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常用的,以為應該叫正膠,但是它叫反膠。
小時候弟弟妹妹跟教練學桌球,我因為年齡大(當時10歲),教練沒收我,有時我去看他們練球,教練和別人聊天,說什么正膠,反膠。我當時還以為是一種膠片都倆種貼法,顆粒向上粘貼是反膠,顆粒向下粘貼是正膠。那時年齡小,不懂這種,大家見笑了。
桌球拍共有正膠、反膠、生膠和長膠四種。
正膠:就是膠粒向外,也叫短顆粒膠皮。最大的優點是不怕轉。
特點:彈性好、擊球穩。是直板快攻型運動員常用的膠皮之一。
使用此球拍的運動員:劉國梁、莊則棟、李富榮等。
反膠:是指膠粒朝下,表面光滑的膠皮。
特點:擊球旋轉力強、穩定,易控制。適合弧圈和弧圈結合快攻型打發 。
使用此拍的運動員:鄧亞萍、王濤、王楠等。
生膠:膠粒向上,膠皮的含膠量較高。
特點:容易控制球,擊球時會有明顯的下沉,它的擊球速度是所有膠皮中最快的,但其穩定性和製造的旋轉不如正膠。
使用此拍的運動員:唐鵬、福原愛等。
長膠:顆粒朝上,高度超過1.5毫米以上的膠皮稱為長膠。
特點:主動製造旋轉的能力較差,主要依靠對方的強旋轉或衝力大來增加回球的旋轉度。
使用此拍的運動員:張燮林、陸元盛、丁松等。
桌球拍隨著歷史的發展,也是經歷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這既是技術發展的原因,也有器材改進的原因,導致了桌球拍經歷了正膠,生膠,長膠,反膠的一個發展歷程。
正膠
在桌球技術在停留在初期時,就是以顆粒膠為主,更以正膠為主,雖然同時期也是有反膠的出現,但是海綿等原因,以及弧圈還沒發展起來,導致反膠技術發展的很慢,那個時期就是正膠顆粒的天下。
正膠就是顆粒朝上,一般是圓柱和圓臺形,顆粒直徑和高度差不多,顆粒比較穩定,不會晃,顆粒間也是空隙很小,比較密,後期的正膠顆粒正面被加上了花紋,可以增加摩擦力,也就是為了使用小弧圈,類似於反膠,可以把球拉出弧圈,提高上臺率。但是一般還是以擊打為主,在不發力的情況下,擊球和反膠相似,沒什麼不適應,但當發力擊打時,球在落向對方球檯時,有明顯的下沉感,對方會因借不上力而不適應;另外正膠相對於反膠來說,不怎麼吃轉,也就是不跟轉,因此在近臺,擊打臺內球時會比反膠更易起板進攻;但是也是因為正膠以擊打為主,所以球在運行中的速度衰減的很快,只在近臺才能發揮大作用。
反膠
反膠是膠面朝上,顆粒朝裡,這樣的擊球就增加了摩擦力,也就是在弧圈球被發明後,反膠的威力被提上日程,可以製造很強的弧圈,球的旋轉增強,包括自身的旋轉和整體的運行弧度更大,這樣既可以使得球可以快速的飛更遠,可以因製造更強旋轉讓對方不適應,增加對方回球難度。
反膠是現在最流行的膠皮打法,因為容錯率高而受到廣泛喜愛,隨著製造技術的提升,反膠的彈性也在大幅度的提升,在撞擊方面也是不弱於顆粒膠,只是怪異程度不如顆粒膠而已。
生膠
生膠跟正膠其實就大同小異了,從外形上看幾乎一樣,大部分生膠的顆粒高度要小於直徑。只是生膠在製造時,為了突出其怪異特點,因此會把顆粒做得更細,在擊打後球會下沉的厲害,一般以圓柱形為主,但是生膠相比於正膠,其膠皮的含硫量更低,導致膠面更軟,彈性更強,可以更大程度的提升近臺攻擊力。
長膠
長膠顧名思義,顆粒很長,顆粒的高度遠大於直徑。這樣的擊球後,會導致可以倒向一邊,再反彈回來,但是因為各個接觸的可以倒向有不一樣,在反彈後的發力方向不一樣,導致球被反彈後顯得不規則運動,加上可以本身軟而無力,摩擦力又小,導致接球時就像球打在海綿上一樣不反彈,又不吃旋轉,所以顯得相當怪異,主要就是防守好,這個特點也讓很多業餘選手愛不釋手,愛上長膠。
桌球拍共有正膠、反膠、生膠和長膠四種。
反膠就是比較常見的膠皮,表面光滑。其它三種都屬於帶顆粒的膠皮。
國乒主力選手大部分都是兩面反膠打法,比如馬龍樊振東丁寧劉詩雯等。主要靠摩擦球只要旋轉,弧圈球結合快攻打法。
正膠就是膠粒向外,短顆粒膠皮。顆粒越短越接近反膠,正膠更注重速度擊打多摩擦少,一般用在正手。劉國梁和楊影就是直板正膠打法,目前比較少見瑞典選手法爾克正手也是這種打法。
生膠:膠粒向上,膠皮的含膠量較高。比正膠顆粒略長,擊球時會有明顯的下沉,它的擊球速度是所有膠皮中最快的,但其穩定性和製造的旋轉不如正膠。許多運動員反手會使用生膠,反手彈擊又快又沉比賽中很有威脅。女乒頭號對手伊藤美誠就是這種打法,國乒木子孫銘陽也是這種打法。
長膠:顆粒最長,出球最為怪異,自身也比較難控制。主動製造旋轉的能力較差,會製造出反旋轉的效果。
專業運動員削球打法使用長膠較多,攻球使用半長膠較多,比如鄧亞萍福原愛目前女乒選手何卓佳也是半長膠。
桌球拍常用的有反膠、正膠、反膠、生膠和長膠四種。其中反膠是常用的膠皮,而其餘的統稱為顆粒膠皮。使用這種膠皮打法的統稱為顆粒打法.
反膠: 反膠是指膠粒朝下,表面光滑的膠皮,是最常用的膠皮之一.特點就是擊球旋轉力強、擊球穩定、易控制,適合弧圈型或弧圈結合快攻型打法。知名運動員:瓦爾德內熱、佩爾森、王勵勤、馬龍等。值得一提的是, 歐洲運動員大多數都是「雙反」膠皮,即正手反膠,反手反膠。主要是為了更好得拉出強烈的弧圈球。當然也有使用正膠的選手,這個在我們介紹到後面時會有介紹!
正膠:就是膠粒向外,也叫短顆粒膠皮。最大的優點是不怕旋轉,特點是彈性好、擊球穩。是直板快攻型運動員常用的膠皮之一。歐洲選手曾一度喜歡正膠橫拍削球打法,後來隨著日本人發明了弧圈球,這種打法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使用此球拍的運動員:劉國梁、莊則棟、江嘉良、高軍等。在小球時代,一些知名運動員通過暴風驟雨般地快攻打法,登上過世界冠軍的寶座。
正膠打法有4種模式:
1、先拉後打,正膠弧圈,反手摩擦為主。劉國梁當時的就是正膠的傑出代表,憑藉高拋發球和先拉後打,搶先上手。一度將瓦爾德內爾,打到了懷疑人生的境地。
2、推攻模式,以正手輕挑上手為主,然後進入正手連續攻模式。這種打法對於身體要求極高,適合於靈活和反應快的運動員,對於正手連續攻的質量要求很高。
3、兩面攻正膠,此打法站立在球檯中間位置,正反手大多採用挑撩抹等技術動作。業餘選手稱為「滑板」,對出臺的正反手長球大多採用擊打。在上年紀的老年人當中大多採用兩面攻打法,雖然動作不美觀,但是可以強身健體,鍛鍊身體。
在我看來,兩面攻打法在專業隊不是很常見,但是在業餘選手中有頑強的生命力。在百花齊放的打法今天,兩面攻正膠打法可以培養出1-2個苗子,輸送到專業的國家隊培養。即使不能拿到世界冠軍,但是對於豐富中國的各類打法,有一定幫助。
4、控制為主,冷打為輔。前女子世界冠軍高軍,就是這種打法。這種打法推擠為主,具備了長膠的控制和正膠的攻擊力。拉弧圈選手容易拉不上力,長膠打法也彆扭。鄧亞萍就評價高軍:她是一個罕見的多怪手,和她打球贏球相當困難。
生膠:膠粒向上,膠皮的含膠量較高。
特點:容易控制球,擊球時會有明顯的下沉,它的擊球速度是所有膠皮中最快的,但其穩定性和製造的旋轉不如正膠。與反膠相比,生膠最大的特點是球與膠面接觸時間短,因此扣殺、彈擊等技術容易施展。比賽中優秀的生膠選手,都能很好地利用生膠出球快的特性,以爆發力彈打拉球,一擊致命。
使用此拍的運動員:王濤、福原愛、伊藤美誠等。
這裡重點介紹一下伊藤美誠:她的反手是生膠、這種膠皮是在日本廠家定製的,介乎於生膠和半長膠之間。彈擊的速度更快,力量更大,對於中國選手威脅更大。伊藤美誠鞥能夠保持世界第2,多次戰勝朱雨玲、丁寧、劉詩雯等人,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練成的。
我認為,對付伊藤美誠,其實正手的攻擊力遠不如反手。正手更多的是拍擊,只要我們選手後退半步,伊藤的球自然就威力減半了。但伊藤的反手除了快之外,更多的是靠撞擊,球下沉的居多。我們只要盯住伊藤的反手,更多的輸送到正手。形成相持後,才是我們取勝之本。
長膠:顆粒朝上,高度超過1.5毫米以上的膠皮稱為長膠。
特點:主動製造旋轉的能力較差,主要依靠對方的強旋轉或衝力大來增加回球的旋轉度。簡單理解為:你不轉,我不轉。你要旋轉,我比你旋轉的更厲害。在業餘選手,球友都不喜歡和長膠選手對壘,認為長膠選手球拍「怪」,不是靠真本事贏的。
其實,不僅在業餘,在專業隊層面,專業選手也不願意碰長膠選手。尤其是打削球的選手,配置一般是正手反膠,反手長膠。
使用此拍的運動員:張燮林、鄧亞萍、丁松、國外知名的韓國選手朱世赫等。這裡重點介紹一下丁松,丁松的出現是削球打法一次改朝換代的革命,他把攻和削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使削球打法由原來的「削中反攻」時代走進了「攻削結合」的時代。他憑藉出眾的發球和發球搶攻、變幻無常的旋轉變化、神出鬼沒的攻削結合,入選了第43屆世乒賽,並且和劉國梁、孔令輝登上了男團冠軍領獎臺。單打負於孔令輝,獲得季軍。
在我看來,攻削打法的削球更能立足於乒壇,變幻莫測的旋轉令對手防不勝防,其實只要掌握好反手的旋轉變化,同時對正手連續拉上旋球做好防範,戰勝削球手並不是沒有可能。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分析和總結,喜歡的小夥伴可以關注、點讚並交流!
桌球的膠皮,常見的是正膠,反膠,生膠,長膠,還有防弧膠皮,只是使用的少,見到的也少。
正膠,生膠,長膠,顆粒都是向外的。
正膠,顆粒較大,摸上去比較硬,適合搭配軟海綿,擊打速度較快,落臺略下沉,較為容易控制速度力量和弧線。
生膠,看著像正膠,摸上去比正膠軟,適合搭配海綿略硬一些,擊打速度快,落臺後下沉明顯,對手不容易借力。但生膠擊打弧線較為平直,過網弧線不如正膠好控制,容易下網。
很多國外產的套膠,正膠生膠分的並不明顯,半正膠半生膠很多,主要在於海綿厚度硬度的不同,出球速度旋轉有的像正膠,有的像生膠,而國產的正膠生膠分的較為明確。
長膠,顆粒向外,顆粒細而長。控制弧線較難,出球速度慢,很多時候出球飄忽,落臺後不向前走,下沉明顯。很多時候削球手用長膠作為反手使用,防守打法使用較多。
反膠,使用最多的膠皮,顆粒向裡,表面平滑。擊球速度旋轉俱佳,弧線較為容易控制。發力拉衝,球落臺向前,向下鑽,製造旋轉比其他膠皮容易,所以大部分運動員使用反膠較多。
每種膠皮都有各自的特性,如果能多練習,每種膠皮都可以打出好的成績,熟悉器材,才能打出自己的特色。
喜歡的點點分享和關注吧!(本圖文源自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如有來源、作者標註錯誤或侵權,請原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點擊「閱讀原文」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