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句到梅花,春風十萬家——稼軒詞梅花意象及其精神文化探析

2020-12-23 動畫分享專家

辛棄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詞人偏愛並擅於通過梅花意象來傳達感情,且梅花意象是英雄辛棄疾人格魅力和高潔情懷的寄託。

前人已經圍繞辛棄疾詞中的軍事意象、辛詞的藝術風格、辛詞的豪放與婉約等方面對辛詞進行了闡釋,但對辛詞梅花意象還缺少研究。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深入闡釋辛詞中的梅花意象及其蘊含的精神文化。

一、稼軒詞梅花意象的具體內涵

辛棄疾作為南宋主戰派先鋒,在閒居上饒、鉛山的歲月裡,寫下大量關於梅花的詞句。辛詞中梅花意象出現51次,在表現其愛國情、友情、惜春等情感時,更傳達出詞人的高尚品質和人格魅力。

1.景物描寫類。

稼軒詞中梅花意象的出現,有16處是作為景物描寫來渲染美好環境的,寫出詞人對美景的喜愛與留念。「照影溪梅,悵絕代、幽人獨立。」(《滿江紅·再用前韻》)借梅花寫出冷全亭的閒雅清幽,暗示詞人遊覽賞亭的雅興。在《點絳唇》中,「落梅如許,吹盡牆邊去。」梅花化作玉塵飛,包含了惜春的意緒。古人云「林香雨落梅」,描述了詞人遊博山寺所見所感。「老去惜花心已懶,愛梅猶繞江村。」(《臨江仙·探梅》)詞人以獨特的賞梅角度刻畫心中花,突出詞人對梅花的獨特愛戀。

在和朋友的酬酢中,也可以看出詞人對梅花的欣賞,《沁園春·答楊世長》有云:「算芬芳定向,梅間得意,輕清多是,雪裡尋思。」這樣一種清空的意境,梅是芬芳者,雪是輕清者。梅花作為詞人描寫的景物之一,多次成為自然美景的點綴。如《鷓鴣天·元溪不見梅》云:「動搖意態雖多竹,點綴風流卻欠梅」,元溪十分優美,但是美中不足,如果再多添置一些梅花,則「竹外一枝斜更好」,那么元溪風景會錦上添花。

梅花意象紮根在詞人心中時,詞作風景描寫因為梅花的裝飾而引人入勝。如《念奴嬌·是誰調護》:

是誰調護,歲寒枝,都把蒼苔封了。茅舍疏籬江上路,清夜月高山小。摸索應知,曹劉沈謝,何況霜天曉。芬芳一世,料君長被花惱。惆悵立馬行人,一枝最愛,竹外橫斜好。我向東鄰曾醉裡,喚起詩家二老。柱杖而今,婆娑雪裡,又識商山皓。請君置酒,看渠與我傾倒。

沈義父《樂府指迷》云:「詠物詞,最忌說出題字。」全詞沒有出現一個梅字,卻讓人感到句句詠梅,源於詞人善於捕捉描述梅的特徵。範成大《梅譜》說:「古梅其枝樛曲萬狀,蒼蘚鱗皴封滿花身」,可見「歲寒枝」本是梅花的特點。「婆娑雪裡」寫了梅的生活地點和習性,「芬芳一世」及「商山皓」等句,點明所詠為四株古梅。「文章者,所以表天地萬物之情狀也。」(葉燮《原詩》)全詞真切寫出了梅花的曼妙姿態,讓人回味無窮。

2.借景抒情類。

意象往往傳達出作者內心的真情實感,借景抒情是文人墨客常用的抒情手法,稼軒詞作也經常借花傳情。或者表現朋友之誼,或者表達愛國情懷,或者表達惜春之情,或者顯示閒逸情趣等。

「探梅踏雪幾何時,今我來思」(《一剪梅·遊蔣山》)深刻表現出對葉橫的思念之情,面對梅林漸綠的景象,詞人回憶往昔並且憧憬和友人再次踏雪尋梅。「記我行南浦,送君折柳,君逢驛使,為我攀梅」(《沁園春·佇立瀟湘》),「正梅花,萬裡雪深時,須相憶」(《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以及「梅花開後,對月相思」(《沁園春·答餘叔良》)等,都借白雪寒梅的景象寄寓了朋友之間的高潔友情。

梅花意象也抒發了詞人的故國之思。如《漢宮春·立春日》: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卻笑東風從此,便循梅染柳,更沒些閒。閒時又來鏡裡,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時值作者1163年寓居鎮江。自立春之日起,萬物復甦,春風送香。在梅花飄香、柳絲泛綠的風光中,詞人抒發了懷念故國的深情,對南宋君臣苟安江南的作風表示憤慨,也流露出英雄壯志難酬的憂鬱。梅花且開且落,人生易老而自然永在,詞人在大雁自由北還的景象中感嘆英雄報國無門而芳華流逝。

梅花意象同樣表現了詞人惜春愛花的情感,如《臨江仙》詞:

冷雁寒雲渠有恨,春風自滿餘懷。更教無日不花開。未須愁菊盡,相次有梅來。多病近來渾止酒,小槽空壓新醅。青山卻自要安排。不須連日醉,且進兩三杯。

詞作上片寫四時之景,下片寫止酒之情,流露出閒逸曠達的情趣。春暖花開自不待言,秋冬兩季的菊花梅花相繼綻放,遂使詞人在享受自然美景的過程中倍感輕鬆。青山主動和詞人親近,化靜為動,傳達出寄情山水的情思。雖然政治上不得志,但是辛棄疾在自然風物中看到了生活的美好,這是一種值得稱讚的樂觀的人生態度。

3.託物言志類。

梅花一直是歷代文人託物言志的載體,因為梅花身上有堅韌不拔、高潔獨立、不畏嚴寒等品質。在辛棄疾的詞作中,這種品質屢次被書寫。

「從教犬吠千家白,且與梅成一段奇」(《鷓鴣天·和趙文鼎提舉賦雪》),說明漫天白雪成就了寒梅的遺世獨立品質;「冰姿玉態,自是清涼態」(《洞仙歌·紅梅》),歌詠了紅梅與眾不同、獨樹一幟的姿態;「只共梅花語,懶逐遊絲去」(《卜算子·尋春作》),敘寫出佳人愛憎分明,有梅花一樣堅貞不屈的高潔品質;「相留昨夜,應是梅花發」(《念奴嬌·洞庭春晚》),詞人以梅花爭相開放於寒冬比喻愛國事業後繼有人。

梅花的冰清玉潔是眾所周知的,更是詞人不能不稱讚的品質。如《念奴嬌·題梅》:

疏疏淡淡,問阿誰、堪比天真顏色。笑殺東君虛佔斷,多少朱朱白白。雪裡溫柔,水邊明秀,不惜春工力。骨清香嫩,迥然天與奇絕。常記寶篽寒輕,瑣窗人睡起,玉纖輕摘。漂泊天涯空瘦損,猶有當年標格。萬裡風煙,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歸去,閬苑有個人惜。

梅花香嫩魂冷、骨格奇絕,具有超凡入聖的品格。範成大《梅譜·後序》云:「梅以韻勝,以格高。」「漂泊」二句以人擬物,梅花雖然漂泊天涯、形體消瘦,但風韻猶在、高雅不俗。清沈祥龍《論詞隨筆》中說:「詠物之作,在借物一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於其內,斯寄託遙深,非沾沾焉詠一物。」詞人雖然在寫梅,實際在寫自己。

二、稼軒詞梅花意象的創作原因

梅花培植歷史悠久,我國是梅花的世界野生分布中心,也是梅花的世界栽培中心。1975年在河南安陽殷代墓葬中出土的銅鼎裡,發現了一顆梅核,距今已有3200多年。在《詩經》裡就有「漂有梅,其實七分」的記載,可見在我國文學史上,梅花也毫不遜色。

首先,辛棄疾飽覽詩書,傳統文化中詩人賢者稱頌梅花的作品對他產生很大影響。歸隱林泉的20餘年中,辛詞除了抒寫英雄之志和愛國之情,還寫了很多表現閒人雅士的作品。眾多歌詠梅花的詞作,既表現出稼軒詞是「靈境的啟示:審美最高層次的驀然回首」,又顯示出「古來賢者,進亦樂,退亦樂」(《蘭陵王·賦一丘一壑》)的寵辱不驚和窮通悠遊。

梅花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其例不勝枚舉。唐代杜甫、李白等諸多名家均有詠梅詩篇。北宋處士林逋植梅放鶴,他的《山園小梅》被譽為詠梅作品中的千古絕唱。「自古中國知識分子也就分為兩類:

一類是力圖以自己的才能為統治者服務、實現自己的聖賢理想的,如範仲淹標榜自己的人格『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一種建設型和憂患型的知識分子;

另一類是隱逸型和牢騷型的知識分子,這些人往往生逢亂世或朝政腐敗時期,他們遠離政治漩渦的中心,有意使自己邊緣化,甚至故意和傳統習俗作對。」

辛棄疾屬於後者,他在《鷓鴣天》中寫道:「人無同處面如心。不妨舊事從頭記,要寫行藏入笑林。」閒居賞景的過程中,梅花成為知識分子藉以表現自我行藏出處和精神世界的載體。辛棄疾深受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影響,在繼承前代文人「山水」情結的過程中,將梅花意象寫得惟妙惟肖。

其次,罷官閒居使辛棄疾有足夠時間欣賞自然美景,梅花自然成為寫作對象。詞人的遭遇使他借景抒情,而情感寄託載體是自己鍾愛的梅花。「初五十三歲至五十五歲一度出任閩中外,兩遭彈劾,有十八個春秋在江西家中渡過。」

青年時期的英勇豪邁和顯赫聲名使辛棄疾結交了很多主戰派人物,在罷官閒居的歲月裡,辛棄疾常常借梅花表達對朋友的深切思念和自己壯志難酬的憂憤。借梅花寫友情,古已有之。《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米梅、胭脂梅。」又:「漢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麗友梅。」

晉代陸凱在梅花初開之際,自荊州摘下一枝梅花,託郵驛專贈範曄,並附短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自此,以梅花傳遞友情,成為佳話。另外,王國維說:「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梅花特有的香氣和品性使之成為萬花叢中的佼佼者,詞人在內心深處把梅花擺在第一位,由此便大力借梅花點綴美景,繼而借梅花寫惜景之情和思念之意等。

最後,作為「渡江天馬南來」的豪傑人物,辛棄疾有著民族正氣和做人骨氣,這對應著梅花精神,英雄本性使梅花意象成為辛棄疾的精神寄託。辛棄疾任職期間,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汙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他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

胡適《詞選》:「辛棄疾……他是詞中第一大家。他的才氣縱橫,見解超脫,情感濃摯,無論做長調或小令,都是他的人格的湧現。」辛棄疾不甘沉淪,任性而為,特立獨行,不諂媚,不隨俗,梅花的品質正好和辛棄疾十分相似,堅韌不拔、超凡脫俗。

黑格爾說:「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才能衡量出來,環境的互相衝突愈多,愈艱巨,矛盾的破壞力愈大,而心靈仍然堅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顯出主體性格的深厚和堅強。」

當「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人生理想為軟弱的南宋統治者不容時,英雄辛棄疾常借詠梅花表達不與苟且偷安派妥協的高尚品質。梅花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頑強意志,歷來被人們當作崇高品格和高潔氣質的象徵。辛詞借梅花意象表現嚮往崇高、渴望奮發進取的精神風貌,進一步論證梅花是中華傳統堅韌不拔、積極進取、不畏困難等傳統美德的象徵。

三、稼軒詞梅花意象蘊含的精神文化

梅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象徵。元代楊維幀詩云:「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不畏嚴寒、獨步早春的梅花,被譽為「東風第一枝」。古人說,梅具四德,初生蕊為元,開花為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梅花鬥雪吐豔,凌寒留香,鐵骨冰心,高風亮節的形象,鼓勵著處於困境中的人們自強不息,以堅韌不拔的意志迎接春天的到來。

梅花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民族魂的代表。觀賞梅花興起於漢初,到南北朝、隋唐時代,賞梅、詠梅、藝梅之風益盛。宋代詠梅的詩詞、書畫佳作甚多。中國古代和現代都有許多畫家專攻梅花。康德說:「對自然的崇高感觸就是對我們自己使命的崇敬,通過一種偷換辦法,我們把這崇高移到了自然對象上。」我們認為,對梅花高潔品質的情有獨鍾是中華民族強健民族精神的表現。

清代陳廷焯說:「辛稼軒,詞中之龍也,氣魄極雄大,意境卻極沉鬱。」稼軒詞《驀山溪》云:「深雪裡,一枝開,春事梅先覺。」寫自己猶如報春的寒梅,是惡劣政治環境的先覺者,正如梅花是寒冬的先覺者一樣。遺世獨立的大氣魄,沉鬱靜謐的意境,說明了辛棄疾對梅花精神的讚美和堅守人格的篤定。辛棄疾之前,辛棄疾之後,有著梅花氣節的仁人志士名垂千古。

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的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梅花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突出。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天祥,又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南宋戰敗後,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堅貞不屈,「一死之外,無可為者。」於柴巿口執行死刑時,文天祥向南方跪拜,從容就義。死後,人們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同樣是積貧積弱的南宋主戰派人物,我們發現了文天祥和辛棄疾共有的梅花精神。

近代的魯迅被稱為「民族魂」,也是一位具有梅花品格和意志的精神領袖。詩歌《自題小像》:「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體現了魯迅要把一腔沸騰奔湧的熱血,奉獻給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風雨如磐、災難深重的祖國。

在摸索救國救民的徵途中,魯迅棄醫從文,輾轉於各個城市。早在世紀初的《摩羅詩力說》中,魯迅就曾大聲疾呼道:「今索諸中國,為精神界之戰士者安在?有作至誠之聲,致吾人於善美剛健者乎?在作溫煦之聲,援吾人出於荒寒者乎?」

作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裡民族精神的代表,魯迅象盜火救世的普羅米修斯一樣,用整個生命發出真誠的吶喊的聲音,要喚醒沉睡的人們,要使國民擺脫一切精神劣根。魯迅作為精神界戰士,深刻體現了梅花一樣的氣節。

梅花不僅有豔麗的色彩、濃鬱的芳香、婀娜多姿的風韻,更具有高潔堅貞、傲霜凌雪的高貴品格,象徵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品質,被譽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稼軒詞中的梅花既有它的遞相沿襲性,也有詞人的獨特審美感受。梅花意象在傳達詞人高風亮節的品質時,更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梅花精神。

相關焦點

  • 彭玉麟的十萬梅花
    提起用情之深,總能想起歸有光的《枇杷樹》,可又有幾人知道彭玉麟的十萬梅花?「平生最薄封侯願,願與梅花過一生。唯有玉人心似鐵,始終不負歲寒盟。」      彭玉麟,字雪琴,清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人稱「雪帥」。他與曾國藩、左宗棠並稱「大清三傑」。同時他也是湘軍水師的創建者,我們近代海軍的奠基人。
  • 史上最著名的一句描寫梅花詩句
    這一句詩簡直把梅花的氣質風韻寫盡寫絕了,它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尤其是「疏影」、「暗香」二詞用得極好,既寫出了梅花稀疏的特點,又寫出了它清幽的芬芳。「橫斜」描繪了它的姿態,「浮動」寫出了它的神韻。再加上黃昏月下、清澈水邊的環境烘託,就更突出了梅花的個性,繪出了一幅絕妙的溪邊月下梅花圖。那靜謐的意境,朦朧的月色,疏淡的梅影,縷縷的清香,確實令人陶醉。
  • 千歲梅花千尺潭,春風先到彩雲南第二十五屆昆明梅花節今天開幕
    本網訊  記者柏斌報導「千歲梅花千尺潭,春風先到彩雲南」。由昆明市城市管理局主辦,昆明市黑龍潭公園承辦的「龍泉探梅」第二十五屆昆明梅花節昨天(12月23日)在該公園啟幕。五彩繽紛的各色梅花次第綻放,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梅賞景。
  • 梅花|有關於梅花的詩詞和背後的故事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梅花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贏得文人的喜愛,視賞梅為一件雅事。梅花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本期我們就來聊一聊幾首詠梅花的詩詞和背後的故事。
  • 梅花精神是超越政治和時代的民族符號
    >               作   者:許聯瑛主   播:A K     編   輯:付   麗梅花精神之所以被看作是一種文化基因,必然有著久遠和深厚的地史和文化淵源。「梅暨梅花可以說是一個開發歷史跨度較大,文化年輪豐富、完整的植物,包含著深厚的社會文化積澱,是解剖中國社會歷史和思想文化演變軌跡一個重要的意象標本」。
  • 贛南日報整版刊登【梅嶺梅花文化】,讀完你就懂了2000多年梅嶺梅花史
    南宋理學家張九成作詩:「詩人常說嶺頭梅,往往春風自此來;我到嶺頭都不見,空將春夢又空回。」但是到太平盛世之時,或由官府督勸,或有士民自發種植,梅嶺梅花總是由衰轉盛。據史料記載,梅嶺歷史上有多次較大的植梅活動。如宋代管銳的「夾道加種紅梅」,明代張弼在修整驛道時「廣植紅梅」,清代陳九錫修路時大種梅樹等等,從而使梅嶺梅花又飄暗香,再現「一路行來十裡香」的繁華景象。
  • 世人皆愛梅花 看看國畫梅花的四大寓意
    詩人以清麗的語言,含蘊的筆觸,刻畫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豔的風韻,並以此寄託自己的意志。其狀物清潤素雅,抒情含蓄雋永。許宜錦國畫梅花《紅梅報春》作品來源:聚藝上品《卜算子·詠梅》[現代] 偉人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 學完《梅花魂》一課,不僅要體會梅花的品格,更要感悟愛國精神
    這三句是都是思念家鄉的詩句,詩句裡不絕的鄉思、無邊的愁緒,勾起外祖父滿腔的鄉愁2.珍愛墨梅圖 :我五歲那年,有一回到書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個髒手印,外祖父頓時拉下臉。有生以來,我第一次聽到他訓斥我媽:「孩子要管教好,這清白的梅花,是玷汙得的嗎?」訓罷,便用保險刀輕輕刮去汙跡,又用細綢子慢慢抹淨。看見慈祥的外祖父大發脾氣,我心裡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畫梅,有什麼稀罕的呢?在這一部分的學習中,我們要關注到祖父的語言、動作和神態。從外祖父的神態、語言、動作中,我體會到外祖父對墨梅圖的珍愛。
  • 中國文化的底蘊: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上篇)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化;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青銅器、瓷器是中國文化;琴棋書畫是中國文化;萬裡長城是中國文化;京劇崑曲也是中國文化……今天小仙就只選取詩詞中常見的意象,來大致領略一下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於是錦鯉就成了一種意象。說了這麼多,下面可以終於可以進入正題了。古詩詞中最常見的意象有哪些?它們都有怎樣的含義?有哪些代表性的詩詞講到了這些意象呢?下面小仙給大家一一道來。
  • 弘揚梅花精神 傳播廉潔正氣 梅花精神與廉潔文化館成黨日主題活動...
    本網訊  記者柏斌報導 由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紀委監委與雪山梅園共同打造的「梅花精神與廉潔文化館」梅花精神與廉潔文化館」自今年3月開館以來,通過接待各單位組織黨員幹部開展的主題黨日活動,弘揚梅花精神,傳播廉潔正氣。
  • 程傑:我和梅花有個約會 | 專訪視頻
    從古代文學轉而重點關注梅花、梅文化研究,純然偶然。1995年到1998年,程傑因病休息三年。恢復工作後,他想沿著《北宋詩文革新研究》的思路,補一個北宋文學意象研究的專題。在眾多文學意象之中,他留意到宋人始重梅花,於是決定討論這一意象流行的發展進程和歷史淵源。
  • 十二月梅花
    在中國歲時文化中,「十二月令花」指的是以符合12個月份各個氣候形態的花卉,再以其花卉的特性,讓農業時代的人們諳記氣候轉換與季節變化。換句話說,十二花神是以「十二月令花」為基礎,逐漸發展出來的民間信仰。在某年正月初七,壽陽公主到宮裡默林賞梅,一時睏倦,就在殿簷下小睡,正巧有朵梅花輕輕飄飄落在她的額上,留下五瓣淡淡紅色的痕跡,壽陽公主醒後,宮女都覺得原本嫵媚動人的她,又因梅花瓣而更添幾分美感,於是紛紛效仿,以梅花印在額頭上,稱為 「梅花妝」,世人便傳說公主是梅花的精靈轉世,因此壽陽公主就成了梅花的花神。
  • 關於梅花的詩句經典名句賞析及白話文意思
    6、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盧仝《有所思》 7、剩水殘山無態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辛棄疾《賀新郎·把酒長亭說》 白話文意思:草木枯萎,山水凋殘,冬日的景物都失去了光燁。全靠那稀疏的梅花點綴,才算有幾分生機令人欣悅。
  • 陸凱率兵南徵度梅嶺,見梅花在春風中綻放,信手拈來成就一首經典
    陸凱當時寫這首詩時正是率兵南徵度梅嶺,正值梅花在春風中綻放,此時詩人想到了遠在故鄉的友人,折下一枝梅花,還題寫了這首詩,無非是表達出了一種美好的人生願望,希望朋友能夠體會到他的一片真誠,還有他對於故鄉的思念,這首詩句句深情,讓我們感受到詩人與友人之間深厚的友誼。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 梅花代表著堅韌不拔的精神,不同大師筆下的梅花究竟什麼樣子
    藍鷹書畫專注於文化領域,書畫傳播推廣領先品牌。梅花代表著堅韌不拔的精神,不同大師筆下的梅花究竟什麼樣子文/文涓我們都知道在繪畫界有四君子,那就是梅蘭竹菊了,其實梅花也和松樹,竹子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王雪濤作品01歷代大師都很喜歡梅花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梅花具有耐寒的特性,成為了許多文人之士非常喜歡的一種花卉
  • 梅花有什麼象徵寓意 詩人畫家鄭曉京寫意精品梅花
    梅花既被喻為花中四君子之首,又是歲寒三友之一,如今追溯起梅花的歷史,已有四千年之久,中國人幾千年來對梅花的喜愛,在國畫中就有所體現。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當代擅長畫梅花的畫家——鄭曉京老師筆下的梅花國畫吧! 梅花國畫賞析——喜上眉梢:
  • 雄深雅健,激昂排宕——《稼軒詞》
    《稼軒詞》集錄詞作600多首,是宋人詞集中最豐富的一家。其內容廣闊,充分表現了愛國主義的精神以及壯志不得抒展的悲憤情緒。除愛國的主題外,辛詞還有描寫農村生活以及閒適的篇章,這些農村詞或閒適詞中也有一部分是表現怨艾情緒的,其實是愛國詞的一種變調。由於稼軒詞的內容多與戰爭和軍事有關,相應地使詞的意象群也出現了一次大轉換。刀、槍、劍、弓、箭、鐵馬、旌旗、將軍、奇兵等意象的頻繁出現,構成了詞史上罕見的軍事景觀,使詞中女性的柔婉美讓位於血性男兒的力度美和崇高美。
  • 走進「六朝古都」南京,了解梅花與南京文化的不解之緣
    符號是傳遞信息的一種載體,文化符號是一個國家、地區、民族和城市獨有文化的抽象反映。通過一個文化符號,我們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其背後的文化底蘊,了解背後的文化涵義和文化內容。曾經我多次到過南京,這個城市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整潔、清新、乾淨、美麗,骨子裡透漏著濃厚的文化氣息。
  • 象徵中華民族精神的梅花
    梅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梅花是我們中華民梅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梅花是我們中華民族與中國的精神象徵,具有強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動力。梅花象徵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迎雪吐豔,凌寒飄香,鐵骨冰心的崇高品質和堅貞氣節鼓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畏艱險,奮勇開拓,創造了優秀的生活與文明。有人認為,梅的品格與氣節幾乎寫意了我們「龍的傳人」的精神面貌。
  • 辛棄疾的一首詠梅詞,美得猶如一幅畫令人心醉,讀之讓人心生嚮往
    自古許多文人騷客便對梅花情有獨鍾,只因梅花高潔的品格,和那種無論遭受了怎樣的風雪都能都屹立不倒的精神,宋代文壇中可不只王安石寫過梅花的詩句,南宋時期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便寫過一首不同往常豪放詞風的唯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