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振國與西安的緣分,始於2010年。那年,15歲的高中生白振國利用暑假來中國旅行,去了雲南、寧夏、北京和西安,從此「深深迷上了中國」。
「如果說中國是一棵大樹,西安就是這棵樹的根。」白振國說。高中畢業後,同學紛紛選擇去歐美等地留學,站在人生第一個十字路口的白振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留學西安。他認為,要了解中國,西安作為切入點是再好不過了,「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古老而現代。我愛這種文化氣息。」2013年,白振國進入西北大學,先後在廣告學本科專業和廣播電視碩士研究生專業學習。
白振國和老師及同學們的合影
七年如梭光陰,這位土耳其小夥已完全融入了西安的生活,就連他的家人也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2017年,白振國的妹妹追隨哥哥的腳步,來到中國學習漢語,現在的她已是西北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名大二學生。
「我來西安,一方面是哥哥的推薦,另一方面源於我的中國情結。」這位美麗的90后土耳其姑娘和白振國一樣,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哥哥給我起了非常好記也非常好聽的中文名——白鹿原。我後來才知道這是陝西地名,著名作家陳忠實的小說也叫『白鹿原』。」白鹿原笑著說,「『白』代表純潔,『鹿』代表溫柔,兩個字的寓意都很美好。在我們土耳其,人們常常用地名作為人名,『白鹿原』兼容了土耳其和西安的『地方特色』,每個西安人都喜歡這個名字。」
白鹿原說,西安是她來到中國的第一個城市,這座城市厚重的歷史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她折服。「我曾無意間在大唐西市博物館看到一尊人物雕像,簡介記載雕像是一位波斯人,曾在西安做過官。我在想,古時就有外國人在西安工作和生活,西安的友好、包容與開放由來已久。而現在這座城市也張開懷抱,向我們這些外籍留學生展示著西安人的親切熱情。」
「我常說『西安就是我家』。西安老鄉這麼多年關心我、支持我,讓我沒有一點『外國人』的感覺。現在我已和這個城市融為一體了。」白振國說道。
白振國、白鹿原兄妹對中國文學作品,特別是陝派作家的作品格外熱衷。「在西北大學學習中文期間,我讀過一些陝西作家的文學作品,賈平凹老師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白振國說,「我和妹妹也很希望讓土耳其的人們通過文學作品來認識中國,認識西安。」
2019年寒假,白振國和白鹿原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和中國朋友一起過春節,而是關掉手機,住進了商洛柞水縣終南山寨裡的一院農家,開始了《賈平凹散文選》的土耳其語版本翻譯工作。
白振國、白鹿原在商洛市翻譯賈平凹的作品
談及這項工作,白振國說:「我特別要感謝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胡宗鋒教授和陝西省翻譯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孫靜老師,他們既是我的老師也是很好的朋友。」白振國參加學校舉辦的文化交流活動,時常聽聞胡宗鋒教授把國外優秀文學作品「引進來」,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並使其「走出去」的故事。白振國說,當胡宗鋒教授向自己提議,可以嘗試用土耳其語翻譯賈平凹的作品時,他感到既激動又驚喜。「在此之前,胡教授已經完成並出版了《賈平凹散文選》的英文版本,這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和幫助。」
白振國與胡宗鋒教授
為了更加深入理解文學作品中提及的風土人情,白振國和妹妹一頭扎進賈平凹的老家商洛,一邊體會地道的陝南文化,一邊著手開始翻譯工作。「起初感到很難,雖然一篇散文篇幅不長,但文字背後包含著的,是當地的風俗、地域文化,乃至作者本人的成長環境。一個字、一個詞翻譯不好,都會失去文章原有的韻味。」白振國舉例道,「就拿文章中一個經常提到的詞『門閂』來說,如果不是去了商洛農村,我永遠也見不到『門閂』這個東西,更無法理解這個木門背後的橫槓到底是起了什麼作用。」
在秦嶺深處居住的一個月裡,白振國和白鹿原逐漸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和老鄉一起過春節,參與當地人婚喪嫁娶的儀式,了解這裡的風土人情。「在農家小院夜晚的燈光下讀《我的母親》時,妹妹數度哽咽流淚。在商洛生活的經歷讓我們更加讀懂了賈平凹老師,也讓我們對他書中的字句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白振國、白鹿原一邊體會地道的風土人情
一邊進行翻譯工作
如今,《賈平凹散文選》土耳其語版本的初稿已經完成。春節過後,在胡宗鋒教授的引薦下,白振國、白鹿原兄妹一同拜訪了賈平凹,並獲得了《賈平凹散文選》(《Jiapingwa』dan Nesirler 》)土耳其語版的翻譯及出版授權。這也是賈平凹作品首次被翻譯成土耳其語。在經過修改和校對後,該書將於今年下半年在土耳其正式出版。
白振國、白鹿原與賈平凹合影
「賈老師特別平易近人,在籤署授權後,還送給我們丹鳳特產的葡萄酒。他對我們說:『感謝你們,這是我的作品第一次被翻譯成土耳其語,以後都是朋友了,沒事了就來我這坐』。」白振國興奮地說道。他表示,在完成《賈平凹散文選》的翻譯工作後,自己將和妹妹立刻開始賈平凹詩歌及短篇小說作品的翻譯工作。
「西安是絲綢之路的開端,我把它作為我51天探索中國西部的起點。」2015年的暑假,白振國從陝西出發,利用51天穿越四川、甘肅、雲南、新疆、青海、廣西等地,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他的中國西部文化之旅,將所見所聞用中文和土耳其文寫成《51天中國行——一個土耳其人的西部文化體驗之旅》並出版發行。他還開設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記錄在中國行走的見聞。
除了旅遊、攝影、寫作,白振國還和妹妹一起學習中國篆刻書法。他說:「我想通過學書法,看懂中國兩千年前的漢字。」此外,白振國還在用漢語創作第二本書,講述他在西安的七年光陰,展現土耳其人眼中的西安風土民情與人生百態。
白振國、白鹿原受邀參加西部網拍攝的
土耳其語介紹陝北專題片
在白振國看來,中國和土耳其擁有無窮的文化寶藏,兩個國家分別位於古代絲綢之路的東端和西端,留有很多古絲路的遺蹟。「文化交流可以幫助老百姓加深對彼此國家的了解。古時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國和土耳其的商旅往來和文化交流。如今,『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賦予這兩個古老的國度更緊密的聯繫,這對於兩國人民友好交往和國家共同繁榮都是有好處的。」 白振國希望自己可以利用好這一歷史機遇,促進兩國的文化交流。
2018年,白振國在學業之餘拍攝了第一部自編自導的微電影《土耳其冰淇淋師》,展示了在抖音爆紅的西安創業土耳其商販的故事。他計劃再拍一部紀錄片《回愛琴海的路上》,以西安和伊茲密爾為起訖點,一路發現不同的文化,讓中國人和土耳其人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美食、故事……
白振國接待「絲路名人中國行」代表團
接受土耳其記者的採訪,講述中國故事
在未來的規劃中,白振國將自己和中國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完成學業後,我們兄妹還會留在中國一段時間。我感受到中國人非常尊重我們的文化,我在中國也有很多朋友,我在這裡非常開心。」
「我將一直從事土中文化交流,向中國人介紹土耳其文化,同時用電影、文學等方式向土耳其人推廣中國文化。」白振國說,自己很想做現代絲綢之路上的馬可·波羅,將自己在中國行走的見聞帶回土耳其,也讓土耳其人更多地了解中國。「我希望以文化體驗的方式,讓兩個國家的人們可以彼此理解、互相交流、密切合作,推動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和共同繁榮。」
「賈平凹邀您共讀書」前100期精彩回顧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