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詞人偏愛並擅於通過梅花意象來傳達感情,且梅花意象是英雄辛棄疾人格魅力和高潔情懷的寄託。
前人已經圍繞辛棄疾詞中的軍事意象、辛詞的藝術風格、辛詞的豪放與婉約等方面對辛詞進行了闡釋,但對辛詞梅花意象還缺少研究。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深入闡釋辛詞中的梅花意象及其蘊含的精神文化。
一、稼軒詞梅花意象的具體內涵
辛棄疾作為南宋主戰派先鋒,在閒居上饒、鉛山的歲月裡,寫下大量關於梅花的詞句。辛詞中梅花意象出現51次,在表現其愛國情、友情、惜春等情感時,更傳達出詞人的高尚品質和人格魅力。
1.景物描寫類。
稼軒詞中梅花意象的出現,有16處是作為景物描寫來渲染美好環境的,寫出詞人對美景的喜愛與留念。「照影溪梅,悵絕代、幽人獨立。」(《滿江紅·再用前韻》)借梅花寫出冷全亭的閒雅清幽,暗示詞人遊覽賞亭的雅興。在《點絳唇》中,「落梅如許,吹盡牆邊去。」梅花化作玉塵飛,包含了惜春的意緒。古人云「林香雨落梅」,描述了詞人遊博山寺所見所感。「老去惜花心已懶,愛梅猶繞江村。」(《臨江仙·探梅》)詞人以獨特的賞梅角度刻畫心中花,突出詞人對梅花的獨特愛戀。
在和朋友的酬酢中,也可以看出詞人對梅花的欣賞,《沁園春·答楊世長》有云:「算芬芳定向,梅間得意,輕清多是,雪裡尋思。」這樣一種清空的意境,梅是芬芳者,雪是輕清者。梅花作為詞人描寫的景物之一,多次成為自然美景的點綴。如《鷓鴣天·元溪不見梅》云:「動搖意態雖多竹,點綴風流卻欠梅」,元溪十分優美,但是美中不足,如果再多添置一些梅花,則「竹外一枝斜更好」,那么元溪風景會錦上添花。
梅花意象紮根在詞人心中時,詞作風景描寫因為梅花的裝飾而引人入勝。如《念奴嬌·是誰調護》:
是誰調護,歲寒枝,都把蒼苔封了。茅舍疏籬江上路,清夜月高山小。摸索應知,曹劉沈謝,何況霜天曉。芬芳一世,料君長被花惱。惆悵立馬行人,一枝最愛,竹外橫斜好。我向東鄰曾醉裡,喚起詩家二老。柱杖而今,婆娑雪裡,又識商山皓。請君置酒,看渠與我傾倒。
沈義父《樂府指迷》云:「詠物詞,最忌說出題字。」全詞沒有出現一個梅字,卻讓人感到句句詠梅,源於詞人善於捕捉描述梅的特徵。範成大《梅譜》說:「古梅其枝樛曲萬狀,蒼蘚鱗皴封滿花身」,可見「歲寒枝」本是梅花的特點。「婆娑雪裡」寫了梅的生活地點和習性,「芬芳一世」及「商山皓」等句,點明所詠為四株古梅。「文章者,所以表天地萬物之情狀也。」(葉燮《原詩》)全詞真切寫出了梅花的曼妙姿態,讓人回味無窮。
2.借景抒情類。
意象往往傳達出作者內心的真情實感,借景抒情是文人墨客常用的抒情手法,稼軒詞作也經常借花傳情。或者表現朋友之誼,或者表達愛國情懷,或者表達惜春之情,或者顯示閒逸情趣等。
「探梅踏雪幾何時,今我來思」(《一剪梅·遊蔣山》)深刻表現出對葉橫的思念之情,面對梅林漸綠的景象,詞人回憶往昔並且憧憬和友人再次踏雪尋梅。「記我行南浦,送君折柳,君逢驛使,為我攀梅」(《沁園春·佇立瀟湘》),「正梅花,萬裡雪深時,須相憶」(《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以及「梅花開後,對月相思」(《沁園春·答餘叔良》)等,都借白雪寒梅的景象寄寓了朋友之間的高潔友情。
梅花意象也抒發了詞人的故國之思。如《漢宮春·立春日》: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卻笑東風從此,便循梅染柳,更沒些閒。閒時又來鏡裡,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時值作者1163年寓居鎮江。自立春之日起,萬物復甦,春風送香。在梅花飄香、柳絲泛綠的風光中,詞人抒發了懷念故國的深情,對南宋君臣苟安江南的作風表示憤慨,也流露出英雄壯志難酬的憂鬱。梅花且開且落,人生易老而自然永在,詞人在大雁自由北還的景象中感嘆英雄報國無門而芳華流逝。
梅花意象同樣表現了詞人惜春愛花的情感,如《臨江仙》詞:
冷雁寒雲渠有恨,春風自滿餘懷。更教無日不花開。未須愁菊盡,相次有梅來。多病近來渾止酒,小槽空壓新醅。青山卻自要安排。不須連日醉,且進兩三杯。
詞作上片寫四時之景,下片寫止酒之情,流露出閒逸曠達的情趣。春暖花開自不待言,秋冬兩季的菊花梅花相繼綻放,遂使詞人在享受自然美景的過程中倍感輕鬆。青山主動和詞人親近,化靜為動,傳達出寄情山水的情思。雖然政治上不得志,但是辛棄疾在自然風物中看到了生活的美好,這是一種值得稱讚的樂觀的人生態度。
3.託物言志類。
梅花一直是歷代文人託物言志的載體,因為梅花身上有堅韌不拔、高潔獨立、不畏嚴寒等品質。在辛棄疾的詞作中,這種品質屢次被書寫。
「從教犬吠千家白,且與梅成一段奇」(《鷓鴣天·和趙文鼎提舉賦雪》),說明漫天白雪成就了寒梅的遺世獨立品質;「冰姿玉態,自是清涼態」(《洞仙歌·紅梅》),歌詠了紅梅與眾不同、獨樹一幟的姿態;「只共梅花語,懶逐遊絲去」(《卜算子·尋春作》),敘寫出佳人愛憎分明,有梅花一樣堅貞不屈的高潔品質;「相留昨夜,應是梅花發」(《念奴嬌·洞庭春晚》),詞人以梅花爭相開放於寒冬比喻愛國事業後繼有人。
梅花的冰清玉潔是眾所周知的,更是詞人不能不稱讚的品質。如《念奴嬌·題梅》:
疏疏淡淡,問阿誰、堪比天真顏色。笑殺東君虛佔斷,多少朱朱白白。雪裡溫柔,水邊明秀,不惜春工力。骨清香嫩,迥然天與奇絕。常記寶篽寒輕,瑣窗人睡起,玉纖輕摘。漂泊天涯空瘦損,猶有當年標格。萬裡風煙,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歸去,閬苑有個人惜。
梅花香嫩魂冷、骨格奇絕,具有超凡入聖的品格。範成大《梅譜·後序》云:「梅以韻勝,以格高。」「漂泊」二句以人擬物,梅花雖然漂泊天涯、形體消瘦,但風韻猶在、高雅不俗。清沈祥龍《論詞隨筆》中說:「詠物之作,在借物一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於其內,斯寄託遙深,非沾沾焉詠一物。」詞人雖然在寫梅,實際在寫自己。
二、稼軒詞梅花意象的創作原因
梅花培植歷史悠久,我國是梅花的世界野生分布中心,也是梅花的世界栽培中心。1975年在河南安陽殷代墓葬中出土的銅鼎裡,發現了一顆梅核,距今已有3200多年。在《詩經》裡就有「漂有梅,其實七分」的記載,可見在我國文學史上,梅花也毫不遜色。
首先,辛棄疾飽覽詩書,傳統文化中詩人賢者稱頌梅花的作品對他產生很大影響。歸隱林泉的20餘年中,辛詞除了抒寫英雄之志和愛國之情,還寫了很多表現閒人雅士的作品。眾多歌詠梅花的詞作,既表現出稼軒詞是「靈境的啟示:審美最高層次的驀然回首」,又顯示出「古來賢者,進亦樂,退亦樂」(《蘭陵王·賦一丘一壑》)的寵辱不驚和窮通悠遊。
梅花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其例不勝枚舉。唐代杜甫、李白等諸多名家均有詠梅詩篇。北宋處士林逋植梅放鶴,他的《山園小梅》被譽為詠梅作品中的千古絕唱。「自古中國知識分子也就分為兩類:
一類是力圖以自己的才能為統治者服務、實現自己的聖賢理想的,如範仲淹標榜自己的人格『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一種建設型和憂患型的知識分子;
另一類是隱逸型和牢騷型的知識分子,這些人往往生逢亂世或朝政腐敗時期,他們遠離政治漩渦的中心,有意使自己邊緣化,甚至故意和傳統習俗作對。」
辛棄疾屬於後者,他在《鷓鴣天》中寫道:「人無同處面如心。不妨舊事從頭記,要寫行藏入笑林。」閒居賞景的過程中,梅花成為知識分子藉以表現自我行藏出處和精神世界的載體。辛棄疾深受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影響,在繼承前代文人「山水」情結的過程中,將梅花意象寫得惟妙惟肖。
其次,罷官閒居使辛棄疾有足夠時間欣賞自然美景,梅花自然成為寫作對象。詞人的遭遇使他借景抒情,而情感寄託載體是自己鍾愛的梅花。「初五十三歲至五十五歲一度出任閩中外,兩遭彈劾,有十八個春秋在江西家中渡過。」
青年時期的英勇豪邁和顯赫聲名使辛棄疾結交了很多主戰派人物,在罷官閒居的歲月裡,辛棄疾常常借梅花表達對朋友的深切思念和自己壯志難酬的憂憤。借梅花寫友情,古已有之。《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米梅、胭脂梅。」又:「漢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麗友梅。」
晉代陸凱在梅花初開之際,自荊州摘下一枝梅花,託郵驛專贈範曄,並附短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自此,以梅花傳遞友情,成為佳話。另外,王國維說:「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梅花特有的香氣和品性使之成為萬花叢中的佼佼者,詞人在內心深處把梅花擺在第一位,由此便大力借梅花點綴美景,繼而借梅花寫惜景之情和思念之意等。
最後,作為「渡江天馬南來」的豪傑人物,辛棄疾有著民族正氣和做人骨氣,這對應著梅花精神,英雄本性使梅花意象成為辛棄疾的精神寄託。辛棄疾任職期間,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汙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他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
胡適《詞選》:「辛棄疾……他是詞中第一大家。他的才氣縱橫,見解超脫,情感濃摯,無論做長調或小令,都是他的人格的湧現。」辛棄疾不甘沉淪,任性而為,特立獨行,不諂媚,不隨俗,梅花的品質正好和辛棄疾十分相似,堅韌不拔、超凡脫俗。
黑格爾說:「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才能衡量出來,環境的互相衝突愈多,愈艱巨,矛盾的破壞力愈大,而心靈仍然堅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顯出主體性格的深厚和堅強。」
當「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人生理想為軟弱的南宋統治者不容時,英雄辛棄疾常借詠梅花表達不與苟且偷安派妥協的高尚品質。梅花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頑強意志,歷來被人們當作崇高品格和高潔氣質的象徵。辛詞借梅花意象表現嚮往崇高、渴望奮發進取的精神風貌,進一步論證梅花是中華傳統堅韌不拔、積極進取、不畏困難等傳統美德的象徵。
三、稼軒詞梅花意象蘊含的精神文化
梅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象徵。元代楊維幀詩云:「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不畏嚴寒、獨步早春的梅花,被譽為「東風第一枝」。古人說,梅具四德,初生蕊為元,開花為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梅花鬥雪吐豔,凌寒留香,鐵骨冰心,高風亮節的形象,鼓勵著處於困境中的人們自強不息,以堅韌不拔的意志迎接春天的到來。
梅花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民族魂的代表。觀賞梅花興起於漢初,到南北朝、隋唐時代,賞梅、詠梅、藝梅之風益盛。宋代詠梅的詩詞、書畫佳作甚多。中國古代和現代都有許多畫家專攻梅花。康德說:「對自然的崇高感觸就是對我們自己使命的崇敬,通過一種偷換辦法,我們把這崇高移到了自然對象上。」我們認為,對梅花高潔品質的情有獨鍾是中華民族強健民族精神的表現。
清代陳廷焯說:「辛稼軒,詞中之龍也,氣魄極雄大,意境卻極沉鬱。」稼軒詞《驀山溪》云:「深雪裡,一枝開,春事梅先覺。」寫自己猶如報春的寒梅,是惡劣政治環境的先覺者,正如梅花是寒冬的先覺者一樣。遺世獨立的大氣魄,沉鬱靜謐的意境,說明了辛棄疾對梅花精神的讚美和堅守人格的篤定。辛棄疾之前,辛棄疾之後,有著梅花氣節的仁人志士名垂千古。
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的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梅花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突出。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天祥,又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南宋戰敗後,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堅貞不屈,「一死之外,無可為者。」於柴巿口執行死刑時,文天祥向南方跪拜,從容就義。死後,人們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同樣是積貧積弱的南宋主戰派人物,我們發現了文天祥和辛棄疾共有的梅花精神。
近代的魯迅被稱為「民族魂」,也是一位具有梅花品格和意志的精神領袖。詩歌《自題小像》:「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體現了魯迅要把一腔沸騰奔湧的熱血,奉獻給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風雨如磐、災難深重的祖國。
在摸索救國救民的徵途中,魯迅棄醫從文,輾轉於各個城市。早在世紀初的《摩羅詩力說》中,魯迅就曾大聲疾呼道:「今索諸中國,為精神界之戰士者安在?有作至誠之聲,致吾人於善美剛健者乎?在作溫煦之聲,援吾人出於荒寒者乎?」
作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裡民族精神的代表,魯迅象盜火救世的普羅米修斯一樣,用整個生命發出真誠的吶喊的聲音,要喚醒沉睡的人們,要使國民擺脫一切精神劣根。魯迅作為精神界戰士,深刻體現了梅花一樣的氣節。
梅花不僅有豔麗的色彩、濃鬱的芳香、婀娜多姿的風韻,更具有高潔堅貞、傲霜凌雪的高貴品格,象徵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品質,被譽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稼軒詞中的梅花既有它的遞相沿襲性,也有詞人的獨特審美感受。梅花意象在傳達詞人高風亮節的品質時,更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梅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