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有雙重性質,表面上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任何一個孩子都能讀懂----儘是情節、變化和色彩。那下面的才是真正的故事,有哲理,很複雜,充滿內涵。 -----傑克·倫敦
《野性的呼喚》,又名《荒野的呼喚》,是美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Jack London於1903年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
2020年同名改編電影上線,影片講述了一隻名為巴克的狗從溫暖舒適的加利福尼亞被輾轉偷賣到寒冷的阿拉斯加淘金路上,歷經磨難,最終完成由一個調皮搗蛋鬼到成熟睿智的領導者的角色轉變。
新瓶裝舊酒,跟隨巴克的冒險歷程,傾聽野性的呼喚。
該作延續了傑克·倫敦小說的「生存」主題:生命總是在不斷掙扎求存的過程中獲得意義與力量。
《野性的呼喚》以克朗岱克淘金熱為背景,圍繞淘金者約翰·桑頓的歷險故事展開。
克朗代克淘金熱是指1896年,人們在加拿大西部育空領地地區克朗代克河和育空河交匯處發現了黃金。
這個消息一經公布,人們便蜂擁而至,掀起當時的淘金熱潮。
電影就是以這個時代的特殊性作為故事背景,並藉助淘金者約翰·桑頓的歷險故事為藍本,描述了一隻膽小調皮的家犬巴克成長蛻變的故事。
在電影中,巴克在一次次的遇到困難時,它總仿佛看到一匹充滿野性的大黑狼的幻覺,也在這個幻覺的激勵下堅強地戰勝困難,不斷成長。
可以說大黑狼的幻覺其實是巴克隱藏在內心的渴望和堅強,是讓他擺脫自卑與懦弱的精神力量。
儘管披著野性的皮,但野下的含情脈脈是無法掩飾得了的,相比於小說少了幾分的殘酷與寫實,多了的是人與狗的相互陪伴、相互取樂,巴克總共擁有四任主人,其中有三任與巴克都存在著親情乃至超越親情的愛存在。
雖然《野性的呼喚》中沒有過多的描繪人與狗的情誼,但顯而易見巴克和約翰的友情。
在北方期間的生活也正是巴克野性萌生的過程,電影中黑狼可以說是巴克野性的具象化,黑狼和狼群的出現代表巴克野性的出現,黑狼也會直接影響巴克的決定,正是黑狼恰到好處的出現推動了巴克逐步的蛻變。
在虛擬的狼和現實的狼交相呼應中,巴克從寵物狗漸漸回歸自然。
過去人與狗主題的電影往往會採用狗與人類被迫分離,最終大團圓的結局,然而《野性的呼喚》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向,正是在告訴人們:Be yourself。
《野性的呼喚》中作者採用第三人稱全知全能的敘事角度來講述故事,但是不同的是故事有時是從外界來講述,有時又是通過小說的主人公巴克的眼睛來看世界。
在影片中多用隱喻的世界,象徵的藝術手法,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狗的故事,同時也是對人類靈魂最深處那奇異而又捉摸不定的動機的探討。
電影故事裡的狗是忠誠的,即具有社會文明性,但片名是「野性的呼喚」,這兩者存在邏輯矛盾。
只有一條野狗無奈臨時生活在人類社會中,才更有追求自然生態的強烈欲望。
這部電影讓人有一個感覺,那就是,生命在野外是極脆弱的,人也是生命,只不過更加智慧。
生命的存在,幾乎就是努力避開危險,獲得生存,乃至獲得幸福,讓自己和種族得以繁衍。生命的延續本來就艱難,所以我們不可以逃避。
另外,這部電影還讓我感受到了家庭對於一個人的意義,無論是前輩還是後代。家庭讓人在這個世界上有聯繫,不再是孤獨地行走在世界上。
總的來說,電影是將英雄成長的題材轉嫁到一隻家犬身上,電影成功地將一條狗進行擬人化演繹,揭示了人在成長中要面臨的無奈和痛苦,但是,只要心中有信仰和追求,就一定會得到精神的升華和人生的蛻變。
這也是這部電影傳遞出的價值觀,那就是無論在何種境遇,忠誠的回報就是實現自我價值,並超越自己,最終成為自己的主人,去做生命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