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聰明話多不可怕,可怕的是關鍵時刻站錯隊

2020-12-18 歷史口袋之詩

"雞肋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

曹公此話一出,很多人不解其意,只有一人聽罷就回去收拾行李,然後被以動搖軍心處死,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這段應該都不陌生,這便是膾炙人口的"楊修之死",而被處死的人便是楊修

在《三國演義》對於楊修是怎樣得罪曹操,最後被處死描寫得很細緻:

1. 改門事件:匠人們修建園林,曹操視察過後不說話,只是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匠人們不解,於是請教楊修,楊修參透說是曹操覺得門太寬,匠人們聽後忙將門改小,曹操看到後很高興,但是知道是楊修踩到底又不開心了。

2. 一口酥事件:曹操收到一盒進貢的點心,上面寫著"一合酥",曹操吃了幾口後便將酥盒給大臣們傳看,大臣們不解其意,唯有楊修拿起來便吃,還對大臣解釋說:

"這上面寫著人一口,這是丞相給我們的賞賜。"

曹操因為此事對楊修愈發不喜歡。

3. 夢中殺人事件:曹操疑心重,為防止睡夢中被刺殺,放出口風自己做夢好殺人,某天,一個侍衛為了給曹操蓋被子被曹操故意殺害,周圍人都相信曹操會夢中殺人,唯有楊修道破其中玄機,也讓楊修不能被曹操所容。

這是小說《三國演義》中對於楊修之死的描寫,不過這與歷史是有很大出入的,因為《三國演義》是一本擁劉貶曹的書,作者羅貫中對曹操十分不喜,因此也將曹操塑造成一個嫉賢妒能的狠毒之人,但是在歷史上,曹操不僅不嫉賢妒能,反而是求賢若渴,對於人才,曹操多次在詩中表現出渴求,事實上曹操確實也是這麼做的,任人唯賢,怎麼會因為楊修比自己聰明就殺了楊修呢,這實在是有些說不過去,楊修之死,另有原因

楊修之死是很多因素造成的,總結起來就是政治鬥爭。

造成楊修最後的死因是什麼?是他參與了奪嫡紛爭。

我們都知道,曹操有很多兒子,其中出色的更是不少,原本曹操比較器重長子曹昂,就連曹丕也在說,如果曹昂活著,絕不可能輪到他,但是問題就是曹昂死了,為救曹操而死,這下次,誰來接替曹操就成為了一個未知數,曹操那些有實力有野心的兒子都開始蠢蠢欲動,其中最有可能的便是曹丕和曹植,二人開始爭鬥,很多臣子開始站隊,楊修也不例外。

楊修屬意的是誰呢?自然是才行俱佳的曹植。自古以來,奪嫡之爭都是兇險異常的,而且楊修為曹植出謀劃策陷害曹丕,導致兄弟二人不和,曹操絕不會坐視不理,他不會對自己兒子做什麼,但不代表不會對楊修不滿,其實楊修已經犯了曹操的忌諱

拋開奪嫡這件事,楊修的身份立場也是曹操不得不除掉他的重要原因。楊修出身高門,從他祖上一直到他父親那裡都是在漢朝為官,而且是擔任要職,如此背景,曹操也要忌憚幾分;不僅如此,楊修的母親還是袁術的女兒,無論是袁術還是袁紹,只要是姓"袁",就都是曹操的敵人,這也是楊修雖有才華但是卻一直做個小官的原因。

本來這樣的身份背景已經是"硬傷",楊修若是一心與曹操合作也沒什麼,站隊立場也不至於身首異處,但偏偏楊修的立場,或者說楊家的立場都非常明確——不合作

楊家確實沒有明確反對曹操曹丕等人,但是在曹丕稱帝後,多次請楊修父親楊彪為官,都被楊彪拒絕,裝病不出,不得不說,從古至今,裝病這一招真是屢試不爽。

回到正題,在世家大族中,楊家這樣的做法絕不是個例,曹操執意要殺了楊修,也是警告楊家,警告那些世家大族,殺雞儆猴。

這便是"楊修之死",歡迎大家評論!

相關焦點

  • 曹操為何要置楊修於死地?再說「楊修之死」
    而舊史裡比較普遍的觀點,則是楊修捲入了曹植曹丕兄弟魏世子之爭,深陷曹魏內部權力鬥爭因為遭到誅殺。實際上這種看法,也並不全面,還很難解釋為什麼楊修死於嗣子之爭結束兩年之後,而且同樣參與了這場「爭鬥」的其他曹植黨羽沒有致誅,所以這個看法並沒有觸及到楊修之死的實質。
  • 楊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三國時期,楊修是個有才能的人,但是,曹操卻殺了楊修。楊修之死,因為,楊修恃才傲物亂揣摩、楊修犯忌參與曹植爭權、楊修身份與曹操有隔閡、曹操人才眾多不缺像楊修這樣才華的人。1.楊修恃才傲物亂揣摩楊修有才能,直率,並且毫不掩飾自己的聰明,恃才傲物亂揣摩,早已被曹操厭惡。最終,楊修因過度揣磨曹操心思,被曹操藉機殺死。據說曹操曾在一個門上寫了活字,沒人知道曹操用意。
  • 楊修之死因原來是這個...
    你們知道楊修是怎麼死的嗎?今天叮噹就帶你深扒楊修究竟是怎麼死的那麼首先,楊修是誰?那也不介紹了下面開始講故事了話說,曹操手下有個謀士叫楊修,人很聰明,又會寫文章,放在現在寫公眾號也是能提筆10萬+的角色,可謂才華橫溢,本該在老闆手下大展身手,可職業生涯才剛開始沒多久就被永久辭退了。
  • 楊修之死「真相大白」,並非死於「雞肋」,看完肅然起敬!
    影視劇中的曹操05 奪嗣之爭《楊修之死》裡最後一個原因,因為參與奪嫡之爭,站隊失誤,作為曹植派楊修死亡的時間很蹊蹺,再過一百多天,曹操去世,曹丕繼位。再不久,漢獻帝「禪位」曹丕,漢朝正式滅亡。楊修是曹操死前,殺掉的最後一個有影響的名士。01 楊修的身份,很輝煌,也很敏感。
  • 許攸和楊修那麼聰明,為什麼又那麼傻?硬是把自己蠢死了
    然而,有兩位謀士聰明過人,卻又非常糊塗,甚至愚蠢,他們都沒有善終,可以說是自尋死路,這兩個人就是許攸和楊修,他們觸怒了曹操,最終被殺,硬是把自己蠢死了。先說許攸,許攸本來是一位一等一的人才,先是為袁紹效力,可是,因為貪財,不受袁紹重用,他一氣之下,乾脆投降了曹操。
  • 三國時期楊修之死到底是怎麼回事?
    說起三國時期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物,就是楊修,他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後被曹操給殺掉了。說起楊修為什麼會被曹操殺掉,三國演義裡面說主要是他過於表現自己的小聰明而沒有大智慧,所以數次引起了曹操的不喜。事實上,楊修之所以被殺,原因並沒有那麼多,主要就是因為楊修參與了曹操兒子之間立儲的爭奪戰。一般帝王對這個東西比較忌諱,所以很多書都說楊修要是不參與這件事情可能就沒事了。不過楊修事實上參與了也沒有什麼大的問題,因為在立儲之爭中,很多大臣都會選邊站隊,楊修選擇了曹植,只不過是人之常情而已,例如司馬懿等人就選擇了曹丕。
  • 丁元英遭遇與楊修之死相通之處
    可以說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這樣的人本該擁有很多,讓人羨慕的生活。但他們為什麼處境尷尬呢?先來看一看古代的楊修之死。楊修身在曹操的營中。卻屢屢看破曹操的想法。而隨意的點破,以此來顯示自己的才華。這也是中國很多秀才的毛病。或者說是不為五鬥米所折腰的氣概。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也。沒有楊修的不隨大流。後人很難看到這些精彩絕倫的故事。
  • 楊修之死,絕對不是因為耍小聰明,換了你是曹操,也不得不殺
    什麼沒說,有什麼都說了,話不挑明,意思很明白,這才是高人所在! 曹操決定了:曹丕年長,選他當太子了! 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詡曰:「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文帝從之,深自砥顧。 就是曹丕最為難的時候,問賈詡該怎麼辦? 賈詡給曹丕出的點子:」勤勤懇懇做事,老老實實做人,要盡人子之道「!
  • <評三國演義裡的楊修之死>:他是不懂官場規則的傻楊修
    楊修是三國演義中雖然著墨不是很多,但對楊修的為人描寫很到位,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物,人們對楊修之死說法不一,對楊修的評價也褒貶不一。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對的,同一件事,評論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單從這一點上看,賈明比楊修聰明多了楊修身為曹操臣子,插手曹操家事,這也是官場的大忌。即使曹操現在不殺他,日後,曹丕也一定不會放過他。
  • 從《三國演義》中看,楊修之死純屬自作自受,他的人生哲學不可取
    人來世上走一遭不容易,要活的儘量通透,愉悅,輕鬆,而不是因為自己的過失,常常把自己置於不利的,甚至危險的境地。以上這首小詩,是我看完《三國演義》中「楊修之死」的章節後寫下的。我想說,有「士為知己者死」的豪情壯志,不是不可稱頌,但其行事方法確實值得商榷。你說曹操手裡賺著多少人的性命,為什麼他不去殺別人,而偏偏把他給結果了呢?——恃寵而驕不可取,沉穩莊重成大器!
  • 楊修之死,並非恃才傲物,不過是曹操在為繼承人曹丕鋪路罷了
    楊修之死,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經典片段,甚至還入選了小學教材。作為三國時代頗負盛名的才子,楊修的聰明才智,當時實至名歸。就連一向眼高於頂的曹植,也獨對楊修稱讚有加。只可惜,這樣一位大才子,卻聰明反被聰明誤。
  • 楊修之死帶給現代人什麼啟示?太會算計的人往往容易把自己算進去
    楊修是歷史上非常聰明的一個人,按理來說,聰明人應該混的很好才對。但楊修不是,他的下場並不好,受到曹操猜忌直接被殺。這屬於典型的聰明沒有用對地方,從楊修的死可以帶給我們現代人很多啟示,聰明是好事,但是太聰明的人往往容易把自己也給算進去,如王熙鳳「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楊修之死,有正史和演義小說兩個版本。
  • 三國故事:楊修之死
    楊修非常有才華,而曹操也非常欣賞他,所以才讓他擔任如此重要的角色。楊修出身顯貴,他祖上幾輩都是在朝廷位列極為顯赫的高官。他本人也頗為有才學,但也因此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正是他才智不凡,所以才有點恃才放蕩,對自己的言行不加約束,喜歡在他人面前耍小聰明。
  • 知人善任的曹操,為何容不下聰明絕頂的楊修?原來是為曹家著想
    了解曹操的應該都特別清楚,他在用人方面也是真正的不拘一格,無論是之前將他罵的陳琳,還是讓他失去孩子的張繡,曹操都不計前嫌,而且最終都重用了他們。那麼現在問題已經來了,有很多人都不理解,就算是這樣的曹操為什麼最終都沒有辦法容下如此聰明的楊修呢?
  • 楊修為何會被曹操處決,易中天:不作死就不會死
    楊修之死,是《三國演義》中的經典片段。這個故事,大家在學校裡都曾經學習過,可謂家喻戶曉。楊修是一個聰明人,然而他的才智基本上都用在一些投機取巧的小聰明上面,而沒有用在治國安邦的大事上。其他人都不知道曹操的用意,唯有楊修看破天機,他說「門」內一個「活」字,就是「闊」字,丞相是嫌門太大了。於是楊修命人把門改造。「闊」字故事當中的楊修,雖然賣弄了小聰明,然而筆者觀之,手下洞察了領導的心思,不聲不響把事情辦好了,這是一件好事。曹操在這件事情上,還不至於對楊修起殺心。
  • 曹操臨死前為什麼要殺楊修,留下司馬懿?
    如果問曹操為什麼臨死前為何斬殺楊修,而留下了司馬懿?這的確是值得每一個人思考的問題。上層人物可以在曹操的為人處世中,找到怎樣做,才能成就大業!而普通人物,則可以從司馬懿和楊修的為人處世中,找到怎樣做,才能找到聰明轉型成睿智的方法!從而使自己的人生變得睿智,而更好!楊修為什麼會死曹操與楊修生活的那個時代,天下軍閥割據連年混戰。
  • 謀士楊修之死,是曹操對士族門閥的打壓,也是為曹丕鋪路
    公元前219年,四十四歲的楊修死了,死在了曹操的一道命令之下,罪名是「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這樣的罪名一眼看去便是莫須有之罪,然而在曹操眼中,楊修必須死,不僅僅是楊修,還有著很多和他一樣身份的人也必須死。究竟是怎樣的原因讓曹操對這位出生三國第一門閥士族的子弟動了殺心呢。楊修,父親楊彪,乃是弘農楊氏四世三公之中最後一位在漢代位列三公之人。
  • 莫學被「小聰明」耽誤了的楊修
    是夾在他們中間的楊修。楊修別號祖德,這祖德也不是徒有虛名的。因為楊修的祖輩們,也和袁紹一樣,在漢朝當過「四世三公"的顯赫職務,是原國家領導人。名門們誰不希望自己的後代光宗耀祖呢?但往往事情卻常常與現實作對。"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大樹底下蔭死草,甚至寸草不生的屢屢出現。
  • 亞美尼亞人:中國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見過凌晨2點的武漢
    中國這個「巨獅」也成功的站了起來,拿破崙曾經說過:最好讓中國這個沉睡的獅子永遠的睡下去,如果他醒了站起來了,世界都將為之顫抖。拿破崙還是非常有先見之明的,不愧為世界名人。如今中國各方面的發展讓西方各國震驚,連美國都感到了一些威脅,所以這兩年美國趁中國還沒有完全壯大之前,頻繁的打壓中國,抹黑中國,但是站起來的中國人民是嚇不倒的,只會越挫越勇。目前也有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旅遊,感受中國發展速度。
  • 世子之爭萬不得已,造反一事空穴來風,曹操憑什麼非要殺了楊修?
    嘆楊修。何嘆之?嘆刀光劍影,戰鼓雷霆的亂世中,他著一襲白衣而來,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群英,才思勝人三十裡,衣袖一揮,一揖禮,一頓首,儘是文人風流。可世人記住的,卻是一盒酥,是雞肋,他的錚錚傲骨,遠大抱負,都淹沒在三國風起雲湧之中。他的一生被人誤讀,就連他的死,都被誤解為是因為他自作聰明。這樣的楊修,如何不令人嘆息?又如何不令人在嘆息過後,想要為他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