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13家醫藥上市公司 深圳的高速創新與困局

2021-01-09 健康界

作為衡量一個地方醫藥發展水平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醫藥上市公司既是提升城市形象與品牌的名片,也能夠成為帶動地區資源優化配置的實力擔當。E藥經理人以中國醫藥上市公司的市值版圖為基礎大數據,歷時三個月,對於整個中國醫藥城市的分布進行梳理和深入分析,希望回答一個問題:從歷史演變和資本推助的角度,一個真正有競爭力的醫藥城市未來發展的關鍵詞是什麼?

位列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國務院定位的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說起這座城,深圳總會讓人聯想到「開放」「科技」和「現代」。

深圳地處珠江三角洲前沿,是連接香港和內地的紐帶和橋梁。其前身為廣東省保安縣,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正式將深圳定為「經濟特區」,深圳成為中國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承載著改革開放窗口的重任,當前除了金融城市的標籤,隨著國際化影響力的增強還發展為新興的移民城市,吸引了不少海外科技人才。

孵化出騰訊、華為等IT界巨頭,深圳已成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國際化的領頭羊,這不得不歸功於深圳早期藉助體制優勢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上升到戰略層面。20世紀80年代,深圳以「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及補償貿易為主,發展勞動密集型輕工業;20世紀90年代以後,深圳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2001年深圳正式開始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出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先進工業為基礎,第三產業為支柱」的產業政策,以電子通訊設備製造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崛起,從1990年到2001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8.1%提高到42.3%。

正是有了高新技術產業為基礎,加之開放的經濟環境,醫療器械、生物醫藥、精準醫療等醫藥相關產業得以在深圳生根成長。

在E藥經理人統計的市值城市排名中,深圳以13家醫藥上市公司共2638.29億元市值,在20個代表城市中高居榜單第二。納入深圳市值版圖的13家公司中,開立醫療、尚榮醫療、理邦儀器3家公司以醫療器械業務為主,華大基因在精準醫療領域可以說引領行業,其餘包括信立泰、海普瑞等在內的9家公司則多與生物藥研發、銷售相關。這些細分領域也呈現出了深圳市當前的醫藥產業版圖。

1

器械幫潮起潮落

深圳醫療器械行業協會秘書長蔡翹梧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醫療圈和電子圈聯繫很緊密,很多人才從電子圈跨到醫療圈。深圳醫療圈之所以成長得這麼好,跟深圳電子業有很大關係。」

深圳的電子信息技術領先全國,在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臺磁共振成像系統、第一臺彩超、第一臺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多種自主創新的醫械產品。被冠以「醫療器械之都」美譽的深圳名副其實,深圳也是中國醫療器械行業起源之地,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發MRI(核磁共振成像系統)。

彼時,中國的醫療器械行業幾乎是一張白紙,所有的醫用診療設備都需要依賴進口。1986年,主營醫療器械業務的安科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這家坐落於深圳蛇口港附近的不起眼的小公司,卻成為幾乎整個深圳醫械行業的孵化器。

時間回到1983年,彼時MRI作為世界領先的醫用設備剛剛面市。大約一年以後,為了打破進口壟斷,國家科委和國家計委給中科院下達了硬任務:研發MRI,並且要做出上市產品。

時任中科院聲學所研究員的陶篤純,即後來建立安科的掌舵者,被派遣去美國原廠家學習如何操作機器。幾個月後學成歸來,中科院專門成立了科健公司,並與美國醫械公司Analogic合資創辦了子公司安科。

而科健和安科落戶選址在深圳,一方面是深圳改革開放的環境下市場化程度更高的體制優勢,另一方面是研發產品所需的元器件需要去香港購買,深圳毗鄰香港,在地理位置上是最佳之選。

1988年,安科MRI樣機研發成功,後續隨著B超、胎兒監護儀等系列產品的推出,安科逐漸積攢技術實力,並穩坐行業領導者位置。同時,安科也成為了民營醫療器械企業的「孵化器」,很多安科的技術骨幹出走自立門戶或是挖掘新機遇,另外在安科的輻射影響下深圳醫療器械企業開始遍地開花。

2010年,在深圳460多家生產型醫療器械企業中,有近200家與安科有淵源。邁瑞醫療創始人徐航、李西廷,理邦儀器創始人祖幼冬、張浩等,均是曾在安科打拼過的技術人才。1991年成立的邁瑞以監護儀起家,成立於1995年的理邦儀器則以胎兒監護儀起家。

然而,2005年安科母公司科健被曝15億元虧空,債務重重、員工欠薪,安科股份被轉手了兩次,2006年安科一度走到了崩潰的邊緣。這一系列打擊給昔日的醫械巨頭帶來了重創,甚至是逐漸隕落的開始。

但與此同時,在深圳乃至全國醫械行業,以邁瑞為代表的醫械企業通過自己的研發和商業體系逐漸崛起。目前,深圳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超過700家,總產值超過400億元,佔我國醫療器械市場總規模約8%左右。並且湧現出邁瑞、理邦、先健科技、開立醫療、穩健醫療等一批優秀企業,其中有40多家企業已進入醫械億元俱樂部。

雖然安科帝國已成為過去式,但當前醫械領域最強者依然還是在深圳這片創新創業的沃土壯大。通過加大投入自主研發創新產品,結合賒銷、分期付款、延長保質期等多種營銷策略,以及率先規划進軍海外市場,年收入90億元的邁瑞已發展為國內最大的醫療器械公司,在全球範圍內擁有57家全資或控股子公司,邁瑞在國際化進程也在加速,其海外銷售收入佔比達一半。當前,邁瑞也在積極為創業板IPO做準備。

此前在邁瑞的影響下以及國內政策受限因素,多家深圳本土醫療器械公司也將目光瞄向海外市場,深圳器械幫在國際舞臺上塑造著自己的影響力。

深圳自主研發生產的各類醫療器械產品目前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6年診斷設備出口十強中,深圳共有邁瑞、開立、理邦和金科威四家企業上榜,穩健醫療連續多年一直保持醫用敷料全國出口第一或第二的地位。

然而,深圳作為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發源地,儘管在細分領域深圳不少企業仍佔據優勢,但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事實是:深圳在醫療器械行業一枝獨秀的地位已不再,領先優勢正在減小。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容量為4500億元,每年以20%的速度在增長,現有一萬五千多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和4萬家醫療器械代理商,經營44個大類,幾十萬個規格的產品,且已形成區域集中化、產業化的格局。

以魚躍醫療為代表的蘇州和以威高集團、新華醫療為代表的山東,這些在醫療器械領域快速趕超的新興地區正在向深圳發出挑戰。而就深圳自身來說,近年來無論是產值全國佔比還是發展增速均逐年下降,形勢不容樂觀。

2010年~2015年,深圳醫療器械產業的年產值從163.03億元上升為270.13億元,複合增長率為11.37%,僅有全國一半,產值全國佔比也從曾經的20%下降到2015年的8.8%左右。

相比之下,蘇州醫療器械產業年產值2015年增長到220億元,且一直保持約20%的增速。從國內整個醫療器械市場來看,國產產品只佔30%,而國外產品佔了70%,我國醫療器械產業市場發展前景依然廣闊。

面對這一現狀,九三學社深圳市委會對深圳醫療器械產業進行深入調研後,在2017年深圳市六屆政協三次會議上提出《關於深圳醫療器械產業轉型升級的提案》,該提案指出影響深圳醫療器械發展的諸多問題。

首先,研發投入不足,高水平醫學院校、高水平的醫療機構、高水平研究機構數量少等客觀條件造成創新基礎薄弱,截至2016年11月,深圳獲批的創新醫療器械產品數量已落後於上海、北京。

另外,深圳本土自主創新骨幹企業除邁瑞外,普遍規模偏小、發展參差不齊,穩健、理邦、藍韻集團等骨幹企業年增長都缺乏競爭力。

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正在上演:深圳醫療器械企業外遷明顯增多。2008年以聯影醫療董事長薛敏為首的創新團隊在深圳組建高端磁共振成像技術創新平臺,但2011年聯影醫療卻異地落戶上海,邁瑞在南京建立生產基地,華大基因測序儀生產落戶武漢光谷,穩健醫療在湖北崇陽建設全國最大醫用敷料基地,2016年安科計劃投資4.4億元在東莞松山湖建設高端影像設備產業園。

此外,華因康、普門、菲鵬等創新中小企業紛紛落戶珠三角的中山、東莞松山湖等地。企業外遷趨勢增強,而深圳市目前仍然缺乏一個醫療器械產業核心創新園區。據悉,南山區曾是深圳醫療器械產業的一個聚集地,全市醫械產業的產值80%在南山區,而隨著企業外流,產值佔比縮小到全市五成。

專業人士分析,雖然深圳出臺很多扶持新興產業的政策,但與IT等其他高科技產業相比,實際上很多醫療器械企業沒有享受到太多的優惠政策。雖然深圳在醫療器械領域有先發優勢,但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和挑戰,需要出臺專門針對醫療器械產業的政策和舉措。

2018年初,深圳市發改委釋放信號,稱為推動醫械發展將籌建深圳市醫學科學研究院、組建轉化醫學研究平臺等三大平臺。另外,醫療器械領域國家分支機構落戶深圳項目已上報國家主管部門,並申請在深圳設立國家藥品醫療器械技術評審深港分中心。在這些努力下,未來,深圳醫療器械產業能否重振威風?

2

尋找新標籤

作為發改委2005年批准認定的國家首批生物產業基地之一,深圳生物產業規模全國居前。2009年,深圳市印發了《深圳生物產業振興規劃(2009~2015年)》及配套的《深圳生物產業振興發展政策》,這標誌著深圳將生物產業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重點培育。

生物和生命健康產業是最富活力的新興產業之一,也是全球未來產業競爭的熱點領域,深圳市政府已將生物產業列為全市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將生命健康產業列為全市六大未來產業之一。生物產業是否會成為深圳市的新一張產業名片?

近年來,深圳市生物和生命健康產業以年均20%的增速快速發展,2013年首次突破千億元,達1055億元;2016年產業規模約2000億元。2016年深圳生物產業增加值222.36億元,同比增長13.40%,預計2017年深圳生物產業增加值可達235.56億元。

目前深圳市在生物醫學工程、生物醫藥、高端生物醫學工程、基因測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細胞治療等技術領域優勢突出,建成各類創新載體319家,其中國家級有21家。當前,深圳生物產業在細分領域已湧現出邁瑞、海王生物、海普瑞、翰宇藥業、華大基因、北科生物、微芯生物等一批創新型企業,有的甚至發展成為國家級龍頭企業或世界級領軍企業。

在生物醫藥行業,國藥一致、海王集團、華潤三九、健康元、泰康等企業已在國內外高度知名。賽諾菲巴斯德和葛蘭素史克兩大國際疫苗巨頭也在深圳落戶。同時,太太基因、賽百諾等創新能力突出的研髮型企業也為深圳在基因藥物方面增強實力。

深圳除了擁有醫療器械領域的「黃埔軍校」安科,華大基因這家公認的基因測序領域的「黃埔軍校」也早已名聲赫赫。以華大為基礎和平臺,深圳期望在基因治療領域再布新局。

1990年,當時還在華盛頓大學留學的華大基因的創始人汪建與基因學專家楊煥明等人參加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1999年,華大基因研究中心落戶北京。

2003年,華大被收編入中國科學院領導的基因組學研究「國家隊」,但體制內的條框與華大的理念差異在碰撞中不斷升級。2006年,華大採購5臺新一代基因測序儀的需求遭拒,這一事件刺激了汪健毅然於2007年率華大南下深圳。

華大為深圳帶來先進的基因研究技術和強大的基因測序技術,現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究機構,並於近年加強精準醫療的研究,對標國際,打造臨床研發、轉化、檢測、樣本資源網絡、基因資料庫等共享平臺,成為深圳精準醫療領域的領頭羊。

彼時,深圳則在資金、政策上全力扶持華大成為樣板企業。這樣的打造能力,深圳此前已通過扶持邁瑞、海普瑞等標杆企業得以充分顯現。

2010年是華大發展歷程的關鍵,在深圳市政府的促成下,國家開發銀行給予華大15億美元的貸款額度,華大利用部分資金從IIIumina購買了128臺測序儀HiSeq2000,此舉促使華大一躍成為全球最大基因測序機構。

2011年10月,深圳國家基因庫建設方案獲得上級批覆,並由華大基因研究院組建及運營,同年,深圳還承諾每年給予華大基因2000萬元的科研經費。

在政策和環境的「滋養」下,華大基因逐漸壯大,同安科類似,從華大也走出了很多人才骨幹自主創業,這為深圳乃至全國精準醫療產業添磚加瓦,業內統稱為這些企業為「華創」或「華小」。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底共有47家主要匯集在北上廣深的「華創」系企業,貝瑞基因、諾禾致源、安諾優達等公司越來越吸引著精準醫療行業以及資本市場的關注,2015年起一度掀起精準醫療投資熱,並且目前還在持續升溫中。

當前在深圳,除了華大基因,剛成立兩年的「華創」系企業深圳碳雲智能等正在增強基因測序等精準醫療技術的競爭力。

另外由深圳靶向基因技術有限公司創設的國內首家靶向基因精準治療中心也嘗試將相關技術運用到治療過程。手握華大這張王牌,深圳市通過建立深圳市精準醫療醫學研究院和精準醫療孵化器加速精準醫療產業布局。

由於深圳市高校及高端研究機構數量少,為加大深圳市的在生命健康領域的創新力,深圳市一直在積極引進人才,尤其是對標高新技術的海外人才。

截至2016年底,深圳已引進生物生命健康領域孔雀團隊38個、「千人」專家32名、高層次醫學團隊73個。2011年深圳還創立了南方科技大學,同時吸引了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知名學府在深圳建立校區。

不僅如此,2016年以來為彌補源頭創新的短板,深圳通過高校或其他的平臺頻頻牽手諾貝爾獎得主,提出要發揮諾貝爾獎科學家的引領帶動作用,在化學、醫學、光電等領域,規劃建設十個由諾貝爾獎獲得者領銜的實驗室。人才對創新節奏飛快的深圳來說永遠是難以及時彌補的需求缺口。

從創新環境和產業空間布局上看,深圳各區的產業優勢已逐漸成熟,並據此開展不同的產業布局:在南山區,擁有生物孵化器以及眾多科研院所和生物醫藥高新產業;

在福田區,醫療及健康服務基礎良好,在醫院集群上具有優勢;在鹽田區,在華大基因的帶動下,基因組學方面發展在全國名列前茅;

在坪山區,建立了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核心區,目前入駐有120餘家生物企業;大鵬新區的國際生物谷,則是深圳市最新規劃發展的生命大健康產業基地。

藉助集群優勢,深圳將繼續擴大各區在生物和生命健康細分領域的競爭力。

相關焦點

  • 昆藥集團獲2020中國上市公司口碑榜「生物醫藥最具成長上市公司」
    圖集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 「2020 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舉行。此次論壇邀請包括昆藥集團在內的超過300家優秀上市公司、高成長公司、證券基金機構及經濟學者、投資者齊聚一堂。歷經四個階段的評選,2020中國上市公司口碑榜獲獎名單最終公布,昆藥集團榮獲「2020生物醫藥最具成長上市公司」榮譽獎項。近年來,昆藥集團持續推進創新轉型戰略,2020下半年,創新研發領域捷報頻遞。
  • 奧賽康再次榮獲「生物醫藥產業最具成長上市公司」
    奧賽康榮獲「生物醫藥產業最具成長上市公司」  2020年11月27日,「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高端經濟論壇之一,由每日經濟新聞發起主辦。
  • 32家上市公司分拆三分之一來自生物醫藥
    A股掀起分拆上市熱潮。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年初至8月13日,已經有32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將分拆子公司到A股上市,逾八成選擇科創板或創業板。並且,近10家上市公司來自於生物醫藥行業,生物醫藥板塊成為分拆的「主力軍」。  業內人士表示,分拆安排合理對母子公司是「雙贏」;但實施不當,同樣會帶來一系列的苦果,甚至出現大股東藉機套現或利益輸送。
  • 深圳418家上市公司創12萬億市值!最新上市公司發展報告來了!
    >「深圳上市公司經濟體」的「生產總值」達到17495.31億元在經濟總量、發展速度、創新能力、稅收產出、創造就業等方面與深圳市「實力」接近深圳上市公司群體人均創造的生產總值截至2019年底,深圳境內外上市企業總數達到 418家,廣泛分布於國內外主要資本市場,其中,境內上市公司298家,境外上市公司134家,其中有13家公司在A股、港股兩地上市,1家公司(廣深鐵路)同時在A股、港股和美股三地上市。
  • 中國醫藥上市企業家峰會召開!漢森榮獲「最具價值醫藥上市企業」
    11月13-16日,由中國醫藥物資協會、長沙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五屆中國成長型醫藥企業發展論壇(以下簡稱「成長論壇」)以「雙循環 成長力」為主題,在長沙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上市醫藥公司作為行業增長的重要動力,代表了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行業的繁榮發展離不開高品質的交流,本屆「成長論壇」首創的中國醫藥上市企業家峰會於11月15日召開,湖南省醫藥行業協會會長、漢森製藥實際控制人劉令安在峰會致辭,並對首屆峰會的順利舉辦表示祝賀。
  • 深圳特區四十周年:400家深圳上市公司總市值創造6倍GDP
    科技創新是深圳發展的基因,特別是最近十年,深圳的創新引領定位更加明確,城市的創新發展能力領跑全國,在於創新方面的投入非常大。近些年,深圳的先進位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以及金融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在逐年增長。 企業是創新的重要載體,也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群體。
  • 深圳A股公司數量超過上海,市值逼近上海+廣州,科技龍頭一年飆...
    深圳這座滋養了民營經濟與創新產業蓬勃發展的年輕城市,在資本市場大放異彩。深圳A股上市公司數量躍居全國第二今天,隨著中天精裝登陸中小板,深圳A股上市公司數量(註冊地在深圳,下同)達到308家,趕超上海,躍升至全國第二位。
  • 深圳,一座418家上市公司的城市!不靠行業壟斷,靠自強
    該報告動態反映深圳上市公司發展的現狀、特徵、趨勢,形成更多規律性認識,對深圳405家上市公司進行了掃描(長期停牌、退市等特殊狀況的13家公司除外)。截至2019年底,深圳上市公司員工總數達到334.44萬人,員工平均薪酬為17.17萬,從多項目排名來看,民營企業為主力軍。
  • 2020中國醫藥健康創新資本論壇今日在深圳舉行 疫情後醫藥創新路在...
    對於醫藥大健康行業和創新藥領域而言,疫情助推作用顯現、醫改深化推進、貿易摩擦波及,國產創新藥的未來路在何方?如何在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下,審視國內創新藥瞬息萬變的危與機;如何在國產源頭創新的大背景下,從「me too」轉型到「first in class」;如何在健康產業的數位化中轉型,接軌網際網路醫療的大勢,醫藥人正尋找答案。
  • 五家上市、二十家待上市,新區生物醫藥到底有多厲害?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今年的資本市場,生物醫藥板塊再次發揮經濟引擎效應,強勢拉動經濟重啟。在南京,生物醫藥上市企業有11家,江北新區佔5家,此外,新區至少還有20家企業計劃在未來3年內實現上市。我省是國內創新藥研發生產的高地,2019年獲批准上市藥品佔比和I類新藥佔比,均居全國首位。
  • 2019年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發布:65家中資上市公司上榜
    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2019年中國醫藥百強榜在珠海發布,65家中資上市公司上榜。2015-2019年百強企業研發費用(億元)和投入強度在創新方面,2019年百強企業的研發費用持續增長,平均研發費用5.5億元,平均投入強度為5.9%,均為歷年來的最高值。
  • 恆瑞醫藥股價累漲434倍比肩茅臺 轉型創新藥營收淨利連續10年雙高增
    恆瑞醫藥稱,基本形成了每年都有創新藥申請臨床,每1-2年都有創新藥上市的良好局面。轉型創新藥,恆瑞醫藥實現了較好的經營業績。2011年至今,公司營業收入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簡稱淨利潤)基本上連續10年雙雙高速增長。股價累漲434倍比肩茅臺「醫藥一哥」恆瑞醫藥股價與業績比翼雙飛,表現出驚人的成長性。
  • 我市將迎來第13家A股上市公司
    接下來,只要註冊生效,即可上市,而且時間大概率在今年內。屆時,惠州將迎來第13家A股上市公司。 惠州上市公司「PCB軍團」將達4家,總市值有望超300億 科翔電子招股說明書披露,科翔電子專注於高密度印製電路板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
  • 深圳405家上市公司 吸納約29%就業人口
    截至2019年底,深圳境內外上市企業總數達到418家,廣泛分布於國內外主要資本市場,僅在2019年當年就有28家深圳企業以IPO方式實現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剔除股票長期停牌、截至2020年6月30日未公開年報等特殊狀況的13家公司,報告最終通過對405家深圳上市公司年報進行了整體分析。
  • 高特佳董事長「桃色事件」背後:涉多家醫藥上市企業,公司早已切割?
    來源:拇指醫藥作者|張銳主編|戴鷺9月10日,深圳老牌創投高特佳突然成為焦點。公司董事長夫人在網上發表了一封公開信,控訴高特佳董事長蔡達建的「情婦醜聞」。公司官網顯示,目前高特佳管理資金規模200億元,投資企業140家。高特佳在成立的早期參與過一些重工業項目,包括鄭煤機、蒙特利化工等。不過給外界印象最深的,還是它在2009年左右大舉在在醫藥領域的投資。作為國內最早成立醫藥專業基金的創投公司之一,高特佳和九鼎、啟明等是國內醫藥風投的第一批探路者。
  • 解析「華潤醫藥模式」探究千億醫藥航母的創新邏輯
    此外,其在28個省份擁有198家下屬公司及185家物流中心,分銷業務覆蓋超過6萬家醫院和醫療機構。在這一「風口」布局上,華潤醫藥集團成立了致力於整合與打造高端生物藥研發、生產與銷售全產業鏈的全資子公司——華潤生物醫藥(深圳)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是華潤醫藥集團生物藥戰略管理和資源配置的重要平臺,目前華潤生物醫藥旗下控股三家子公司(北京普羅吉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華潤昂德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及本元正陽基因技術有限公司
  • 恆瑞醫藥:創新藥龍頭的下一站|聚焦國內醫藥生物產業重要公司
    其中,抗腫瘤藥作為恆瑞醫藥多年來重點培育及持續投入的領域,已在國內市場形成明顯優勢:銷售額在國內藥企中排名第一,市場份額達12%以上。 2019年,恆瑞醫藥實現營業總收入232.89億元,同比增長33.70%,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3.28億元,同比增長31.05%。其中,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總額在A股所有醫藥生物上市公司中排在首位。
  • 華潤醫藥(03320.HK):創新發力全產業布局
    經過多年的耕耘和發展,華潤醫藥已發展成為擁有最全面的醫藥產品組合之一的醫藥製造商,旗下擁有三九、雙鶴、賽科、紫竹、東阿阿膠、江中、毓婷等眾多馳名品牌,其中銷售額過億港元的產品更是高達54個。此外,華潤醫藥在28個省份擁有198家下屬公司及185家物流中心,分銷業務覆蓋超過6萬家醫院和醫療機構。
  • 第五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舉行 助力醫藥創新發展
    大會吸引了來自國內外投資機構、醫藥創新企業及研究院所等百餘家代表近2000多位人士與會。為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新和投資貢獻中國力量。由於疫情原因,香港交易所李小加總裁不能親臨現場,他通過網絡視頻發來致辭。李小加總裁表示,目前,共有154家各類健康和醫藥企業在香港上市,已達到26000億的市值。在這154家企業裡面,有20家生物科技公司根據上市規則18A章上市。
  • 2020中國公司市值500強榜單新鮮出爐,59家醫藥公司上榜(附榜單)
    2020中國公司市值500強,59家醫藥公司3家新進醫藥公司在這59家醫藥公司中,有3家為新進恆瑞醫藥是一家從事醫藥創新和高品質藥品研發、生產及推廣的醫藥健康企業,於2000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其在全球醫藥創新指數排名第13位,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32.9億元,稅收24.3億元,被入選全球製藥企業TOP50榜單,位列第47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