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奧國的朋友們估計早就對紅白紅的奧地利國旗審美疲勞了,就像上面這張圖。但左邊那個黃底、上面有一隻蠢萌的獅子的是什麼鬼?
其實這並不在奧地利,而是比利時弗拉芒區(Flanders,亦譯作法蘭德斯)的一個小城——魯汶(荷語Leuven,法語Louvain)。
那這是巧合還是故意為之?賣個關子,先來了解一下比利時這個奇葩無比的國家。比利時的面積只有兩個北京市大,不到江蘇省的三分之一,卻有3個行政大區,3個語言區,10個省,589個市鎮。
行政上有弗拉芒、瓦隆和布魯塞爾三個大區。北部的弗拉芒區說荷蘭語,知道一點美術史的朋友可能聽說過這裡的「弗拉芒畫派」。
南部的瓦隆區絕大多數人講法語,完全沒有存在感的幾千德語人口集中於瓦隆區東部,即使這樣德語也是比利時三大官方語言之一,小編大膽猜測漢語成為官方語言也是指日可待。
首都布魯塞爾名義上是雙語城市,如今由於難民湧入已經成為了事實上的法語城市。大區政府,尤其是弗拉芒政府各自為政,完全沒有鳥中央政府的意思。沒辦法,經濟實力擺在那裡,44%的土地支撐了比利時59%的人口,GDP超過其他兩個大區的總和。
▲布魯塞爾大廣場夜景
有笑話,全世界只有一個比利時人——比利時國王,因為其他人你問他來自哪裡,都回答你弗拉芒或者瓦隆。國家認同感極低,荷語區法語區相互鄙視,這一點很像國內的江蘇省(關於蘇南蘇北的內鬥帖網上一搜一大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此處有點跑題,不細說了)。
▲魯汶市政廳
本文的主角魯汶市,9萬人口,比利時第9大城市,弗拉芒-布拉班特省的省會。上面這張照片拍攝於魯汶市政廳,從左到右懸掛的依次是:大家熟悉的藍底歐盟旗,黑底黃獅的弗拉芒區旗版本一,比利時國旗,黃底黑獅的弗拉芒區旗版本二,魯汶市旗。對,我們是弗拉芒人,我們是弗拉芒人,重要的事說兩遍。
魯汶於公元891年首次被記載(Loven),該年東法蘭克國王阿努爾夫(Arnulf of Carinthia)在此大敗維京軍隊。根據城市傳說,市旗的紅-白-紅相間之色即表現了這場戰役後在代勒河(Dijle)畔血染大地之景。
▲東法蘭克國王阿努爾夫
而關於奧地利國旗的來源,主流說法是1192年公爵雷歐伯德五世帶領十字軍東徵時,雷歐伯德五世在戰爭之中身穿的白色戰袍被血染成紅色,而中間腰帶的一部份依然是白色。他在東徵後得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讚,並被授予紅-白-紅的勳章。如此看來不僅旗幟本身雷同,故事情節上也頗有山寨的味道。
▲奧地利國旗
▲神聖羅馬皇帝亨利五世頒授旗幟給賢者利奧波德
一條環路將這座小城分成了環內市區和環外郊區兩部分。雖然環的直徑只有2.3-2.4公裡,環內卻有著兩處世界遺產——聖伯多祿大教堂和「寡婦村」。聖伯多祿大教堂大家都熟悉,維也納也有一個,不過同名並不同款。
▲聖伯多祿大教堂
「寡婦村」聽起來似乎洋溢著濃濃的鄉土氣息,正經的名字是大貝居安會院(荷蘭語:Begijnhof、法語:Béguinage、德語:Beginenhof)。據說是十字軍東徵時期留下了一批「留守婦女」聚居在這裡,故而這裡的中國留學生給了它一個接地氣的名字。現在這裡除了少數本地居民以外,只有魯汶大學神學院的師生被允許在這裡居住。
▲幽深靜謐的「寡婦村」
說到魯汶,就不得不提掩映其中的荷蘭語天主教魯汶大學(KU Leuven)。它建校於1425年,在1968年隨著荷法兩個語言群水火不相容的鬥爭越來越激烈,法語師生被迫外遷組成了新的法語魯汶大學(UC Louvain)。
▲荷蘭語天主教魯汶大學
▲法語魯汶大學
魯汶大學在歐洲學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因此也吸引著包括中國留學生在內的世界各地的學生在此求學。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荷蘭語晦澀難懂,加上這裡英語普及度很高,也沒有學習荷蘭語的必要,但是地名經常會給他們帶來困擾。
不過可以重命名啊——除了「寡婦村」,魯汶著名的景點還有「拉肚子廣場」(Ladeuzeplein,實際譯為「中心圖書館廣場」),「腦子進水」。「腦子進水」實為一個寓意著對知識的追求跟喝水一樣重要的噴泉雕塑。每逢重大節慶活動也會像布魯塞爾的尿尿小童一樣穿上各式服裝。
▲「拉肚子廣場」
▲「腦子進水」
雖然魯汶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圍著市政廳環繞著世界各地的特色美食和比利時本地特色的餐館、酒吧。比利時的啤酒種類繁多、頗有講究,且每種啤酒都有一款屬於自己私人訂製的杯子。
小編對啤酒實在無愛,如果你喜歡啤酒那更要來魯汶轉轉了。白天感受這裡歷史的滄桑,晚上坐在市中心的Oude Markt隨著KUL的年輕人一起享受一個躁動不羈的夜晚。
▲Oude Markt
如果您覺得文章不錯,請隨意打賞。您的支持將鼓勵我們繼續創作!
長按上方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
(本文由歐華傳媒原創,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