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鄭樵》一書,便與鄭樵結緣,不時想著鄭樵的事。參觀鄭樵遺蹟,更是急不可待矣。遂於今年清明節赴白沙瞻拜了鄭樵墓,目睹史學大師安息的天國,氣勢宏大,保護完好,不盡欣慰。由衷點讚當年邑人名相陳俊卿,遷墓白沙,方便後人瞻拜,實乃明智之舉。
今年五月,適逢鄭樵故裡紀念館籌備組舉辦文化活動,遂搭車前往白沙,考察鄭樵的遺蹟,參觀心儀已久的鄭樵夾漈草堂。
霞溪
筆者幾年來搜閱鄭樵的歷史資料,對鄭樵「山林三十年,著書千餘卷」的傳奇式治學生涯,形成了思維定勢。總以為鄭樵的生活環境,必定是高山迴環,老林蔭蔽,深邃清幽,人跡稀少。不意到了霞溪鄭樵故裡,呈現眼前卻是大溪奔流,平洋廣闊,滿目蒼翠,一派生機勃勃。美哉霞溪!堪稱地靈人傑之鄉。正是這塊靈性寶地,養育了一位史學巨匠。
故裡青年畫家柯春新熱情為我導遊,雖未嘗謀面卻一見如故。原來他正受託為鄭樵故裡紀念館繪畫鄭樵標準像,及鄭樵故事壁畫。為此廣搜史料,研究鄭樵歷史背景,構思創作,故有共同話題,亦算是鄭樵的緣分吧。
此行目標是參觀夾漈草堂,安排在下午,故上午就近考察鄭樵故裡周邊的遺蹟蘇洋陂。這是一座溉田六七百畝的古代水利工程。系蘇氏夫婦創建,約於宋熙寧、元豐間,由鄭樵父親、太學生鄭國器興資重修,裡人立祠紀其功德。有資料稱這座小顓祠仍在,故欲一暏為快。
小柯可謂熟門熟路,穿越村間小道後,沿著溪岸小路向蘇洋陂進發。由於路況不佳,頗費腳力。正巧遇一當地老鄉,充當嚮導,順利找到了小顓祠。
這是座類似小土地廟制式的石構小石廟,不及一人高,匾額「小顓祠」三字,左刻「皇清光緒甲午(1894)王春吉旦」小字。可知此廟為清建築物。廟正中石壁上鐫刻「倡築蘇洋陂蘇公神位」,左右分列「重修鄭國器先生神位」「同築陂蘇太母之神位」,左右門柱鐫刻對聯「報食陂田興決水,功崇石廟永依山。」表明此廟是專為蘇洋陂倡築者蘇公夫婦,及重修者鄭國器先生,攔溪蓄水溉田報功而建立的。
明周華《遊洋志》載:「蘇洋溪陂,在縣西廣業裡。宋太學生鄭國器鬻己田,饒石柱障水開渠,計溉田七百餘畝。鄉人德之,每畝田出谷一斤以補前田,今子孫世世收掌為香燈之需。洋頭有小顓祠在焉。」(卷一《陂志》)嚮導老鄉亦說,小祠原在前方陂頭處,因水毀而一遷再遷至此,顯示裡人敬賢情深。此廟雖非宋明古建,然距今亦有一百二十餘年。按國際慣例,超過百年即為文物也。小顓祠為莆田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蘇洋陂距此僅一裡外,欲一鼓作氣前去探看舊址。無奈溪岸葦草叢生,無路可尋,時有泥坑之陷,不敢貿然前行,遂於幾十米外駐足,極目眺望。時逝物非,眼前的蘇洋陂,已非千年前蘇公石壘的溪陂,而是一座由多組拱式壩牆構成的新型堤壩,攔溪屹立,長約四五十米,高約二米,甚為雄偉壯觀。溪塘滿蓄,碧波蕩漾。溪水溢壩流淌,飛珠噴玉,瀑聲不絕於耳,構成一幅天然的有聲風景畫。壯哉,蘇洋陂!
霞溪人為創建、重修蘇洋陂者立祠報功
據廈門大學鄭樵歷史調查報告,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水毀後,舊陂殘址猶存40餘米,寬約4米。惜陂頭右岸的石碑已被山洪衝走,殘址亦難以探尋,否則可以破獲古蘇洋陂的歷史奧秘。不過,我們依然可以從現代的陂壩規模,推想當年蘇公石構溪陂的原生形態。
日近中天,沿著溪坡灌水渠返回。一路上,水渠蜿蜒,渠水清碧,順勢自流,繞村而前。左側,大溪奔騰,前方是大片翠綠田洋,白鶩搖翅遨翔,悠然自在。山野雖然靜幽,卻一派生機勃勃,令人心曠神怡。心想,這不正是蘇洋陂千年長流不絕的福澤嗎?由此亦顯示當年蘇公攔溪築陂壯舉的遠見與氣魄,及其跨越時空的巨大貢獻。
回村後,參觀號稱鄭樵故居的古厝與日月井。古厝不古,亦非鄭樵後裔之物。1962年廈大調查所見,面積約有七八百平米,只見斷垣殘瓦,成為放牧牛羊的青草地。據《鄭氏族譜》記載,此地鄭氏宗族宋末已遷至附近的萍湖村,以致故宅遺址湮滅無存。現有古厝,系現代改建的大姓祠堂,並無太高的歷史文物價值。路邊荔樹下的兩口石井,則是貨真價實的千古文物。《遊洋志·宅志》載:「宋夾漈先生鄭樵宅在廣業裡霞溪,門前有日月井。」現已被土所覆蓋,不見井水,僅露一圈井口圍石。日月井乃是鄭樵故宅遺址的實證,彌足珍貴,亟待整治,加強保護。
新建的蘇洋陂及其灌渠
古厝(鄭宅)左側,便是廣業書院,與夾漈山遙遙相望。舊志載,系清乾隆二十年(1755)邑庠生林廷擢,率監生鄭戶、方維蘭、歲貢林夢松同例貢鄭天和、武生範明星、監生陳集星、陳拱星、林奮鵬、潘書、陳丰儀等重修。《遊洋志·書院志》「廣業書院」條重複記載,並均將書院同鄭樵故宅混為一談。
其實單以日月井的位置便可推測,先有鄭宅而後才於其南新建書院。據《重修廣業院碑記》載,書院創始於乾隆十八年(1753),道光十六年(1836)擴而新之,其金皆鳩諸廣業山內,凡五閱年而成,「一為敬賢,二為響學」,極其明確表明創建與重修書院的過程及其用意。該書院一直存續至現代那一場文化大浩劫中被拆毀,可謂暴殄天物,實不可理喻也!
近年,故裡鄉賢思念鄭樵,熱心復建書院,歷十五年始落成,重現昔日廣業書院風貌,足見其營建之艱難與敬賢之至誠。新建書院又冠名「鄭樵故裡紀念館」,宣傳鄭樵功績,弘揚鄭樵精神。數十萬建設資金,全靠裡人鄉親、鄭氏後裔認捐自籌,熱心人士慷慨解囊,齊心協力,共襄善舉,其志可嘉可頌。在時下建廟崇神之風盛興之際,是舉顯然高人一籌,堪稱富有真正文化意義之措。目前正緊鑼密鼓地籌備「鄭樵故裡文化節」。
百年書院,煥然一新。但除一塊清道光《重修碑記》外,竟無一磚一瓦遺蹟,缺乏歷史厚重感。風聞「廣業書院」原匾尚在,期待其重見天日,增添其滄桑感。
上登二樓陽臺,放眼望去,平洋展展,霞溪南流,東面正對久負盛名的薌林山夾漈山。那就是鄭樵苦心經營的史學陣地,於此奮鬥終生,成就了撼世偉業。從此而後,上自一國大相,下至諸生學子,競相前來瞻仰,歌功頌德,以倡風範。
明莆田著名旅遊家林登名《莆輿紀勝》曰:「薌林山,在夾漈山右臂,有薌林寺,山高地僻,人跡寡至。鄭夾漈與其從兄湘鄉先生厚讀書此山,築修史堂,又有幻住庵、通遊、宴寂二閣列寺之左右。徐侍郎林為之書額,林艾軒先生時遊其地,當時好古訪奇之士,鹹望風遙集焉。薌林山遂為名勝。」林登名為明萬曆中人,其遊觀所見的夾漈草堂,已是「頹垣廢址,但環階依然皆在。察其遺基,堂凡三楹,旁掛一幅飛流,直注山下,洄為清池。」所見薌林山,亦是「頹垣廢址,鼪鼬逕狐兔穴,頑懵牧豎箕踞(足+皋)跳之地耳」,遂有「地因人重」之嘆。
上夾漈山參觀夾漈草堂,本是此行之主項目。不意乘興上山後,卻因管理員下山閉館,吃了個閉門羮。念及來之不易,於是上登瞻仰鄭樵坐雕像,又在草堂外徘徊許久,搜尋鄭樵《題夾漈草堂》詩所描述的景象。但見青松依然,流水幾絕,不禁悵然若失。遂下山返城,期待下次再訪。
初訪霞溪,因日程安排所見鄭樵遺蹟不多,鄭樵人生許多重要節點南峰寺、瓢湖、靈龜潭等處,皆未能顧及,留待再訪。但對鄭樵事跡研究卻收穫不少。此行不但對薌林山、夾漈山、越王峰諸山,與湘溪、(鞏石)溪、霞溪、瓢湖等地名、山川名的來龍去脈有了直觀的感性認識,對地處萬山之中的夾漈山地區,何以出現鄭樵這樣的史學巨人,亦有進一步的感悟。
夾漈草堂
筆者在考察的過程中,認識了不少故裡霞溪的朋友,深切感到他們對鄭樵的敬愛之心,對傳承弘揚鄭樵精神的熾熱之情。深感鄭樵至今仍是霞溪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但亦覺察對鄭樵事業功德的認識,仍有諸多偏頗或誤解。由此反映出有關業務部門、專業人士對鄭樵的研究與宣傳的不足。
君不見,近年來一些地方為爭奪某歷史偉人的聲名而打起筆墨官司。吾莆獨具鄭樵的籍貫屬地,卻多年手握「王牌」而不出手。多年前,嘗有一位「文人市長」促使開通了夾漈草堂的盤山公路,可謂功德無量。然而時至今日,卻未見後任者的續篇,致使不少慕名鄭樵的史迷、遊客,因缺少公共運輸工具,而對心儀的夾漈草堂望之興嘆。
對比清代邑人林堯英,獨具慧眼把夾漈草堂列入莆田二十四景,於今依然家喻戶曉,成為莆田旅遊歷史文化的一張閃光名片。而今偌大的莆田城,新建並命名了多少條道路、多少個廣場,卻忘記給名垂千古的歷史巨人鄭樵一席之位。鄭樵在其故鄉的冷遇,反映對鄭樵的豐功偉績的缺乏了解,對莆田歷史文化的迷失。
筆者與鄭樵故裡紀念館朋友在廣業書院留影
日前,拜讀鄭樵故裡一位範先生的文章,謂鄭樵是藏在雲霧中的奇峰,又尖銳指出,「莆田上空不僅需要瀰漫著勝似蓬萊的仙氣,而且還需要吹來鄭樵文化的清醒之風。」認為「鄭樵是莆田最有特色的傳家寶,應讓它發揚光大,從而促進莆田文化特色的全面振興,彰顯文明昌盛,展現莆田海濱鄒魯的文脈流徽。」善哉是言!可謂擊中時弊的深見卓識。同時亦反映經濟大潮衝擊下,世俗對優秀文化傳統缺少自信的深深憂慮。我們與其高談闊論莆田文獻名邦的輝煌史跡,而沾沾自喜,不如扎紮實地為維護傳承吾莆這條珍貴的文脈做點實事。
吾莆歷史上名人輩出,國相能臣,文士名家,其功業德操固然可歌可頌,他像鄭樵這樣的文人巨匠卻不可多得,他的鴻篇巨製《通志》,歷經千年依然是史學家必備必讀的典籍,顯示其學術的博大精深和強大的生命力。鄭樵作為古代一位傑出史學家,謂之世界文化名人亦名至實歸。
筆者曾經呼籲,作為鄭樵故鄉的莆田,不但要有鄭樵路、鄭樵廣場、鄭樵小學和中學,還要在大學裡設立鄭樵專業,培養一批研究鄭樵的專家學者。莆田要有鄭樵的小說傳記、民間故事、戲劇電影、工藝美術等多門類、多層次、多形式的作品,大力宣傳鄭樵功德,弘揚鄭樵精神。方無愧於鄭樵故裡、文獻名邦的稱號。
從廣業書院遠眺夾漈山
鄭樵遺蹟分布於今涵江區白沙、新縣、莊邊三鎮四村,涉及市縣區黨政宣傳、文化、教育、方志、旅遊、農林水諸部門,以及民間團體。亟待全市統籌謀劃,調動各方積極性,同心協力,鑄就鄭樵文化的豐碑。
黨的十九大高度評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申文化自信的深遠意義,提出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的任務。為弘揚鄭樵文化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強大動力。時不我待,機不可失。不負時代,不負鄭樵。遙想當年鄭樵在南峰草堂深夜教弟成材,「囑汝似狂夫」。狂夫者,勇於破舊創新的時代弄潮兒也。弘揚鄭樵文化,亦同樣需要這種精神。
筆者期待再訪鄭樵故裡時,鄭樵文化的史跡與新建項目,更為可觀,引人入勝;鄭樵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引為風範。
(阮其山)
報刊是促進人民的文化和
智育發展的強大槓桿。
|
|
馬克思
投稿郵箱:zhipeng520034@163.com
總 編: 劉榮清
美 編: 沈麗瓊
陳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