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傅硯修
編者按:12月10日、11日,由著名藝術家張繼鋼導演的全球首部舞蹈史詩《黃河》在濟南山東省會大劇院舉行巡演,引發了泉城市民的廣泛關注。81歲的傅硯修老人是山東建築大學退休教師,在現場觀看《黃河》後,心潮澎湃,專門製作美圖並撰寫觀眾筆記。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現對傅硯修老人作品進行摘編刊發,以饗讀者。
昨天(12月11日)晚上,我到省會大劇院觀看了張繼鋼導演的又一經典力作,由山西省歌舞劇院演出的大型舞蹈史詩《黃河》。
《黃河》以血肉之情為寄託,以黃河氣魄為載體,意象化地再現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輝煌歷史和奮鬥歷程。
《黃河》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九曲黃河萬裡沙:通過《九曲黃河萬裡沙》《黃河搖籃曲》《上河》《拽著黃河走》四個部分展示近古時期黃河文明演進中的人類初萌時期不同側面。
第二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飛流直下的黃河變成撲面襲來的血海,家園淪喪,山河破碎,生靈塗炭,哀鴻遍野;狂雪中,一個民族在顫慄、呻吟、吶喊、奮起、抗爭和流血犧牲。
第三樂章,黃河入海流:以新時代中華民族最動人,最壯麗的力量呈現新中國成長的奮鬥史。
《黃河》創立了表演藝術新體裁,是中國首部「舞蹈史詩」作品。
我覺得有兩個「道具」的運用很有創意,也是它的特點:
一是「黃泥」。據說是真的泥。
「黃」字,和黃河緊扣;泥,是河水和土的結合。寓意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歷史和中華文明的見證。
黃泥,它的「滑」,為舞蹈提供了新的表現載體,可以獨舞,可以群舞,舞者可以在泥中打轉,可以推動別人轉圈,還可以長距離滑行。這些舞蹈和動作,更突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探索、奮起和艱苦卓絕的鬥爭。
二是平面立體斜坡。
演出過程中,從舞臺後上方(目測高度將近8米)斜垂下一個幾乎和舞臺一樣寬的大幕,下端到舞臺前沿,構成一個40一50的軟平面斜坡。
它寓意,黃河之水天上來。
隨著情節的變化,「斜坡」一會兒黃色,似黃河水咆哮奔流,隨著舞者的不同動作,展示著中華兒女的艱難跋涉;「斜坡」一會兒變成粉色,舞者在上面歡呼跳躍,展現著勝利者的心花怒放。在這樣又軟又滑的大斜坡上跳舞,做各種高難動作,可見演員們的功力高超,實力雄厚。
大「斜坡」出現了三次,既有深刻的寓意,又掀起新的高潮。
大概是第二次「斜坡」出現時,從上往下陸續滾下日寇的一些鋼盔,示意著無數鬼子被打死。接著,一位身背「三八式」大蓋槍的中國民兵,左手提著幾個日寇鋼盔,右手握著被打爛了的日本軍旗,出現在「斜坡」上方的中央,他凝視著前方……
一塊布,一縷金黃,一裹泥漿,一面斜坡,浪濤泥流,不斷衝擊著觀眾的視覺;一首歌,一段詩,一隻曲,一聲吶喊,不斷撞擊著人們的心靈;那娓娓道來的適時的旁白,不斷提醒著人們:今天的中華兒女們,要不忘來時路,要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繼續奮鬥。
【來源:齊魯壹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