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管窺歷史的坐標點。通過對比1912《山東全省州縣自治區域圖》,可以發現一個很有話題性的事兒——清末,山東省10府3直隸州共轄104縣(含8散州)。自1912年民國改元至今的100多年間,山東省境內消失的古縣名竟然有25個之多,約佔當時山東轄縣的1/4。
嚴格按名稱統計,這25個今天在山東境內被「除名」的古縣,基本都是曆元明清三代一直未改名的古縣,其中,有5個為秦漢時期設立,有10個為南北朝-隋唐時期設立,有9個為五代-宋金元時期設立。
謹此將這些老縣的沿革作一概述,以為當代山東人回望歷史提供參照。說不定,你的老家就曾經在這些老縣域。
NO.1-齊東縣,曾經號稱「小濟南」
元代狀元王文燁、明代進士張夢鯨、清代名將李化龍,這幾位歷史名人有個共同的老家——齊東縣。齊東縣始建於元代,縣城設於大清河南岸齊東鎮,人流物流密集,清代有
「小濟南」的美譽。
民國時期的齊東縣縣城西門
清光緒十八年(1892),黃河決口,淹沒縣城。此後60年間,齊東縣城屢次搬遷,1952年由九戶鎮遷址魏橋,1956年再遷田鎮,並把高青縣併入。1958年,高青縣析出,原齊東縣大部劃鄒平縣、另一部分劃歸博興縣。
1912年齊東縣地圖
NO.2-長山縣,範仲淹在此長大
長山縣因長白山而得名,是延續1300餘年的老縣。初設立於隋代,明初改屬濟南府。1943年為紀念抗日英雄馬耀南(長山人)曾改稱耀南縣,1950年復名長山縣。1956年山東區劃調整時,多半區域併入鄒平縣(老縣城為鄒平長山鎮)。部分併入周村、張店、高青和桓臺。長山縣城設於長山鎮(今屬鄒平),周村當年是長山縣的一個鎮。北宋範仲淹四歲時,母親帶他改嫁長山人朱文翰,少年範仲淹範在醴泉寺「斷齏畫粥」的故事流傳至今。
少年範仲淹讀書的醴泉寺(圖據中國濱州官網)
NO.3-新城縣,存在了將近700年
新城縣為桓臺縣的前身。這個名字中有「新」的縣名,其實有近700年的存在史。最早設於南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此後縣名自元明清三代一直延續到民國初年。明初至清末,新城縣屬濟南府,因此,清代新城大詩人王士禛經常自稱是濟南人。1914年1月,新城縣易名耏水縣,4月,又改稱桓臺縣(因齊桓公戲馬臺得名),名稱自此固定下來。1983年10月,桓臺縣由惠民地區劃歸淄博市。
位於桓臺縣新城鎮西村的戲馬臺遺址。
NO.4-德平縣,黃庭堅曾在此為官
德州市臨邑縣東北有個德平鎮,這裡曾是濟南府德平縣的縣城。1956年,山東區劃調整時撤消德平縣,縣域劃入臨邑、陵縣、商河和樂陵。德平縣最早設立於五代後唐時期(此前叫平昌縣),北宋前期,德平縣曾降為德平鎮,後復設為縣,元明清各代均沿襲之。北宋大詩人黃庭堅曾任德平監鎮,唐朝詩人孟郊、評書大家單田芳、歌唱家朱明瑛均祖籍此地。
2012年德平縣圖
NO.5-清平縣,季羨林的老家
喜歡研究國學大師季羨林的朋友都知道,季羨林出生於東昌府清平縣康莊鎮大官莊村。這個清平縣是個隋代即有的行政縣,1956年山東區劃調整時被撤銷。原清平縣大部分轄區併入了臨清,季羨林先生也就變成了臨清人。清平老縣城(1940年前的)則劃歸高唐,現為高唐縣清平鎮。高唐三大名吃中的清平墜面就產於此(其餘為老豆腐和驢肉)。
今臨清市康莊鎮大官莊村季羨林故居(圖片來自網上)
NO.6-博平縣,北宋經學家孫奭的老家
博平縣是一個西漢劉邦時期設立的古縣,1956年山東區劃調整時被撤銷的,轄區劃歸茌平縣。從建制到撤銷,博平縣有21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屬東昌府。博平縣曾是響噹噹的魯西名縣,原縣城是今茌平縣博平鎮,其漢代時的縣治所在地位於今茌平縣肖莊鄉王菜瓜村西1公裡。北宋九經狀元孫奭(shì),乃中華經學的功勳人物,他就是博平人。
1912年博平縣圖
NO.7-堂邑縣,千古義丐武訓的故鄉
晚清,山東東昌府出了位平民教育家武訓,他行乞三十八年,建義學三處,被譽為「千古義丐」。武訓所在的縣就是堂邑縣,是隋代起即有的千年古縣。1943-1949,堂邑縣曾一度更名為武訓縣。1956年,山東區劃調整時堂邑縣被撤消,原轄區部分劃屬冠縣,部分劃屬聊城。武訓老家(柳林鎮武家莊)自此劃歸冠縣,他也就成了冠縣名人。原堂邑縣城,如今是東昌府區堂邑鎮所在地。
電影武訓傳劇照
NO.8-館陶縣,抗日英雄範築先故裡
館陶縣設於西漢初年,屬魏郡,縣治在今冠縣東古城鎮(春秋時稱冠氏邑)。金代,館陶縣治所遷至今冠縣北館陶鎮,屬大名府。元代,館陶縣屬濮州。明清,館陶縣屬東昌府。1949年,館陶縣屬河北省,冠縣屬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撤銷後,館陶縣與冠縣都劃歸山東省,此後兩縣分合、交錯過好幾次。1965年館陶縣劃歸河北省邯鄲專區,不過,館陶縣原屬的漳衛河東岸的南、北館陶區9個公社同期劃歸冠縣,留在了山東。這裡面,包括館陶的兩個老縣城。抗日英雄範築先本是山東館陶縣人,其英雄事跡也發生在山東,由於區劃的調整,他在當代變成了河北人。
1912年館陶縣圖,老館陶縣一半區域(運河東)留在了山東。
清末民初山東彩色地圖上的以上8縣。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