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衡量一個地方醫藥發展水平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醫藥上市公司既是提升城市形象與品牌的名片,也能夠成為帶動地區資源優化配置的實力擔當。E藥經理人以中國醫藥上市公司的市值版圖為基礎大數據,歷時三個月,對於整個中國醫藥城市的分布進行梳理和深入分析,希望回答一個問題:從歷史演變和資本推助的角度,一個真正有競爭力的醫藥城市未來發展的關鍵詞是什麼?
位列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國務院定位的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說起這座城,深圳總會讓人聯想到「開放」「科技」和「現代」。
深圳地處珠江三角洲前沿,是連接香港和內地的紐帶和橋梁。其前身為廣東省保安縣,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正式將深圳定為「經濟特區」,深圳成為中國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承載著改革開放窗口的重任,當前除了金融城市的標籤,隨著國際化影響力的增強還發展為新興的移民城市,吸引了不少海外科技人才。
孵化出騰訊、華為等IT界巨頭,深圳已成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國際化的領頭羊,這不得不歸功於深圳早期藉助體制優勢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上升到戰略層面。20世紀80年代,深圳以「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及補償貿易為主,發展勞動密集型輕工業;20世紀90年代以後,深圳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2001年深圳正式開始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出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先進工業為基礎,第三產業為支柱」的產業政策,以電子通訊設備製造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崛起,從1990年到2001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8.1%提高到42.3%。
正是有了高新技術產業為基礎,加之開放的經濟環境,醫療器械、生物醫藥、精準醫療等醫藥相關產業得以在深圳生根成長。
在E藥經理人統計的市值城市排名中,深圳以13家醫藥上市公司共2638.29億元市值,在20個代表城市中高居榜單第二。納入深圳市值版圖的13家公司中,開立醫療、尚榮醫療、理邦儀器3家公司以醫療器械業務為主,華大基因在精準醫療領域可以說引領行業,其餘包括信立泰、海普瑞等在內的9家公司則多與生物藥研發、銷售相關。這些細分領域也呈現出了深圳市當前的醫藥產業版圖。
1
器械幫潮起潮落
深圳醫療器械行業協會秘書長蔡翹梧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醫療圈和電子圈聯繫很緊密,很多人才從電子圈跨到醫療圈。深圳醫療圈之所以成長得這麼好,跟深圳電子業有很大關係。」
深圳的電子信息技術領先全國,在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臺磁共振成像系統、第一臺彩超、第一臺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多種自主創新的醫械產品。被冠以「醫療器械之都」美譽的深圳名副其實,深圳也是中國醫療器械行業起源之地,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發MRI(核磁共振成像系統)。
彼時,中國的醫療器械行業幾乎是一張白紙,所有的醫用診療設備都需要依賴進口。1986年,主營醫療器械業務的安科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這家坐落於深圳蛇口港附近的不起眼的小公司,卻成為幾乎整個深圳醫械行業的孵化器。
時間回到1983年,彼時MRI作為世界領先的醫用設備剛剛面市。大約一年以後,為了打破進口壟斷,國家科委和國家計委給中科院下達了硬任務:研發MRI,並且要做出上市產品。
時任中科院聲學所研究員的陶篤純,即後來建立安科的掌舵者,被派遣去美國原廠家學習如何操作機器。幾個月後學成歸來,中科院專門成立了科健公司,並與美國醫械公司Analogic合資創辦了子公司安科。
而科健和安科落戶選址在深圳,一方面是深圳改革開放的環境下市場化程度更高的體制優勢,另一方面是研發產品所需的元器件需要去香港購買,深圳毗鄰香港,在地理位置上是最佳之選。
1988年,安科MRI樣機研發成功,後續隨著B超、胎兒監護儀等系列產品的推出,安科逐漸積攢技術實力,並穩坐行業領導者位置。同時,安科也成為了民營醫療器械企業的「孵化器」,很多安科的技術骨幹出走自立門戶或是挖掘新機遇,另外在安科的輻射影響下深圳醫療器械企業開始遍地開花。
2010年,在深圳460多家生產型醫療器械企業中,有近200家與安科有淵源。邁瑞醫療創始人徐航、李西廷,理邦儀器創始人祖幼冬、張浩等,均是曾在安科打拼過的技術人才。1991年成立的邁瑞以監護儀起家,成立於1995年的理邦儀器則以胎兒監護儀起家。
然而,2005年安科母公司科健被曝15億元虧空,債務重重、員工欠薪,安科股份被轉手了兩次,2006年安科一度走到了崩潰的邊緣。這一系列打擊給昔日的醫械巨頭帶來了重創,甚至是逐漸隕落的開始。
但與此同時,在深圳乃至全國醫械行業,以邁瑞為代表的醫械企業通過自己的研發和商業體系逐漸崛起。目前,深圳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超過700家,總產值超過400億元,佔我國醫療器械市場總規模約8%左右。並且湧現出邁瑞、理邦、先健科技、開立醫療、穩健醫療等一批優秀企業,其中有40多家企業已進入醫械億元俱樂部。
雖然安科帝國已成為過去式,但當前醫械領域最強者依然還是在深圳這片創新創業的沃土壯大。通過加大投入自主研發創新產品,結合賒銷、分期付款、延長保質期等多種營銷策略,以及率先規划進軍海外市場,年收入90億元的邁瑞已發展為國內最大的醫療器械公司,在全球範圍內擁有57家全資或控股子公司,邁瑞在國際化進程也在加速,其海外銷售收入佔比達一半。當前,邁瑞也在積極為創業板IPO做準備。
此前在邁瑞的影響下以及國內政策受限因素,多家深圳本土醫療器械公司也將目光瞄向海外市場,深圳器械幫在國際舞臺上塑造著自己的影響力。
深圳自主研發生產的各類醫療器械產品目前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6年診斷設備出口十強中,深圳共有邁瑞、開立、理邦和金科威四家企業上榜,穩健醫療連續多年一直保持醫用敷料全國出口第一或第二的地位。
然而,深圳作為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發源地,儘管在細分領域深圳不少企業仍佔據優勢,但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事實是:深圳在醫療器械行業一枝獨秀的地位已不再,領先優勢正在減小。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容量為4500億元,每年以20%的速度在增長,現有一萬五千多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和4萬家醫療器械代理商,經營44個大類,幾十萬個規格的產品,且已形成區域集中化、產業化的格局。
以魚躍醫療為代表的蘇州和以威高集團、新華醫療為代表的山東,這些在醫療器械領域快速趕超的新興地區正在向深圳發出挑戰。而就深圳自身來說,近年來無論是產值全國佔比還是發展增速均逐年下降,形勢不容樂觀。
2010年~2015年,深圳醫療器械產業的年產值從163.03億元上升為270.13億元,複合增長率為11.37%,僅有全國一半,產值全國佔比也從曾經的20%下降到2015年的8.8%左右。
相比之下,蘇州醫療器械產業年產值2015年增長到220億元,且一直保持約20%的增速。從國內整個醫療器械市場來看,國產產品只佔30%,而國外產品佔了70%,我國醫療器械產業市場發展前景依然廣闊。
面對這一現狀,九三學社深圳市委會對深圳醫療器械產業進行深入調研後,在2017年深圳市六屆政協三次會議上提出《關於深圳醫療器械產業轉型升級的提案》,該提案指出影響深圳醫療器械發展的諸多問題。
首先,研發投入不足,高水平醫學院校、高水平的醫療機構、高水平研究機構數量少等客觀條件造成創新基礎薄弱,截至2016年11月,深圳獲批的創新醫療器械產品數量已落後於上海、北京。
另外,深圳本土自主創新骨幹企業除邁瑞外,普遍規模偏小、發展參差不齊,穩健、理邦、藍韻集團等骨幹企業年增長都缺乏競爭力。
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正在上演:深圳醫療器械企業外遷明顯增多。2008年以聯影醫療董事長薛敏為首的創新團隊在深圳組建高端磁共振成像技術創新平臺,但2011年聯影醫療卻異地落戶上海,邁瑞在南京建立生產基地,華大基因測序儀生產落戶武漢光谷,穩健醫療在湖北崇陽建設全國最大醫用敷料基地,2016年安科計劃投資4.4億元在東莞松山湖建設高端影像設備產業園。
此外,華因康、普門、菲鵬等創新中小企業紛紛落戶珠三角的中山、東莞松山湖等地。企業外遷趨勢增強,而深圳市目前仍然缺乏一個醫療器械產業核心創新園區。據悉,南山區曾是深圳醫療器械產業的一個聚集地,全市醫械產業的產值80%在南山區,而隨著企業外流,產值佔比縮小到全市五成。
專業人士分析,雖然深圳出臺很多扶持新興產業的政策,但與IT等其他高科技產業相比,實際上很多醫療器械企業沒有享受到太多的優惠政策。雖然深圳在醫療器械領域有先發優勢,但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和挑戰,需要出臺專門針對醫療器械產業的政策和舉措。
2018年初,深圳市發改委釋放信號,稱為推動醫械發展將籌建深圳市醫學科學研究院、組建轉化醫學研究平臺等三大平臺。另外,醫療器械領域國家分支機構落戶深圳項目已上報國家主管部門,並申請在深圳設立國家藥品醫療器械技術評審深港分中心。在這些努力下,未來,深圳醫療器械產業能否重振威風?
2
尋找新標籤
作為發改委2005年批准認定的國家首批生物產業基地之一,深圳生物產業規模全國居前。2009年,深圳市印發了《深圳生物產業振興規劃(2009~2015年)》及配套的《深圳生物產業振興發展政策》,這標誌著深圳將生物產業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重點培育。
生物和生命健康產業是最富活力的新興產業之一,也是全球未來產業競爭的熱點領域,深圳市政府已將生物產業列為全市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將生命健康產業列為全市六大未來產業之一。生物產業是否會成為深圳市的新一張產業名片?
近年來,深圳市生物和生命健康產業以年均20%的增速快速發展,2013年首次突破千億元,達1055億元;2016年產業規模約2000億元。2016年深圳生物產業增加值222.36億元,同比增長13.40%,預計2017年深圳生物產業增加值可達235.56億元。
目前深圳市在生物醫學工程、生物醫藥、高端生物醫學工程、基因測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細胞治療等技術領域優勢突出,建成各類創新載體319家,其中國家級有21家。當前,深圳生物產業在細分領域已湧現出邁瑞、海王生物、海普瑞、翰宇藥業、華大基因、北科生物、微芯生物等一批創新型企業,有的甚至發展成為國家級龍頭企業或世界級領軍企業。
在生物醫藥行業,國藥一致、海王集團、華潤三九、健康元、泰康等企業已在國內外高度知名。賽諾菲巴斯德和葛蘭素史克兩大國際疫苗巨頭也在深圳落戶。同時,太太基因、賽百諾等創新能力突出的研髮型企業也為深圳在基因藥物方面增強實力。
深圳除了擁有醫療器械領域的「黃埔軍校」安科,華大基因這家公認的基因測序領域的「黃埔軍校」也早已名聲赫赫。以華大為基礎和平臺,深圳期望在基因治療領域再布新局。
1990年,當時還在華盛頓大學留學的華大基因的創始人汪建與基因學專家楊煥明等人參加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1999年,華大基因研究中心落戶北京。
2003年,華大被收編入中國科學院領導的基因組學研究「國家隊」,但體制內的條框與華大的理念差異在碰撞中不斷升級。2006年,華大採購5臺新一代基因測序儀的需求遭拒,這一事件刺激了汪健毅然於2007年率華大南下深圳。
華大為深圳帶來先進的基因研究技術和強大的基因測序技術,現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究機構,並於近年加強精準醫療的研究,對標國際,打造臨床研發、轉化、檢測、樣本資源網絡、基因資料庫等共享平臺,成為深圳精準醫療領域的領頭羊。
彼時,深圳則在資金、政策上全力扶持華大成為樣板企業。這樣的打造能力,深圳此前已通過扶持邁瑞、海普瑞等標杆企業得以充分顯現。
2010年是華大發展歷程的關鍵,在深圳市政府的促成下,國家開發銀行給予華大15億美元的貸款額度,華大利用部分資金從IIIumina購買了128臺測序儀HiSeq2000,此舉促使華大一躍成為全球最大基因測序機構。
2011年10月,深圳國家基因庫建設方案獲得上級批覆,並由華大基因研究院組建及運營,同年,深圳還承諾每年給予華大基因2000萬元的科研經費。
在政策和環境的「滋養」下,華大基因逐漸壯大,同安科類似,從華大也走出了很多人才骨幹自主創業,這為深圳乃至全國精準醫療產業添磚加瓦,業內統稱為這些企業為「華創」或「華小」。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底共有47家主要匯集在北上廣深的「華創」系企業,貝瑞基因、諾禾致源、安諾優達等公司越來越吸引著精準醫療行業以及資本市場的關注,2015年起一度掀起精準醫療投資熱,並且目前還在持續升溫中。
當前在深圳,除了華大基因,剛成立兩年的「華創」系企業深圳碳雲智能等正在增強基因測序等精準醫療技術的競爭力。
另外由深圳靶向基因技術有限公司創設的國內首家靶向基因精準治療中心也嘗試將相關技術運用到治療過程。手握華大這張王牌,深圳市通過建立深圳市精準醫療醫學研究院和精準醫療孵化器加速精準醫療產業布局。
由於深圳市高校及高端研究機構數量少,為加大深圳市的在生命健康領域的創新力,深圳市一直在積極引進人才,尤其是對標高新技術的海外人才。
截至2016年底,深圳已引進生物生命健康領域孔雀團隊38個、「千人」專家32名、高層次醫學團隊73個。2011年深圳還創立了南方科技大學,同時吸引了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知名學府在深圳建立校區。
不僅如此,2016年以來為彌補源頭創新的短板,深圳通過高校或其他的平臺頻頻牽手諾貝爾獎得主,提出要發揮諾貝爾獎科學家的引領帶動作用,在化學、醫學、光電等領域,規劃建設十個由諾貝爾獎獲得者領銜的實驗室。人才對創新節奏飛快的深圳來說永遠是難以及時彌補的需求缺口。
從創新環境和產業空間布局上看,深圳各區的產業優勢已逐漸成熟,並據此開展不同的產業布局:在南山區,擁有生物孵化器以及眾多科研院所和生物醫藥高新產業;
在福田區,醫療及健康服務基礎良好,在醫院集群上具有優勢;在鹽田區,在華大基因的帶動下,基因組學方面發展在全國名列前茅;
在坪山區,建立了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核心區,目前入駐有120餘家生物企業;大鵬新區的國際生物谷,則是深圳市最新規劃發展的生命大健康產業基地。
藉助集群優勢,深圳將繼續擴大各區在生物和生命健康細分領域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