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蒼茫樸實,這方水土就應該養育出勇敢、豪放、質樸、善良、富有奉獻精神的人民。」山東省美協名譽主席、山東藝術學院原院長張志民先生十分了解和熱愛沂蒙,「這兒沒有華山的險峻和黃山的秀美,更沒有五嶽獨尊的王者之氣,沂蒙的山頭較多,物產豐富,讓人想到革命時期人民戰爭的場面,那種熱情、那種凝聚力發自心內,連綿不斷。我們想畫出這種大樸之美。大眾日報誕生於沂蒙,今年又是大眾報業集團成立20周年,更要唱響沂蒙精神。」
多次進山採風寫生,使張志民、吳疆、孫文韜對沂蒙山情根深種,多年來他們心中的頌歌持續嘹亮。8月4日的山東新聞美術館裡,這頌歌又迴蕩在丈六生宣上。
張志民在創作
張志民先生以濃墨繪出前景的蒼松頑石,給畫面定了明朗的基調。在此後的數日裡,師徒三人默契配合,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一張大畫鋪展,一片山色繁複,芸芸眾生隱約其中,萬千好物卻無意彰顯,正是豐富又平和的沂蒙風貌。
畫面經營講究節奏,繪畫過程更是完整的樂章:有前奏,有過門,有高潮,也有間奏。鋪完第二遍大調子時,畫中的沂蒙山水仿佛睡著了一般,進入了間奏階段,山與樹籠罩在蒙蒙墨色中,呼吸低沉。這是有意為之,蓄勢待發,是急行軍前的休整,暴風雨前的寧靜。
吳疆和孫文韜負責把大山叫醒。
吳疆在創作
「中國山水畫講究龍脈起伏,在樹石之間各種指向性、對話式的關係中看到畫面,看到大的視覺形態和小的視覺形態循環往復,遠觀的勢和細小的質積累起來,畫面元素之間的各種關係需要觀者去解讀。」孫文韜說。具體到畫面,他和吳疆二人以重色重新把畫中要點提了一遍,山脊的暗影,山下的果樹,山側的矮松,都因這強烈的對比有了精神。而在細節的刻畫上,被老師暱稱為「二熊」的兩個糙漢子又狀如繡花,夾葉點、點葉點……工程浩大,分外仔細。沂蒙山雜樹眾多,塑造方法不一,松樹不算高大,常與果樹比鄰而居,野逸之風和田園之趣融合得如此隨意又舒適。
孫文韜在創作
自然風貌進入造型領域,就是一種脈絡整合,吳疆和孫文韜認為,這種脈絡整合屬於文化的傳承。他們創作的靈感來自對於自然、歷史和人文的多重敬意:「沂蒙是個好地方。上古時代,人們欣喜於草木蒙發;中古的時候強調配天作鎮,到了近代又產生了紅色文化。現在我們依然在追溯歷史,以各種方式來歌頌,每一代年輕人都能從這裡得到新的感動和啟發。這是一座沂蒙豐碑。」
張志民為《沂蒙頌歌》題款
山水畫,尤其山水大畫是個體力活。但遏止不住的創作激情令三位畫家欲罷不能,於是畫室呈現了各種有趣的造型和場景:趴著畫,站著畫,爬到桌子上去畫,眾目睽睽之下,張志民先生還雙膝跪地畫了好一陣子。畫到淋漓處,張志民一筆重墨,嚇得人心裡直撲騰,以為要出事兒!待到畫面幹透,就是恰到好處的遠山,重一分、淡一分都不行。他把兩位愛徒之前相對嚴謹的筆墨格局適當破開,為畫面、為視覺、為心靈打開了氣韻流動的通道。
《沂蒙頌歌》局部
張志民先生多年來觀察沂蒙山、描繪沂蒙山,他尤其留意山間的小路。與「華山一條路」不同,沂蒙山到處都是路,路和路總是通的,怎麼都能轉回來。這路是勞動人民開梯田、摘柿子、掰玉米走出來的。張志民認為古人所謂可遊可居,是站在文人角度來講的,而我們說的「可居」,是和平年代人民的安居樂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他們富有而愉快;「可遊」則是這裡有歷史可追尋,有紅色文化可紀念。「有人說江山如畫,其實畫永遠超不過江山。藝術家要永遠敬畏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從大自然中找到藝術語言,這是取之不盡的。」春天屋前屋後的紫藤,秋日漫山遍野的紅柿,這種人間的山水親切而溫暖,本身就是最美好的語言。
在熙熙攘攘的無名雜樹間,畫家尋覓沂蒙的山水精神,不需奇峰、奇樹、奇石,只要大樸純真。山間小路縱橫,甚至看雲也是路,看水也是路;主峰下面是紅瓦和梯田,松林背後掩映各樣果木;村落屋舍星星點點,在側峰,在遠山,在林坳,在水前,它們靜靜隱藏,彼此守望。這片大山令人心安。
《沂蒙頌歌》局部
「山水畫比較複雜,得一遍遍地畫豐富了,裡面要求很多的造型。局部和整體,濃淡乾濕不同的變化都要體現,不能太潦草概括。」張志民先生說。
《沂蒙頌歌》正是這樣被一遍遍暈染、刻畫、調整出來的。郭熙在《林泉高致》裡所言「已營之,又徹之,已增之,又潤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復之。每一圖必重複始終,如戒嚴敵然後畢……所謂天下之事,不論大小,例須如此,而後有成」,就是這樣。
《沂蒙頌歌》局部
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學者還從規矩。山水畫創作,從學術上依然要講究理法、講究傳承,不能胡來。當然,創新永不會停止,若不如此,每個時代的典型風貌都將無從產生。繪畫是件十分主觀的事情,張志民經常提到禪宗大師青原惟信那段話:「老僧30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即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是一個客觀觀察到主觀歸納再到回歸自然的過程。為什麼畫家一次次帶著崇敬之心去畫沂蒙山水?為什麼要尊重傳統並不斷創新?為什麼山水被賦予那麼美好的寓意?我們為什麼感動、為什麼追隨?
《沂蒙頌歌》局部
因為我們本就是向光者。孫文韜他們深深地記得,20年前在山中尋找獨行的同學,遠處的一道微光仿佛能照亮整座大山,那種震撼與悸動,一切見山不是山,然後回歸自然、獻身於自然的藝術朝聖都會有。
張志民
1956年2月生於山東陽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山東藝術學院原院長,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畫學會副會長。
吳 疆
1975年3月生於濟南市,山東藝術學院2007級藝術碩士,師從張志民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山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濟南市美術館濟南畫院院聘畫家,現供職於濟南市文化館,任副研究館員。岱雲社成員。
孫文韜
1980年生,山東樂陵人。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後畢業於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獲博士學位。師從張志民教授。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員。山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山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山東書畫交流協會常務理事。現任教於山東藝術學院。岱雲社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