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窗】土耳其兄妹在翻譯賈平凹作品中,讀懂中國文化!

2021-03-05 賈平凹文化藝術研究院

白振國與西安的緣分,始於2010年。那年,15歲的高中生白振國利用暑假來中國旅行,去了雲南、寧夏、北京和西安,從此「深深迷上了中國」。

「如果說中國是一棵大樹,西安就是這棵樹的根。」白振國說。高中畢業後,同學紛紛選擇去歐美等地留學,站在人生第一個十字路口的白振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留學西安。他認為,要了解中國,西安作為切入點是再好不過了,「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古老而現代。我愛這種文化氣息。」2013年,白振國進入西北大學,先後在廣告學本科專業和廣播電視碩士研究生專業學習。

白振國和老師及同學們的合影

七年如梭光陰,這位土耳其小夥已完全融入了西安的生活,就連他的家人也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2017年,白振國的妹妹追隨哥哥的腳步,來到中國學習漢語,現在的她已是西北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名大二學生。

「我來西安,一方面是哥哥的推薦,另一方面源於我的中國情結。」這位美麗的90后土耳其姑娘和白振國一樣,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哥哥給我起了非常好記也非常好聽的中文名——白鹿原。我後來才知道這是陝西地名,著名作家陳忠實的小說也叫『白鹿原』。」白鹿原笑著說,「『白』代表純潔,『鹿』代表溫柔,兩個字的寓意都很美好。在我們土耳其,人們常常用地名作為人名,『白鹿原』兼容了土耳其和西安的『地方特色』,每個西安人都喜歡這個名字。」

白鹿原說,西安是她來到中國的第一個城市,這座城市厚重的歷史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她折服。「我曾無意間在大唐西市博物館看到一尊人物雕像,簡介記載雕像是一位波斯人,曾在西安做過官。我在想,古時就有外國人在西安工作和生活,西安的友好、包容與開放由來已久。而現在這座城市也張開懷抱,向我們這些外籍留學生展示著西安人的親切熱情。」

「我常說『西安就是我家』。西安老鄉這麼多年關心我、支持我,讓我沒有一點『外國人』的感覺。現在我已和這個城市融為一體了。」白振國說道。

白振國、白鹿原兄妹對中國文學作品,特別是陝派作家的作品格外熱衷。「在西北大學學習中文期間,我讀過一些陝西作家的文學作品,賈平凹老師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白振國說,「我和妹妹也很希望讓土耳其的人們通過文學作品來認識中國,認識西安。」

2019年寒假,白振國和白鹿原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和中國朋友一起過春節,而是關掉手機,住進了商洛柞水縣終南山寨裡的一院農家,開始了《賈平凹散文選》的土耳其語版本翻譯工作。

白振國、白鹿原在商洛市翻譯賈平凹的作品

談及這項工作,白振國說:「我特別要感謝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胡宗鋒教授和陝西省翻譯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孫靜老師,他們既是我的老師也是很好的朋友。」白振國參加學校舉辦的文化交流活動,時常聽聞胡宗鋒教授把國外優秀文學作品「引進來」,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並使其「走出去」的故事。白振國說,當胡宗鋒教授向自己提議,可以嘗試用土耳其語翻譯賈平凹的作品時,他感到既激動又驚喜。「在此之前,胡教授已經完成並出版了《賈平凹散文選》的英文版本,這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和幫助。」

白振國與胡宗鋒教授

為了更加深入理解文學作品中提及的風土人情,白振國和妹妹一頭扎進賈平凹的老家商洛,一邊體會地道的陝南文化,一邊著手開始翻譯工作。「起初感到很難,雖然一篇散文篇幅不長,但文字背後包含著的,是當地的風俗、地域文化,乃至作者本人的成長環境。一個字、一個詞翻譯不好,都會失去文章原有的韻味。」白振國舉例道,「就拿文章中一個經常提到的詞『門閂』來說,如果不是去了商洛農村,我永遠也見不到『門閂』這個東西,更無法理解這個木門背後的橫槓到底是起了什麼作用。」

在秦嶺深處居住的一個月裡,白振國和白鹿原逐漸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和老鄉一起過春節,參與當地人婚喪嫁娶的儀式,了解這裡的風土人情。「在農家小院夜晚的燈光下讀《我的母親》時,妹妹數度哽咽流淚。在商洛生活的經歷讓我們更加讀懂了賈平凹老師,也讓我們對他書中的字句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白振國、白鹿原一邊體會地道的風土人情
一邊進行翻譯工作

如今,《賈平凹散文選》土耳其語版本的初稿已經完成。春節過後,在胡宗鋒教授的引薦下,白振國、白鹿原兄妹一同拜訪了賈平凹,並獲得了《賈平凹散文選》(《Jiapingwa』dan Nesirler 》)土耳其語版的翻譯及出版授權。這也是賈平凹作品首次被翻譯成土耳其語。在經過修改和校對後,該書將於今年下半年在土耳其正式出版。

白振國、白鹿原與賈平凹合影

「賈老師特別平易近人,在籤署授權後,還送給我們丹鳳特產的葡萄酒。他對我們說:『感謝你們,這是我的作品第一次被翻譯成土耳其語,以後都是朋友了,沒事了就來我這坐』。」白振國興奮地說道。他表示,在完成《賈平凹散文選》的翻譯工作後,自己將和妹妹立刻開始賈平凹詩歌及短篇小說作品的翻譯工作。

「西安是絲綢之路的開端,我把它作為我51天探索中國西部的起點。」2015年的暑假,白振國從陝西出發,利用51天穿越四川、甘肅、雲南、新疆、青海、廣西等地,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他的中國西部文化之旅,將所見所聞用中文和土耳其文寫成《51天中國行——一個土耳其人的西部文化體驗之旅》並出版發行。他還開設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記錄在中國行走的見聞。

除了旅遊、攝影、寫作,白振國還和妹妹一起學習中國篆刻書法。他說:「我想通過學書法,看懂中國兩千年前的漢字。」此外,白振國還在用漢語創作第二本書,講述他在西安的七年光陰,展現土耳其人眼中的西安風土民情與人生百態。

白振國、白鹿原受邀參加西部網拍攝的
土耳其語介紹陝北專題片

在白振國看來,中國和土耳其擁有無窮的文化寶藏,兩個國家分別位於古代絲綢之路的東端和西端,留有很多古絲路的遺蹟。「文化交流可以幫助老百姓加深對彼此國家的了解。古時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國和土耳其的商旅往來和文化交流。如今,『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賦予這兩個古老的國度更緊密的聯繫,這對於兩國人民友好交往和國家共同繁榮都是有好處的。」 白振國希望自己可以利用好這一歷史機遇,促進兩國的文化交流。

2018年,白振國在學業之餘拍攝了第一部自編自導的微電影《土耳其冰淇淋師》,展示了在抖音爆紅的西安創業土耳其商販的故事。他計劃再拍一部紀錄片《回愛琴海的路上》,以西安和伊茲密爾為起訖點,一路發現不同的文化,讓中國人和土耳其人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美食、故事……

白振國接待「絲路名人中國行」代表團
接受土耳其記者的採訪,講述中國故事

在未來的規劃中,白振國將自己和中國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完成學業後,我們兄妹還會留在中國一段時間。我感受到中國人非常尊重我們的文化,我在中國也有很多朋友,我在這裡非常開心。」

「我將一直從事土中文化交流,向中國人介紹土耳其文化,同時用電影、文學等方式向土耳其人推廣中國文化。」白振國說,自己很想做現代絲綢之路上的馬可·波羅,將自己在中國行走的見聞帶回土耳其,也讓土耳其人更多地了解中國。「我希望以文化體驗的方式,讓兩個國家的人們可以彼此理解、互相交流、密切合作,推動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和共同繁榮。」

「賈平凹邀您共讀書」前100期精彩回顧視頻

相關焦點

  • 翻譯《賈平凹散文選》土耳其語版本、上央視、拍紀錄片、行走中國……他真的是寶藏男孩!
    「在此之前,胡教授已經完成並出版了《賈平凹散文選》的英文版本,這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和幫助。」白振國與胡宗鋒教授為了更加深入理解文學作品中提及的風土人情,白振國和妹妹一頭扎進賈平凹的老家商洛,一邊體會地道的陝南文化,一邊著手開始翻譯工作。「起初感到很難,雖然一篇散文篇幅不長,但文字背後包含著的,是當地的風俗、地域文化,乃至作者本人的成長環境。
  • 英國翻譯家韓斌:用譯作打開文化交流之窗
    新華社倫敦12月22日電(天下人物)英國翻譯家韓斌:用譯作打開文化交流之窗新華社記者張代蕾孜孜不倦翻譯中國文學20載,把賈平凹、嚴歌苓、韓東等中國作家的作品帶給英語讀者,英國翻譯家韓斌日前榮獲中國出版業面向海外設立的最高獎項
  • 絲路文學情■《賈平凹散文選》土耳其語版出版——西北大學胡宗鋒教授翻譯團隊又一成果面世!(附獨家專訪)
    在這個充滿「文化」味特雅致,最具西安特色的中國年的正月初八,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賈平凹在工作室接見了兩位特殊的外國朋友——留學西北大學的土耳其兄妹艾克雷姆·德米爾卡勒(中文名白振國),伊蕾木·德米爾卡勒(中文名白鹿原),首次授權《賈平凹散文選》(《Jiapingwa』dan Nesirler 》)土耳其語翻譯及出版事宜,他們一起為中土讀者將奉獻一道豐盛的文學大餐。
  • (國際·天下人物)英國翻譯家韓斌:用譯作打開文化交流之窗
    新華社倫敦12月22日電(天下人物)英國翻譯家韓斌:用譯作打開文化交流之窗 新華社記者張代蕾 孜孜不倦翻譯中國文學20載,把賈平凹、嚴歌苓、韓東等中國作家的作品帶給英語讀者,英國翻譯家韓斌日前榮獲中國出版業面向海外設立的最高獎項——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 文學作品翻譯「走出去」是必然
    與會的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賈平凹認可陝西文學的這一局限,認為陝西文學的國際交往急需加強。實際上,包括陝西文學在內的中國文學雖然在翻譯方面還面臨不少困境,但隨著國家軟硬實力的增強,大踏步「走出去」已是一種必然。  將最具水準的作品及時翻譯出去  如何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是品讀這個國家的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
  • 阿爾巴特大街上的中國文化之窗
    能找到中文書籍,能體驗中國文化,尚斯博庫在當地很快擁有了知名度   尚斯博庫書店裡,充盈著喜氣洋洋的氣氛。中國文化周暨中國主題圖書展3日正式拉開帷幕,492種俄文版中國主題圖書,與5000多種中文版中國主題圖書和中國文化類圖書面向讀者同時展出。   「這本《習近平講故事》,上周五剛上架,周六就有俄羅斯讀者前來購買。」
  • 英國翻譯家韓斌獲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促東西文化交流
    他表示,韓斌的出色工作使優秀的中國作家為英國讀者所熟識和接受,並期待有更多中英文化界人士積極投身到促進中英文化交流的事業中,共同譜寫中英文化交流互鑑的新篇章。 英國查思出版(亞洲)有限公司高級編輯蘭大衛(David Lammie)向大家介紹,韓斌是中譯英的專職翻譯家,專門從事研究當代小說、紀實文學和詩歌的翻譯工作。
  • 閉藏:來自賈平凹文化藝術館的啟示
    賈平凹文化藝術館外景2020年8月的一天,我驅車前往位於陝西臨潼的賈平凹文化藝術館。清晨的陽光照耀在刻滿文學作品名稱的樓體上,給人一種別樣的美好。別致的場館設計,無不處處體現出強烈的文學氣息,讓我這個多年閱讀賈平凹先生作品的文學青年瞬間沉浸濃烈的文學氛圍之中,不能自拔。
  • 不寫正經東西的賈平凹,遭《紅樓夢》翻譯者羞辱,以吝嗇著稱文壇
    不過呢此書因為涉及了很多那方面的故事,很多同行明裡暗裡都有些不滿,認為賈平凹丟了文人風骨、靠寫情色作品出名。多年後,大翻譯家楊憲益還專門寫了一首打油詩來羞辱《廢都》,至於內容是什麼?你絕對想不到楊憲益先生這首詩多麼有才!
  • 走在中國文化傳播之路上(海客談神州)
    她曾譯介蒲松齡、馮夢龍等古代文學家的經典著作,譯過莫言、賈平凹等當代作家的作品,還參與過不少影視作品的翻譯工作,現主要研究中國中晚唐文學。她在中國文化傳播之路上不斷前行,希望將更多優秀的中國文學作品帶給拉美讀者。  鍾情唐史  開啟文學翻譯之路  1979年,拉嫡娜出生在保加利亞。
  • 【譯 • 資訊】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成效紀實
    隨著中宣部組織實施的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的持續推進,一大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文學翻譯作品,帶著中華民族的誠意大步「走出去」,有血有肉地表現中華文化、中國精神,讓國外民眾在閱讀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加深了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收到了潤物無聲的獨特效果。
  • "廢都"完成英文翻譯 賈平凹:翻譯時不刪原文
    胡宗鋒說,自《廢都》出版當年,他就想過翻譯,但是一直按下未表,是因為那時自知「身單力薄」,肯定翻不了。1987年他翻譯了賈平凹的6篇散文,並從此見面成為朋友。「我個人非常喜歡賈的作品,一直想把他的作品譯出去。2010年時,我翻譯了他的中篇小說《黑氏》,發表在美國《新文學》雜誌上,當期雜誌150頁,這篇《黑氏》就佔了56頁。」
  • 《廢都》英文版翻譯完成 賈平凹要求原文一句不刪
    (資料圖片)  曾引起廣泛關注的長篇小說《廢都》英文版,由中英兩國學者共同翻譯完成。「應該有更多出色的中國小說讓世界讀者熟知。」譯者之一胡宗鋒24日說。  《廢都》是作家賈平凹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講述了都市中幾位文人「頹廢」的生活與心態,在出版之後曾因其頗有爭議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在中國文壇引發了地震。
  • 給中國當代作家排名次,賈平凹、莫言能排在什麼位置
    在中國當代文壇(建國後),當代作家中,名家頗眾,隨口能說出一大串來:王蒙、張煒、餘華,蘇童、王安憶、史鐵生,路遙、陳忠實等等,莫言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更是人盡皆知,賈平凹的名氣主要因《廢都》一部小說而聞名全國,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在普通國民中,或者說普通讀者中,確實賈平凹的名氣比莫言更大
  • 首屆中尼文化發展翻譯與出版論壇在加德滿都開幕
    開幕式嘉賓合影國際在線消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張玥):首屆中尼文化發展翻譯與出版論壇30日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開幕,尼泊爾文化、旅遊與民航部部長阿迪卡裡、尼泊爾學院院長烏普萊迪、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黃卓越等來自中尼兩國文學、歷史、翻譯和出版界的近200名嘉賓出席開幕式
  • 盤點:2020年我們有哪些書翻譯成了外文?
    修安琪精通中葡雙語,熟諳中國文化,曾將《駱駝祥子》等書翻譯為葡語。不幸的是,書還沒有翻譯完,她就因病離世了,年僅43歲。隨後,巴西小說家Mauro Pinheiro也加入翻譯團隊,承擔了審閱和譯文潤色的工作。在三位譯者的通力合作之下,這本講述「中國家族傳奇」的新書終於與巴西讀者見面了。這本書是對這位年輕而美好的譯者最好的紀念。
  • 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
    諺語中意象詞語the last straw 「最後一根稻草」,生動形象地寓意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無可忍的極點。」 二、重構文化意象譯製片又稱翻譯片,顧名思義,一些國外優秀的影片必須通過翻譯方能為中國觀眾所接受。電影翻譯與其它文學作品翻譯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語言來表達形象思維中高超的藝術意境。
  • 許淵衝:翻譯是兩種文化的比較,不要把翻譯看低了
    "翻譯不是簡單的翻譯,翻譯是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就是文化前進。我就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出一份力量,希望能找到接班人。"這是在8月19日上線的最新一期《掌閱遠山》—"百年不孤獨"節目中,翻譯泰鬥、中國翻譯家許淵衝不斷提及的一段話。在已經百歲的許淵衝看來,翻譯不是簡單的語言變換,而是兩種文化的比較和碰撞,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不能被低估。
  • 上海地鐵南京東路站「地鐵之窗」文化長廊又上新啦!
    12月16日,周慧珺杯——上海市楹聯書法大賽優秀作品在上海地鐵南京東路站「地鐵之窗」文化長廊亮相,數十幅書法作品為地鐵站內增添了傳統文化的氣息!在南京東路站內,乘客不時駐足欣賞,許多觀眾拿起手機拍照。現代的地鐵科技與傳統書法文化的相遇,讓人們在冬日裡忘卻了寒冷,文化無界限,一切美的事物總是相通的。楹聯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是傳統文化瑰寶。楹聯可以摹景狀情、言志抒懷,近年來,喜愛楹聯書法的人日益增多。
  • 中國排球協會與排球之窗解約
    對於該消息的突然流出,自然球迷們也是十分震驚,畢竟作為這幾年來的運營合作方,在排球之窗的運作下中國排球聯賽也算是剛稍微得到些關注。球迷們表示十分不可思議,不過認真閱讀公告聲明會發現,這也算是偶然中的必然,球迷們熱議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