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初來世上的時候,心靈都是清淨純潔的,可是在紛紛擾擾的塵世間行走久了,難免會讓心靈染上塵埃。
尤其是現今世界,物慾橫流,浮躁喧囂,我們更需要時時清除心靈的塵埃和汙濁。
只有靜下心來,我們才能回歸自我,可很多時候我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總是無法讓心靈保持平靜。
每當煩躁的時候,我總喜歡讀一些很有意境又頗具禪意的詩,例如李白的「天清江月白,心靜海鷗知」、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蘇軾的「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默念著這些詩詞,遙想詩人當年,在山間,在江邊,對著清風明月,朝雲晚霞,和他們一起沉醉在山光水色中,心便漸漸靜了下來。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出自《唐詩三百首》,作者是劉長卿,適合心煩意亂時讀。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唐代·劉長卿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閒門。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劉長卿出生於公元718年,大概是和杜甫一個時期的,但是不知為何後世常將其視為中唐詩人。
他擅長寫五言詩,自稱「五言長城」,其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常年入選小學教科書。
而這首《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也入選《唐詩三百首》,寫的是他到山中尋隱者不遇的所思所感。
唐朝很多詩人都曾寫過這種題材,李白的「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皎然的「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賈島的「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原本「吃閉門羹」,是一件很鬱悶的事,但是在這些詩人筆下,我們完全感受不到任何的失望惆悵,反而有一種說不出的寧靜淡泊,詩人的超凡脫塵由此可見。
詩歌首聯圍繞著一個「尋」字展開描寫。
春日裡的一個清晨,詩人翻過了一座座山脊,來到了通往友人住處的清幽小徑。
周圍靜悄悄的,木屐踩在青苔上,發出聲響,打破了這片寧靜。
詩人一路走來,不見人煙,但是那留在莓苔上的履痕屐齒卻給人無限遐想。
這讓我想起了孟浩然的《夜歸鹿門歌》,「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開頭看似簡簡單單的10字,實際卻寫出了友人所居環境的清幽。
接著頷聯兩句寫的是「尋而不遇」。
詩人一路穿花拂葉終於來到了友人的住所。
只見周圍白雲繚繞,萋萋芳草掩映著緊閉的柴門。
這兩句進一步烘託了環境的幽雅、寧靜,一個「閒」字更是突出了詩人此時恬淡自然的心境。
訪友不遇卻能如此淡然,足見詩人的境界有多高了。
頸聯寫的是他不遇友人後所見的景色。
不知何時,一場細雨飄然而至,拂過山林,帶來一派生機。
雨後天晴,詩人便下山了,他一路欣賞著雨後的美景,只見大片的松樹洗盡了風塵,顯得更加蒼翠欲滴。
山路曲折縈迴,溪水潺潺流過,詩人便尋著山道,探訪水源。
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筆下的景致如此深秀幽美,足見詩人的心情是有多愉悅了。
他沉浸在這山光水色中,早已忘卻了「不遇」的惆悵。
尾聯兩句是全詩最精華的部分,「禪意」二字,境界全出。
詩人與溪邊的花影,默默地對望著,在這無言的凝視中,詩人領會到了一種蕩滌心靈的禪意。
此時世間的紛紛擾擾,仿佛都隨著那場細雨消散了,只留下了滿山的清幽靜謐。
這應該算是劉長卿最有有禪意的一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適合心煩意亂時讀。
寥寥數語便描寫了一幅意境幽美,禪意十足的山間圖景,雖是寫「不遇」,卻讓人感受到了詩人乘興而去,興盡而返的滿足和愜意。
世間多煩擾,我們該如何安放焦躁的心靈呢?
豐子愷曾說「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心」。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無論我們走過多少繁華,最終還是回歸安靜。
只要內心種植安靜,那麼任何人、任何事,都無法繚亂這片淨土。
當你靜不心來時,讀讀劉長卿這首詩,「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餘生最好的活法便是: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