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首日,獲得一片讚譽,動情又動心,真正理解了女排精神

2020-10-03 景小妹的哥哥

延期N次的體育大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終於在25日上映了,上映首日收穫票房超過7000萬元,而且還獲得了一片讚譽聲。很多觀眾表示,看完電影,才真正理解了,什麼叫女排精神。

女排對於當代中國人也許就是輝煌的成績、無數的獎牌,但是對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那代人,卻是一擊重重的電擊。拋開桌球、羽毛球這些傳統優勢項目,從後來居上,成為世界第一,這樣的成功能讓一個被輕視了百年的民族為之瘋狂。

是的,我們做到了,通過幾代人的奮鬥,國家慢慢在各領域都在趕超發達國家水平,而意識裡面「贏」、「第一」成為了最能衡量結果的標準。但是又有誰能夠永遠第一呢?一切都在發展,就像當年被輕視的我們能崛起,也會有我們沒有注意到的變化阻礙前進的腳步,被他人反超。

從女排精神到新時代女排精神,其實都是我們的民族性。經歷過風波、歷經磨難之後,我們總是能夠堅韌地崛起。就如這魔幻的2020,我們很好的應對了危機,讓國人充滿了自豪感;我們面對不公對待的不卑不亢,無不是體現了民族的自尊;國家對卡脖子科研項目的巨大投入,更是體現了我們「用造原子彈的決心造出高端晶片」的自信。

奪冠之前,我們忍辱負重;

奪冠之後,我們自信灑脫。

因為拼搏過,成敗都是收穫;

不害怕蹉跎,烏雲總會清澈。

大到國家,小到個人,我想都該有這樣的強大的內心,笑看未來道路上的坎坷,收穫生命最燦爛的碩果。

在長達135分鐘的本片中,感覺本色出演的可不止女排隊員們……

感動,有哭到,女排精神 = 拼搏精神+集體精神+榮譽精神……逐漸淡化的今天,需要適時的提醒,來刺激我們血液裡那天然的東西。

像素級寫實版的鐵榔頭,外加鞏皇自身氣質加持,OMG,只想跪著唱「徵服」。別說,彭昱暢還真是看出了黃渤的影子,明明是個鮮肉小帥哥,硬是用演技把自己拼成了黃渤。

不得不說,《奪冠》是一部非常高級的國民電影,因為它不僅是關於中國女排的,更是關於時代的。影片展現了中國女排三個輝煌年代的光影事跡以及三十多年頑強拼搏的奮鬥歷程,中國人對每個時代的集體記憶和情緒都被很巧妙的貫穿其中。

運動類型片很重要的地方在於兩個「動」,一個是鏡頭上的「動感」,另一個則是故事上的「動心」,而當陳可辛「遇到」了鞏俐,這無疑為整部影片的質量上了雙保險!

運鏡與剪輯讓畫面充滿了動感,把比賽拍得盪氣迴腸,又燃又炸。擅長營造氛圍感,講究畫面美感的陳可辛,把那些關鍵的、具有象徵意義的鏡頭「修飾」得觀感十足,即便看上幾遍,依然會被帶有詩意性的鏡頭所打動。

女排作為一種精神傳承,對於中國影迷有著更為特殊的情感聯繫。而鞏俐「基因級別」的神還原細膩地傳遞出了女排精神,連接了過去與現在,表達了女排精神的延續,讓角色充滿了神聖感,也讓女排精神激起了觀眾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讓觀眾不經意間淚盈於睫,動情又動心。

《奪冠》的上映,也讓我們重溫了老女排的經典之戰,耳旁響起的是「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全民熱忱,我們這代人有過去那個年代所留下的烙印,記憶的基因裡有熱情與理想,成長的記錄裡有奮鬥與思考。

這是一部中國人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長史,從廢墟中走向世界的中國女排用她們一個個輝煌的勝利承載著一代代年輕人拼搏開拓的希望,甚至仿佛裡約的逆天之戰就在眼前。

每一代都拍得好真實!羨慕姑娘們的力量身材!排球擊地的聲音和各種音樂都超級棒!在爆笑和感動之間不斷徘徊,像電影裡臺詞說的,上一代肩負的包袱太沉重了,她們太牛了,接過了歷史和國家給她們的重擔,而且接住了!希望國家強大了,中國人內心強大了,姑娘們更自在地去打球,為了什麼都好。

三場關鍵比賽,中國女排從崛起,到低谷,再到重新站起來,經歷了太多。

女排精神是團結協作,是愛國主義,是超越自我,更是中華民族不怕苦不怕累,敢拼、敢打、敢闖的頑強精神!

感謝郎平,感謝中國女排讓我們這代人,也能像老一輩那樣,為一次勝利而歡呼雀躍,感動流淚。

最後溫馨提示:觀影時記得帶上紙巾。(本文原創,禁止抄襲,否則全網維權到底)

相關焦點

  • 女排精神到底是什麼呢?看完《奪冠》,終於理解了什麼是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到底是什麼呢?看完《奪冠》,終於理解了什麼是「女排精神」!不少朋友感慨:看完《奪冠》,終於理解了什麼是「女排精神」!「女排精神」到底是什麼呢?朱婷說:女排精神,就是要升國旗奏國歌!哪怕是第三名,也要去努力、去爭取。
  • 理解女排精神,才能真正理解中國
    這一刻,女排精神回歸,中國女排經歷了12年的低谷期,期間經歷了太多的質疑,我們看到重回奧運之巔的她們的歡呼,卻不知道從谷底到巔峰她們所經歷了什麼樣的困境,付出了怎樣的努力。但是看完電影《奪冠》,女排精神的內涵和期間所經歷的奮鬥歷程會給我們一個明確的解答。
  • 《奪冠》:什麼是真正的女排精神?
    流血不流淚,掉皮不掉隊1981年11月16日,中國女排對戰日本女排的「驚天一扣」,成功定格了奪冠的榮耀瞬間,當全體隊員在場上歡呼雀躍時,《奪冠》開篇,就呈現了那次女排奪冠的歷史。1988年兵敗漢城,中國女排遭遇了至暗低谷,動蕩起伏的十幾年中,教練換了好幾任,但都沒有奪得世界冠軍,直到新世紀陪打教練陳忠和扛起女排大旗。2004年雅典奧運會,陳忠和率領中國女排決賽中逆轉俄羅斯女排取得冠軍,無疑是中國女排精神的又一次展示、發揚和傳承。隨著經濟的發展,自信的增強,奪冠不再是大家唯一看重的。
  • 《奪冠》,屬於中國女排的故事
    由陳可辛導演,鞏俐主演的電影《奪冠》在9月25日上映!這部講述了中國女排奮鬥史的電影,戳中了許多觀眾的淚點!,整部影片形成了一個很好的敘述結構,女排精神成了一條貫穿始終的線!女排精神作為一種精神傳承,連接了過去和現在,讓觀眾不經意間淚盈於睫,動情又動心!
  • 奪冠:以影視直觀展現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典範——「女排精神」
    而這兩首歌也在電影《奪冠》中被用來做了插廣曲,不僅相得益彰和協調,也更顯現了這兩首歌的優美旋律和催人奮進的美好寓意。 《奪冠》這部影片上映於2020年9月25日,是由「我們製作有限公司「攝製、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的一部劇情運動片。影片講述了中國女排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生死攸關的中巴大戰,詮釋了幾代女排人歷經浮沉卻始終不屈不撓、不斷拼搏的傳奇經歷。
  • 電影《奪冠》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女排精神!
    很多人都曾問: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真的還需要女排精神嗎?又或者是年輕一些的網友會問:到底什麼是女排精神?相信在觀看這部2020年9月25日上映,豆瓣評分的7.3,由鞏俐、黃渤等人主演的電影《奪冠》後,您會得到想要的答案。
  • 什麼是真正的女排精神?《奪冠》給你答案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女排精神?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以獨特的手法重現了幾大中國女排重要時刻,串聯起40年的奪冠之路,也喚醒了14億國民的回憶。中國女排一次次贏得漂亮,但沒有人是天生的傳奇。「奪冠神話」也是靠著一步步的拼搏書寫出來的。中國女排的輝煌始於80年代,1981年,在第三屆世界盃上,袁偉民所率領的女排隊伍以3-2的比分力壓日本,首次奪冠。消息傳來後,學校停課,工廠停工,人們奔走慶賀,整個國家都為之沸騰。
  • 《奪冠》女排燃魂再戰吹響戰歌
    《奪冠》在我看來,是一部國民電影,因為它不僅是關於中國女排,更是關於一代人的熱血回憶影片總體貫穿了中國女排三個輝煌時代的光輝事跡以及頑強拼搏的奮鬥歷程,這一切都關乎中國人對每個時代閃光點的記憶與曾經燃魂的夢想
  • 《奪冠》想說的女排精神,也是那一代國人的精神
    票房也是一路飄紅首日就輕鬆破億豆瓣的評分也在穩步爬升相比提起國足的恨鐵不成鋼提起女排與女排精神相信每個中國人臉上都會掛起自豪的笑容這部《奪冠》通過八十年代、08、13三個時間段回顧講述了女排起落的命運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之下女排們憑著一個個在牆上鑿出來的球印數萬次訓練帶來的下意識判斷創造了奪冠的神話也在國外一片中國小球厲害大球不行的質疑聲中
  • 《奪冠》觀後感4篇,聽聽大學生心中對女排精神的理解!
    女排精神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上映的國慶獻禮電影,《奪冠》時間線貫穿上世紀八十年代至本世紀巴西奧運會,以三代教練和三代球員為視角,演繹了中國女排如何從艱苦奮鬥中的勝利落入低谷當然,最讓我深感敬佩的是中國女排內心強烈的榮譽感和堅定的信念。女排參加的一些大賽常常牽動著全國十幾億人民的心,甚至肩負著國家榮譽。女排姑娘們承受的壓力,遠遠超出了運動員這一角色本身。但當她們站上球場的那一刻,我們看到的,卻是重壓之下技術動作的穩定發揮和戰術的有效執行。我一直很佩服女排隊員,但當我看完電影,我才真正明白女排隊員在球場上為何能有神勇表現,就是因為她們內心一直對勝利懷有堅定的信念。
  • 《奪冠》背後 女排精神陪伴我們
    》獲得8.08億票房,隨著電影熱議,女排精神再一次進入大眾的視野。早在接拍這部電影時陳可辛就表示,中國女排的故事激動人心,拍這部戲「壓力很大」,希望能儘量還原細節,展現中國女排精神和時代變遷。1978年,陳可辛曾近距離觀摩過中國女排的亞運會比賽,16歲的他被深深震撼。多年後,他掌鏡女排故事,用一個「難」字概括所有感受,笑稱憑藉女排精神完成電影。《奪冠》是一部用中國女排精神拍的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帶有使命感的電影。什麼是女排精神?
  • 《奪冠》:「女排精神」的傳承與延展
    ,講述「女排精神」的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也終於得以上映,以最為「陳可辛的方式」娓娓道來中國女排橫跨近四十年的歲月浮沉。好在瑕不掩瑜,和《絕殺慕尼黑》類似,《奪冠》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體育片,以陳忠和及郎平兩位重要人物的視角展開,聚焦中國兩代女排的傳承與榮耀。
  • 從影片《奪冠》看看我們理解的女排精神是不是相同
    雅典奪冠 04年雅典,16年前的那場決賽現在依然記憶深刻,前兩局後,大部分球迷都已不抱任何希望了,真正的緊張是從第四局開始,這僅是中國女排帶給我們的一個感動點,相信在中國喜歡排球的人不多 ,但喜歡中國女排的人太多了,中國女排之於中國人來說是一種精神支柱。
  • 《奪冠》:3代女排10冠榮耀,女排復興路,今成體育精神的明珠
    遲到了245天的《奪冠》終於來了,這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體育題材大片。該部電影由陳可辛導演,鞏俐、黃渤、吳剛等實力演員共同出演,但電影的真正主角只有一個名字:中國女排。1981年,第三屆女排世界盃決賽,中國隊苦戰五局打敗日本隊獲得冠軍,成為中國三大球中的首個世界冠軍。從此勝利的腳步一發不可收拾。
  • 《奪冠》想要表現的「女排精神」到底是什麼,是不是真的女排精神
    《奪冠》上映了,獲得了很多好評,表現了我們津津樂道的「女排精神」,那這裡就要問一句,什麼是「女排精神」,電影所表現的是不是真的「女排精神」?1981年,在袁偉民教練的帶領下,中國女排參加在日本大阪舉行的女排世界盃,中國女排七戰全勝的成績奪冠,前五戰乾淨利落全是3:0斬落巴西、蘇聯、朝鮮、保加利亞、古巴。後兩戰以3:2戰勝了美國、日本。
  • 幕後臺前—評電影《奪冠》演繹中國女排精神
    2020年9月25日電影《奪冠》全國公映26日帶著父母一家人去觀賞了這部年代衝擊感很強的中國體育題材電影。從80年代五連冠的輝煌戰績、讓人唏噓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折戟、令人熱血沸騰的2016年里約爆冷奪冠等重要節點,以中國女排一代代的拼搏歷史,排演著對"中國女排精神"的共性理解。五星紅旗一次次的升起,感動的是國人對中國女排精神的深刻理解。
  • 觀看女排《奪冠》,解讀女排精神
    「一種精神,兩次傳承,三代傳奇。」《奪冠》以此為主題,帶領觀眾重溫中國女排激情燃燒的歲月。把女排的故事講給孩子聽吧,讓這感動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精神,成為孩子成長路上一種力量!不過,中國女排在比賽中越戰越勇,最後殺入決賽。面對強大的俄羅斯隊,中國女排在先失兩局的情況下連扳三局,最終以3比2逆轉擊敗對手,時隔20年再次獲得奧運會的金牌。
  • 《奪冠》的上映,給了中國女排精神最大的肯定
    9月25日,由陳可辛導演的《奪冠》在全國上映,是關於中國女排的電影,由鞏俐主演的郎平貫穿了中國女排40年的歷程,從首奪世界冠軍到奪得第十個世界冠軍,中國女排從巔峰到低谷再回巔峰,幾經起伏,非常完美的詮釋了不放棄,拼搏的女排精神。
  • 《中國女排 奪冠》女排精神 為何淚目?
    奪冠真的就這麼差嗎?不,陳可辛是一個非常的聰明人,他的作品總是能將現實與虛構拿捏得恰到好處,也知道該如何令觀眾對作品和人物產生共情。而這部《奪冠》的強內核,也最煽動人心的就是——女排精神。從1977年到2020年,這43年的時間見證了三大賽上的大起大落。
  • 《奪冠》女排精神:中國人的精氣神
    在中國,有一支球隊叫中國女排,有一種精神叫女排精神,中國女排是中國三大球中唯一拿到冠軍獎盃的隊伍,她們被稱為一支最有「隊魂」的球隊。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在袁偉民的指導下開始騰飛,開啟了風雨40年的奮鬥歷程。中國女排的冠軍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它衝上過巔峰,也走進過低谷,經歷過大起大落,但難能可貴的是,中國女排從來沒有一蹶不振,而是一直在拼搏進取,勇往直前。風雨40年,依然傲立於世界榮譽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