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期N次的體育大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終於在25日上映了,上映首日收穫票房超過7000萬元,而且還獲得了一片讚譽聲。很多觀眾表示,看完電影,才真正理解了,什麼叫女排精神。
女排對於當代中國人也許就是輝煌的成績、無數的獎牌,但是對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那代人,卻是一擊重重的電擊。拋開桌球、羽毛球這些傳統優勢項目,從後來居上,成為世界第一,這樣的成功能讓一個被輕視了百年的民族為之瘋狂。
是的,我們做到了,通過幾代人的奮鬥,國家慢慢在各領域都在趕超發達國家水平,而意識裡面「贏」、「第一」成為了最能衡量結果的標準。但是又有誰能夠永遠第一呢?一切都在發展,就像當年被輕視的我們能崛起,也會有我們沒有注意到的變化阻礙前進的腳步,被他人反超。
從女排精神到新時代女排精神,其實都是我們的民族性。經歷過風波、歷經磨難之後,我們總是能夠堅韌地崛起。就如這魔幻的2020,我們很好的應對了危機,讓國人充滿了自豪感;我們面對不公對待的不卑不亢,無不是體現了民族的自尊;國家對卡脖子科研項目的巨大投入,更是體現了我們「用造原子彈的決心造出高端晶片」的自信。
奪冠之前,我們忍辱負重;
奪冠之後,我們自信灑脫。
因為拼搏過,成敗都是收穫;
不害怕蹉跎,烏雲總會清澈。
大到國家,小到個人,我想都該有這樣的強大的內心,笑看未來道路上的坎坷,收穫生命最燦爛的碩果。
在長達135分鐘的本片中,感覺本色出演的可不止女排隊員們……
感動,有哭到,女排精神 = 拼搏精神+集體精神+榮譽精神……逐漸淡化的今天,需要適時的提醒,來刺激我們血液裡那天然的東西。
像素級寫實版的鐵榔頭,外加鞏皇自身氣質加持,OMG,只想跪著唱「徵服」。別說,彭昱暢還真是看出了黃渤的影子,明明是個鮮肉小帥哥,硬是用演技把自己拼成了黃渤。
不得不說,《奪冠》是一部非常高級的國民電影,因為它不僅是關於中國女排的,更是關於時代的。影片展現了中國女排三個輝煌年代的光影事跡以及三十多年頑強拼搏的奮鬥歷程,中國人對每個時代的集體記憶和情緒都被很巧妙的貫穿其中。
運動類型片很重要的地方在於兩個「動」,一個是鏡頭上的「動感」,另一個則是故事上的「動心」,而當陳可辛「遇到」了鞏俐,這無疑為整部影片的質量上了雙保險!
運鏡與剪輯讓畫面充滿了動感,把比賽拍得盪氣迴腸,又燃又炸。擅長營造氛圍感,講究畫面美感的陳可辛,把那些關鍵的、具有象徵意義的鏡頭「修飾」得觀感十足,即便看上幾遍,依然會被帶有詩意性的鏡頭所打動。
女排作為一種精神傳承,對於中國影迷有著更為特殊的情感聯繫。而鞏俐「基因級別」的神還原細膩地傳遞出了女排精神,連接了過去與現在,表達了女排精神的延續,讓角色充滿了神聖感,也讓女排精神激起了觀眾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讓觀眾不經意間淚盈於睫,動情又動心。
《奪冠》的上映,也讓我們重溫了老女排的經典之戰,耳旁響起的是「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全民熱忱,我們這代人有過去那個年代所留下的烙印,記憶的基因裡有熱情與理想,成長的記錄裡有奮鬥與思考。
這是一部中國人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長史,從廢墟中走向世界的中國女排用她們一個個輝煌的勝利承載著一代代年輕人拼搏開拓的希望,甚至仿佛裡約的逆天之戰就在眼前。
每一代都拍得好真實!羨慕姑娘們的力量身材!排球擊地的聲音和各種音樂都超級棒!在爆笑和感動之間不斷徘徊,像電影裡臺詞說的,上一代肩負的包袱太沉重了,她們太牛了,接過了歷史和國家給她們的重擔,而且接住了!希望國家強大了,中國人內心強大了,姑娘們更自在地去打球,為了什麼都好。
三場關鍵比賽,中國女排從崛起,到低谷,再到重新站起來,經歷了太多。
女排精神是團結協作,是愛國主義,是超越自我,更是中華民族不怕苦不怕累,敢拼、敢打、敢闖的頑強精神!
感謝郎平,感謝中國女排讓我們這代人,也能像老一輩那樣,為一次勝利而歡呼雀躍,感動流淚。
最後溫馨提示:觀影時記得帶上紙巾。(本文原創,禁止抄襲,否則全網維權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