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用閱讀滋養寫作。「不停地讀,讀,讀所有的書——垃圾、經典、好的壞的,看它們為什麼是這樣。就像一個木匠學徒觀察自己的老師一樣。讀書!你會吸收你讀的東西。然後再創作。如果是佳作,你就能看出來。如果不是,就把它從窗戶裡扔出去。」
不斷的閱讀確實是可以為寫作提供很多幫助。但是,如何吸收使用書中的知識為自己所用,如何閱讀才能提高寫作能力?在秋葉大叔的《寫作7堂課》中介紹的寫作常用方法——框架式寫作、複利式寫作、碎片化寫作、聯機式寫作、結構化寫作、清單式寫作和復盤式寫作,將幫助你把閱讀積累的素材轉化成真正屬於自己的文字。
尤其是第一章「框架式寫作」,讀的過程中猛然發現,其實在寫作過程中很多地方一直都在使用框架,從工作計劃到工作總結,從購物清單到旅行計劃,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框架。
什麼是框架式寫作
實現框架式寫作就需要建立框架式思維,也就是結構化思考的能力。
建立框架式思維的第一個線索,劃空間。
秋葉大叔在書中用一次活動總結做例子,空間上可以劃分為:管理層、產品、媒體、學員運營、客服。
就像我們寫工作總結時,可以對自己的工作內容進行劃分,列出框架,再根據具體工作完成情況豐富框架內容。
框架式思維的第二個線索,時間軸。
簡單的來說就是按照時間點來確定框架,其實我們早在剛上小學就接觸過時間框架了。學習寫一篇記敘文的時候,老師總會說:記得要寫清事件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
還拿工作總結來說,可以簡單粗暴的以周或月甚至季度為單位流水帳式的記錄工作,也可以按照工作的前中後順序建立框架。
時空結合的框架思維
將時間和空間結合起來就擁有了更加立體的框架結構,運用這樣的思維方式,可以更容易的抓住工作總結中的關鍵點,這種框架式寫作的能力不光用在文章,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很多職場乃至生活的問題。
為什麼用框架式寫作
秋葉大叔說:因為人的大腦喜歡結構化的記憶,有了框架後,我們就可以把靈感和合適的素材分門別類地放到這個框架裡面。
解決無話可寫的問題
秋葉大叔為我們列舉了一個「年更號」如何輕鬆實現日更。方法其實很簡單——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為每個人和事寫一篇文章。先列出可以寫的內容:身邊的人(家人、朋友、同事、熟人……)、身邊的事(公司職場、難忘的、有趣的經歷……)……
只要將我們掌握的、熟悉的、喜歡的內容,列出來並整理成框架,很快就會發現想要找到寫作素材其實很簡單,接下來只要堅持就可以了。
解決素材流失的問題
有時寫文章會出現寫不下去的問題,剛剛想好的內容,突然忘記了,靈感就這麼溜走了。這是因為寫作之前沒有列好大綱,工作時寫計劃、各種匯報、工作總結,都應該先寫大綱。有了大綱之後再填充內容就會更易於寫作,先寫大綱還有助於理清思路,增加文章的條理性。
如果沒有自己的大綱,或是對自己整理出的東西沒有信心怎麼辦呢?找到一本好書,照著別人的大綱,先抄下來,把別人的大綱先變成自己可以借鑑的大綱,然後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
框架式寫作的好處
快速搞定提升流量的文章技巧
利用框架思維建立自己的知識樹,用其中的關鍵詞在網絡中搜索相關的文章,發現好的內容就整合到自己的知識樹當中,在今後的寫作中不斷驗證、提升,最終成為自己的技能。
學習中的框架思維
想提升寫作技能就需要不斷的閱讀,根據學習框架整理出適合自己的書單,進行系統的閱讀、學習和寫作。
利用框架式思維找到自己的側重點,持續學習和練筆,不斷的打磨自己文章,才是提升寫作能力的最好方式。
生活中的框架式寫作
框架式寫作不光要用在職場上,在家庭生活中也要用起來。今年2、3月份,由於疫情需要減少外出,生活必需品的採購變成了一項「系統工程」,如何用最短的時間一次性買足全家一周需要的東西?框架思維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時間上按早-中-晚列出大綱,空間上按每個家庭成員劃分,再細化每一個條目下面要買的東西,這樣列出的購物清單不容易出現遺漏,下次再使用時也很方便。
不斷打磨你的框架
一個好的框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學習不斷修改完善,在好書和好文中吸取他人的優點,補充到自己的框架中。
寫作是每個人的必備技能,而不是少數人的專利。
寫作不是少數人才能掌握的高深技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思維框架,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閱讀、學習和寫作,把寫作當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寫作7堂課》中,圍繞:為什麼寫?如何寫?怎樣寫的更好?有很多乾貨內容,人人都可以各取所需,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寫作捷徑。一本好書,開卷有益。