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花落有禪意,因緣皆是空

2020-12-23 坦然的狐狸

01一枝椿樹花

林清玄先生在他所著的《如意菩提》裡講到這樣一個故事,

日本的茶道大師千利休,是日本無人不曉的歷史人物,他的家教也非常成功,代代有茶道大師。他的孫子宗旦,不僅繼承了父祖的茶藝,對禪也很有見地。

有一天,宗旦的好友京都千本安居院正安寺的和尚,叫小沙彌送來一枝寺院裡盛開的椿樹花。

椿樹花是極其容易掉落的花,於是小沙彌一路上都小心翼翼的捧著花束,可是,花瓣還是掉了一路,他只好把落了花瓣收集著,和花枝一起捧著。

到了宗旦家的時候,花幾乎掉落光了,只剩下空枝,小沙彌向宗旦告罪,覺得是自己粗枝大葉才把花落了。

宗旦沒有絲毫怪罪,而是溫柔地請小沙彌到招待貴客的「今日庵」的茶席上飲茶。並且把祖父千利休傳下來的名貴花筒拿來,將落了花的樹枝插於筒中。

或許,在我們凡人眼裡,看到的是宗旦的優雅和善良。

在林先生眼裡:宗旦表達了一個多麼清朗的境界。

02花落有禪意

花謝花開是隨季節變動的自然,是一切的「因」;小和尚持花步行而散落,這叫做「緣」;無花的椿枝及落了的花,一無價值,這就是「空」。——林清玄《如意菩提》

從花開到花落,是一個多麼自然地事,又是一件多麼讓人惋惜的事情。

《紅樓夢》裡,黛玉葬花的片段,一句「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曾經讓我們體會到落花的憂傷,年少時讀這一段,仿佛體會到了人生如夢的開悟。

我們人也會有一天,如一朵花一樣,有開謝,有凋零,所以,一定要使自己明淨而知道自然的變遷,一切都是「色即是空」,生命無常,才能淡然。

普通人眼裡的花的開謝,是一種可惜。在宗旦眼裡,是空寂和空淨之美。

世間萬物都是流動的,花落了,花謝了,因這個過程,賦予了它一種因緣,把「空」變成了高層次的「美」,把「色即是空」變成了「空即是色」。

就如我們的成長過程,總是在不斷的經歷,懷疑,糾正,確認的循環往復中,然後在經歷中,在不停地思考中,才能參悟人生。

再美的花也會凋謝,靜看落花,看的是一份因緣,一個過程,落花之境,或許,也是一份覺悟的開始。

03因緣皆是「空」,學會「惜緣」

老和尚、小沙彌、宗旦都知道椿樹花必然凋落,但他們都珍惜整個過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惜緣」,惜緣所惜的並不是對結局的期待,而是對過程的寶愛啊!——林清玄《如意菩提》

看到林先生這段話,又讓我想到黛玉葬花。

黛玉布袋裡的花瓣長埋於地下,零落成泥,亦或隨流水而不知飄向何處的零零碎碎,它們的歸途,都是它們的因緣。

我們再怎樣悲傷,只是改變了它們離開的方式,卻改變不了它們離開的命運。

珍惜它們「在」的時光,珍惜它們開放的時刻,懂得惜緣,就是不辜負。

如同,我們做人,每個人都是赤條條來,再赤條條而去,本來也沒想怎樣,平白生出了很多的甘甜和苦惱,都是因為受了太多世間的誘惑。

如果懂得惜緣,就不會有太多的苦惱,畢竟各種因緣都是空,我們需要珍惜的是這份緣存在的「過程」。

日本偉大的茶道大師,都是學禪者,他們都嚮往沉靜、清淨、超越、單純、自然的格局,而我們從一段小沙彌送花的故事上,也讀到了安靜祥和的境界。

世上有多少人,把目光都投注在盛開的花上,又有多少人因為花的開謝而傷感?懂得了惜緣,才是真的讀懂了人生。

04《如意菩提》

讀林清玄先生的《如意菩提》,就如從天馬行空的理性,回到實實在在、真實感性的現世凡塵。

我們渴望從他的文字裡讀到了一顆柔軟心,他曾經說,菩提即為人心。

人心向善即為菩提,他的《如意菩提》,用佛家故事,以及他的經歷和感悟,解說了何為人心向善?何為人心向善即為佛?讓我們窺見了一個無比深厚、邃遠的情懷,讀來讓人心目皆清明。

對於縹緲如恆河沙的我們凡人而言,總會糾結於未來命運如何,通過林先生平常的語句,看到了活在當下,活好當下的意義。

把握好當下,做好能做的,該做的,帶著愛和暖,用溫柔心來看待這個世界。

參悟生命的無常,力求此生無憾,不求活得明白清透,但求不枉此生。

用文字養心,用詩書養魂,感謝您的關注!——坦然的狐狸

相關焦點

  • 林清玄:送一輪明月給他
    一位禪師在山中的茅屋理修行,有一晚,他在夜色中散步,在皎潔的月光下,他突然有開悟的般若。他喜悅地往回走,進了家門,看到一個小偷來光顧,因為沒有什麼財物,小偷在離開的時候正好遇到了回來的禪師。如果沒讀懂,那就產生了誤差,於是乎,在友誼、正義、幸福、平安等等方面,這種落差讓親人有可能反目成仇,友誼崩裂,恩愛夫妻分離,有情人變成彼此的最恨的人。可見,送物質的東西是容易的,但能夠送出一輪明月,是最難的。
  • 花引禪音,惆悵芳心落
    惆悵芳心落一花一葉勾起不知不覺中的透徹和深沉傾聽悠遠的禪音於半夢半醒之間淡淡的檀香飄渺的佛曲旖旎繾卷芸芸眾生裡沉浮醉醒塵緣宿世苦苦追情紅顏未老繁花已殘這夢幻似的紅塵有幾人能看透那短暫的浮華又有幾人能看破什麼是因果?
  • 讀書:林清玄散文中10個經典名句
    林清玄和余光中一樣,是我非常喜歡的臺灣作家。很喜歡林清玄禪意十足的文風,可以說,讀他的散文,是一種清新的享受。下面是我在林清玄散文中採擷出來的 10 個經典名句,不足之處請大家補充:1、在冬夜寒冷的街心,我遇見一位喇叭手;春天來了,他還是站在那個寒冷的街心,孤冷冷地站著,沒有形狀,卻充滿了整條街。2、下山的時候,我想,讓我恆久保有對人間有情的胸懷,以及一直保持對生活從容的步履;讓我永遠做一個為眾生奉茶供水,在熱惱中得到清涼的人。
  • 林清玄筆下的美文,溫暖而又飽含哲理!
    ——林清玄 《心美一切皆美》17. 如果內心的蝴蝶從未甦醒,枯葉蝶的一生,也只不過是一片無言的枯葉。——林清玄18. 玫瑰與愛是如此類似,盛開的玫瑰會一瓣一瓣落下,愛到了頂點,也會一步步地走入淚中。——林清玄 《玫瑰海岸》19. 你是你,已不是最初的你!你是你,也不是昨天的你!
  • 「因緣生,轉頭空」,先明白了這句話,再去學佛
    佛教博大精深,各種宗派林立,各種佛經千頭萬緒,學佛之人又各有體會與心得,初學之人站在門前,往往是一頭霧水,難以理清,難以入門。其實,初學之人先記住「因緣生,轉頭空」這句話,這是佛教最基本的原則,然後加以理解與領悟,一些問題也就能夠迎刃而解,至少能入門進去,不糊塗了。我們就來簡單認識一下「因緣生,轉頭空」這句話,那何謂因緣?
  • 林清玄:心外無物,隨遇而安
    《心外無物,隨遇而安》是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的作家林清玄先生的一本哲理散文集。此書中林清玄先生用頗為幽默和犀利的筆觸寫出了當時臺灣的政治局勢,教育的無人問津,政治的虛假宣傳、孝道的無所作為、收視率的急功近利。
  • 也是素淡也是逸遠——簡說徐澄禪意書畫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只是我對禪及其禪意書畫理解不深,談及未必會有什麼見地。但禪與中國藝術的關係卻是由來已久,也是十分重要的,記得宋代詩人韓駒曾有詩曰「學詩當如初學禪,未悟且遍參諸方。一朝悟罷正法眼,信手拈來皆成章。」講的是學詩,其實其他藝術也是一樣,我個人覺得,禪宗思想對中國藝術精神的影響是深入骨髓的,甚至在魏晉以後成為藝術家人格追求、藝術主張乃至審美判斷的重要依據。
  • 一切諸法因緣而起,緣盡而滅,一切諸法生住異滅,念念不住
    觀幻(白居易)有起皆因滅,無睽不暫同。從歡終作感,轉苦又成空。次第花生眼,須臾竹過風。更無尋覓處,鳥跡印空中。詩人產生了是非成敗,水中花的感觸。成也好,敗也罷,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到頭來終究是空無的。這是詩人參禪後自己的感悟,由內而外從心而發。
  • 唐代詩人王維哪首詩最富有禪意?為什麼?
    一是來源於佛門經典經義的禪經詩,二是描寫禪家起居的禪家詩,三是蘊含佛門道理和人生哲理的禪理詩,四是帶有禪宗風韻和品格的禪味詩,五是表現寧靜衝淡、空靈高遠的禪意的禪境詩。這五種類型的禪詩,無論是描寫禪家起居,還是寄情山水,都是以白描的手法為主,通常用明月、古寺、空山、流水等意象體現朦朧空靈的禪韻。王維的詩剛好具備這五種風格,這也是王維詩歌極富禪意的原因。
  • 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作品入選教科書,30歲拿下臺灣所有文學大獎
    林清玄兄弟姐妹十八個,家裡貧窮,父親要供養他們上學,為了省錢,租住在農人廢棄的倉庫,經常一天只吃一個饅頭。小時候他看到小朋友拿著汽水空瓶子打嗝,就下定決心有機會也要能喝上汽水喝到打嗝。他從零散的寫作逐漸變成了系統的創作,不管是電影還是文學,文筆都有了更進一步的提升。20歲出版了第一本書《陽園已唱千千遍》,從此,林清玄年年都有新作出版。林清玄曾經找古龍約稿,古龍說對他說:」只要你陪我喝酒,我就給你稿子。
  • 文學鑑賞:淺析王維山水詩中的禪意
    客觀世界是夜靜山空,桂花紛落,其境地已是何等的空寂了,而「月出驚山鳥」更微妙地點綴出夜中山谷的萬籟無聲,這一瞬間的「動」更反襯出廣袤夜空的無比沉寂。(三)詩中「空、閒、靜」意境的賞析王維山水詩中所蘊含的禪意,集中地體現為閒靜空寂的境界。這不難理解,空寂地境界是禪宗所追求的一種「樂境」。
  • 一花一木皆有情,花開花落皆是詩
    在中國文人眼裡,一花一草都是有生命而充滿感情的。它們和人的生命、悲歡息息相關,人與花草有天然的感應關係。歷代文人痴於花草的,實在不少。在他們筆下,鮮花含情,落葉遺恨,幽草凝愁,蒼松顯志……每一種花木都寄寓著詩人們深埋心底無法排解的濃濃情結。
  • 大隱於市,小隱於野,人生無處不修行-讀禪意古詩,品詩和遠方
    天地同來時,你我皆為春。熙熙皆為利,攘攘皆為往。門庭若市,多了幾分浮華張揚。 大隱於市,藏了你的鋒芒,小隱於野,性情多了幾分放浪。 山光水色讀懂多少,潭影裡真的空了那份起航!挽來一秋靈性,從容自若於日月過往,等你靜好的詩與遠方。 [ 唐 ]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 65歲臺灣作家林清玄病逝「和時間賽跑」的人永遠回不來了!
    文字間,有他一如既往的禪意。  「他們有一些共同的特質,他們都是生活家和思想家,都是觀點先行的作家,不只是有感懷或者感情,這對我影響很大,我的作品都是觀點先行,我也期許自己變成一個生活家和思想家。」林清玄說。談人生:不應把大量時間花在虛擬世界  2014年,林清玄在蘇州做客湖畔論壇時,曾介紹自己心中最偉大的三個人:茶聖陸羽、禪聖慧能和經聖玄奘。
  •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當你靜不下心時,讀讀劉長卿這首詩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劉長卿出生於公元718年,大概是和杜甫一個時期的,但是不知為何後世常將其視為中唐詩人。詩人一路穿花拂葉終於來到了友人的住所。只見周圍白雲繚繞,萋萋芳草掩映著緊閉的柴門。這兩句進一步烘託了環境的幽雅、寧靜,一個「閒」字更是突出了詩人此時恬淡自然的心境。訪友不遇卻能如此淡然,足見詩人的境界有多高了。
  • 詩詞禪意 ▏老母歪脖不作聲
    【老母歪脖不作聲】 古幽州之側,閭山之頂,有洞名曰時有弟子信士百十來人,三步一頂禮,攀援而上,猶為致誠。其時正值隆冬,一陽正旺之時。我雖然肺疾纏身,但心志不衰,故隨緣攀登,登山之時,有心者隨之記錄成句。精行北遊思安寧,閭山腳下踏冰峰。空山曲徑尋舊路,乾草枯枝襯山空。一步臺階一滴血,滴滴皆從心底生。低頭垂視老母殿,仰觀峰頂霸王松。老母常憶離別子,靜盼佛子早回程。
  • 兩個經典佛句,告訴你一切皆空!
    佛教流傳幾千年,所奉承的佛經中,有許多經典。佛說,只要有人受持佛經,哪怕只是其中一個四句偈,其功德無量無邊。佛教中講空,雖然讓人積累功德,但是真正目的,是讓人明白世間一切,皆是因緣所化,最終成龍。只要真正懂得了這一點,就會真正地生出出離心,如法修行。佛經的內容晦澀難懂,佛教讓人去悟。有大慧根的人,一看佛經,立即明白其中意思。
  • 無錫禪意之遊:詩意棲居,拈花一笑,清風徐來
    半山銜日,落帆影於巖中。 寶塔高27.98米,有東南西北四門,塔身高21.28米,塔剎高6.7米,由覆缽、仰蓮、相輪、華蓋、三花蕉葉、寶珠、剎鏈、風鐸等組成,黃銅鑄就,外貼金箔。拈花塔是拈花灣小鎮主街區——香月花街的最高點,古樸莊重之中完美融合了唐風和禪意。
  • 林清玄:為了愛,失戀是必要的
    這是林清玄收到的一個筆友關於自己感情經歷的來信,他讀完信,獨自在庭院徘徊,月光如洗,想到這世界多麼美好,為什麼人心中要充滿恨意呢?由於心懷恨意,就會使我們的心眼昏眠,就看不見世間一切的好,自然也看不到自己在這裡面的角色了。於是,林清玄認為:為了愛,失戀是必要的。因為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不會真正懂得愛的甜蜜;沒有經過失戀的人,也不會真正了解愛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