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神
山神崇拜是一種原始自然崇拜。古人將山嶽人格化、神化並加以崇拜。最古老的山神就是山本身、山上的石頭、動物和植物等依附於山嶽生存的一切,都可能被視為山神。逐漸,每座山皆有神明掌管,神主宰吉兇、豐收、佑一方太平。
這正是「山無大小,皆有神靈。」【1】
地方山神實錄
三尊山神皆為女性形象,衣著帶有相同的紋案,通過持布帕的特徵猜測原型為滿人貴族。
山的象徵意義
中國是一個多山國家,有許多舉世聞名的名山,如喜馬拉雅山,黃山五嶽,四大佛山,及武當山、廬山、井岡山、武夷山等。山佔中國土地總面積的33%,中國可謂山國。山、江山、自古也是祖國、盛世的象徵。
吳王舊國,今古江山秀異,人煙繁富。甘雨車行,仁風扇動,雅稱安黎庶。—— 柳永值盛世。觀此江山美。合放懷、何事卻興悲。—— 董穎
山在中國古代的宇宙觀中,佔重要地位,後世逐漸衍生為皇權、政權的原始象徵。帝王的統治被稱為「一統江山」,帝王的死被稱為「崩」,可見也山在某種意義上等同於皇權,保證著統治秩序的穩定。《禮記·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歷代天子封禪祭天地,也要對山神進行大祭。
道教與山神
道教名山「五嶽」,延續到了現代。「五嶽」代表了東南西北中五方:東嶽泰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這五座山有對應的山神「五嶽大帝」。【2】廣義上,五個方位及天、地即為道教觀念中的宇宙。
東嶽大帝服青袍、戴蒼碧冠;南嶽大帝服朱袍、戴九丹冠;西嶽大帝服白袍、戴太初冠;北嶽大帝服玄袍、戴太真冠;中嶽大帝服黃袍、戴黃玉冠。
國泰民安,便起源於 「天下之安,猶泰山而四維之」 【3】之說,泰山是五嶽之首。自秦至清,先後有十三代帝王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山,是東方文化的縮影,宗教思想的寄託之地。
山神之書 :《山海經》
著於兩千多年前的《山海經》原是一部圖文的經典,描繪了各類山神的外形、樣貌、職能等。原始古圖雖已丟失,根據《山海經》中的《山經》所記載的上古時期的諸山概況和山神形貌,後人又創作了《山海經圖》。《山經》共記載了441座山,其中主管眾山的有兩類山神:其一,同一山神司管群山;其二,只管一座山的一山之神。
大抵南山神多象鳥,西山神象羊牛,北山神象蛇豕,東山神多象龍,中山則或雜取,亦各以其類也。「
其中所描繪的山神或形成人與動物、多種動物合體的造型,表明了當時人對動物圖騰的依賴和崇拜。
少數民族信奉神山現象
藏民世代生息於高遠多山區,依山而繁衍,故藏民對山神尤其崇拜。根據藏族民間的傳統信仰,認為藏地有四大神山:阿尼瑪卿、岡仁波齊、墨爾多山、梅裡雪山。
這四座神山是藏區神山的代表,是佛教入藏前就有的原始信仰。高山之巔為神靈之居所,藏民藉此祈佑草木興盛,遠離災惡氣候,豐收及族人長壽,也相信山神能夠責罰惡人,故凡是經過高山,不能高聲喧譁觸怒山神,以免召來極惡天氣的懲罰。
青海省黃南州內有一座山,藏語稱「阿尼夏吾」【4】,被當地人尊為神山。除祭山活動外,當地出生的孩子如體弱,家人就會把孩子帶到阿尼夏吾山轉山、朝拜以表示對山神的敬仰,該地區多有取名為「夏吾」者。
山,神明居住之地。山神崇拜體現了人對自然萬物的尊敬;在民族、地理因素影響下,人對掌握世俗命運的純粹嚮往。
【1】引自《抱樸子》內篇·登涉。《抱樸子》為道教典籍,作者為晉代的葛洪。抱樸是道教術語,源於《老子》的語句「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2】五嶽大帝是古代中國傳說中的山神,分別指東嶽大帝、南嶽大帝、西嶽大帝、北嶽大帝、中嶽大帝。
【3】漢淮南王劉安《上武帝書》:「天下之安,猶泰山而四維之」。
【4】藏語中「阿尼」意為爺爺或先祖,「夏吾」有野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