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過一段難忘的童年時光,雖然有人無比幸福,有人卻相對悲戚,但即使是在萬分痛苦中,也能發現幾段令人感到非常溫馨的往事。
生活中充滿了酸甜苦辣,但人們卻容易記住更多的悲痛經歷,而一些甜蜜的童年往事往往絕口不提。既然人生苦短,反而更應該抒寫令人感到心情愉悅的故事。下面介紹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構思獨特,寓意深刻,值得一讀再讀。
《弦》
作者:賈平凹
我捧著琴到庭院正襟危坐,要聽它的歌聲。四鄰都覺得稀奇,來院裡靜聽,但什麼聲音也沒有,就嗤之一笑,「畫觀色,琴聽音;這無弦無音之琴,有什麼可聽的?」我說:「叩寂寞而求音,無聲而聲自在;今夜地上無月,月光不是這麼柔美嗎?」「地上光亮,而月在天上;啞琴有聲,弦在何處?」我回答:「以情觀月情滿月,弦外有音弦在心。」鄰人更笑我痴,一鬨而散、喝酒取樂。我卻笑鄰人不是琴的知己,便更聽得入神入味。
賈平凹的散文作品非常善於從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入手,由淺入深、循循善誘地啟迪人們的思維,讓讀者不僅體驗到閱讀過程中的愉悅感,而且不知不覺地對作者產生一種認同感。這篇文章篇幅很短,作者通過敘述自己與一把無弦琴的經歷,闡述了深刻的道理,讀完令人深思。
作者在孩提時有一把琴,後來有一次老家牆上的釘子鬆動了,它也重重地摔到地上。雖然琴身未傷,弦絲卻一根根地掙斷了。20年後母親從山裡把它帶來,作者卻突然哭了一場,從此再也不肯釋手。
也許兒時的玩具曾經陪伴了作者很多年,彼此也像老朋友那樣惺惺相惜。所以即使時隔多年,作者見到它不僅感到十分親切,而且還幫助自己回憶起那些童年往事。
而鄰居們對這把琴卻很陌生,只知道它應該可以演奏出動聽的音樂,卻並不了解其來歷、以及它對作者的象徵意義。
但是作者心中卻難以忘懷那些美好的過往,曾經背著一捆像座小山的柴禾,荒草沒膝,前無去途,後無來路,一隻蝴蝶倏忽飛來,俊悄悄在那裡,展現一個彩色的春天。
他還記得孩子們用三張鬥紙糊成一個筐形,在裡面吊了火紙盤。然後蘸了煤油,燃著後就猛地向空中一送,它愈飛愈高,仿佛是一顆流星。孩子們便大呼小叫,盡夜兒追著跑。
作者正想得入神,鄰居們又來了。於是作者就將自己在這把無弦琴裡「聽」到的往事,向他們敘說。他們又有些懷疑,不相信作者可以用心靜聽。因為人生有太多的煩事纏身,哪有這麼輕閒心情?作者卻說,煩惱越多,就越是要靜心。
於是鄰居們開始嘗試著安靜下來,可是他們依舊什麼也聽不到,一個個卻都開始呼呼大睡。等到他們一覺醒來,清露已經上來,問作者又聽到了什麼。
於是賈平凹又開始講述他「聽到」的很多事情:奶奶又帶著孫子,在桂樹下說著神話;荒野上捉住了流螢,用南瓜花包了,做黑夜裡的燈籠。
作者看見鄰居們似乎有些失望,就耐心地解釋,人人心裡都有一根兒時的弦,只是你們還未找著罷了。鄰人們都默默不語了,各自在心上尋找著各自的弦。
一時間,院裡鴉雀無聲,大家既不曾睡去,也不再戲笑。直到夜闌,人們果然聽到了兒時的歌,只恨不可和弦而唱,遺憾不已。
很多讀者都讀過蘇軾的《琴詩》,先生含蓄地說,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詩人揭示了有無結合、並相互統一,才能生成萬物的普遍道理。賈平凹卻乾脆描寫了一把無弦琴,雖然不會發聲,人們卻可以靜下心來,默默地想像其中動聽的樂曲。
其實這把無弦琴只是一個介質,它幫助作者和鄰居們,回憶起那些沉澱於腦海深處的往事。即使沒有這把琴,或者換成別的物體,也許藝術效果不同,但人們心中的故事依然可以像清泉一樣汩汩流淌。
賈平凹的這篇散文構思獨特,寓意深刻。作者藉助一把無弦琴的故事,闡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人心中都有一根兒時的弦,只是自己經常忽略。
引申開來,當我們沉靜下來,濾除蒙在心中的灰塵,就能找回兒時的歡樂,也就減輕了很多煩惱與愁怨,才能快樂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