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看到《野性的呼喚》之前,我對寵物類影視作品的感知依舊停留在人類和動物之間關係的探討,或者像《寵愛》、《一條狗的使命》那樣講述人類和愛寵的濃濃溫情,或者像《愛寵大機密》一樣將寵物擬人化,講述它們的喜怒哀樂,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直到我被一段小視頻吸引,有幸看到《野性的呼喚》這部影片,才明白原來寵物類作品還可以這樣拍,相較於其他作品的擬人化思維,這裡的巴克(一條狗)更加純粹,他沒有聰明到通曉人性的頭腦,也沒有完全為人類付出,而是完全基於動物心理描繪。
最初的巴克調皮、淘氣到無可救藥,它的主人是高貴富有的法官,它天生便沒有感受過生存壓力,無憂無慮在院子中橫行,縱使鬧得家庭雞犬不寧,將宴會搞砸,還嘴中叼著雞腿向主人炫耀,也能輕而易舉得到主人原諒。
現在的巴克就像處於溫室的花,處處被呵護寵愛,無憂無慮,美好的東西總是易被摧毀,倘若失去主人愛護,巴克會變成什麼樣子?
每當想起這一刻,我都希望「災難」不會降臨,但事與願違,影片還要繼續下去,巴克貪吃的性子改變了它的命運,人販子抓住了它。
巴克奮力反抗,沒有意識到懸殊的實力差距,而在男子眼中,巴克是一個應當被教訓的低賤生物,暴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於是棍棒打在巴克身上,它屈服了。
此時的巴克懵懵懂懂,似乎明白一切都變了,可它還保持著天真的幻想,希望逃脫出去,回到主人身邊,在看守巴克的人鬆懈那一刻,它掙脫了小屋的束縛,一片陌生環境出現在巴克面前。
故事的設定很奇妙,追隨原著考量,影片將故事設定在阿拉斯加,一片淘金者的天堂,漫天冰雪覆蓋了這片大地,將生存的挑戰映射在眼前,在這瑰麗大地上,一條不起眼的狗踏上土地,開啟另一段人生。
當每一個人踏入陌生城市時,都很少能夠產生歸屬感,還有不少人會由此產生心理危機,這註定是一段必經的艱難時刻,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這些都難以讓異鄉人產生共情,需要長時間努力適應,對巴克來說也同樣如此。
當它第一次踩上冰雪之地,連走路都處處顯著怪異,成為雪橇犬更是難以適應,不但無法和其他夥伴協調,還因注意力不集中讓全部雪橇犬都偏離了方向。
而自始至終只有一個像狼一樣的黑色幻影越來越清晰,這幻影不是神力,也並非詭異事件,只是巴克心目中不斷覺醒的「精神之力」。
當巴克適應雪橇犬生活,真正成為狗中的領隊,帶領小夥伴們在雪崩的危急中逃跑,黑狼的影子再次出現,它跟隨內心找到了生路,巴克主人懸著的心落下,為逃脫困境而歡呼雀躍,也為將信件帶給大家而自豪,而巴克找到了自己的價值,體會到從未有過的愉悅。
但這樣的自我滿足感未能持續太久,科技在進步,郵寄信件的工作也逐漸消失,主人失去工作,巴克不得不再次更換了主人,而它的命運註定需要承受挫折,這位主人貪婪無度,根本不將狗放在眼中,巴克和夥伴們承受著毒打、繁重的工作,最終倒下。
在這個過程中,它的野性在萌發,所有承受都是成長的代價,當他不再是寵物狗那一刻便決定了需要面對艱難的生存。
嬌生慣養的家犬轉變身份成為雪橇犬,巴克飽受命運捉弄,一路走來,它換了很多主人,最終遇到孤獨的哈裡森·福特,一人一狗,踏上了一段未知旅途,不論是原著作者還是導演都希望藉此給予觀眾啟迪。
巴克遭遇過很多,它曾被毒打,被解救,也曾統領同類為人類服務,還曾和老人遠行與群狼結伴而行,它經歷很多,也在這個過程中追尋內心,尋找著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它處於生存本能,在挫折中磨礪。
影片以巴克的心境為喻,展現大自然嚴苛卻充滿魅力的一面,調動身處都市的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激發觀眾對巴克生存欲望的共鳴。
而狼與狗這兩種不同生物的緊密接觸以及野性的慢慢崛起,隱隱訴說著人類過去以及當下的轉變,藉此思索未來發展。
巴克能夠激發出野性,那麼人何嘗沒有「野性」呢!
巴克起初在法官家備受寵愛,象徵著溫馨的家庭港灣,遮風避雨,保護著不成熟的巴克,而成長無法停止,就如同時間永遠在無聲流逝,它註定要面對阿拉斯加的現實,體會生存的陣痛。
「狗是人類的好朋友」,這是多少年以來人類的呼籲,也是不少觀眾認可的事實,而我們在喜愛照顧寵物狗生活的同時,卻將它的野性消磨,以自我認知的方式飼養,忽略了它獨立個體的一面,一種活著必須要有的普世價值觀。
不管巴克身處何種狀態,它都在獨立前進,它有過小夥伴,甚至為保護夥伴不惜與領頭狗對決,可最終依舊被拋棄、救贖,成為獨立個體,和狼群相伴而活。
或許很多觀眾都對最終巴克和老人的結局意難平,為什麼不能讓巴克和老人在大自然的感召下,快樂生活下去?一定要面臨分離嗎?
可就像影片《野性的呼喚》名字一樣,一切都在喚起巴克的野性,一些都是覺醒的過程,這個過程註定孤獨,也註定需要巴克自己承擔。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註定接受痛苦的洗禮,掙扎在生活和追尋中,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也必然承受。
在一個建立複雜制度守則的社會群體中,人和人之間關係需要不斷梳理和維繫,但自始至終孤獨都會伴隨著你前行。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