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枝椿樹花
林清玄先生在他所著的《如意菩提》裡講到這樣一個故事,
日本的茶道大師千利休,是日本無人不曉的歷史人物,他的家教也非常成功,代代有茶道大師。他的孫子宗旦,不僅繼承了父祖的茶藝,對禪也很有見地。
有一天,宗旦的好友京都千本安居院正安寺的和尚,叫小沙彌送來一枝寺院裡盛開的椿樹花。
椿樹花是極其容易掉落的花,於是小沙彌一路上都小心翼翼的捧著花束,可是,花瓣還是掉了一路,他只好把落了花瓣收集著,和花枝一起捧著。
到了宗旦家的時候,花幾乎掉落光了,只剩下空枝,小沙彌向宗旦告罪,覺得是自己粗枝大葉才把花落了。
宗旦沒有絲毫怪罪,而是溫柔地請小沙彌到招待貴客的「今日庵」的茶席上飲茶。並且把祖父千利休傳下來的名貴花筒拿來,將落了花的樹枝插於筒中。
或許,在我們凡人眼裡,看到的是宗旦的優雅和善良。
在林先生眼裡:宗旦表達了一個多麼清朗的境界。
02花落有禪意
花謝花開是隨季節變動的自然,是一切的「因」;小和尚持花步行而散落,這叫做「緣」;無花的椿枝及落了的花,一無價值,這就是「空」。——林清玄《如意菩提》
從花開到花落,是一個多麼自然地事,又是一件多麼讓人惋惜的事情。
《紅樓夢》裡,黛玉葬花的片段,一句「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曾經讓我們體會到落花的憂傷,年少時讀這一段,仿佛體會到了人生如夢的開悟。
我們人也會有一天,如一朵花一樣,有開謝,有凋零,所以,一定要使自己明淨而知道自然的變遷,一切都是「色即是空」,生命無常,才能淡然。
普通人眼裡的花的開謝,是一種可惜。在宗旦眼裡,是空寂和空淨之美。
世間萬物都是流動的,花落了,花謝了,因這個過程,賦予了它一種因緣,把「空」變成了高層次的「美」,把「色即是空」變成了「空即是色」。
就如我們的成長過程,總是在不斷的經歷,懷疑,糾正,確認的循環往復中,然後在經歷中,在不停地思考中,才能參悟人生。
再美的花也會凋謝,靜看落花,看的是一份因緣,一個過程,落花之境,或許,也是一份覺悟的開始。
03因緣皆是「空」,學會「惜緣」
老和尚、小沙彌、宗旦都知道椿樹花必然凋落,但他們都珍惜整個過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惜緣」,惜緣所惜的並不是對結局的期待,而是對過程的寶愛啊!——林清玄《如意菩提》
看到林先生這段話,又讓我想到黛玉葬花。
黛玉布袋裡的花瓣長埋於地下,零落成泥,亦或隨流水而不知飄向何處的零零碎碎,它們的歸途,都是它們的因緣。
我們再怎樣悲傷,只是改變了它們離開的方式,卻改變不了它們離開的命運。
珍惜它們「在」的時光,珍惜它們開放的時刻,懂得惜緣,就是不辜負。
如同,我們做人,每個人都是赤條條來,再赤條條而去,本來也沒想怎樣,平白生出了很多的甘甜和苦惱,都是因為受了太多世間的誘惑。
如果懂得惜緣,就不會有太多的苦惱,畢竟各種因緣都是空,我們需要珍惜的是這份緣存在的「過程」。
日本偉大的茶道大師,都是學禪者,他們都嚮往沉靜、清淨、超越、單純、自然的格局,而我們從一段小沙彌送花的故事上,也讀到了安靜祥和的境界。
世上有多少人,把目光都投注在盛開的花上,又有多少人因為花的開謝而傷感?懂得了惜緣,才是真的讀懂了人生。
04《如意菩提》
讀林清玄先生的《如意菩提》,就如從天馬行空的理性,回到實實在在、真實感性的現世凡塵。
我們渴望從他的文字裡讀到了一顆柔軟心,他曾經說,菩提即為人心。
人心向善即為菩提,他的《如意菩提》,用佛家故事,以及他的經歷和感悟,解說了何為人心向善?何為人心向善即為佛?讓我們窺見了一個無比深厚、邃遠的情懷,讀來讓人心目皆清明。
對於縹緲如恆河沙的我們凡人而言,總會糾結於未來命運如何,通過林先生平常的語句,看到了活在當下,活好當下的意義。
把握好當下,做好能做的,該做的,帶著愛和暖,用溫柔心來看待這個世界。
參悟生命的無常,力求此生無憾,不求活得明白清透,但求不枉此生。
用文字養心,用詩書養魂,感謝您的關注!——坦然的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