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驢馬不共槽,貓狗別同窩,是這樣嗎?老祖宗經驗有道理嗎?

2020-12-10 老張侃三農

競爭關係在任何生物中都存在:動物中同類會競爭,如狼和老虎、野豬和獾等;植物中同類會競爭,如麥苗和野草等……競爭關係時時在。但懂得合作的動物屈指可數,常能聽到的是狼狽為奸,狼和狽合作捕獵,卻沒人見過狽。

俗語:「驢馬不共槽,貓狗別同窩」意思很簡單,驢馬別在同個槽裡吃草,貓狗別在同個窩裡餵養。俗語的本質講的就是競爭合作關係,沒有任何一種生物願意分享自己的食物,不同類型生物和平共處可能性很小。當然,特殊時期驢馬是能共槽養殖的,但結果就是馬和牛誰都強壯不了,貓和狗是能在同個窩裡養,但結果就是是非矛盾一大堆。

驢馬不共槽

驢和馬的共同點是兩者都是交通生產工具,都是食草為生,但不同的有三點:一是脾氣,驢脾氣很犟,是常挑起事端的動物,馬脾氣相對溫和,不會主動去挑起事端;二是草料,驢吃的草料不講究,有草料就吃,馬吃的草料很講究,對草料精細程度要求很高;三是食性,馬吃草料是點到為止,很優雅,而驢要舔槽底。飲食上不同,脾性上的差異,決定驢馬註定不能在同個槽裡養殖。

二者都是食草動物就有競爭關係,會產生矛盾和衝突,一起養殖,二者都難過。馬由於飲食很講究,脾氣溫順,就會被驢欺負,從而導致其越來越瘦。某種程度上來看,驢馬不共槽很有道理,這是活在對方眼皮底下的競爭關係。

貓狗別同窩

貓狗的共同點是兩者都是人們很喜歡的動物,以食肉為生,但二者不同有三點:一是脾性,貓很溫順,不會主動攻擊到家的人,而狗脾氣暴躁,是家裡的防禦者;二是體型,貓體型小,狗體型大;三是技能,貓能爬樹,具有極強運動能力,狗擅長奔跑,不能爬樹。貓狗二者是有競爭關係的,一方面是食物上的,都喜歡吃肉食;另一方面是主人的寵溺,都是人類很喜歡的動物。

貓狗二者不止是競爭,更是水火不容,只要遇到,就會有衝突。貓和狗是宿敵,放在同個窩養會兩敗俱傷,引發各類問題。

以上兩點都是老祖宗總結出的俗語,具有很強實踐指導意義,能給人們生活極大指導。俗語本身講的是動物養殖,其中卻蘊含做人道理,有三:一是同類競爭不可避免,食草、食肉動物存在競爭,植物會爭奪陽光和營養物質;二是適者生存,能適應環境的動物就能生存,適應不了環境就會被淘汰;三是競爭中存在合作,退就能海闊天空,迎來新的機遇。競爭關係是永恆的,但合作才能共贏,取得新的勝利。

在生活中不要只看到眼前利益,別把自己放在別人對立面,要能把競爭關係轉變成合作關係,產生大效益,把蛋糕做大。你對俗語:「驢馬不共槽,貓狗別同窩」怎麼看待?

相關焦點

  • 俗語: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啥意思?老祖宗教你生存之道
    俗語之所以能夠廣為流傳,一方面是因為俗語作為老祖宗總結的生活經驗,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對我們的生活起到了總結作用。另一方面,更是由於俗語都是那種朗朗上口,語言簡單易懂,所以能夠廣泛地流傳。就如這句「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如果說馬是一個貴族,帶有先天的潔癖、志士的不屈;那麼,驢則更像底層的貧民,無所謂吃得好與壞,一驢吃飽,全家不餓,甚至必要的時候吃肉都是可以的。
  • 農村俗語:「一槽拴不住兩叫驢」,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裡的老人口口相傳的那些俗語,雖然看起來比較粗俗,但都是老百姓從生活中一些小事裡體悟出來的道理,再總結出來給後人聽。其中所蘊含著的內容對生活也有著很大的影響,比如俗語裡會寫著很多村裡的習俗,種田、養家畜的小知識,若是自己很難記得,只要念上幾句就知道了,而且講幾句俗語,也能讓後輩很快明白其中的道理。接下來要介紹兩句俗語,你覺得這兩句話講的有道理嗎?
  • 俗語「本命年注意啥逢九年齡需低調」老祖宗的話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以前那個社會科技還不發達的年代,我國農業生產技術可以說還是非常先進的了。這主要也是我們國家有著上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而我們的老祖宗也通過實踐總結出了很多的經歷。老祖宗的這些經驗,也通過簡單的俗語諺語一直流傳在民間,經過一代又一代的驗證,能一直流傳到現代。說明這些俗語諺語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這些俗語諺語都是非常接地氣的。
  • 民間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文」,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今天我們分享的俗語話題是:「親家上門,不值半文」,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眾所周知,對於農村人而言,逢年過節都要走親訪友;親戚之間的走動,不僅能夠溝通感情,而且也能夠增進彼此情誼。《西遊記》當中有這樣一句話:「常言道: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哩。你與他相別五六百年,又不曾往還杯酒,又沒有個節禮相邀,他那裡與你認什麼親耶?」
  • 農村俗語「人在難處不加言,馬到難處不加鞭」是何意思,有道理嗎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俗語「人在難處不加言,馬到難處不加鞭」是何意思,有道理嗎我們的國家文化歷史悠久,博在精深。它是我們無數的中華兒女積累下的知識典故。這些農村俗語都是古人們總結出來的智慧,甚至有一些句子一直流傳到了現在,這些俗語的語言中有著十分深刻的意義。古人們把他們所經歷的一些事情用俗語總結出來,用這些話來告訴我們一些道理。
  • 俗話說:「養馬不養驢,搬磚不和泥」,養馬為啥就不能養驢呢?
    導讀:俗話說:「養馬不養驢,搬磚不和泥」,養馬為啥就不能養驢呢?農村向來不缺少俗語老話,很多俗語都是採取大白話進行描述,不但朗朗上口,也非常容易理解,這些俗語包羅萬象其中也有很多俗語具有很深的道理。直到現在依然被廣泛地借鑑使用。
  • 俗語:「不嫖莫轉,不賭莫看」,啥意思?有道理嗎
    生活在農村的朋友,對俗語都很熟悉,因為家中的老人經常會說上幾句。俗語在農村很流行,因為他語言簡單易懂,沒有那麼深奧,不想詩詞歌賦那麼辭藻華麗,讓人很難理解其中深意。俗語內容雖然簡單,大部分都是幾個字而已,但是一字千金,其中包含很深刻的道理,如果領悟到其中的真正含義,對我們的人生道路有很大幫助。
  • 農村俗語「燕子不進憂愁門,做窩只選安康家」啥意思?有道理嗎?
    民間俗語種類十分多,其內容也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產類的俗語就有「春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勸誡警示類的俗語有:「馬在軟地上易失蹄,人在甜言上易栽跟鬥」,「人要有志氣,樹要有硬皮」等等,俗語用通俗簡單的語言、生動活潑的風格來反映漢民族特有的社會生活,並讓人們從中悟出一些生活及人生的意義
  •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房後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房後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農村俗語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生活經驗,對人們的生活有實際指導意義。特別是在農村裡,一些息息相關的事情自然離不開農村俗語。而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這句關於生活的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房後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房後不栽樹」是什麼意思:老祖宗們蓋房子是非常有講究的,由於蓋房子是一輩子的大事,所以老祖宗在建設房屋的時候,必經過一番的考量。而古時候一些仔細的人,在選擇房屋的住址時,也要經過「高人」指點才能破土動工。
  • 俗語:「眉不過目,一生勞碌」,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在古時候,有很多相面的,他們以此為生,也算是一門手藝。過去人們對此深信不疑,他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面相,來推測出這個人將來的命運如何,歷史上也出現過很多這樣的牛人,我們的老祖宗對此也是很有心得,總結出了很多關於面相的俗語,比如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句俗語是:「眉不過目,一生勞碌」,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虎到中堂,家敗人亡」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居住的房屋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虎到中堂,家敗人亡」,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留下來了很多的農村俗語,這些農村俗語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而且字字珠璣,句句屬心。這農村俗語又分為很多種,有涉及生活的、有關於健康的、有了解氣象的、還有關於為人處世的。因此來說,這些農村俗語也是五花八門,各種原因都有,這對於我們後人來說自然有很大的幫助。而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關於老人和少年健康的農村俗語。而老祖宗認為,老人是以後是否要長壽,少年知否以後會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這和自身的養生是差不多的。
  • 俗語:「好男有毛別有三,好女有膘別有四」啥意思?說得有道理嗎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源於老輩人長期生產生活的經驗總結。而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好男有毛別有三,好女有膘別有四」,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說的還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男怕屬雞,女怕屬羊」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人的屬相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男怕屬雞,女怕屬羊」,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 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啥意思?有道理嗎
    尤其是在過去科技不發達的年代,老祖宗的這些經驗都是生活經歷中領悟出來的,可以流傳到現在。可以說是經過後人一代代實踐後的「精華」。不知道大家聽過這樣一句老話沒有:「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啥意思?有道理嗎?
  • 俗語:「前闊金,後闊銀,闊頭闊腦是貴人」,老祖宗說的有道理嗎
    古時候,人們對面相情有獨鍾,話說劉邦頭長有反骨,有帝王之相,劉備耳大,雙臂過膝,是大富大貴之人。古人對這些身體某些特徵,和平常人不一樣的人,視為是有福之人。這在我們今天看來,大部分人都會認為這帶有一些迷信色彩,沒有什麼科學道理,而古人卻對這深信不疑,因此流傳下來很多這樣的俗語。
  • 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老祖宗的婚配觀,有道理嗎?
    而古人對男女婚配一向很看重,因此衍生出了很多俗語,其中一句俗語就是|「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那麼老祖宗總結出來的這個婚配觀,說得有道理嗎?那就接著往下看吧。這句話從字面上來理解的話,就是說女性在擇偶的時候,男人的年紀大一點是沒有什麼關係,反而男方年紀大一些更好。
  • 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什麼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這樣的事情,在古時候很常見,人們也非常的相信,因為很多事情當時解釋不了,於是人們就會找一個藉口,我們今天看來這都是迷信,但是在那個封建社會,人們對此還是深信不疑的。 尤其是古人對自己的出生時辰非常的在意,命運的好壞和出生時間有很大關係,比如這句俗語說的:「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什麼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是什麼意思?老祖宗說的有道理嗎?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把人物的性格研究總結的非常透徹,並留下了眾多的生活經驗,他們根據不同的人物性格,定義了不同的生活方向和事業方向,就像我們經常聽到的「慈不掌兵,義不養財」這句俗語,便是老祖宗多觀察,多體會而出的經驗之語。
  • 農村老人常說「好男不娶5女,好女不嫁6男」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人常說「好男不娶5女,好女不嫁6男」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我國當今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同樣我國也有著上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經過數千年的文明歷史,沉澱了許多的文化底蘊。我國也是一個超級農業大國,直至如今人口結構也是以農村戶口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