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吳振東、駱飛)一堂八年級生物課,講的是「給蘇州河做體檢」。上課前,授課教師上海市同濟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錢君打開視頻軟體,讓遠在1700公裡外的貴州省赤水市文化中學30多名學生同步聽課。課上,錢君和貴州學生進行了順暢的互動。
「最大的收穫是視野上,就像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文化中學校長譚立維想到,蘇州河邊的微生物實驗,赤水河邊也可以做。「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要更加貼近他們的日常生活。」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路徑。近年來,上海、遵義兩地持續探索東西部扶貧協作機制下的「育人策」。在線下交流因疫情受阻情況下,今秋新學期始,兩地間「一校一課表」遠程教研教學機制有力「補位」,推動教育幫扶向著全覆蓋、精準化、可持續邁進。
經驗輸出開上「高速路」
「吳校好,我們有線上教研互動相關問題向您請教。」開學後,赤水市元厚小學校長何中遠,迫不及待地向結對校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發去信息。很快便收到回覆:「期待儘快收到你們的需求,我們共同制定教研互動方案。」
2013年,滬遵兩地建立扶貧協作機制。多年來,上海中小學校主要以送教上門的線下方式對遵義學校進行結對幫扶。而今,面對教育需求日漸多元及線下人員交流因疫情受阻的實際,兩地達成共識:將結對幫扶主陣地搬至線上,探索切實有效的遠程教學教研互動新路子。
「上海教師不遠千裡,面對面、手把手地帶教這裡的教師,效果固然好,但覆蓋面畢竟有限,要想那些更為偏遠的山區學校不掉隊,線上幫扶應該成為重要的補充。」遵義市委常委、副市長,上海市第三批援黔幹部聯絡組組長尼冰說。
對症下藥才能提升幫扶實效。據了解,這一幫扶新機制通過「一校一課表」開展,即受助校根據自身短板提出需求,上海結對校匹配相應資源,兩校形成個性化「課表」,明確開展教學教研互動的目標、任務、頻次等。
赤水市旺隆小學校長雷輝華形容,過去自己像一塊海綿,到了上海學校就要抓住一切機會「吸收」辦學理念、教學管理、教研製度等方面經驗,但「容量」總有盡頭。「現在一根網線,可以隨時向上海取經,心就定了很多。」
更多教師表示,如果說過去的結對幫扶是靠幾位上海教師「走山路」,如今這項工作則是走上了「高速路」。
線上「急診」提升教師獲得感
走進教室,擁有6年教齡的旺隆小學語文教師張青梅略有些緊張。聽她上這堂課的,還有身處屏幕另一端的上海市中遠實驗學校的三名資深教師。
課後,上海教師向她提出建議:教案還可以做得更仔細、教學節奏還能把握得更好、情感拓展還可以更加深入。
「以前我去上海,相當於看『門診』,現在我線上就能看『急診』了,教學上的不足我可以馬上改進。」張青梅說。
錢君的視頻實驗課上,聽課的「學生」還有赤水市教育局幹部和文化中學的十餘名教師。「學到了生物課進行課後拓展的方法」「過去總覺得西部地區困難多,做實驗就想著實驗室裡有什麼,其實走進日常生活就會發現更多的教學資源」……課後,教師們也交流了體會。
目前,遵義市共有近360所學校開展了與上海學校的「一校一課表」結對幫扶工作,內容涵蓋教學管理、學科教研、學生活動組織、創新課程構建、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更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通過網絡「湧」進曾經難以觸達的偏遠學校。
「上海教師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和綜合素養的提高,我會把這些理念融進我的教學中。」一名村校教師說道。
「讓結對幫扶成為雙方共贏的事」
對「一校一課表」模式點讚的,不只是受助學校的教師。
「這項機制降低了上海師資赴遵的人力、財力、時間成本,不僅交流更為通暢,精準性也大大提升。」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徐瓊說。
在吳蓉瑾看來,雖說幫扶的理念是「遵義所需,上海所能」,但上海教師也從中受益良多。「當地老師對事業發展的追求,對每個孩子的關注程度,都值得上海老師學習。」
兩地教育工作者的認可,使「一校一課表」工作加快推進。一方面,上海學校把自身最優的課程、最好的課堂傾囊相授——「性別教育」特色校上理工附小與結對的遵義市湄潭縣湄江四小開展同課異構等工作,聚焦留守兒童自我防範意識、性別平等意識培養,幫助形成湄潭性別教育精品課程。另一方面,遵義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特色課也豐富著上海師生的學習體驗。
不久前,支教遵義的上海市甘泉外國語中學教師侯惠俊通過網絡,把赤水市丙安古鎮的紅色歷史向甘泉學校師生作了一場直播。「作為一名黨員教師,我有責任把這裡的紅色歷史告訴上海孩子,也希望在孩子們心裡厚植上海與遵義這兩座紅色城市的情緣。」
「成功的幫扶不是一方的單向付出,而是兩地師生的共同成長、攜手共贏。」尼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