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希珍,是彭老總的警衛員,從抗美援朝時就跟在彭老總身邊,後來抗美援朝結束,景希珍跟著彭老總繼續工作。他在《在彭總身邊》、《跟隨彭總》等書裡詳細介紹了跟隨彭老總左右發生的軼聞趣事。而就在1953回國的這一年,一件令他苦惱的事情發生了。
景希珍的老父親長期居住在鄉下,聽聞兒子上了朝鮮戰場緊張得不得了,現在兒子回來了,他想見兒子一面,火急火燎趕到背景來看兒子。景希珍得知這一消息,立馬去火車站接老父親。老父親腿腳不便,景希珍就近把他安頓在了招待所。探親歸探親,景希珍還得回去接著做自己的任務。
部門消息很靈通,彭老總知道了這消息,他想到景希珍的父親從鄉下趕來,想要招待一下。於是專門來找景希珍去他家裡坐坐。景希珍有點吃驚,來到彭老總家裡,兩人邊吃點小東西邊閒聊,景希珍本以為彭老總要給自己布置任務,沒想到對方坐下來笑眯眯地說:
"小景啊,我聽說你父親來了。我是這樣想的,你呀趕快快把他接來,我同你浦阿姨好好招待招待。"
景希珍覺得不妥當,他自覺自己是幹保密工作的,他怕父親來會惹出不必要的麻煩。此外,中南海的警衛防護肯定嚴格,父親來到永福堂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想到這兒,景希珍說:"別讓他來了吧。"
彭老總不知道景希珍心裡在想什麼,他以為景希珍是不希望農村老父親來城裡,他加重了語氣,把意思表達得更清楚一點:父親來北京就是看兒子的,難不成還不能讓父親來。
景希珍嘴笨,心裡想得到嘴邊就變成了父親是從農村來的。
這一下惹得彭老總不高興了,他本以為景希珍有什麼難言之隱,沒想到他的難言之隱就是"父親從農村來的"。想到這兒,彭老總說"小景你忘本啊!我們都是農村來的,都是農民養大的,也是農民把我們送到城裡的,你就說我招待他,讓他來永福堂。我們仨嘮嘮嗑。"
景希珍沒有這個意思,於是便向彭老總解釋一番,然後趕忙接自己的父親過來。
那邊景希珍去接父親,彭老總夫婦也沒閒著,準備了一大桌子菜,景希珍和老父親見狀大為感動,彭老總招呼落座,大家就如一家人一樣圍著桌子吃起熱騰騰的飯菜。
彭老總問起了景希珍父親農村的狀況,老父親打開了話匣子,聊起了農忙、田地等等,大家都是農民子弟,這些講述勾起了每個人的回憶。特別是彭老總,他出身農村,八歲就下田勞動,老父親的這些講述,讓他百感交集。
景希珍則不斷回想自己這半生,從1950年的抗美援朝,到1953年回國繼續工作,他的愛人由彭老總及其夫人介紹認識,而現在他的老父親被彭老總如此熱情的招待。這樣一個美滿的家庭,多虧彭老總的關懷和照料。
景希珍父親越說越激動,同彭老總講了田裡的收成、結的果子、豬圈裡的大肥豬……話語間都是新中國欣欣向榮的寫照,彭老總既欣慰又欣喜。兩人高興,又喝了不少。景希珍父親酒量小,沒一會兒就有點醉意。趁著酒勁說道:"我看出這位首長,也是一位莊戶人,明白我們的心思。"
家常結束,彭老總夫婦一直把景希珍的父親送到大門口。後來,在和景希珍的對話裡老父親表達了自己的意思,讓景希珍一定盡心盡力保護好首長。
這件事本身是保密的,彭老總的身份不便透露,父親也沒有多問,父親只知道兒子同一位和藹可親的首長工作,而這位首長的軼聞趣事,無疑是他人格魅力的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