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構思獨特,寓意深刻,值得一讀再讀

2020-12-17 品詩賞詞

每個人都有過一段難忘的童年時光,雖然有人無比幸福,有人卻相對悲戚,但即使是在萬分痛苦中,也能發現幾段令人感到非常溫馨的往事。

生活中充滿了酸甜苦辣,但人們卻容易記住更多的悲痛經歷,而一些甜蜜的童年往事往往絕口不提。既然人生苦短,反而更應該抒寫令人感到心情愉悅的故事。下面介紹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構思獨特,寓意深刻,值得一讀再讀。

《弦》

作者:賈平凹

我捧著琴到庭院正襟危坐,要聽它的歌聲。四鄰都覺得稀奇,來院裡靜聽,但什麼聲音也沒有,就嗤之一笑,「畫觀色,琴聽音;這無弦無音之琴,有什麼可聽的?」我說:「叩寂寞而求音,無聲而聲自在;今夜地上無月,月光不是這麼柔美嗎?」「地上光亮,而月在天上;啞琴有聲,弦在何處?」我回答:「以情觀月情滿月,弦外有音弦在心。」鄰人更笑我痴,一鬨而散、喝酒取樂。我卻笑鄰人不是琴的知己,便更聽得入神入味。

賈平凹的散文作品非常善於從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入手,由淺入深、循循善誘地啟迪人們的思維,讓讀者不僅體驗到閱讀過程中的愉悅感,而且不知不覺地對作者產生一種認同感。這篇文章篇幅很短,作者通過敘述自己與一把無弦琴的經歷,闡述了深刻的道理,讀完令人深思。

作者在孩提時有一把琴,後來有一次老家牆上的釘子鬆動了,它也重重地摔到地上。雖然琴身未傷,弦絲卻一根根地掙斷了。20年後母親從山裡把它帶來,作者卻突然哭了一場,從此再也不肯釋手。

也許兒時的玩具曾經陪伴了作者很多年,彼此也像老朋友那樣惺惺相惜。所以即使時隔多年,作者見到它不僅感到十分親切,而且還幫助自己回憶起那些童年往事。

而鄰居們對這把琴卻很陌生,只知道它應該可以演奏出動聽的音樂,卻並不了解其來歷、以及它對作者的象徵意義。

但是作者心中卻難以忘懷那些美好的過往,曾經背著一捆像座小山的柴禾,荒草沒膝,前無去途,後無來路,一隻蝴蝶倏忽飛來,俊悄悄在那裡,展現一個彩色的春天。

他還記得孩子們用三張鬥紙糊成一個筐形,在裡面吊了火紙盤。然後蘸了煤油,燃著後就猛地向空中一送,它愈飛愈高,仿佛是一顆流星。孩子們便大呼小叫,盡夜兒追著跑。

作者正想得入神,鄰居們又來了。於是作者就將自己在這把無弦琴裡「聽」到的往事,向他們敘說。他們又有些懷疑,不相信作者可以用心靜聽。因為人生有太多的煩事纏身,哪有這麼輕閒心情?作者卻說,煩惱越多,就越是要靜心。

於是鄰居們開始嘗試著安靜下來,可是他們依舊什麼也聽不到,一個個卻都開始呼呼大睡。等到他們一覺醒來,清露已經上來,問作者又聽到了什麼。

於是賈平凹又開始講述他「聽到」的很多事情:奶奶又帶著孫子,在桂樹下說著神話;荒野上捉住了流螢,用南瓜花包了,做黑夜裡的燈籠。

作者看見鄰居們似乎有些失望,就耐心地解釋,人人心裡都有一根兒時的弦,只是你們還未找著罷了。鄰人們都默默不語了,各自在心上尋找著各自的弦。

一時間,院裡鴉雀無聲,大家既不曾睡去,也不再戲笑。直到夜闌,人們果然聽到了兒時的歌,只恨不可和弦而唱,遺憾不已。

很多讀者都讀過蘇軾的《琴詩》,先生含蓄地說,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詩人揭示了有無結合、並相互統一,才能生成萬物的普遍道理。賈平凹卻乾脆描寫了一把無弦琴,雖然不會發聲,人們卻可以靜下心來,默默地想像其中動聽的樂曲。

其實這把無弦琴只是一個介質,它幫助作者和鄰居們,回憶起那些沉澱於腦海深處的往事。即使沒有這把琴,或者換成別的物體,也許藝術效果不同,但人們心中的故事依然可以像清泉一樣汩汩流淌。

賈平凹的這篇散文構思獨特,寓意深刻。作者藉助一把無弦琴的故事,闡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人心中都有一根兒時的弦,只是自己經常忽略。

引申開來,當我們沉靜下來,濾除蒙在心中的灰塵,就能找回兒時的歡樂,也就減輕了很多煩惱與愁怨,才能快樂地生活。

相關焦點

  • 賈平凹的一篇散文,初讀不可思議,再讀恍然大悟
    賈平凹的散文雖然經常流露出禪學的超脫,卻並沒有故弄玄虛的參禪悟道。他從「單純出世」向「複雜入世」的道路上前進時,曾遭到很多批評。不僅他的心情很低落,而且他的父母也比他更為驚惶。不過賈平凹似乎有一種天然的調節能力,可以從大自然中感悟人生。
  • 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文字優美,描寫細膩
    一位作家就從中得到靈感,寫了一篇很著名的文章。下面介紹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文字優美,描寫細膩。《米脂婆姨記》(節選)作者:賈平凹這是極俏的人,一頭淡黃的頭髮披著,風動便飄忽起來,浮動得似水中的雲影,輕而細膩,倏乎要離頭而去。耳朵半埋在發 裡,一半白得像出了烏雲的月亮。
  • 朱自清的一篇散文,用了11個問句,藝術構思更是不落常套
    吟詩賦詞追求含蓄,散文創作也需要真摯的情感。情感是文學作品的源泉,又是來自對現實生活的能動反應。比如,朱自清的很多散文都是聲情並茂,並寓意深邃,作者以綿密細緻的筆觸,系情於物,盡情地抒發著內心的感受,創造了獨特的意境,並啟人深思。
  • 賈平凹的一篇散文,平凡之中發掘深意,擬人手法更顯親切
    很多讀者都喜歡賈平凹的散文《醜石》,其實讀者喜愛的不僅是作者的神來之筆,還有那塊醜石蘊含的不甘寂寞之精神。這說明作者非常善於挖掘看似微不足道的題材,並能從中發現金子般的閃光點。賈平凹只是一位平凡的作家,但是他有很多不一般的經歷,並善於從中提煉創作素材,然後加上自己的思考和想像,於是就成為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有一次他與女兒在河灘邊的柳蔭下乘涼,中午時河灘的沙地上霧氣升騰,而霧氣之中卻閃耀著光芒,又幻化出各種模樣的物體,如珍珠、似火苗。女兒感到好奇,就走近了去看,原來是河灘上遍布的沙礫。
  • 《自在獨行》:孤獨一直存在,孤獨伴你前行,值得一讀再讀的語錄
    《自在獨行》寫給每個孤獨行路人的書,這也是賈平凹的獨行世界。同樣也是我們內心的獨行世界,仿佛是想讓你去認識,去看見,去接受那份孤獨。值得一讀再讀的語錄書中警醒你的文字有很多,希望你也能坦然地接納這份不一樣的孤獨,孤獨不是寂寞,孤獨更甚是一份獨立的思考。
  • 郭沫若很著名的一篇散文,題材新奇,意在言外,值得細細閱讀
    古詩詞中有很多詠物詩,作者通過託物寓意,抒發自己的各種情懷。比如李商隱的《憶梅》,「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寒梅就是詩人不幸身世的象徵;再如杜牧的《紫薇花》,「曉迎秋露一枝新,不佔園中最上春」,詩人讚美紫薇花,歌頌其不與百花爭春的高潔風骨。
  • 散文|鬼才賈平凹小說藝術/尹燕忠
    細品作家賈平凹先生小說作品藝術/尹燕忠細品作家賈平凹先生小說作品藝術作 者: 尹 燕 忠賈平凹先生1978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滿月兒》在全國獲獎,在這四十年中,他出版了近二百餘部小說、散文、文論、詩歌、書法、美術著作,數十次獲全國文學大獎,其中包括茅盾文學獎,散文大獎,長篇小說《浮躁》和《廢都》獲美國美孚馬大獎和法國獎,其中十幾本作品被翻譯成英
  • 翻譯《賈平凹散文選》土耳其語版本、上央視、拍紀錄片、行走中國……他真的是寶藏男孩!
    」2019年寒假,白振國和白鹿原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和中國朋友一起過春節,而是關掉手機,住進了商洛柞水縣終南山寨裡的一院農家,開始了《賈平凹散文選》的土耳其語版本翻譯工作。「起初感到很難,雖然一篇散文篇幅不長,但文字背後包含著的,是當地的風俗、地域文化,乃至作者本人的成長環境。一個字、一個詞翻譯不好,都會失去文章原有的韻味。」白振國舉例道,「就拿文章中一個經常提到的詞『門閂』來說,如果不是去了商洛農村,我永遠也見不到『門閂』這個東西,更無法理解這個木門背後的橫槓到底是起了什麼作用。」
  • 黃庭堅的一首六言詩,構思精妙,最後兩句更是寓意深刻
    下面分享黃庭堅的一首六言詩,構思精妙,最後兩句更是寓意深刻。蟻蝶圖北宋:黃庭堅蝴蝶雙飛得意,偶然畢命網羅。群蟻爭收墜翼,策勳歸去南柯。這首詩就創作於這一期間,表達了詩人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和態度。這首詩的大意是:一對蝴蝶正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飛旋,卻不小心撞到了蜘蛛網上。它們掙扎了很久,也無法脫身,最後終於筋疲力盡。地面上的螞蟻看見蝴蝶掉下來的翅膀,趕緊上去把它銜走,送到蟻巢裡邀功請賞,可誰知竟然是南柯一夢。
  • 陶淵明最經典的一首詩,句句都是大智慧,值得一讀再讀!
    雖然陶淵明的《雜詩》多表現了自己歸隱後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但《雜詩十二首·其一》卻以樸素無華的語言,道出了人生中的一些智慧,值得我們一讀再讀。下面我們便來一起看看陶淵明的這首《雜詩十二首·其一》: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 賈平凹:讀《暫坐》,還是慢慢地讀著為好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當代文學大家賈平凹的長篇小說《暫坐》,在2020年第三期《當代》雜誌推出後,無論在文學界還是社會層面,猶如平靜的湖面湧起陣陣漣漪,閃爍出絢麗的光彩,好評如潮,被譽為我國當代文學又一巨著。《暫坐》以現代城市生活為背景,講述一群中年女性在追求經濟獨立、個性解放、精神自由以及理想生活中所遭遇的種種困境,以及困境中所展現出的複雜人性。
  • 賈平凹的《自在獨行》怎麼樣?是否適合普通上班族和大學生讀?
    今天小叔說書要跟大家分享一本不僅使用於普通上班族人看的書更適合大學生讀的一本書。賈平凹的這本《自在獨行》你一定不能錯過閱讀這本書,推薦這本書絕對不會讓你失望,因為這本書看完就像是有魔力能讓你牢牢抓住眼球,充滿了力量。
  • 黃庭堅一首比較冷門的詩,但是同樣寫得很美,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黃庭堅在文學上的成就,也是可以比肩蘇軾,無論是他的散文,還是詩歌同樣自成一派。以他為首的「江西詩派」,對於宋詩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後期很多的詩人都受到這一詩派的影響;譬如南宋時期大名鼎鼎陸遊、楊萬裡、曾幾等人,那都是這一詩派的繼承者。
  • 【文化之窗】土耳其兄妹在翻譯賈平凹作品中,讀懂中國文化!
    白振國說,當胡宗鋒教授向自己提議,可以嘗試用土耳其語翻譯賈平凹的作品時,他感到既激動又驚喜。「在此之前,胡教授已經完成並出版了《賈平凹散文選》的英文版本,這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和幫助。」白振國與胡宗鋒教授為了更加深入理解文學作品中提及的風土人情,白振國和妹妹一頭扎進賈平凹的老家商洛,一邊體會地道的陝南文化,一邊著手開始翻譯工作。
  • 絲路文學情■《賈平凹散文選》土耳其語版出版——西北大學胡宗鋒教授翻譯團隊又一成果面世!(附獨家專訪)
    《賈平凹散文選》土耳其語版封底《賈平凹散文選》土耳其語版於2019年9月由土耳其的克裡特出版社(Kriter Press)正式出版。克裡特出版社成立於2006年,位於伊斯坦堡,現任社長阿里·埃爾古。據胡宗鋒教授介紹,目前在西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白振國和他的妹妹白鹿原已經翻譯完了賈平凹詩集《空白》的初稿,正在和土耳其在西安的另外一些學者合作翻譯《賈平凹短篇小說選》。另外,西北大學胡宗鋒教授翻譯團隊的成員將繼續努力,準備推出《賈平凹散文選》的阿拉伯語、法語、德語、俄語和日語版本。
  • 他曾獲得老舍散文獎,這篇短文娓娓道來,卻寓意深刻
    一杯清茶,只有經過沸水衝泡,才能散發醇香,一位作家有感於此,創作了一篇美文。下面介紹的作者,他曾獲得老舍散文獎,這篇短文娓娓道來,卻寓意深刻。《浮生若茶》(精彩片段)作者:李雪峰用溫水沏的茶,茶葉輕輕地浮在水上,沒有沉浮,茶葉怎會散 逸它的清香呢?
  • 賈平凹《自在獨行》,發行超百萬,肖戰看了也極力推薦
    賈平凹的俗氣斷然是離不開他的愛好,互為補充,彼此映照。愛好為他的俗氣添了幾分廟宇前的香火盈盈裴裳;俗氣也為他的愛好漲了幾絲山川裡的清風,徐徐繞繞。「人之所以是人,有靈魂同時有身軀的皮囊」,這俗氣和愛好都灌進了他的靈魂和身軀。所以,賈平凹的文字既有鄉間土味,又有深山仙氣,質樸得很,也飄逸至極,讀得舒適和從容。而他的人生與他的文章一樣,入情入韻。
  • 陳忠實,路遙,賈平凹,三位陝西著名作家誰的文學地位更高?
    出版作品有《賈平凹文集》24卷,代表作有《廢都》 《秦腔》 《古爐》 《高興》 《帶燈》 《老生》 《極花》 《山本》等長篇小說16部。中短篇小說《氏》 《美穴地》 《五魁》及散文《醜石》 《商州三錄》 《天氣》等。
  • 賈平凹《自在獨行》:能夠被男人寵愛的女人,身上有一個明顯特徵
    1952年,秦嶺深處的丹鳳丹江邊出生了一個娃娃——賈平凹。1971年,19歲的賈平凹在修水庫的時候萌發了去上大學的想法,得以走出大山進入西北大學學習。從此,賈平凹開始了書蟲筆鬼的作家生涯。作為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憑藉《秦腔》,獲得了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 賈平凹一首感人的現代詩,用寥寥數語,寫盡了一個人老年後的孤獨
    現在提起當代詩歌大多數的人都會嗤之以鼻,認為當代詩沒有意境,無非是一行一句,看上去像散文,可又不是散文;這也就是為什麼當代詩歌,其實是並沒有多少人願意去讀,還是喜歡古代的詩歌,無論是意境,還是寫作手法,現代詩都無法與之相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