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這三句話是禪宗中著名的公案,源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它所描述的是佛教修行的三重境界。而實際上這三重境界也正是我們強迫症患者從被強迫所困到走出強迫的三個過程。
第一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它本意是說我們平常人在生活中,由於只是用表面的眼睛看問題,所以往往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把事物的表象當真並執著於上面,因此就會陷入一個變幻無常的、循環的痛苦境地。而這就好比我們被強迫症所困的情景一樣,總是把內心的擔憂或想法當真,要麼不停地反覆想,要麼就是做出什麼行為來緩解焦慮,或者乾脆就與症狀本身鬥爭,而這麼做的結果就是無休止地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第二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金剛經》云:「凡有所相皆虛妄」,也就是說當我們用心去觀察或體驗事物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我們以前所執著的全是虛幻不實的東西。它是一個夢,是鏡花水月,我們去和這些虛幻的東西搏鬥糾纏有什麼用呢?不是只有永無止境地陷入一個深淵嗎?所以《金剛經》又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這就是直接說的見其本性或改變之法。
佛教的具體修行方法有很多:禪定、觀想等等。但總的來說,都是遵循著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法則。例如禪定的修止,打坐的時候首先是心裡保持一個正念,例如淨土宗的念咒語或密宗的觀想,而對於心中出現的其它雜念和想法(無論雜念是好是壞,是樂是憂),皆是採取一種無所謂或者說接納的態度,既不排斥壓制,也不理會喜歡,自己只是一心把注意力放在繼續念咒或觀想佛身就行了。那麼那些雜念由於沒有你主動地打擾,所以也就遵循了自然的法則,自然地出來而又自然地消失了。如此堅持下去就可以明心見性,同時也獲得了定力,而這一個過程,我們換另一句話,就是森田的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去生活,做我們該做的事情,就如佛教修行的中的保持正念。而順其自然,則是接納症狀的出現而不管症狀,那麼症狀也就無所住了,也就自然地來而自然地去。久而久之,你也就體驗到症狀的確都是虛幻的東西,而不再執著於它,你也就走出了症狀。
第三句: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心經》云:「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意思是說,這個世界的本質是空的,沒有什麼生也沒有什麼滅,沒有什麼乾淨也沒有什麼骯髒,當然什麼也沒有增加什麼也沒有減少,世界空的本質是恆常不變的。當然,這裡的空,不是指什麼都沒有的虛空,而是指和諧與自然,世界的本質是永恆的自然與和諧。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不但原本就沒有什麼強迫症,而且是一切問題都沒有的。
《心經》又云:「空既是色,色即是空」,意思是叫你打破二元認識,回歸到一元。因為本質就是表面,表面就是本質。一切都是正常與和諧的,一切都是本質,本質和表面沒有區別。也就是說,雖然你順其自然,為所當為,走出了症狀,但是可能你還沒有徹底地解脫。因為你的心可能還有個最後的一個分別,就是執著於一個本質與表面的區別,還有個好與壞的覺察。換句話說,那是因為你還在覺知症狀,還在遠離某些東西。這個世界原本就沒有症狀,覺知豈不多餘?那症狀又是從而來?佛說,萬法唯心,一切都是由心所造。所謂症狀,最開始根本就不是什麼症狀,只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到的山山水水而已。是否發展成症狀則取決於我們面對的心態和行為。例如一個人在看書的時候,總是被自己的餘光所煩惱,總是會被其他聲音所打擾,通過見山不是山的第二步接受餘光,接受雜音,發現症狀全是虛無的,是自找的,從而走出了症狀。但是內心留下了分別,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以便後來再遇到問題的時候覺知。而實際上天下本無問題,何需覺知?這個人出現症狀的根本是他在逼迫自己看書時不能分神,是對自己、對現實世界的排斥和否定。因此,修成正果或走出強迫的最後一步就是徹底地接納自己和世界的一切,不再逼迫與妄為。你會發現,山還是山,水還是水而已,看書只是看書而已,一切皆正常,一切都是自然的過程,根本不是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