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帶給現代人什麼啟示?太會算計的人往往容易把自己算進去

2020-12-16 世間人說

楊修是歷史上非常聰明的一個人,按理來說,聰明人應該混的很好才對。但楊修不是,他的下場並不好,受到曹操猜忌直接被殺。這屬於典型的聰明沒有用對地方,從楊修的死可以帶給我們現代人很多啟示,聰明是好事,但是太聰明的人往往容易把自己也給算進去,如王熙鳳「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楊修之死,有正史和演義小說兩個版本。在這兩個版本裡面,楊修的死因不同,帶給現代人的啟示也不同。先說《三國演義》,也就是絕大多數人都熟知的曹操殺楊修的版本。在這個版本裡,曹操殺楊修的起因,簡單一點說,就是楊修喜歡耍小聰明,平時嘴巴還特別欠,惹得曹操心理很不爽,嫌他是在作死。

「闊」字事件楊修任曹操的主簿一職,當時正在修建相國府的大門,剛剛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親自來視察了。看完之後,曹操沒說話,叫人在大門上題了個「活」字就離開了。楊修在旁看見後,就叫人把大門拆了。建成後,楊修對旁人說:「門裡加個『活』字,是『闊』字。丞相是嫌門修太大了。」曹操事後聽說了這事,當時對楊修的態度是」操雖稱美,心甚忌之"。

「一合酥」事件有人送給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點,就在蓋上寫了一個「合」字給大家看,沒有誰能看懂是什麼意思。按順序傳到楊修那裡,楊修便吃了一口,說:「曹公教我們每人吃一口啊,還有什麼好猶豫的?」曹操看了楊修的表現,當時對楊修的態度是"操雖喜笑,而心惡之」。

「夢中殺人」事件曹操怕別人刺殺他,就說自己有夢中殺人的習慣,有一天他真的殺了人,就謊稱自己是在夢遊,並非有心殺人,楊修在私下裡偷偷拆穿了曹操的心機。曹操聽說後很不爽,對楊修的態度是「操聞而愈惡之」。

「吳質」事件曹丕密請謀士吳質入內府,相議曹操立世子一事,但怕有人知道,就用箱子藏了吳質偷偷入府。楊修知道後,就告訴曹操了。待曹丕再往府裡搬箱子時,曹操就派人檢查了箱子,可檢查的結果卻是箱子裡面只有絹,沒有吳質。曹操聽說後,懷疑是楊修故意想陷害曹丕,對楊修更加痛恨。(「操因疑修譖害曹丕,愈惡之」。)

「試曹丕、曹植之才幹」事件曹操為了測試曹丕和曹植的才幹,便叫他們出城門。待曹丕、曹植走後,曹操卻叫門吏不要放他們出城。楊修偷偷告訴曹植,說這是曹操測試你的膽量,如果有人敢阻擋,你就當場斬殺他,定會得到曹操歡心。曹植照著楊修之計果然外出成功,曹操聽說後也非常高興。但是後來事機洩露,被曹操知道了曹植所作所為是楊修所教。

曹操知道事情真相後的態度是「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曹植答教」事件楊修為曾經為曹植作了十幾條「答教」,當曹操每次以軍國的事問曹植,曹植都按照楊修的「答教」對答如流,曹操因而懷疑。其後,曹丕收買曹植的左右,偷那些「答教」來通知曹操。曹操知道後,當時對楊修的態度是「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時已有殺修之心」。

在以上這六個事件中,曹操對楊修的態度是一個漸進的心理歷程。當曹操有了這個心理漸進過程後,終於在漢中之戰的「雞肋事件」中,演變成了曹操決定殺楊修,並以「借惑亂軍心之罪殺之」為理由,最終殺了楊修。

因此,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殺楊修的原因就是楊修喜歡耍小聰明和嘴太欠。那麼,我們當代人從中可以得到什麼經驗教訓呢?我覺得有三點啟示。

①:不要耍小聰明,老老實實做人比如說一盒酥事件,曹操只是隨手一寫,心裡可能就是楊修解釋的那樣,但曹操沒說,身為下屬就不能亂猜。否則領導的面子會掛不住。這就好比有些領導說話只愛說一半,身為下屬的就應該多問。寧願領導說自己腦子不靈活,也不能故意耍小聰明,否則你要是出了什麼錯,領導是不會承認的。

②:不要瞎攙和事,要老實做事比如說曹丕與曹植爭奪世子之位,這本是就曹操自己的家事,也是未來魏國的大政之事,不是一般人可以介入的,但楊修卻要攙和。這就好比公司兩個副經理爭奪下一任總經理的位置,你明目張胆跑去兩人中間瞎摻和,肯定會得罪人。正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是什麼職位就幹好什麼事,整天像個萬事通一樣,到處指手畫腳的人,通常不遭人喜歡。

③:不造謠,不傳謠比如說漢中之戰的雞肋事件,曹操沒明說,楊修就動搖軍心的說曹操想撤軍,曹操殺掉他,完全是合情合理。這就好比公司領導要裁員,領導沒公布前,就不要亂說,否則動搖士氣,領導第一個要裁員的就是你。

總的來說就是一句話:在領導眼裡,馬屁精只要一個就好了,要想在公司、單位裡面待的久一點,一定要管住自己嘴,老老實實做事,不要老覺得自己了不起。以上就是演義小說中的楊修之死的情節。下面再說歷史上曹操殺楊修的原因。

歷史上的楊修之死,與演義小說有非常之大的區別,其中最大的一個區別,就是楊修的死亡時間是在漢中之戰之後。在《三國演義》裡面,楊修死於漢中之戰的後期,也就是公元219年的四五月份,曹操拿楊修的人頭祭旗後,與劉備決戰,戰敗之後,率部撤出漢中。

但是按照正史的記載,楊修是死於關羽北伐期間,也就是公元219年7~12月,比漢中之戰至少晚了兩個多月。

夏五月,(曹操)引軍還長安。——《三國志·魏武帝本紀》;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脩(楊修)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乃收殺之。——《典略》

因此,歷史上的曹操殺楊修,並不是因為楊修在漢中之戰期間多嘴,隨意揣摩曹操的心理才被殺的。那麼,歷史上的曹操為什麼殺楊修呢?在《三國志》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三國志·曹植傳》

在《三國志》曹植傳中,陳壽把曹操殺楊修的原因寫的很清楚:曹操擔心自己死後,他的幾個兒子會像袁紹的幾個不肖子孫在袁紹死後一樣,自相殘殺。並且楊修還是袁術的外甥,讓曹操一直對他很戒備。因此,曹操在臨死之前找了個藉口把楊修給弄死了。

袁紹死後,他手下的謀士分別支持袁譚和袁尚,導致袁氏一族分裂,自相殘殺,最後分崩離析,被曹操逐一消滅。簡單點說,在曹操立儲這個事情上,楊修支持曹植和曹丕對著幹,犯了大忌。曹操在死前為了給曹丕掃清潛在威脅,就把曹植的大謀士楊修幹掉了。

另外,楊修父親楊彪官居太尉,弘農楊氏家族還是漢朝的世家大族之一,葉茂根深。曹操選擇處死楊修,也是對弘農楊家這股政治勢力的敲打和壓制。至於說啟示作用,那就是能力太強的人,一定要有城府,要學會「露拙」,如果事事都要霸氣外露,只會死的很慘。

親,如果對這篇文章滿意的話,點讚收藏以便查閱資料所需喲~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經常算計別人的人,最終也會把自己算計進去
    人世間的每個人都是一絲不掛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同樣,當我們最終揮別離開時,也會把自己清零。名利、金錢、地位這些一樣都帶不走。似乎每個人都懂得這個道理,可在現實生活中,卻還是有人會因為這些身外之物而患得患失,精打細算,深怕自己失去一點點。
  • 曹操為何要置楊修於死地?再說「楊修之死」
    那麼,曹操到底是為什麼一定要置楊修於死地呢?楊修之死的實質到底是什麼呢?大鍋覺得其實是主要因為這個兩個原因,一是楊修的政治背景和政治立場實際上是擁漢的,二是楊修本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才能,已經和曹操政治需要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矛盾,甚至於已經開始威脅到曹操身後的曹魏政局了。因此,對於曹操來說,「楊修必須死」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 三國故事:楊修之死
    作者:東滔楊修,字德祖,弘農華陰人。在漢獻帝建安年間在朝廷為官,後來在曹操的手下擔任丞相主簿,相當於現在的秘書。曹操得知以後,更是覺得楊修這個人不得了。如果說這只是一些小聰明,還不至於引來殺身之禍,那下面這事則給他帶來殺身之禍。楊修介入了曹操兩個兒子之間爭奪帝位相爭,他對曹植無私幫助,使得曹丕非常氣憤,屢次到曹操面前說楊修的壞話,曹操因為楊修屢屢介入他們兩兄弟的事,也感到非常不滿,生怕江山敗落在楊修手上。
  • 楊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三國時期,楊修是個有才能的人,但是,曹操卻殺了楊修。楊修之死,因為,楊修恃才傲物亂揣摩、楊修犯忌參與曹植爭權、楊修身份與曹操有隔閡、曹操人才眾多不缺像楊修這樣才華的人。1.楊修恃才傲物亂揣摩楊修有才能,直率,並且毫不掩飾自己的聰明,恃才傲物亂揣摩,早已被曹操厭惡。最終,楊修因過度揣磨曹操心思,被曹操藉機殺死。據說曹操曾在一個門上寫了活字,沒人知道曹操用意。
  • 楊修之死「真相大白」,並非死於「雞肋」,看完肅然起敬!
    與別的死刑犯不同,這個人顯得特別從容,他平靜的說出了一句臨終遺言:我固以為死之晚也!這個人就是楊修,漢末文學家,才子。隨著他的死,他的大部分文學作品都因之軼失,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損失。小說中的楊修楊修之死,讀過《三國演義》或者看過相關影視劇的人,都很熟悉:楊修為人恃才放曠,犯曹操之忌,終因私傳「雞肋」號令,被曹操斬殺。
  • 從《三國演義》中看,楊修之死純屬自作自受,他的人生哲學不可取
    人來世上走一遭不容易,要活的儘量通透,愉悅,輕鬆,而不是因為自己的過失,常常把自己置於不利的,甚至危險的境地。以上這首小詩,是我看完《三國演義》中「楊修之死」的章節後寫下的。3,英年早逝之人事情的結局往往令人意想不到。公元219年,楊修被曹操誅殺,享年四十四歲。本該大展宏圖,事業有成的時節,他卻不得已而身死,不得不在此嘆息一聲。
  • 三國時期楊修之死到底是怎麼回事?
    說起三國時期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物,就是楊修,他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後被曹操給殺掉了。說起楊修為什麼會被曹操殺掉,三國演義裡面說主要是他過於表現自己的小聰明而沒有大智慧,所以數次引起了曹操的不喜。事實上,楊修之所以被殺,原因並沒有那麼多,主要就是因為楊修參與了曹操兒子之間立儲的爭奪戰。一般帝王對這個東西比較忌諱,所以很多書都說楊修要是不參與這件事情可能就沒事了。不過楊修事實上參與了也沒有什麼大的問題,因為在立儲之爭中,很多大臣都會選邊站隊,楊修選擇了曹植,只不過是人之常情而已,例如司馬懿等人就選擇了曹丕。
  • 丁元英遭遇與楊修之死相通之處
    可以說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這樣的人本該擁有很多,讓人羨慕的生活。但他們為什麼處境尷尬呢?先來看一看古代的楊修之死。楊修身在曹操的營中。卻屢屢看破曹操的想法。而隨意的點破,以此來顯示自己的才華。這也是中國很多秀才的毛病。或者說是不為五鬥米所折腰的氣概。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也。沒有楊修的不隨大流。後人很難看到這些精彩絕倫的故事。
  • 一個人,算計別人,其實就是算計自己
    一個人,算計別人,其實就是算計自己。古語道: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往往,精於算計別人的人,終有一天,會算計到自己身上。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盡人事,聽天命,人算不過天,算不過地,更是算不過人心,你越算計什麼,就越要失去什麼,這是天規,也是人道。愛算計的人,眼裡只有錢,只有利益,所謂的道德,原則,良心都可以不在乎,心裡只有欲望,只有利益。
  • <評三國演義裡的楊修之死>:他是不懂官場規則的傻楊修
    楊修是三國演義中雖然著墨不是很多,但對楊修的為人描寫很到位,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物,人們對楊修之死說法不一,對楊修的評價也褒貶不一。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對的,同一件事,評論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他的所為,會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是:楊修的智商比曹操高,或者說楊修有要與曹操較量智商的高低;退一步說,楊修的所為是臣子對君主不夠尊重,因此,曹操雖表面上稱好,而心底卻很嫉妒楊修作為曹操的臣子,在曹操面前耍小聰明不止一次。還有一天,塞北進貢給曹操一盒酥。
  • 謀士楊修之死,是曹操對士族門閥的打壓,也是為曹丕鋪路
    公元前219年,四十四歲的楊修死了,死在了曹操的一道命令之下,罪名是「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這樣的罪名一眼看去便是莫須有之罪,然而在曹操眼中,楊修必須死,不僅僅是楊修,還有著很多和他一樣身份的人也必須死。究竟是怎樣的原因讓曹操對這位出生三國第一門閥士族的子弟動了殺心呢。楊修,父親楊彪,乃是弘農楊氏四世三公之中最後一位在漢代位列三公之人。
  • 楊修為何會被曹操處決,易中天:不作死就不會死
    楊修之死,是《三國演義》中的經典片段。這個故事,大家在學校裡都曾經學習過,可謂家喻戶曉。楊修是一個聰明人,然而他的才智基本上都用在一些投機取巧的小聰明上面,而沒有用在治國安邦的大事上。「闊」字事件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中認為,楊修賣弄小聰明,是被曹操處決的重要原因,完全可以說是自己作死。《三國演義》中記載了很多楊修賣弄的故事。曹操命人在庭院裡修建了一扇門,親自來查看,隨後在門上題寫了一個「活」字。
  • 楊修之死:聰明話多不可怕,可怕的是關鍵時刻站錯隊
    曹公此話一出,很多人不解其意,只有一人聽罷就回去收拾行李,然後被以動搖軍心處死,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這段應該都不陌生,這便是膾炙人口的"楊修之死",而被處死的人便是楊修。夢中殺人事件:曹操疑心重,為防止睡夢中被刺殺,放出口風自己做夢好殺人,某天,一個侍衛為了給曹操蓋被子被曹操故意殺害,周圍人都相信曹操會夢中殺人,唯有楊修道破其中玄機,也讓楊修不能被曹操所容。
  • 楊修之死,並非恃才傲物,不過是曹操在為繼承人曹丕鋪路罷了
    楊修之死,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經典片段,甚至還入選了小學教材。作為三國時代頗負盛名的才子,楊修的聰明才智,當時實至名歸。就連一向眼高於頂的曹植,也獨對楊修稱讚有加。只可惜,這樣一位大才子,卻聰明反被聰明誤。
  • 曹操臨死前為什麼要殺楊修,留下司馬懿?
    總結前人的故事,是為了自己更好的人生。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不如總結別人的一塹,長自己的一智。如果問曹操為什麼臨死前為何斬殺楊修,而留下了司馬懿?這的確是值得每一個人思考的問題。上層人物可以在曹操的為人處世中,找到怎樣做,才能成就大業!而普通人物,則可以從司馬懿和楊修的為人處世中,找到怎樣做,才能找到聰明轉型成睿智的方法!
  • 三國楊修因太聰明釀成大禍?遇到這些事,你是否會跟他一樣?
    有人說「別低頭,王冠會掉,別流淚,壞人會笑」,看似是勵志金句,其實是毒雞湯,並沒有什麼用。流不流淚,壞人該笑,一樣笑,再一低頭,發現自己根本沒有王冠。相反,人在年輕的時候實力、人脈沒有那麼大,該低頭就得低頭。就像麥穗空癟時,總是高傲地昂著頭,越是顆粒沉實飽滿,俯得越低,越會低頭。
  • 許攸和楊修那麼聰明,為什麼又那麼傻?硬是把自己蠢死了
    然而,有兩位謀士聰明過人,卻又非常糊塗,甚至愚蠢,他們都沒有善終,可以說是自尋死路,這兩個人就是許攸和楊修,他們觸怒了曹操,最終被殺,硬是把自己蠢死了。先說許攸,許攸本來是一位一等一的人才,先是為袁紹效力,可是,因為貪財,不受袁紹重用,他一氣之下,乾脆投降了曹操。
  • 為什麼,太會算計的人不會幸福!你怎看待!
    真正聰明的人,往往聰明得讓人不以為奇聰明。聰明的人表面愚拙糊塗,實則內心清楚明白,這不是一種更為高明的處事藝術嗎?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許多事情非要尋個究竟,有時也是不現實的。多一點「糊塗」少一點計較,何嘗不是另一番開朗、超脫的生活風光呢?
  • 楊修之死因原來是這個...
    你們知道楊修是怎麼死的嗎?今天叮噹就帶你深扒楊修究竟是怎麼死的那麼首先,楊修是誰?那也不介紹了下面開始講故事了話說,曹操手下有個謀士叫楊修,人很聰明,又會寫文章,放在現在寫公眾號也是能提筆10萬+的角色,可謂才華橫溢,本該在老闆手下大展身手,可職業生涯才剛開始沒多久就被永久辭退了。
  • 楊修之死,絕對不是因為耍小聰明,換了你是曹操,也不得不殺
    連曹丕自己都說,曹昂、曹衝在,天下就沒有他的份!不過他命真好: 曹昂:長子,最受曹操喜歡,討伐張繡的時候,死了! 曹衝:利用浮力原理稱象的那位,13歲得病,也死了! 曹操只能從剩下的成年兒子們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