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位於黃河下遊,地處渤海、黃海之濱,自古就為華夏先民繁衍生息之地,不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儒家文化的誕生地,歷史上不僅孕育了眾多的名人、先賢,今境古縣、名城也眾多,山東現在也仍是我國經濟及人口大省。
山東歷史悠久,春秋戰國為齊、魯兩國之地,境內城邑眾多,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更是縣治密集,現在山東也是我國古縣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隨著歷史的發展,山東消失的古縣也不少,其中不乏家喻戶曉的古縣,比如水滸中李逵坐堂之地壽張縣。
壽張縣為山東省舊縣名,其地處魯西,其建制始自秦代所設張縣,西漢時為壽良縣,因古有壽邑、良邑而得名(或因壽聚城及良山得名),縣治仍在今東平霍莊,隸屬於東郡。東漢初,壽良為避光武帝劉良之諱而改成壽張縣,此時壽張縣隸屬於東平國。
南北朝時期,壽張縣曾改稱壽昌並曾有兩個壽張縣並置,其間壽張縣遷治於今梁山壽張集,到隋朝時壽張為濟北郡所轄,唐朝時則屬鄆州。北宋時,壽張縣隸屬於京東西路鄆州、東平府,此時其仍治壽張集,到金代時壽張屬山東西路東平府,其治所由於水患於大定七年(1167年)遷治竹口(今陽穀境內),但不久仍遷回壽張集。李逵坐堂之地就為今梁山壽張集,而非陽穀壽張鎮。
元朝時,壽張縣隸屬於東平路,明初其曾短暫撤銷併入陽穀、須昌兩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壽張縣復設且遷治王陵店,即今陽穀縣壽張鎮。明初壽張縣遷治後直至撤銷,其縣治再無變化,明朝隸屬於兗州府所領東平州,清初承襲明制,到雍正後散州不再領縣,壽張縣直屬於兗州府。
民國初廢州改道,壽張縣隸屬於東臨道(濟西道),國民政府成立後廢道,其曾直屬於山東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壽張縣屬冀魯豫邊區,到新中國成立時劃入了新設平原省,隸屬於平原省聊城專區,1952年平原省撤銷後回歸山東,隸屬於山東省聊城專區。
1958年底,陽穀縣併入壽張縣,1961年陽穀又恢復建制,僅三年後的1964年壽張縣即撤銷。1964年為解決金堤河水患,壽張縣撤銷建制,其金堤河以北部分劃入陽穀縣,以南改隸劃歸河南省管轄的範縣(大致為今臺前縣地),其原縣城改為陽穀縣壽張鎮,如今陽穀仍由壽張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