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名高
前幾日,江蘇省宿遷市傳來消息:「凡中國書協會員,水平過硬,沒有工作的,宿遷城區學校將聘其為書法教師,解決編制,還有更多優惠政策……」一石激起千重浪,此消息迅速在朋友圈呈刷屏之勢,為其叫好者甚眾。我將截圖發給愛好書法的朋友,並附言道:「好好寫字,這事要得!據統計,全國短缺50多萬書法教師,中國書協會員才多少呀,杯水車薪嘛!所以……」見此,北京一位書法家回覆:「當教師要求中國書協會員?這個門檻也太高啦!」因此,牽扯到中國書協會員含金量問題。
中國書法家協會隸屬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1981年成立至今,在全國範圍內吸納會員16000餘人,去除已故的書家,也就萬二八千的樣子。若以全國50萬所中小學、幼兒園來關照,這個數量算得了什麼?針對義務教育段1.6億在校學生,它又是一個什麼概念?再進一步,與14億中國人相比較呢?
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大體有三種途徑:
一、憑著創作實力,在中國書協主辦的諸多展賽中入展、獲獎三兩次即可提出申請,其中包括書法、篆刻、刻字等門類;
二、理論研究達到相應要求也可以申請。具體而言,書學論文或入選該協會舉辦的研討會,或在書法核心報刊《書法報》《書法導報》《中國書法報》《書法》《中國書法》《書法叢刊》上發表,字數要達5000字以上,不少於3篇。當然,有書學專著亦可,為保證其質量,需中國書協學術委員著文評述;
第三種途徑是針對高校從事書法教育或在省級以上書法報刊擔任編輯工作15年以上的作者,要求副高以上專業職稱且在書法創作或理論研究方面具備一次入會條件;最後一類是針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書法團體單位從事書法組織工作而且成績顯著的群體,專職工作者有10年以上工作經歷,駐會副秘書長任職不少於5年。
事實上,後三種途徑只是近些年的新政策,在這萬把人中佔的份額極其微小。而純粹搞理論,不涉足書法創作的人基本沒有。換句話說,憑藉創作實力進入該協會,既是主體,也足以代表這個時代書法創作的整體水平,即便藝術院校也無法與之較短長。這個層面的作者是專業的,可以成為廣義上的書法家。當然,也僅此而已。
再說展覽。可以這麼認為,有意識參與中國書協的展覽,其書寫能力已經到了較高的層面。這個群體或系書法科班出身,或與一些書法家有過交集,受其影響甚至得到過點撥。這一點極為重要,它解決的是方向問題,清楚寫字與書法的異同,進而提升理念、調整學習方法。多數習書者於此便進入一個瓶頸,即便耗費數十年乃至終生,也只是在門前打轉轉。反覆的錯誤不等於功力,盲目的練習也是徒勞。
筆者出身農家,小學四年級始學書法,每日不輟,及至大學畢業已經12年,以常人度之,褒揚也是不缺的,也風光過。今時再來審視這個階段的字,已經錯得太離譜,若繼續下去,窮盡一生也不會有什麼起色。猶如齊白石,若無胡沁園提攜、引導,恐怕不過一木匠耳,做點細活、走街串巷為他人畫像以餬口。思想決定行動,境界左右高度,你的圈子能否優化提升,必然影響此後的發展。畢業那年,我結識了一位書法前輩,是他將我從習書誤區拉了出來,再窮十年之功,拜名家、謁古碑,觀展、交流、聽講座,才略有寸進。期間,似無斷輟,諸體皆有涉獵,日習字數百,耗時三五小時,這才加入中國書協。
十多年前,長安一作者為迎接國展,請教了許多名家,培訓班也上過,眾人皆視他為種子選手,他信誓旦旦,想藉此躍出龍門,改變困窘。他每天練字十多個小時,連續多日,最終倒在畫案前,成為第一個因書法而殉身的作者。有天夜裡,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個畫面:某婦人於寬敞的教室裡寫字,燈火通明,旁邊還有多人揮毫苦練,畫案左側躺著一個三兩歲的孩子,已經睡熟。那一刻,我甚是感慨:成功不是隨便撿來的,他人的努力應該得到尊重。彩虹是風雨後的獎賞,是拼出來的。競技場上沒有多少陰暗面,不要為自己的無能找藉口,更不該朝勝出者潑髒水。
宿遷廣納天下英才,這是好事。有人為此做了個帖子,滿滿的正能量。遺憾的是,在帖回覆中,我讀到一些不堪的言論:有人非議中國書協會員,有人懷疑評選機制,有人為民間所謂「高手」抱屈;他們眼中只有楷書,以學像顏體為能事,以「心正則筆正」而自詡,所謂書法進校園,就是把楷書練好;還有人則以為:書法好未必就能當老師,合格的教師應該懂得教育學、心理學。看到這裡,我頭都大了。當年,徐悲鴻想請齊白石去北平藝專教國畫,白石老人說:「我沒有文憑,他們都叫我芝木匠!」徐悲鴻不介意。老人又說:「我不善言談,怕講不明白。」徐悲鴻說:「您只管作畫示範,這是最真切、最直觀的教法。」那個時代有其不幸和幸運,今日,體制內被許多條框束縛著,沒有了生機,雖一派祥和,平庸之輩還是比較普遍。屠呦呦不是中科院士,莫言也沒有文憑,他們心繫一處,不為條框羈絆,不因蠅利而盤旋,這才能斬獲諾貝爾獎。
既然話題扯到這裡,我順便回顧一下這十五年來的執教生涯。
我所學的專業有二:一是文秘,二是漢語言文學。我無心語文教學,僅憑兒時在書畫方面的積累,開始擔任中學美術教學工作。工作即所好,無需他人督促。磕磕絆絆十多年,取得了一點成績: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文章數百篇,出了幾本書。書法作品入過幾次國展、獲過一些小獎,是西安市鄠邑區教育系統僅有的中國書協會員。即便如此,你可以贏得政府授予的「名師」稱號,卻被諸多條框羈絆,至今還是初級職稱。最初幾年,我因此耿耿於懷,跟著政策走了段日子,終非所願。我開始做減法,除了教學,心思都在寫字和作文上。不經意間,某些人的優越性在我處已然被忽視。若遇情緒波動,常自我安慰:職稱所產生的薪酬落差,即便三兩個月,也只是一張字罷了。無欲則剛,不為蠅頭小利而屈身,這才是我希望的狀態。
展覽有其規則,包括國展,也不可能塑造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家。諸多活動不外乎引導,在你走向成功的路上,展覽只是伴你走一段光明大道,絕非終極目標。其中規則即是階段性訓練目標:它倡導繼承,崇尚格調,滋養眼界,比拼功力,展示才華,增長見識。既要廣涉,又需精深。你可以忽視眾多展覽,卻無法漠視其核心價值。很顯然,展覽就是競技場,需要積累相應的實力才能走遠。
書法復興,一在普及,二是提高,國展屬於後者。從目前的規模來看,中國書協的展覽動輒數萬人參與,入展只不過三二百,多則四五百,競爭極為慘烈。比拼的是綜合實力,涉及師法、功力、才情、章法、視覺、心理、文字、文學諸多積累,是比較式淘汰,絕非書齋自賞那般從容。所涉諸多元素,都是書法學習不可或缺的。
這兩年,為杜絕槍手代筆,中國書協還搞了大規模的面試、抽查工作,接受舉報,嚴查、打擊不良行為。評委亦非泛泛之輩,既要對書寫本體進行評判,也不放鬆對文字的審核。而這類導向,也促進各高校書法專業的針對性施教和強化訓練。譬如河北美術學院書法學院,在業界有著極好的口碑。論規模,國內藝術院校無出其右;他們的教師不以學歷論短長,以外聘為主,皆當今書壇活躍分子,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和紮實的筆墨功底;其課程安排,也極為合理;對新事物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應變措施。
比如八屆新人展,要求入圍者前往北京面試。浩浩蕩蕩數百人同時創作,限時、定內容,還要寫創作談,絕非局外人誹謗的那樣。這次展覽,河北美術學院有三名師生入展,成績頗為突出。以此為鑑,陳院長迅速調整訓練方式,從各班抽調功底紮實的學生,模擬八屆新人展面試方式,舉行了一場技能大比拼,旨在提升學生綜合應變能力,也起到了引領作用。除此之外,他們還分書體組成強化班,利用雙休日,對成績突出的學生進行精準化指導。而授課教師皆是國展獲獎書家,有著豐富的國展短訓經驗。去年,我曾受聘於此,承擔了二十多天的教學工作。每次看到學生從教室清理出來的廢紙堆積如山,我既震驚又感動,這是用金錢換取的,凝結了太多的心力。即便如此,一個年級以600人記,四年之後,若能培養出七八個中國書協會員,也足以震驚書法圈了。
宿遷市出臺新政策,將中國書協會員與在編教師並列而論,非議也好,讚賞也罷,皆屬個人視角。若對二者沒有親身經歷,只能淪為口水戰。
今年上半年,我參與了陝西省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面試工作。此次面試,是繼筆試後的最後一道門檻。我們負責,大體程序是:抽題、限時備課、師德測試、講課、提問幾個環節。在我們組接待的數十人中,因口才或師德認知而被淘汰的人極少。對教材的把握或手頭功夫是其去留的關鍵,這絕非翻幾本書、做幾套卷子就可以OK的。這些應試者,不乏名校或高學歷,就順利過關者論,對所學專業也知之甚少,遑論理論指導下的動手能力!其中幾個書法專業的學生,徒有名校背景,從知識面和書寫水準看,與中國書協會員還有很大的差距。我負責提問環節,總覺得這些學生對自己的專業還處於懵懂狀態。或許,他們會以自己的青春伴著一批又一批學生慢慢成長,甚至終生,也無緣中國美協或中國書協。文化終歸是一種能力。文者,知識也;化者,融會而貫通。作為一個書法家,書寫高度不僅是時間磨出來的,更離不開紮實的知識儲備。而這些,豈是一個中小學書法教師能具備的?書品即人品,不惟倫理範疇,還包括人的意志、精神、品性,這才是最重要的。優秀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豈是那些不學無術、說東道西者可及?
中國書協會員有多少含金量?宿遷市用自己的政策給了一個極好的答案。當然,這萬二八千的隊伍絕非歷史意義上的書法家。若以如此規模論之,尚不能忝列其中,還大放厥詞,估計也就是一個噴子,這輩子也不會有什麼出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