踐地唯恐地痛。這些,都是修行。——林清玄 《情深,萬象皆深》12. 浪漫,就是浪費時間慢慢吃飯,浪費時間慢慢喝茶,浪費時間慢慢走,浪費時間慢慢變老。——林清玄13.
  •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吃茶養生記》,伊藤古鑑《茶和禪》,周重林、太俊林《茶葉戰爭》,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比爾波特《禪的行囊》。可以說,陸羽通過《茶經》規範了茶的物質形式,皎然則提出了茶的精神維度。陸羽整理出茶事文獻,提供茶道美學,但尚未達到茶禪的境界,皎然強調茶的功效,更強調茶的意境,成為「茶禪一味」思想的先驅。陸羽逝世於湖州青塘別業,略晚他十餘年的百丈懷海禪師是禪宗六祖慧能三世徒,也是禪宗叢林《百丈清規》的制定者,《百丈清規》規定了寺院煎茶、品茶的禮儀,正式確定了茶在禪門中的重要地位。
  • 林清玄走了,他的這些作品你還記得嗎?
    他的作品,世人稱如同遠方走來的一位女子,初讀時,不能讓人有驚豔之感;再讀,就如一道山泉,緩緩地向人們心中滲透,清新、醇厚、浪漫……1月23日,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過世,終年65歲。這些作品還記得嗎?最多熱賣5億臺幣生於1953年的林清玄筆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等。
  • 「我和大陸作家沒有什麼分別」——專訪臺灣作家林清玄
    原標題:「我和大陸作家沒有什麼分別」——專訪臺灣作家林清玄  新華網臺北5月9日電(記者郭信峰、郭麗琨)清瘦的面龐,溫和的微笑,標誌性的稀疏長發,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謙卑和超脫,一如他的作品,讓人印象深刻。8日,參加2015兩岸筆會的林清玄接受了記者的專訪,就自己的文學創作生涯和情感生活向記者敞開心扉。
  • 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逝世 曾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
    中新網1月23日電 綜合臺媒報導,1月23日,臺灣著名血液專家陳耀昌在社交網站上發文稱,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逝世,享年65歲。家屬也通過林清玄生前的友人,向「中央社」記者證實此事,且表示林清玄是在臺灣的家中安詳去世。  「不管有沒有準備好,不論是不是願意,我們總是起步在旅途中,消失在旅途中。
  • 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他的作品曾登上語文課本
    今日清晨,我國著名臺灣文學家林清玄病逝,享年65歲,他同時也是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在過去的一年,我們失去了許多巨匠,無論是科學家還是文學家,這對全人類來說都是損失,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他們的生命逝去了,但是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永存。
  • 從《林清玄散文精選》中得到的人生感悟
    林清玄,臺灣著名散文家,他的寫作之路可謂是少年即大放異彩。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30歲前得遍臺灣所有文學大獎,35歲入山修行寫成「身心安頓」系列,40歲完成「菩提系列」,作為一個文人來說,這些成就於一生足以夠矣。
  • 一文一哲|舉重若輕乃是人生之大境界
    林清玄去世前一天發了一條微博:「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他總是在淡淡的語氣中表達自己對人生、對世界的感悟如同一壺清茶,醇香四溢平淡中帶著滋潤萬物的力量舉重若輕乃是人生大境界!佛說,我本無我,無住生心。
  • 林清玄:花落有禪意,因緣皆是空
    01一枝椿樹花林清玄先生在他所著的《如意菩提》裡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日本的茶道大師千利休在林先生眼裡:宗旦表達了一個多麼清朗的境界。——林清玄《如意菩提》從花開到花落,是一個多麼自然地事,又是一件多麼讓人惋惜的事情。《紅樓夢》裡,黛玉葬花的片段,一句「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曾經讓我們體會到落花的憂傷,年少時讀這一段,仿佛體會到了人生如夢的開悟。
  • 40歲的周杰倫,曾經也唱著《爺爺泡的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回憶。文壇巨匠林清玄在回憶與父親過往時也曾提過,自己兒時家中有十二個孩子平日裡與父親交集也不多,但是林清玄的父親非常愛喝茶,每天從田間工作回來,就會大聲嚷嚷:「叫伊出來陪我飲茶。」一把拳頭大的紫砂壺,置茶三分一,滾水衝入壺中,以壺就口而飲,喝起來頗燙嘴,嘖嘖有聲,父與子之間沉默寡言卻血濃於水的情感也在此刻氤氳了開來。喝茶不僅是解渴,更是濃濃的親情和滿滿的思念。
  • 林清玄:心外無物,隨遇而安
    《心外無物,隨遇而安》是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的作家林清玄先生的一本哲理散文集。此書中林清玄先生用頗為幽默和犀利的筆觸寫出了當時臺灣的政治局勢,教育的無人問津,政治的虛假宣傳、孝道的無所作為、收視率的急功近利。
  • 林清玄: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
    林清玄在網絡上發布的最後一條微博配圖1953年,林清玄出生於中國臺灣省高雄,他是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他的筆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等。在報戶口的時候,他父親見有人在讀一本武俠小說,在小說裡,有一高人的號叫「清玄道長」,因此確定了這個頗為仙風道骨的名字:林清玄。林清玄成長於窮鄉僻壤,但他卻異常熱愛文字,他7歲開始背誦唐詩宋詞。在他8歲時,就獲得了全臺灣兒童繪畫賽優選,並立志成為作家。在小學三年級以後,他每天都要抱著一本書睡覺。他10歲時開始讀小說,林清玄記得,他當時最喜歡的是《西遊記》。
  • 林清玄:修一顆柔軟心,用歲月在蓮上寫詩
    ——林清玄我們總是很懷念小時候追隨父母長輩們的簡單快樂,雖然物質條件有限,但卻有獨一無二的純真回憶。林清玄先生曾經說過,在他小的時候,他的媽媽告訴他,人世間本來就很苦了,所以你將來寫文章就應該寫一些開心和讓人歡快的事。
  • 茶酒與詩文,中國特色烹飪技藝與文化丨《中華飲食與農業文明》第6期
    中國是茶的故鄉,有悠久的飲茶歷史。傳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3] 。荼或謂之茶,「久服,令人有力悅志」[4] 。茶為飲料前曾作食料,古有茗菜、茶粥。宋以前茶以研末煎煮為主,甚至加入調料、米、油,大概為由吃到飲的過渡形態。明清至現代茶以衝泡為 主,雖然如此江南人仍為飲茶為吃茶。
  • 林清玄:母親是唯一了解自己寫作夢想的人
    臺灣《自由時報》報導稱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過世,終年65歲。其新浪微博@林清玄 的最後一條微博,更新於2019年1月22日9時23分: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
  • 唱響戰友之歌 珍惜兄弟情誼
    近日,武警貴州省總隊新兵四大隊隆重舉行「唱響戰友之歌,珍惜兄弟情誼」歌詠比賽,為大家獻上一場精彩紛呈的音樂盛宴。《戰友之歌》「戰友戰友,親如兄弟,革命把我們召喚在一起。你來自邊疆,他來自內地,我們都是人民的子弟……」訓練場上一起加油鼓勁,生活中相互關心,他們用豪邁的歌聲告訴我們,他們是一個「鋼鐵集體」。
  • 65歲臺灣作家林清玄病逝「和時間賽跑」的人永遠回不來了!
    對於林清玄,讀者並不陌生,林清玄是中國臺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2015年參加兩岸筆會時,林清玄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就自己的文學創作生涯和情感生活向記者敞開心扉。談起自己早年艱辛的創作經歷,林清玄直坦心聲。  「我生活在農家,生活很窮,我想人應該擺脫生活和世俗的捆綁,所以童年唯一可以讓我得到超脫的就是文學寫作和對心靈境界的嚮往。」林清玄說,每天睡前,他都會在腦子裡回想當天讀到的讓他感動的話,甚至背下來。  從小學開始,林清玄就堅持每天寫500字的短文,初中每天寫1000字,高中增加到2000字,大學時到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