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山不是山 大樸即自然——張志民 吳疆 孫文韜《沂蒙頌歌》創作實錄

2021-03-01 山東新聞美術館

「沂蒙山蒼茫樸實,這方水土就應該養育出勇敢、豪放、質樸、善良、富有奉獻精神的人民。」山東省美協名譽主席、山東藝術學院原院長張志民先生十分了解和熱愛沂蒙,「這兒沒有華山的險峻和黃山的秀美,更沒有五嶽獨尊的王者之氣,沂蒙的山頭較多,物產豐富,讓人想到革命時期人民戰爭的場面,那種熱情、那種凝聚力發自心內,連綿不斷。我們想畫出這種大樸之美。大眾日報誕生於沂蒙,今年又是大眾報業集團成立20周年,更要唱響沂蒙精神。」

多次進山採風寫生,使張志民、吳疆、孫文韜對沂蒙山情根深種,多年來他們心中的頌歌持續嘹亮。8月4日的山東新聞美術館裡,這頌歌又迴蕩在丈六生宣上。

張志民在創作

張志民先生以濃墨繪出前景的蒼松頑石,給畫面定了明朗的基調。在此後的數日裡,師徒三人默契配合,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一張大畫鋪展,一片山色繁複,芸芸眾生隱約其中,萬千好物卻無意彰顯,正是豐富又平和的沂蒙風貌。

畫面經營講究節奏,繪畫過程更是完整的樂章:有前奏,有過門,有高潮,也有間奏。鋪完第二遍大調子時,畫中的沂蒙山水仿佛睡著了一般,進入了間奏階段,山與樹籠罩在蒙蒙墨色中,呼吸低沉。這是有意為之,蓄勢待發,是急行軍前的休整,暴風雨前的寧靜。

吳疆和孫文韜負責把大山叫醒。

吳疆在創作

「中國山水畫講究龍脈起伏,在樹石之間各種指向性、對話式的關係中看到畫面,看到大的視覺形態和小的視覺形態循環往復,遠觀的勢和細小的質積累起來,畫面元素之間的各種關係需要觀者去解讀。」孫文韜說。具體到畫面,他和吳疆二人以重色重新把畫中要點提了一遍,山脊的暗影,山下的果樹,山側的矮松,都因這強烈的對比有了精神。而在細節的刻畫上,被老師暱稱為「二熊」的兩個糙漢子又狀如繡花,夾葉點、點葉點……工程浩大,分外仔細。沂蒙山雜樹眾多,塑造方法不一,松樹不算高大,常與果樹比鄰而居,野逸之風和田園之趣融合得如此隨意又舒適。

孫文韜在創作

自然風貌進入造型領域,就是一種脈絡整合,吳疆和孫文韜認為,這種脈絡整合屬於文化的傳承。他們創作的靈感來自對於自然、歷史和人文的多重敬意:「沂蒙是個好地方。上古時代,人們欣喜於草木蒙發;中古的時候強調配天作鎮,到了近代又產生了紅色文化。現在我們依然在追溯歷史,以各種方式來歌頌,每一代年輕人都能從這裡得到新的感動和啟發。這是一座沂蒙豐碑。」

張志民為《沂蒙頌歌》題款

山水畫,尤其山水大畫是個體力活。但遏止不住的創作激情令三位畫家欲罷不能,於是畫室呈現了各種有趣的造型和場景:趴著畫,站著畫,爬到桌子上去畫,眾目睽睽之下,張志民先生還雙膝跪地畫了好一陣子。畫到淋漓處,張志民一筆重墨,嚇得人心裡直撲騰,以為要出事兒!待到畫面幹透,就是恰到好處的遠山,重一分、淡一分都不行。他把兩位愛徒之前相對嚴謹的筆墨格局適當破開,為畫面、為視覺、為心靈打開了氣韻流動的通道。

《沂蒙頌歌》局部

張志民先生多年來觀察沂蒙山、描繪沂蒙山,他尤其留意山間的小路。與「華山一條路」不同,沂蒙山到處都是路,路和路總是通的,怎麼都能轉回來。這路是勞動人民開梯田、摘柿子、掰玉米走出來的。張志民認為古人所謂可遊可居,是站在文人角度來講的,而我們說的「可居」,是和平年代人民的安居樂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他們富有而愉快;「可遊」則是這裡有歷史可追尋,有紅色文化可紀念。「有人說江山如畫,其實畫永遠超不過江山。藝術家要永遠敬畏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從大自然中找到藝術語言,這是取之不盡的。」春天屋前屋後的紫藤,秋日漫山遍野的紅柿,這種人間的山水親切而溫暖,本身就是最美好的語言。

在熙熙攘攘的無名雜樹間,畫家尋覓沂蒙的山水精神,不需奇峰、奇樹、奇石,只要大樸純真。山間小路縱橫,甚至看雲也是路,看水也是路;主峰下面是紅瓦和梯田,松林背後掩映各樣果木;村落屋舍星星點點,在側峰,在遠山,在林坳,在水前,它們靜靜隱藏,彼此守望。這片大山令人心安。

《沂蒙頌歌》局部

「山水畫比較複雜,得一遍遍地畫豐富了,裡面要求很多的造型。局部和整體,濃淡乾濕不同的變化都要體現,不能太潦草概括。」張志民先生說。

《沂蒙頌歌》正是這樣被一遍遍暈染、刻畫、調整出來的。郭熙在《林泉高致》裡所言「已營之,又徹之,已增之,又潤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復之。每一圖必重複始終,如戒嚴敵然後畢……所謂天下之事,不論大小,例須如此,而後有成」,就是這樣。

《沂蒙頌歌》局部

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學者還從規矩。山水畫創作,從學術上依然要講究理法、講究傳承,不能胡來。當然,創新永不會停止,若不如此,每個時代的典型風貌都將無從產生。繪畫是件十分主觀的事情,張志民經常提到禪宗大師青原惟信那段話:「老僧30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即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是一個客觀觀察到主觀歸納再到回歸自然的過程。為什麼畫家一次次帶著崇敬之心去畫沂蒙山水?為什麼要尊重傳統並不斷創新?為什麼山水被賦予那麼美好的寓意?我們為什麼感動、為什麼追隨?

《沂蒙頌歌》局部

因為我們本就是向光者。孫文韜他們深深地記得,20年前在山中尋找獨行的同學,遠處的一道微光仿佛能照亮整座大山,那種震撼與悸動,一切見山不是山,然後回歸自然、獻身於自然的藝術朝聖都會有。

張志民

 

1956年2月生於山東陽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山東藝術學院原院長,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畫學會副會長。

吳 疆 


1975年3月生於濟南市,山東藝術學院2007級藝術碩士,師從張志民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山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濟南市美術館濟南畫院院聘畫家,現供職於濟南市文化館,任副研究館員。岱雲社成員。

孫文韜


1980年生,山東樂陵人。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後畢業於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獲博士學位。師從張志民教授。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員。山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山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山東書畫交流協會常務理事。現任教於山東藝術學院。岱雲社成員。

相關焦點

  • 見山不是山 大樸即自然——巨幅精品《沂蒙頌歌》創作實錄
    新的時代,大報品格和沂蒙精神依然緊密相連,在慶賀大眾報業集團成立20周年系列活動中,張志民、吳疆、孫文韜合作的丈六大畫《沂蒙頌歌》所蘊藏的厚重歷史與真摯情感,值得觀者反覆深讀。——編者請將手機旋轉至橫屏欣賞「沂蒙山蒼茫樸實,這方水土就應該養育出勇敢、豪放、質樸、善良、富有奉獻精神的人民。」
  • 張志民為陽信創作巨幅畫作《盛世梨鄉遊春圖》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通訊員 王洪磊 陳瑞 記者 張峰《盛世梨鄉遊春圖》創作團隊等合影創作團隊書畫精品展陽信縣委副書記、縣長劉藎一與張志民為《盛世梨鄉遊春圖》由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山東藝術學院原院長、著名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張志民率吳疆、孫文韜、董剛、毛洪偉、王義軍、李振東、魏梅峰等知名畫家創作,是一幅反映陽信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幅國畫,這是張志民繼為人民大會堂「兩會」新聞發布廳創作巨幅國畫《中華泰山》之後又一巨作。
  • 經典重溫:《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這三句話是禪宗中著名的公案,源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它所描述的是佛教修行的三重境界。而實際上這三重境界也正是我們強迫症患者從被強迫所困到走出強迫的三個過程。 第一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公案
    文:南懷瑾經常有人提到禪宗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與見山見水的公案,不妨在此再加一番討論。
  • 南懷瑾老師:「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公案
    經常有人提到禪宗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與見山見水的公案,不妨在此再加一番討論。 這個公案,系出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他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乃至後來,親見知識(佛家稱明師曰善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代表黑白分明)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 看山是山也不是山|看水是水也不是水
    看山是山也不是山,看水是水也不是水。用眼看即是凡夫,用心觀即是聖人。《楞嚴經》講:「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所以見不見之見,才是真見。這兩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能見的是心非眼。藏教菩薩執著有形有相(妙有),執相昧性,只承認相是我,不承認性是我,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山和水都是表:妙有)。
  • 大樸之路,40餘幅精品力作,12月12日和您不見不散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新聞網青海日報青海電視臺西海都市報活動內容:12月12日11時開幕式;12月12日11時—12時,大樸創作心路交流大樸之路 大道質樸海東市收藏家協會主席、海東時報專刊部主任 張揚首先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不是一個創作成果展,也不是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而是大樸先生在向我們訴說自己的夢想。
  • 菩提風賞丨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我們看到的「清清楚楚」的東西,其實並不是事物的真相。
  • 六逸齊香:張志民 李振坤 薛偉東 李慶傑 林兵 李青松作品展
    策展人:李德生展覽日期:2020年7月16–8月10日展覽地點:魏啟後書畫藝術館F1展廳大唐開元間,李太白移家東魯,與齊魯名士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隱居於徂徠山下竹溪適值魏公啟後先生藝術館修葺一新,李德生館長首倡,有張志民、李振坤、薛偉東、李慶傑、林兵、李青松六人,躬耕於藝壇,跨五零、六零、七零年代,會於英雄山下馬鞍山路五十二號,舉展事,謂之「六逸齊香」。此地北面文玩字畫新城,高樓林立,法桐參天,車水馬龍,商賈雲集;南倚崇山峻岭,亭臺樓閣,亦有茂林修竹,山清水秀;偶有大雨,近者溪流飛瀑,遠觀山色氤氳,雲霧繚繞,好似仙境。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應當怎樣理解?據《五燈會元》記載,青原惟信禪師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禪宗機鋒,直指心地,超越邏輯。我們未契入者,如果只從文字上解讀,從禪宗角度看,必然隨解隨縛,不達本意。不過,後來青原惟信禪師這段話流傳極廣,早已超出禪宗乃至佛教的話語範圍。
  • 登於山賞白塔 鳥瞰榕城美景——陳志武暢聊《於山》創作手記
    一、於山千年 底蘊深厚於山歷史悠久,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是鑲嵌在榕城市中心的一顆璀璨明珠。相傳戰國時,有一支「于越族」遷居於此,因而將這座山取名為「於山」。傳說漢代,有何氏九兄弟在山上煉丹修仙,故又稱九仙山。
  • 自然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
    筋骨、神韻、理念、意趣本來就是審美主體、創作主體內在的東西,即作品所具有的這些東西是創作主體的人格外化。他還說:「只有千年紙,曾無千歲絹。收藏家輕重攸分;易求古淨紙,難覓舊素絹,展玩時,真偽當辨。」「名流韻士,竟以仿效為奇,取聖通人,端在於此;俗子鄙夫,專以臨模藏拙,遺譏有識,豈不由茲?」「善鑑者,毋為重名所駭,毋為秘藏所惑,毋為古紙所欺,毋為拓本所誤。」
  •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你是全世界》:願有人陪你走遍萬水千山
    (原標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你是全世界》:願有人陪你走遍萬水千山)
  • 【漢字腦】為什麼叫「沂」山
    沂河發源於沂山,不是先有河後有山,而且應叫「沂水」而不是「沂河」。公元596年,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即下詔設立沂水縣,至今猶存,為何不以沂水縣為例,而以知名度不高的沂河為例呢?人們最熟知的是沂山、沂蒙山區,而不是沂河。
  • 中國神話|山神崇拜
    今寧海地方 山神像 安至文化收藏—— 董穎山在中國古代的宇宙觀中,佔重要地位,後世逐漸衍生為皇權、政權的原始象徵。帝王的統治被稱為「一統江山」,帝王的死被稱為「崩」,可見也山在某種意義上等同於皇權,保證著統治秩序的穩定。《禮記·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歷代天子封禪祭天地,也要對山神進行大祭。
  • 在沂蒙山區有一座山,為什麼叫三柱山
    世界上關於山的名字 ,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名字都有,但是也不是亂起的名字,一般情況下,根據山體或者山脈,還有山體的形狀,山貌來命名的,比如廣西陽朔的象鼻山、遼寧西部筆架山、四川宣漢的寶劍峰、江西寧都縣的烏龜山、廣東省電白縣望夫山、還有黑龍江木蘭香駱駝峰等等。
  • 著名畫家胡江用山水畫創作「三山」:鍾南山火神山雷神山
    《雷神山》的創作正在進行中。胡江說,在大事件面前,用畫筆記錄時代,表達感情,是畫家的責任與擔當。胡江創作的《天佑中華,吉祥武漢》畫作主題聚焦「三山」胡江有「南人北畫」之稱。胡江創作的《巍峨鍾南山》最先創作《巍峨鍾南山》鍾南山是最先創作的一幅。「鍾南山本不是一座山,是一個人物,但他同時又是屹立在我們面前非常高尚的『一座山的形象』,穩固、富有信念、醫術水準與人格精神都非常高,受到全世界尊重。他也深深感動了我」。
  • 美術研究│看山看水 外師造化——始成大家
    可見從古到今山水大家都注重對自然的學習,對造化的學習。中國美術學院對寫生課程亦十分重視,仁量先生在山水教學中更是如此,臨摹寫生兩手抓,通過臨摹、寫生,再臨摹、再寫生,螺旋式前進,去印證古人,體會自然。一年以來,仁量先生親自帶隊,從山東沂蒙山區到四川劍門蜀道,轉渝州,下三峽,一路風塵一路詩,先生與同學同吃同住同寫生。
  • 深圳最難爬的一座山,不是梧桐山也不是七娘山
    而爬山作為戶外運動的入門級,也能激起人們升級打怪般通關的鬥志,不管身處哪個城市,定要徵服這座城市所有的山,不管大小,不管難易。深圳雖被稱為沿海城市,山也是不少的,比較有挑戰性的如梧桐山、七娘山;風景秀麗的如馬巒山、羊臺山、塘朗山;比較休閒的如蓮花山、鳳凰山、筆架山;還有一些比較小的山如鐵仔山、杜鵑山;可謂是一山升一級,直至全部徵服。
  • 告白文案|見山是山,見海是海,見你別是我的全世界
    見山是山,見海是海,見你別是我的全世界。See the mountain is the mountain, see the sea is the sea, see you don't be my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