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重溫:《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2021-02-19 雲天家園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這三句話是禪宗中著名的公案,源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它所描述的是佛教修行的三重境界。而實際上這三重境界也正是我們強迫症患者從被強迫所困到走出強迫的三個過程。 

第一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它本意是說我們平常人在生活中,由於只是用表面的眼睛看問題,所以往往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把事物的表象當真並執著於上面,因此就會陷入一個變幻無常的、循環的痛苦境地。而這就好比我們被強迫症所困的情景一樣,總是把內心的擔憂或想法當真,要麼不停地反覆想,要麼就是做出什麼行為來緩解焦慮,或者乾脆就與症狀本身鬥爭,而這麼做的結果就是無休止地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第二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金剛經》云:「凡有所相皆虛妄」,也就是說當我們用心去觀察或體驗事物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我們以前所執著的全是虛幻不實的東西。它是一個夢,是鏡花水月,我們去和這些虛幻的東西搏鬥糾纏有什麼用呢?不是只有永無止境地陷入一個深淵嗎?所以《金剛經》又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這就是直接說的見其本性或改變之法。 

佛教的具體修行方法有很多:禪定、觀想等等。但總的來說,都是遵循著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法則。例如禪定的修止,打坐的時候首先是心裡保持一個正念,例如淨土宗的念咒語或密宗的觀想,而對於心中出現的其它雜念和想法(無論雜念是好是壞,是樂是憂),皆是採取一種無所謂或者說接納的態度,既不排斥壓制,也不理會喜歡,自己只是一心把注意力放在繼續念咒或觀想佛身就行了。那麼那些雜念由於沒有你主動地打擾,所以也就遵循了自然的法則,自然地出來而又自然地消失了。如此堅持下去就可以明心見性,同時也獲得了定力,而這一個過程,我們換另一句話,就是森田的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去生活,做我們該做的事情,就如佛教修行的中的保持正念。而順其自然,則是接納症狀的出現而不管症狀,那麼症狀也就無所住了,也就自然地來而自然地去。久而久之,你也就體驗到症狀的確都是虛幻的東西,而不再執著於它,你也就走出了症狀。 

第三句: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心經》云:「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意思是說,這個世界的本質是空的,沒有什麼生也沒有什麼滅,沒有什麼乾淨也沒有什麼骯髒,當然什麼也沒有增加什麼也沒有減少,世界空的本質是恆常不變的。當然,這裡的空,不是指什麼都沒有的虛空,而是指和諧與自然,世界的本質是永恆的自然與和諧。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不但原本就沒有什麼強迫症,而且是一切問題都沒有的。

《心經》又云:「空既是色,色即是空」,意思是叫你打破二元認識,回歸到一元。因為本質就是表面,表面就是本質。一切都是正常與和諧的,一切都是本質,本質和表面沒有區別。也就是說,雖然你順其自然,為所當為,走出了症狀,但是可能你還沒有徹底地解脫。因為你的心可能還有個最後的一個分別,就是執著於一個本質與表面的區別,還有個好與壞的覺察。換句話說,那是因為你還在覺知症狀,還在遠離某些東西。這個世界原本就沒有症狀,覺知豈不多餘?那症狀又是從而來?佛說,萬法唯心,一切都是由心所造。所謂症狀,最開始根本就不是什麼症狀,只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到的山山水水而已。是否發展成症狀則取決於我們面對的心態和行為。例如一個人在看書的時候,總是被自己的餘光所煩惱,總是會被其他聲音所打擾,通過見山不是山的第二步接受餘光,接受雜音,發現症狀全是虛無的,是自找的,從而走出了症狀。但是內心留下了分別,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以便後來再遇到問題的時候覺知。而實際上天下本無問題,何需覺知?這個人出現症狀的根本是他在逼迫自己看書時不能分神,是對自己、對現實世界的排斥和否定。因此,修成正果或走出強迫的最後一步就是徹底地接納自己和世界的一切,不再逼迫與妄為。你會發現,山還是山,水還是水而已,看書只是看書而已,一切皆正常,一切都是自然的過程,根本不是任何問題。

相關焦點

  •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公案
    文:南懷瑾經常有人提到禪宗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與見山見水的公案,不妨在此再加一番討論。
  • 南懷瑾老師:「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公案
    經常有人提到禪宗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與見山見水的公案,不妨在此再加一番討論。 這個公案,系出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他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乃至後來,親見知識(佛家稱明師曰善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代表黑白分明)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 菩提風賞丨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我們看到的「清清楚楚」的東西,其實並不是事物的真相。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應當怎樣理解?據《五燈會元》記載,青原惟信禪師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禪宗機鋒,直指心地,超越邏輯。我們未契入者,如果只從文字上解讀,從禪宗角度看,必然隨解隨縛,不達本意。不過,後來青原惟信禪師這段話流傳極廣,早已超出禪宗乃至佛教的話語範圍。
  •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你是全世界》:願有人陪你走遍萬水千山
    (原標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你是全世界》:願有人陪你走遍萬水千山)
  • 告白文案|見山是山,見海是海,見你別是我的全世界
    見山是山,見海是海,見你別是我的全世界。See the mountain is the mountain, see the sea is the sea, see you don't be my world.
  • 看山是山也不是山|看水是水也不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 ,看水還是水。 看山是山也不是山,看水是水也不是水。《楞嚴經》講:「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所以見不見之見,才是真見。這兩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能見的是心非眼。藏教菩薩執著有形有相(妙有),執相昧性,只承認相是我,不承認性是我,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山和水都是表:妙有)。
  • 見山悅讀【景言】全文高能
    花海掌讀-月下好文-唯一文學 -飛騰中文-酷讀吧-天樂品閣-微微看書-木槿愛讀-書林小巷-雯雯品閣--嬌嬌掌讀-珊瑚書誠-芝柯文學-花小柳-花海掌讀-月下好文-唯一文學 -飛騰中文-酷讀吧-天樂品閣-微微看書-木槿愛讀-書林小巷-雯雯品閣--嬌嬌掌讀-珊瑚書誠-芝柯文學-花小柳-花海掌讀-月下好文-唯一文學-東南品閣-東方品閣-花小歐-東南品閣-東方品閣-花小歐-花小煙見山悅讀
  • 作文:《你是我的全世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你便是全世界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你便是全世界。
  • 見山不是山 大樸即自然——巨幅精品《沂蒙頌歌》創作實錄
    多次進山採風寫生,使張志民、吳疆、孫文韜對沂蒙山情根深種,多年來他們心中的頌歌持續嘹亮。8月4日的山東新聞美術館裡,這頌歌又迴蕩在丈六生宣上。張志民在創作張志民先生以濃墨繪出前景的蒼松頑石,給畫面定了明朗的基調。
  • 見山不是山 大樸即自然——張志民 吳疆 孫文韜《沂蒙頌歌》創作實錄
    多次進山採風寫生,使張志民、吳疆、孫文韜對沂蒙山情根深種,多年來他們心中的頌歌持續嘹亮。8月4日的山東新聞美術館裡,這頌歌又迴蕩在丈六生宣上。張志民在創作張志民先生以濃墨繪出前景的蒼松頑石,給畫面定了明朗的基調。
  • 我們去看山,見見心愛的「四姑娘」,「一日見四季」的神奇風光
    四姑娘,這樣一個俏皮又貼心的名字,被放在四川四座被冰雪覆蓋多年的山峰上,我一直知道四姑娘山的雪很美,但是你知道四姑娘山夏天也值得一去嗎?夏天,四姑娘山有「一日見四季」的神奇風光,在山被雪覆蓋的同時,山下的山花又盛開了。
  • 山西的山、山、以及山
    本省人和外省人若想讀懂山西,鬧清楚山西脾氣個性,對其地域內的山、山以及山的解讀,肯定是一把金質鑰匙。太行、呂梁不是玉皇大帝打發天神背來的,是像樹一樣從地上長出來的。孕育催生山西所有大山的那塊兒「地」有個學名,叫「華北地臺」。
  • 《枕上書》帝君放下「見山見水」,鳳九見諸相非相,司命懂規矩
    重刷電視劇《三生三世枕上書》發現,帝君其實並沒有保持「見山見水」的境界,在愛情面前,這點就很明顯地暴露了出來。在太晨宮中,帝君面對自己心愛的女人白鳳九,極力掩飾著自己顫抖的左手,連右手都遮擋了上去。帝君看破的「見山見水」境界,真的連他自己都難以保持嗎?畢竟他可是活了36萬歲的上古神祇,不該這樣性子不矜持,或許在愛情面前,帝君的高級境界,也是完成了「曲線升華」吧。在《金剛經》中,有一句話「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是和帝君的「見山見水」意義很相似,那就是不拘泥於事物的表面,看到深層的含義。
  • 山山水水之間,見與不見之際,一片活潑潑的禪機撲面而來
    還有「好事」者,還把這首詩和唐朝六祖慧能大師門下弟子青原行思禪師關於「見山見水」的三重境界聯繫了起來。這其實都是沒影的事。學佛,尤其是學禪宗,更尤其是學禪宗的「參公案」,最要不得的就是穿鑿附會!這個毛病要不改,就不可能「參禪」。廬山煙雨浙江潮指的就是我們鋪天蓋地一般的煩惱。這煩惱不但瀰漫四野,還來勢洶洶。大有勢不可擋,誓不罷休的一股子氣勢。未到千般恨不消嘛!
  •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詩人喜還是悲?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傍晚山景讀詩歌我們首先應該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詩人出生在隋朝年初,經歷過了隋朝到唐代更迭的歷史。戰亂的生活,給詩人帶來了深刻的生活體驗。
  • 朝山和拜山
    朝山和拜山明慧(Wen-Ning He) 佛教裡面提倡和鼓勵的「朝山、拜山」,其實是修學佛法、證得沙門四果、走入清凈法流的關鍵。二、山:既不是世人眼中的自然界風景秀麗的名山大川,也不是佛弟子心裡嚮往的所謂「四大名山」,而是佛法中特有的「功德寶山」!什麼才是佛法中特有的功德寶山?任何一位沙門四果證得者、任何義學沙門、大德高僧和大善知識,都是佛法裡面真正的一座座「功德寶山」!
  • 為什麼說「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佛家禪宗提出的人生3重境界,也是佛家在參禪的時候,必然經歷的三個過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字面意思,看見山,就認為是山,看見水,就認為是水,這不是廢話嗎?
  • 這山才望得見那水長
    【秋語】(這山望著那山高)老杜一生沉鬱,貧而憂民,仕而憂君,家國情懷是永恆主調。每每讀到其現實主義情懷時,我常常會有小人之心。(莊子之齊,見餓人而哀之,餓人從而求食。莊子曰:「吾已不食三日矣。」餓者籲曰:「吾見過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人之一生,從垂髫小兒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們也經歷著人生的三重境界。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還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裡都還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對許多事情懵懵懂懂,卻固執地相信所見到就是最真實的,相信世界是按設定的規則不斷運轉,並對這些規則有種信徒般的崇拜,最終在現實裡處處碰壁,從而對現實與世界產生了懷疑。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