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資本活力指數報告》(2019)日前出爐,在中國經濟總量前20位城市的資本活力綜合排名中,深圳高居榜首。報告顯示,深圳正是由於產業新興度明顯優於上海和北京,從而能夠從資本規模更大、資本效率更高的第一梯隊中脫穎而出,力壓群雄,登頂最具資本活力的中國城市。
資本與創新,在深圳這座城市,成功造就彼此。
上市公司危中尋機逆勢而上
由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等編制完成的《中國城市資本活力指數報告》(2019)顯示,在中國經濟總量前20位城市中,深圳的上市公司數量和上市公司總市值分別位列第三、第二名。若以人均指標計,這兩項數值高居第一。
實際上,上市公司正是深圳最具活力的企業群體。
來自深圳證監局的最新統計顯示,2019年,深圳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65萬億元,相當於同期本市地區生產總值的173%。深圳上市公司支付各項稅費共3804.79億元,相當於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40.37%。
今年一季度,在全球經濟遭受新冠疫情衝擊、全國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同比普遍下滑的情況下,深圳上市公司危中尋機、逆勢而上,交出了一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全市304家境內上市公司中,仍有217家實現盈利,佔上市公司總家數的71.38%,平均盈利額4.36億元,與去年同期大致相當。
科技藍籌航速不減業績保持增長
在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經營逆境中,深圳新興產業的活力更加鮮明地凸顯出來。
上市公司一季報顯示,全市304家上市公司所處12個行業中,包括金融業、房地產業在內的10個行業經營業務受挫,但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整體營業收入規模保持去年同期水平。以順豐控股為龍頭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整體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20%。
更加引人關注的是,在全球經濟普遍遭受重創的壓力下,深圳仍有90家上市公司盈利且業績有所增長,其中41家公司同比增幅更是超過50%。
細究這份名單可以發現,這裡面有抗擊疫情過程中表現最為突出的生物製藥及醫療器械行業的領先型企業。例如,為全球生產監護儀、呼吸機、輸注泵等生命信息與支持設備的邁瑞醫療,公司一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1.39%,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30.58%;還有第一時間提供了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螢光PCR法)產品的華大基因,公司一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5.78%,歸母淨利潤同比增幅達到42.59%;更有全球化布局的醫療器械製造商理邦儀器,疫情期間公司累計發往海外上萬套設備,一季度血氣、心電、監護等產品增長迅速,收入、歸母淨利潤、扣非歸母淨利潤分別增長33%、121%和140%。
與此同時,一批早已在景氣行業佔據有利地形的科技龍頭企業,今年也無懼疫情影響,繼續呈現高增長勢頭。如5G產業鏈的優勢企業立訊精密、鵬鼎控股、歐菲光、深南電路,電力設備行業的新興藍籌龍頭企業匯川技術等……這批在各自細分行業快速崛起的科技藍籌公司,今年以來更顯英雄本色,逆風行船,依然航速不減,一季度業績增速大幅超過去年同期水平。
資本青睞深圳新興產業
極富活力的深圳新興產業,自然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受到各路資金的積極關注。
來自深圳證監局的統計顯示,今年1至5月,深圳企業通過IPO、上市公司再融資、新三板市場融資、交易所債券市場融資等多種渠道,合計融資2635.48億元。其中,9家實現首次發行上市的深圳企業,主要集中在網際網路服務、高端智能製造、醫療器械、電子零部件等高科技領域,分別從科創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市場合計募集資金79.8億元。
與高科技產業關係更為密切的另一路資本來自創投行業。作為全國創投業三大高地之一,深圳是全國民營創投機構最活躍的區域。此前發布的深圳創投行業分析報告顯示,2019年,深圳創投業在全國完成投資497億元、992個項目。去年開市的科創板,70家上市企業中有29家獲得了深圳創投機構的投資。
與此同時,深圳通過多種渠道探索政府引導、基金市場化運作的管理新模式。2018年3月成立的深圳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槓桿放大、促進創新」原則,完成實際出資約20億元,子基金規模累計近120億元,撬動約70億元社會資本參與早期投資,從而全力打造「基礎研究+科技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的創新生態鏈。
深圳為何能躍居資本活力排行第一
深圳為什麼能夠超越北京、上海、廣州,一躍成為城市資本活力之首?
《中國城市資本活力指數報告》(2019)牽頭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嘉華教授陳憲,7月4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深圳能夠躍升資本活力之首主要得益於三方面。首先,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移民城市文化寬容失敗氛圍,吸引和聚焦了大量創新創業人才。其次,深圳形成了良好的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好比美國的矽谷盛產科技巨頭,產業鏈、供應鏈、創投一條龍服務,大大提高了創新創業成功率。第三,深圳政府政策扶持和產業傾斜,致力服務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孕育了一批創新創業成長性企業。他認為,深圳明星上市公司騰訊、平安、招行、萬科等均是行業內標杆企業,這與深圳拓荒牛精神和良好營商環境有關。「深圳上市公司大多具有新技術、新模式等特點,比如尚沒有上市的華為、大疆等。如果華為登陸資本市場,深圳資本活力排名將遙遙領先。」
延伸閱讀
評論:如何看深圳資本活力排名居首
《中國城市資本活力指數報告》3日發布,在中國經濟總量前20位城市中,深圳的綜合排名位居榜首。
城市資本活力指數由三個分項指數、五個指標組成:「規模指數」由上市公司數量和上市公司市值兩個指標構成;「效率指數」包含人均上市公司數量和人均上市公司市值;「結構指數」即上市公司產業新興度。這當中,上市公司數量和上市公司市值在規模指數中各佔1/3和2/3的權重,人均上市公司數量和人均上市公司市值在效率指數中各佔1/3和2/3的權重。結構指數反映的是某城市所有上市公司的產業新興度均值。最後,對規模指數、效率指數和結構指數的排名進行加權求和,產生各城市資本活力指數的總得分。
不難看出,只有一座城市的上市公司數量多、個頭大且科技含量高、代表著未來發展方向,城市排名才能靠前。
城市的發展靠的是資源要素的集聚與推動,尤其是資本的力量。企業上市後就是在吸納全國甚至全球的錢來撬動自身發展,城市也就像多了一家吸引資本流入的發動機;這樣的「發動機」越多,城市的資本集聚能力就越強,發展動力也更強。
一個月前中天精裝在中小板上市,使深圳A股上市公司數量累計達308家,超過上海排名全國第二。儘管二者的排名還會出現「拉鋸戰」,但說明深圳實力不俗,而且創業板註冊制改革的落地有利於深圳上市公司數量的壯大。
報告顯示,深圳的「規模指數」比不過北京,和上海持平,但因產業新興度排名更前而超過了這兩個金融重鎮。
上市公司的數量、規模代表著城市的過去,產業新興度才真正代表著未來,也最為資本青睞。在資本市場,新興企業的市盈率遠遠高於傳統企業,就已經表明了資本的態度。而科創板的推出、創業板註冊制改革的落地,也將加速資本與科技創新的整合。要保持資本活力,深圳必須提升產業新興度。
產業新興度才是未來區域競爭的關鍵所在。去年深圳地均GDP達到13.48億元,但和對標城市相比仍有差距,香港約為21億元、新加坡為33億元、東京為31億元、紐約則接近90億元。要提高地均GDP,就必須發展效益和產值更勝一籌的新興產業。只有讓產業結構變得更「新潮」,深圳才能保持資本活力、奮力實現「雙區」建設使命。
資料來源:深圳特區報、深圳商報
記者:王欣、鍾國斌、胡蓉
如需轉載,請註明以上內容
發布廳推薦
發布廳邀請您關注「i深圳」
「i深圳」app二維碼
原標題:《深圳為何能躍居資本活力排行第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