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貴州建工混凝土有限責任公司,一排排整齊有序的混凝土運輸車映入眼帘。從這裡,將一罐罐混凝土拉到建築工地現場,澆築成一幢幢高樓大廈,屹立在城市中。
混凝土行業,屬於傳統行業,如何在眾多同行企業中脫穎而出?公司回答鏗鏘有力:「唯有創新,才能高質量發展。」
「我們擁有「20多條HZ-270、240、180型混凝土生產線,30多臺37米至63米臂架泵,300多臺混凝土攪拌車,80多臺散裝水泥運輸車,多套現代化環保汙水處理系統。」數據的羅列,卻直接反映了企業的硬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我們這裡全過程封閉操作,自動上料,實現ERP數位化,智能化管理。」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如今,探尋高質量發展之路,數位化,智能化成為企業的最佳選擇。
「這些技術的創新和運用,既能控制料場揚塵、隔離噪聲、降低環境汙染,又能保證混凝土質量。」告別了傳統混凝土攪拌站漫天飛舞的塵土和震耳欲聾的轟鳴聲。
在公司的創始人曾憲才先生看來:「企業的發展,不僅要為貴州建設事業添磚加瓦、續寫新篇章,還要為建設多彩貴州增添綠意。」
當然,綠色,已成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最靚麗的「底色」。為既能護著青山,又能贏得金山。近年來,公司加大對先進設備、技術升級、產品研發、人才培育等方面投入,從而加強對環境、能源等方面利用和改造,持續推行綠色環保發展,集中收集汙水、建材固廢物的回收再利用,減少排汙和粉塵汙染。
技術創新不斷突破,青山「底色」不斷增強。探其究竟,原來,貴州建工混凝土有限責任公司有「法寶」、有「秘方」——重視人才打造。
公司特別注重人才技能的培養及技術研發的思路創新與拓展,不僅在全省預拌混凝土企業中率先擁有甲級實驗室資質和設備,積極參與貴州地方行業標準的編制,還創建了混凝土展覽館、貴州建工商砼報,成立貴州建工混凝土黨支部、工會及企業管理委員會。
2020年4月份,與貴州中建建築科研設計院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這是繼與貴州大學完成校企合作後,公司與地方研究院達成院企合作關係,這既促進科學技術產業化的發展,又實現技術研發與市場營運的直接聯盟。
2020年6月,本著培養混凝土專業技術人員,力爭成為混凝土行業標杆的初心,公司又新成立了一個獨立的技術研發部門,稱之為技術中心。
目前主要培養高校實習生,實習結束後從事技術崗位,為公司所有技術部門服務,進一步壯大公司技術創新能力和新生力量。
在人才和技術支撐下,公司先後為國家、省、市重點工程提供混凝土澆築。在2018年獲得中建八局贈予「黔行業先鋒、實力幹將」。2019年獲重慶中科建設集團授予「優秀合作商」等榮譽稱號。
尤其是2020年10月份,公司通過技術攻關,對砂石生產設備進行技術升級改造,成功攻克貴州山砂混凝土砂率大、需水量高、粘度大、容易開裂的難題,新研發生產的混凝土,開裂風險大大降低,耐久性能明顯提高,生產成本大幅降低,節能降耗顯著,為推動貴州高性能混凝土發展奠定基礎,也為黔石出山做好了技術儲備。
日前,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關於印發了《貴州省預拌混凝土行業規範條件》,旨在規範我省預拌混凝土產業發展秩序,提升預拌混凝土行業管理水平,促進高性能混凝土普及應用,提高我省預拌混凝土行業綠色化、標準化、智能化生產水平。
在貴州建工混凝土有限責任公司看來,此政策推出,將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商機,促進行業不斷規範和完善,開拓創新。
展望「十四五」,公司將在新型建材產品研發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大技術人才儲備梯隊的建設。著重上遊原料砂石、水泥廠、外加劑的生產和質量控制,形成完整的混凝土產業鏈,助推企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華永
編輯 牛波
編審 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