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中,在壓縮包圍圈,削弱國民黨軍力量的同時,為減少在火力下運動的傷亡,中野普遍推廣了近迫作業的壕溝戰術,以地堡對地堡,戰壕對戰壕,開展了「地平線下的戰鬥」。
我軍戰士正在挖戰壕,構築完整的進攻陣地
淮海戰役中一些被俘的國民黨軍官曾說,跟我軍戰鬥有兩怕,一怕近迫作業,二怕「飛雷」,而這正是我軍在實戰中對付優勢裝備敵人的兩項創造,也可以說是淮海戰役中克敵制勝的兩大「法寶」,尤其是近迫作業,為總攻黃維兵團創造了有利條件。
黃維兵團被中野包圍在以雙堆集為中心的狹小地區之後,難以突圍,固守待援。於是,他們以村落為基點,構築核心陣地、主陣地和外圍陣地,形成縱深堅固的防禦體系。淮塔管理局教育交流處處長溫良說:「當時,敵軍的各層陣地主要依靠地堡群構成三角形與梅花形據點,使村與村互為犄角,火力可以互相支援,每個陣地又能獨立作戰。各陣地之間有交通壕互相貫通,陣地前挖了外壕,設置了鹿砦、鐵絲網,前沿和縱深都可組成交叉火力網。前沿陣地一旦失守,可以從兩翼實行火力襲擊,以求恢復其前沿陣地。」
1948年11月25日,解放軍對被圍的黃維兵團發動猛烈的進攻,收效不大。陳賡司令員命令部隊停止攻擊,進行近迫作業,讓戰士們將衝擊戰壕挖到離敵戰壕四五十米處,並構築完整的進攻陣地,以便在實施攻擊時,縮短在敵火力下運動的時間,減少部隊傷亡。講解員石倩說:「我軍指戰員攜帶著必要的武器、彈藥和土工作業工具,趁著黑夜以疏散的戰鬥隊形隱蔽式匍匐前進,到敵前沿陣地進行作業。戰士們最初挖掘臥式傘兵坑,再加深為跪式,然後加深為站立式;各個散兵坑又以臥式交通壕連貫起來,並逐步加深成立式交通壕,做到人在壕中可以屈身前進,也可以進行直立行走。」
記者李豔(左)、講解員石倩(右)在翻閱資料
中野各部隊夜以繼日進行工程浩大的近迫作業,從四面八方將縱橫交織的千百條塹壕 逐步延伸到黃維兵團 陣地前沿幾十米處,構成了完整的攻防陣地。據統計,雙堆集戰場解放軍的主要交通壕長達12萬米,可繞縱橫5公裡的包圍圈7圈半。
作戰時,雙方前沿相距僅僅幾十米,發起攻擊時,幾個箭步就能衝上去。國民黨軍發現我軍的近迫作業後,就用炮火轟擊、飛機轟炸、坦克軋壓……竭力進行破壞。淮塔管理局信息檔案處副研究館員張五可說:「我軍不斷粉碎敵人的破壞活動,組織強大火力掩護作業部隊。指戰員在這種極其艱險的條件下堅持作業,日夜挖掘不止,各種工事逐漸加深、加寬、加固,逐漸趨於完善。一條條長龍般的戰壕、交通壕從四面八方指向敵前沿陣地,密如蛛網似地緊緊包圍著固守陣地的敵軍,在心理上就給敵人很大的威脅。」
講解員石倩採訪張五可
在圍殲黃維兵團的戰鬥中,我軍利用近迫作業創造了良好的進攻條件,使得在接下來的一次又一次的戰鬥中,都取得了勝利。
【採制:徐州交通廣播記者李豔、楊茜、 通訊員石倩 】
【紅色徐州】由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管理局 、徐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聯合製作。
編輯:王苒
資料來源:徐州交通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