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是北宋的大書法家,更是一位大文豪。雖然他是東坡先生的弟子,但人們向來「蘇黃」並稱,在北宋獨有山谷的詩歌成就堪與東坡匹配,兩人並轡爭驅,榮辱與共。但黃庭堅與蘇軾的風格還是差別很大,蘇軾比較曠達隨興,而黃庭堅強調師法杜甫,詩風更加深拗勁峭。黃庭堅也和蘇軾一樣喜歡鑽研佛理,寫過很多禪詩,下面這首詩就非常具有禪意。
題胡逸老致虛庵宋代:黃庭堅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籯常作災。能與貧人共年穀,必有明月生蚌胎。山隨宴坐圖畫出,水作夜窗風雨來。觀水觀山皆得妙,更將何物汙靈臺。
宋徽宗崇寧元年,57歲的黃庭堅離開謫居已久的川蜀,次年又貶往廣西宣州。這首詩就寫於兩次貶謫之間,晚年的詩人生活與心境都相對穩定,當時他由湘返贛,途中經過胡逸老的住處,受到熱情款待,於是題詩相贈。
致虛庵是胡逸老的書房名,胡逸老為人不慕榮利,雅有山水之趣。他十分崇敬黃庭堅的學識和為人,一直想找個機會拜見他,可是自己身份低微,而黃庭堅又遠貶他鄉,總是無緣相見。這次黃庭堅返回家鄉正好路過此地,正是千載難逢的良機,於是遠遠地恭候大駕,讓黃庭堅也十分感動。
黃庭堅參觀了胡逸老的書房之後,很有感慨,這些年來他東奔西走,沒有多少機會結交這樣的高士,如今看見這裡的環境清幽雅致,立即讓他詩思泉湧,脫口而出兩句詩,「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籯常作災」,首句劈空而來,氣勢非凡。詩人真知灼見,詩書傳家能使後代成才,而遺金滿簍卻往往給子孫招來禍害。
讚美之餘,詩人又進一步讚美庵主的仁愛之心。「能與貧人共年穀,必有明月生蚌胎」,這裡的「明月」指珍珠,在災年能拿出糧食與貧人共享,和氣必能致祥,後代也必得棟梁人才。詩人引用《三國志》中的典故,孔融讚揚韋端的兩個兒子韋康與韋誕為一雙明珠。詩人意謂,胡逸老必能像韋端那樣,明珠出於蚌胎,佳子弟出於門庭。
頸聯更是驚豔世人,「山隨宴坐圖畫出,水作夜窗風雨來」,白天閒坐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圖畫映出;入夜倚於窗前,只覺風雨颯颯而來。這兩句膾炙人口,不僅化靜為動,將山水寫活;而且也化實為虛,激發讀者的想像,宴坐的閒適,聽雨的從容,都在不言之中。
黃庭堅興致高漲,詩文也雅興十足,更是富有禪意。尾聯暗用了神秀和慧能兩首著名的《菩提偈》詩意,「觀水觀山皆得妙,更將何物汙靈臺。」黃庭堅經過一番風雨,晚年參禪好靜,這次見識了致虛庵的寧靜氛圍,忽然就聯想到那兩句著名的禪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詩人心情閒逸,山水也呈現出幽靜的妙境,內心澄清無滓,如無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