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世界頭疼的「Out」
新中國「世界冠軍第一人」——容國團
中國的桌球,是靠直板正膠快攻起家。從1959年容國團首奪冠,至1987年第39屆印度新德裡世乒賽,將近三十年的時間,顆粒膠快攻在中國國家隊中一直佔據主導地位。在此期間,中國桌球群星共有57人榮膺世界冠軍,其中就有26名是正膠快攻打法。此間中國男隊共奪得10次男團冠軍,有28人登上團體冠軍領獎臺,其中有16人是正膠快攻。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們的前輩都把對手拍死在沙灘上了。
不過,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歐洲的弧圈球打法日漸成熟,成功衝破了中國的顆粒長城。第40屆多特蒙德世乒賽,中國男乒在決賽被瑞典隊5比0血洗之後,國人痛定思痛,苦練反膠弧圈。等到再度回歸世界之巔時,披著國服的顆粒選手已經寥寥無幾。
2011年,曹臻搭檔張超獲世乒賽混雙冠軍,她也是國乒到目前為止,最後一個在世乒賽上奪得金牌的「顆粒選手」
顆粒膠到底有沒有Out?從專業層面上來看,弧圈成為絕對主流,摩擦才是最穩定的殺招,以速度和怪異為優勢的顆粒膠確實已經沒有明顯優勢,世界頂尖高手中難有顆粒選手。但是業餘比賽中,顆粒膠卻總能讓人頭疼:一方面,源於物以稀為貴,偶爾對陣顆粒,反膠難以適應;另一方面,顆粒膠確實有其不可代替的精髓,玩的出神入化者比比皆是,人們常常稱之為「怪球手」。
歐洲人很少玩顆粒,所以將顆粒統稱為「Out」,但是,機智的國人還是將顆粒膠進行了細分,主要為正膠、生膠、長膠三個品類。
正膠:怒衝三回不如重拍一板
正膠的膠皮一般不透明,硫化程度高,並且有一定的旋轉製造能力,對旋轉也沒有反膠敏感。擊出的球速度快,同時因為旋轉不強,會下沉,但還算不上「怪」。這其中,進口正膠與國產正膠也有比較明顯的差異,進口的偏向彈,球路正,擊打殺傷力大,而國產的則控制好,球路稍飄,略帶怪異。
2019年布達佩斯世乒賽,正膠打法的瑞典人法爾克闖進男單決賽,最終收穫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